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52

第52章 知足常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尹子,你这一言,说明还有动心动念之处,气机当纯任自然,乃合大道真诠。)你看,这天下有 “道”时,马匹被用于耕田;而一旦天下无 “道”,战马甚至在荒郊野外生产。这些战乱灾殃都是人心贪婪所致,如此欲重而外求,不出灾乱才怪。修炼当明此理,常保内心的清静宁平,意不乱用而气不妄行,这小天地里自然是融融畅畅、自自然然,一派清淡和合;如果浮想联翩,心意妄动而不合中土,如何在心地上做文章呢?

所以,尹子,老朽望你切记止念之功,凡事皆有过程,不求速,不求多,坦然淡然而泰然,但凭自然就可以了。

解曰:

修炼工程,最忌后天人意勉强而为,所谓以心行气,还须看是哪颗心作主。

以心行气的误区

本章 “天下 ”二字,实质是指修炼者本人,“马”,则指修炼人的念头,所谓心猿意马是也。心意不乱,保持一念清静,则意马专注卧于心田,此即专种自家田,此谓有道。如果意马不伏,四处放逸,则狂心不歇,此即 “生于郊 ”,此谓无道。心猿意马乱走,完全是不知足或欲得之念所驱,老人家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不见可欲,此处则直接指出祸莫大于欲得。欲得,说明没有放下,完全不合无知无欲,不合大道的性德了!

修炼全然是一个无心工程,因而说无欲观妙;采炼搬运即是有欲观徼,是在无心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欲工作,依然是以无欲主宰。妄采妄炼,妄搬妄运,实质上是水火煮空铛,耗神累功,不是自然之举。三丰祖师慈悲,一首打坐歌把炼命的方法过程说透:先是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守住一个无为,然后至于恍惚状态后,才有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些全是 “心要死,命要坚 ”、 “恍恍惚惚存有无”的结果。有了这个结果,才能称为 “玄中妙、妙中玄 ”,方能 “河车搬运过三关”。心存妄想,上坐就想采运,即使有个可采的东西,也是自己妄想而来,按传统说法只是识神用事,脱不了生死轮回;纵然有所谓神通,终究是无量劫来生死之种,所以,不关锁心猿意马以入无为之乡,最终只能是 “瞎汉夜走入深山”。

即便得了 “这个 ”,依然要顺其自然,不妄搬妄运,一如伯端师所言 “未炼还丹须急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浊辱 ”。比如练太极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如果没有能量的支撑,犹如水管中没有水,不管如何想、如何引,终究是空引空导,徒然消耗神气而已,因而前人说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身上真的 “有”了,依然需要适量,否则量过了,则是过犹不及,身骨一旦练乏,会导致多日提不起精神。这即是拳诀所说的:一缕中气随势扬,四维上下运无惶。八卦在腰随步显,五行非暗深深藏。静极始知万物作,十三势势演真常。功久一日窥至理,何须半生碌碌茫。可见,不论是太极拳或是世间任何学问,不怕一,只怕积,慢慢进行日久自得,心态上不疾不徐即可,切忌急功近利。

休恋修炼

修身的方法和过程,无论性、命,都讲无穷功夫在止念,按此要求做去,自然是穷性以至于命的过程和境界;念动则神随,因而《清静经》短短几百字,说的全是无念的功夫,经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真能做到欲尽意灭,必然进入空空朗朗的心理状态,或静定如如的境界,这个静定即是释迦老人说的离一切相。在此基础上,突然真阳来复,如此,一觉即醒而虚灵不昧,迥然独存,这即是 “生无所住心 ”了。道家讲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修炼能做到后天之心如死灰,必致先天之心复燃,这个过程即是物极必反、死去活来。

然而修炼能真放下各种念头,上坐入定求空,往往还有一个不空或不无的念头在,即 “修炼 ”的念,或成佛成仙成道的念头。这一念,即使只是在潜意识里隐隐存在,心里依然不能算是空,依然是着于念、未离所有相,这是最为常见、最难发觉的一念,此念即是修炼的 “欲得 ”。

前文举例钓鱼,钓鱼时,如果有个欲得的念在,必然会影响钓鱼的清静,心情会有所急切,从而难以把握起杆的火候(时机);鱼儿一旦受惊,必摇尾扬长而去,钓者只能空留羡鱼情。因而,三丰师谆谆劝诫,说 “海底巨鳌休乱钓,恐惊去了不回头”。

可见,此念实属不德之念,有争上之心,争早之意。

比如练太极拳,如果带着得拳成拳的念头,神意上会难以完全放松,导致发劲时难舍僵力,难入拳无拳意无意的境界;在推手时,就常会因为此念,而影响听劲的准确,真是亏了自家一片赤诚心地。因此,把修炼的欲得之念也放下、空掉,来的才是真浑然。因而,老人家告诫说 “咎莫大于欲得 ”。

把这个念头也放下,然后则能真的空了无了清了净了。基于此,《清静经》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可见,“知足之足,常足矣 ”。

不论什么事业,容他个三年九载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