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29

第29章 同气连枝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尹子,世间事无不有紧密的联系。)不言之教,最合自然。

看,天起大风,不会一直刮个不停;天下大雨,不会一直下个不歇。刮风下雨,都是天地所为,天地如此广大也不能长久为之,说明天地也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 “道”这个法度,何况人呢?

所以,对于修士而言,修道当合道性,修德当知德性,否则会失德失道。同于道者,道也愿意和他共处;同于德的,德也乐意与他共同进退;而失德失道,必然被远离。

诚信上不够,就会被人不信,懂得并做到才好。

解曰:

天地之间有因果,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行多少善,积多少德;作多少孽,还多少债。这是因为大道无私,天道好还。因而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种大豆而收获西瓜的,其理不二。

老人家本章论述自然天地风雨,是讲一个因果关系,道同于道、德同于德、失同于失,进一步总结便是信同于信、不同于不,万事万物总有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寄言修炼或不修炼以及如何修炼,最终靠自我把握,总是一个相合的共在。引申开去,无论做什么事,态度决定结果;在物理学上,是有怎样的作用力,必有怎样的反作用力。各行各业,都有一个付出与回报的作用在主宰着。

态度决定结果— ——诸心之道

万事不离一个取舍,修炼、行拳莫不如是。

农村孩子喜欢走门串户,甚至跑到田间去玩,山里的孩子跑得更远。父母担忧儿女,相离时间一长,就会呼唤儿女。如果孩子想回来,便作回应,寻找父母所在,两相唤寻之下,一家人自然得以团聚。

如果孩子玩念深重而跑远,即便听到父母呼唤,也不愿应声而归时,父母喊破喉咙也没用。因而,有古诗颇有深意,诗说: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但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诗本情诗,但理合道。长江之头,指根、指道,或指祖师。众生何时离道,何时不在道,何时知道?自盘古开天,师无时不垂象设教,无事不垂象设教,无处不垂象设教,希望孩子早日归家。奈何众生无归意,终是祖师喊破喉咙而空流长江。若能饮水思源,则念之即是,然后溯流而从之,总能找到源头,所谓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

虽然归心似箭,但心中万念丛生,私欲横行,因而难归。所以,不是师不灵,实是自家心地不诚;不是师不教,而是自家心地没有准备好。仓库未空,如何装载新米呢?此即 “失者同于失 ”。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也就这样了。

本人练太极拳,有人劝找名气大的师父,好以后跟着师父混,不愁后半生吃喝。然而我之所欲是拳,非是后半生的混吃骗喝;即便是以拳为生,也不能误人子弟才好,最后还是追随恩师朱老虎先生,而得略窥圆柔之妙。

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学下流。从朱师身边归来,也以教拳养生度日,因不以误人子弟为念,所以素质较高的拳友比较多,一起参研太极拳,算是 “德者同于德、德亦乐得之 ”了,至少是我有了向他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德。

仁远乎哉?吾欲仁,则仁至矣。

道远乎哉?吾欲道,则道显矣。

拳远乎哉?吾欲拳,则拳至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关键是心里如何想,态度决定结果。

所谓 “道者同于道,道亦乐得之 ”,是相互尊敬的结果:我敬道,道才乐得我。因而练拳一是少说废话,下工夫去练,此是耕耘;二是对拳须有敬意,认真下工夫练。能认真去练,心中拳意浓浓,如此吾欲拳则拳至,即得收获。故而前人传拳,先说透理论,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如此则符合道德之义。鑫公要求上场打拳要端然恭立,心中一念无所有,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如此即是做到了专敬,是心中真有拳。只此一心,并无其他,至于老婆孩子朋友上司,先敬一旁,以这种心态去练拳,必能做到势势存心揆用意。不可能于练拳时,一边谈笑风生,一边还能揆用意的。

能敬拳,则能 “身虽动,而心贵静 ”,是因敬而能静。因此,修炼入静,首先要有敬道之心在,从而有向道之心诚,然后得以专心修道。拳虽一艺,理贯大道,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心静而能 “揆用意 ”,自然就能 “刻刻留心在腰间”。

心能静,才能做到 “静中触动动犹静 ”;不能静,不可能感觉到静中之动,纯粹是在玩拳,调戏一下拳架而已。如此,也必被拳架调戏,空流汗而不出真功夫。自古以来,种庄稼没有随便玩玩算了的,都是认真地耕地、松土、下种、施肥、除草、灭虫,一步自有一步认真,这是耕作的 “势势存心揆用意”。因而在修炼上,首先要做到敬道,能时时自我检点言行是否合道,如此才得一步有一步的收获。

因能敬心而能专心。鲁迅先生说,世间的学问,大抵十年,也便成了专家。不敬业者能成专家,也许是太阳西升之时了。

能专心练拳,才能认真下工夫,犹如挖井,倘心不专,随手乱挖一通,到处是挖过的痕迹,只是可以种些玉米黄豆,如同练拳什么拳都学、都会、都不精一样;如果稍加专精,则坑少些而深些,可以植树;如果专心如一,而且方向正确,则可能挖出一眼井来,此时,左挖右掏都是水,即是源头活水来。

方向不正确,即使把山掏空,最多打个隧道而已,不能见水源,以至于枉费工夫遗叹息 ———很大程度上这是老师的事,因此练拳须求明师而非名师。而修炼,一定要在自己心上作文章,文章的主题是 “放下 ”。

理赖自悟,功赖自炼,但法赖师传。真能恭敬拳的人,必然尊师,这和修炼一个道理,因重道而尊师。不尊重师长者,还能得到师长的提携爱护,基本也是太阳从西边升起来的时候了。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重道,看其对上师的态度即知;判断一个人得了多少传承,看其对师的态度即知;看一个人的心态如何,看其对朋友同门的态度即知。

能敬拳专拳,才能与拳合一。如此,不知时间匆匆过,只是沉浸在拳中,如同农人只知道伺候土地,不知不觉秋天到而庄稼熟,于拳,此谓 “不知不觉艺成功”;于修炼,此谓功久一日成大道,得成逍遥大蓬仙—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因敬而能专,也因敬而能恒。

恒心是掌握任何一门学问的必历心程。

练拳或是修炼,不是背几首小诗或写几个小字,记下来即可。从字而论,炼和练如练书法,需要下手;从学诗而论,炼与练是与诗人沟通心灵。拳架盘熟,及至千变万化由我运,都依赖于恒心的支持进行,不管追求的终极如何,离开恒心,一切皆为空谈。修炼之人,若无此恒,心地之草不拔干净,不是 “专”种自家田,因而说吾道一以贯之,只是说一恒而已。修道者千人万人,成道者一人两人;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拳者一人两人,多是难在恒上做文章。

敬到极处,即是敬己,拳我道一,我即拳,拳即我,我即道,道即我。

功夫不到此,不能见拳见道。

前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样一亩三分地,有的人收成多些,有的人收成好些,有人的因素,也有地的因素。从玄而言,人的根器不一,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领袖或某一行业的典范;就拳而论,不可能人人成为 “杨无敌 ”,人人成为太极大师。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此心态,终究是离目标越来越近。

如果急功近利,往往伤了自家田地亦未可知,因此前辈们现身说法,说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有意无意、无意有意,实质是平常心的表现,这是进入圣境绝不可缺的心态。

既恒且常,自然有得。

专心也罢,恒心也罢,平常心也罢,最终练的是一个 “心”字。如果为内而练,则能抓住丹田练内功,练得一气流行理气不二;如果不得其传,抓住外肢而练,也能练得一身好力气,所以练什么有什么,此谓有求必应。修炼之人,若能如如不动,则能修大道之无形,如果动心追求神通,则必入魔见缠,此谓有呼有应。所以经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因此,各人在世应世,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于人,必施之于己。

好好把握自家心地,生命前途都在这里!到天庭吃桃子,或是到地狱吃鞭子,都归这颗心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