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14

第14章 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尹子,凡事有度)持续地去满之足之,结果满之则溢,盈之则泄。(把一块浑金)打造得尖尖的,其锋芒难能长保。做人自恃聪明才智,必惹众人怨怒。满堂富贵,终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因富贵而骄慢,还会惹来嫉妒,弄得一身祸患,而自取其辱。

功成名就,则潜心退藏,这才符合天道法则。

解曰:

上篇老人家言说水性,大有玄机。水,处下则安,示柔而强,功成而无声,示人以理而无言,落于一隅而平,终归于大海而功成。本章结尾说功成名遂身退,正呈水性,所以,本章是对前章的补充和继续。

练拳有成,争什么高下呢?

死生有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后文还有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之说,是在告诉后学凡事有度,不可过之,过犹不及。一如进餐,再好的饭菜也只能吃一肚子,吃多则胃胀,所以说天堂门外就是地狱,画蛇添足则是多劳而减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是教后人效法水性,做到入圆则圆,见方则方,混俗和光以保身心之安泰。如诗仙李白,锋芒毕露,因一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惹得终身碰壁,以致白发缘愁三千丈、明镜叹秋霜。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红楼梦》有《好了歌》,颇能说明此理,歌说: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人生来就是等死的,谁也跑不过这个轮回,逃不掉一个生死的圈圈。万里长城今犹在,游人如织,谁见当年秦始皇了?古往今来若干朝代更替,多少王侯君临天下,几个名字被人记下了?多少豪杰曾作风光无限,然而死后黄土一掩风流,荒冢一堆草没了,谁还记得谁呢?后人有的甚至连自己是炎黄子孙都忘了,何况几个亡侯,只有为数不多位列圣贤者,倒是芳名万古。

帝王将相尚且如此,常人如之奈何?有人生前就为自己修造豪华墓室,不定哪年就被拆迁了。况墓碑立在地理上任何一个角落,与一块普通石头并无二致,喜欢踏青者还嫌煞风景— ——

真正的碑,不立于土地,而立于心地———百姓心头有杆秤。

人之一生,所睡不过一榻,所食不过三餐,积得万贯家财,终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比如石崇:

石崇富可敌国,钱多得不知如何花,把家中厕所都装修如宫殿一般,同时代的王恺炫富,总是斗不过他。王是皇亲,典型的领导亲属,某次得到领导暗中帮助,把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炫与石看,石崇随手敲烂,然后亮出家中数株珊瑚树,株株三四尺高,而且更加光丽夺态。王恺忌恨不已,在石崇官场失意时,找个借口把他杀了,而且还要占他的小老婆绿珠。绿珠在石崇被杀前,慨然跳楼自杀,诗谓 “落花犹似坠楼人”,真是惜矣,惜哉!

石崇自以为不过被贬或是流放而已,结果被送上刑场,临死前恍然大悟说,这帮崽子是看中了老子的钱哪!送他上刑场的人则说,你才知道啊,早点把银子散给别人,也没这个事啊。正是基于这种现象,老人家劝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后文还说,要 “去甚,去奢,去泰 ”。

石崇为富不仁,是持而盈;因富而炫,是揣而锐;富而横死,是莫能守;偌大家业说尽则尽,好端端一条命说完即完,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惜矣!道容万事万物,挣钱与修道并不相悖,石崇若能清静一下自心,挣钱修身两不误,岂不是两全其美?所以人之于世,能挣钱亦须会花钱,先把自家养好,这是修身之道;二是能讲社会公德,趁手中钱闲,多给社会做些贡献,被后人记住,便是万古长青。自家立个牌子说万古长青,是自说自话。

穷日子难过,但穷有穷乐;富人日子过得好,也有其致富之艰辛。谁也不必羡慕谁。

当代社会个别年轻人,不知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睁眼闭眼只在思念银子,打个盹都梦见当了老总开了豪车,身边围着一堆美女或帅哥,根本不曾考虑自身的能力,更不愿如某些富人一样辛苦地打拼。是一块砖总想趴到屋顶一览众山小,是一块土却不愿和于大地滋养庄稼,只盼老天开眼,一下子变成项链耳环,这即是妄欲的甚矣、奢矣、泰矣!人赤条条地来此世上,最终是赤条条地去,尘归尘,土归土。陪葬纵然豪华,一把火,一切都烧得赤条条的;即便土葬,终是归于四大,骨肉为泥血为水,一身能炼几根铁钉,也化隐在土中。

此皆身外之功。

至于身内,俗话说财气财气,财即气也,对应人身即是中和之气,是无形之财,能敛之于身,即是得财。得后收之于田,不以人为乱行搬运,更不显摆,只是慢行滋养之功,此谓气以直养而无害。至于修炼得成,当传则传,不能传则罢口隐迹,也不作卖弄之事,所以前人说,要 “得了手,罢了口 ”。

不管内外,清静为天下正。否则,一口气过不去时,一切随风逝矣。

太极拳的根本:详推用意终何在

自杨露禅成名,太极拳跟着风光无限,喜此拳者越来越多,虽然多是为健康而计,但为谋神功者亦不在寥寥。

练太极拳,最终是练心,这是根本法。

老人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于拳,也是言之确确,理义分明。

拳论说无过不及,主要是基于打手而言,然而练拳也需要适可而止,一如用餐— ——即便是用膳,肚子总是有限度的,吃多了也会撑着。当初在陈家沟,恩师朱老虎先生嘱一天二十遍,每天下来已是半死,然而速成心切,体力允许时就多干。某日夜二十遍完,感觉还有使不完的劲,于是再练,初遍震脚嗡然有声,发劲隐隐有风,亢奋不已;但第二遍才完,忽然觉得腰间发虚,两肾似空了一般,此后数天都没缓过来,只能勉强硬撑,此过犹不及也。

练不能过,做也不能过。古时文以安邦,武以定国,文武并举,方为治国之道。解其字,则 “武”为 “止戈 ”,因此,武的主要作用是不得已以暴制暴,从而保家卫国,或自保身安,不是烈士暴徒之单纯打技,而作奸犯科则更不为世人所容。当代为武者不在少数,大的武校,年毕业者可以万计,个个手里都有几下子。而监狱里所关的,习武者大有人在,主要是习武不修心,喜欢示强不示弱,最终遇到更强(执法机关)的了— ——河里淹死的是会水的,这即是 “揣而锐之不长保”。所以,武德要求为武者必须修身养性,“学武先做人 ”这个要求,到现在依然是许多武人择徒的首要条件。《十三势歌》也有后记,说是三丰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武艺之末耳。此记是否属实且不去论,但提法符合了修炼思想,若非三丰祖师的遗论,也是一位大德的补记。

从练习过程而言,太极拳于外讲究两仪四象的变用,于内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要求 “静中触动动犹静”,等同于佛门道家的气功导引术。如陈式太极拳要求 “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 ”,完全符合佛门道家的修炼心法,两家强调的与世无争、清静圆满、解脱自在思想,即无为而无不为,在太极体用中诠释无遗;而武技则为下乘,恃武凌人更为人不耻,武德要求修身养性即出于此。

所以,一切武术的根本都是为了利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习武者,如果不重武德,不重视素质修养,最终只能是一介 “打手 ”,而不能成为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人之生来死去,终点回到起点,只是划了一个执拗的圆圈— ——事业家庭每件事都是一个个的圆,如穿鞋到脱鞋,或新鞋到旧鞋到 “死”鞋。太极拳归根结底就是如此一个 “圆运动”,拳的千变万化即是大圆原则下的小圆运动;每个圆都是一个尽心的过程,一个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过程。

这些若可有若可无的过程,能让迷人开悟。

鑫公说 “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 ”,又说:“拳打脚踢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混然;任他四围皆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不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总是此心归无极,炼到佛家一朵莲;功夫到此仍不息,从心所欲莫非天。”此诀当是陈鑫所有歌诀中,最有修养含义的一首。

“有心运到无心处”,是动心渐少渐无,唯留照心长存,以至 “无无也无 ”境界;“妙手无处不混然 ”,则是成拳之境界,犹如做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此心归无极,炼到佛家一朵莲,或 “秋水澄清出太阿”,则是以拳合道了。因此,《十三势歌》说,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