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11

第11章 成人达己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尹子,修炼大道需要一个胸怀。)你看这天地:天地这个样子,有多少时代了?这是我们所不能为、所不能及的,所以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如此长存久久,是因为其之生万物,没有服务自我的概念,而万物反而支撑了天地的存在。

圣人做事,即是效法天地,不放任一己之私。他抛弃了自我,置自身利益于度外,反而受到大家的尊重与爱戴,这说明了什么?

这种无私合于天地,所以成就了圣者个人的千秋功德。

至善慈悲

一般所说的修炼,其目的是永登极乐,位列大罗,迥脱根尘。所以当初梁武帝见达摩祖师,问自己大量拨款建庙和供养僧众,有何功德时,达摩老祖谓之天人小果,告诉梁武帝只有放下自我,放下功德的概念,用心潜修,才合大道。梁武帝听了很是不爽,不陪达摩老祖继续玩了。

提到梁武帝建庙,不由让人联想当代好多地方竞相建庙,站在神的视角,香火就那么多,要那么多房产做什么呢?热衷于建庙者,如果把庙子建到心中,是不是香火长供、香灯长明了?为了市场经济而建庙,似是文不对题。

老人家本章阐述无私之功正是此意。

范公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还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表述;道家、佛家则说慈悲;及至国父孙中山先生,则提倡博爱,把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立治目标;毛泽东则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可见,不管何门何派乃至玄门内外,都以慈悲大爱为旨。

什么是慈悲呢?

儒家的观点是:明明德而亲民,止于至善。

释迦老人说:“行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李老人家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耶和华的观点是:我爱你们,原谅他们吧。

诸教都是如此。

所以,所谓慈悲,是身上任何一处受到伤害都会自然反应出的心痛,是感知一体同根后油然而生的无我的关切、大爱。

大爱体现的是无私之爱,是道性的觉醒。因而,老人家再三强调无私之功,三十四章说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三十二章说 “夫唯道,善贷且成 ”;五十一章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本章则直言天地之功,是因天地无私,故能成其 “私”。此 “私”,是万类同敬之功。

天若有情天亦老,大道无形、无情、无名,这个 “无”,是无有私情,无私的背后是真正的自在、平等、博爱在支撑着。

不住相布施

若天地有情有私,则天地亦老。

修炼之道,全在无心:修,是后天人心的概念;炼,纯粹是无心工程,有心即妄。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说人身自有元精元气元神,修之炼之养之,自可通天达地,迥脱根尘,是为破妄。同样,释迦老人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伯端师说: “恍惚之中寻有象,冥杳之内觅真精。”

何谓心不可得?什么是恍惚?什么是冥杳呢?无知无欲湛然如如是也,是 “无我 ”或 “不自我 ”表现下的状态,所谓 “无心 ”或 “一心 ”即是如此。

然而,万类众生相互依存而存在,作为众生之一,人类更是逃离不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便所谓的隐居,终究不能一个人光着屁股生活,要穿衣吃饭,有病还要医治,少不了你来我去,如何无心呢?为此,老人家提出了和光同尘的概念。能够看破小我,则能坦然面对世间万事万物,从而和谐立于世间,泰然合于大道,这是尽性的过程。本章,老人家是在继续阐讲心性工程,要求从破 “我”入手,以无私成就大公,是对和光同尘的某种继续和深入。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相当于后世范公仲淹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范公当时是想能建功立业而立此言,然而李老之意,是让后人大胆行去,当做则做,当丢则丢。

做,是效法天地,行可为之为;丢,是为而不恃,功成不名有— ——只管当下的 “行”,不知身后的 “有”。

故而,佛道两家念经有开经之偈,有回向之偈,或《志心归命礼》,还有发愿之文,鼓励修者为同胞众生立功立行立德。《金刚经》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发愿文说:“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我念发宏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则说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是要求修行念经的功德,也不独有,而是回向大家,惟愿上报四重、下济三途,这是一种胸怀,是一种 “志”!相当于解决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思想问题。

道家《太上三元赐福延生真经》开经偈也说 “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罗 ”,结尾《志心归命礼》则尽是慈悲之语,以至于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落实到行动上,则要求三千功满、八百行圆,这即是要求修士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去成就大菩萨行。

都是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之意。

能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扛枪拼命,必得众生之护持;能为人民服务,必得人民之加持,如此自然能改变命格,成就大道。如佛家的成就,即讲六度般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首度布施之表现,即是为人民服务的表现,是培养慈悲心的开始。

譬如雷锋,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非菩萨,然而所做所行尽是菩萨行,所以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号召全国上下向他学习。虽是牺牲多年,但其服务思想一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他活在人民心中,相当于人民在心中为他立了不朽丰碑。此诚鲁迅先生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释迦老人是不住相布施的代表,自道成开始阐道,说法四十九年,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说愿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这是何等气魄?又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是破幻之意,也说明他心中未着于一念一功一德之私。从人而论,这是何等胸襟?身为一教灵魂之尊,一直和信众平等相处,自己入城乞食,且不挑门辨户;回来食罢,洗了钵便坐下阐道。正是这个身体力行与不言之教,后世念其诚、感其慈,终而从其言,信众越来越多;逝后至今,世代人在供养他,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香火不断。

这就是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

对于后世学人而言,能放下个人功利,放下自我,诚心为众生服务,实现社会功利,即是做到了和光同尘,也是拿起了一个社会责任,如此即是效法天地、效法大道— ——修炼就是以身应天地,所谓道者同于道也。能效法大道,则能合于大道,自然能得道果;否则,执著于 “我”,即便拥有不坏金身,一样会被人类杀伐,落入轮回而辗转跌爬;即便拥有一切世间财利,终将随着往生的到来而失去,不如执天之行,去 “损有余以奉不足”。

———毕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话说回来,不管修与不修,必须明白慈悲是大爱之心,是对心性的化育,不是溺爱;而作为修士,更应该明白,因为业力使然,一路修行会遇到各种挫折,应当坦然去面对,而不是有难时求祖师予以加持或解除— ——祖师是教后人如何做饭、吃饭的,不是给后人喂饭的,更不是替人吃饭的。

上善若水,善事天道者必如是以事,所以下章阐述的即是水性与道性的关系。老人家如何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