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它支配着个人的行为,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或行为。人格特质不仅包括智力和外形上的特性,还包括将两者结合后的表现,而这种综合表现从心理学上是无法解释的。
对于孩子的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用一幅曲线图来表示:画一条平行线,平行线表示孩子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的部分表示孩子有纪律地活动,平行线以下的部分表示孩子在随意玩耍或没有规律地活动;再画一条曲线,围绕平行线上下波动,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而曲线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表示活动的程度。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将孩子的每一个活动用图形清晰地显现出来。
下面介绍一下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里的教师是怎样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孩子的活动的。
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都会先安静一会儿,然后才开始做事。所以,曲线是先向上画出,说明孩子是在有规律地活动。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就被画到水平线以下,一直下降到他的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着,孩子会玩一个新的游戏。比如,孩子会先玩带孔的积木,接着拿起蜡笔,认真画一段时间,过了一会儿,他又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小姑娘。我们知道这时的曲线就该再一次画到平行线的下方了。后来这个孩子和小伙伴吵架,这时候的曲线将继续停在平行线的下方,表示活动没有规律。再后来孩子觉得玩累了,他随手拿起玩具玩来玩去,觉得挺好玩,于是渐渐专心地玩了起来。等到孩子玩烦了,又不知道接下来要玩什么的时候,他就很不开心地走到老师的身边。
他的活动曲线虽然无法显示出孩子是怎样玩一种东西的,但“儿童之家”里大多数无法专心的孩子,都与活动曲线的描述很吻合。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总是漫无目的地玩会儿这玩会儿那,把老师准备一天用的玩具不一会儿就玩遍了。孩子这种毫无秩序的行为,在“儿童之家”是很普遍的。
没过多长时间,“儿童之家”的教师又重新替这个孩子画了一张活动曲线图,发现他有了些专注的表现。从孩子的这张活动曲线图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的活动状况。
针对上面的那种情况,一个年轻没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呢?一个容易心软而且对心理学理论稍微有点有了解的教师会认为,在日常的练习上,孩子已经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他们肯定是累了。所以,为了让孩子好好休息休息,教师会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玩会儿。等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了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把孩子带回教室。此时,孩子们比没出去玩之前更好动,更没有办法专心完成教师交代下来的任务,孩子们会从一种游戏换到另一种游戏中。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出现了“假累”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上述情况下,很多教师都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都会以为自己是为孩子着想,孩子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而事实上,这种做法确实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孩子做事情都是随性而至,玩了一会儿之后,他就开始烦躁起来。教师对此常常感到无可奈何,他们感觉自己用尽了各种办法,可是似乎没有一个办法管用,孩子不但无法继续做原来的事,现在反而变得更加不安起来。这些教师努力地迎合着孩子,希望孩子们安分地完成自己手上的“工作”,可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缺乏信心,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权利。这些教师虽然尽心尽力地制订着每一项教学计划,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经常性地指导孩子做事,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妨碍孩子天赋本能的发挥。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完成自己的事;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放在一边,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办事;如果教师能够谦虚一点,不要以为孩子的想法总是不可行的;如果教师耐心一点,我们相信他一定会看见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奇迹。
还有一点值得教师注意,新选择的活动必须能够吸引孩子的全部注意力,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可使重新选的活动比之前的容易,否则孩子的心情会更加不安、更加不能平静。当完成“工作”之后,孩子的两眼会闪闪发光,看起来平静又充满了活力,似乎有了新的动力。
休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对我们来说,休息并不说明我们要完全松懈不动。当我们静止的时候,全身的肌肉会比较僵硬;而只有真正放松的时候,身体才能得到歇息。这样说来,我们只有大脑得到休息,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平静。
人的生命是神奇的,只有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我们才能帮助孩子选择他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工作”。在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会变得快乐、友善和自信。这个时候,他会很乐意与平日里害怕的教师聊上几句,也对从前熟视无睹的东西感兴趣。总之,就好像孩子的心灵被打开了,感觉变得敏锐了,生活变得丰富了,而且对集体活动更加感兴趣了。面对生活上那么多的新事物,孩子必须储备足够的精力。作为一个精神不振、感情贫乏的孩子,教师的教学对他是不会有效果的。这样的孩子既没有自信也没勇气,就算大人真的能教会他们什么,最终也会让他们感觉到很疲劳。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糟糕。不按照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总是要求孩子必须服从某个人,不给孩子发展其潜能的机会。试想,在成人的强行要求下,孩子怎么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呢?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引导孩子找到那条通往他内心世界的道路,而不是一再使孩子受挫。
孩子在上课时专心听讲就不会和同桌说话,这样也就能发自内心地遵守课堂纪律。在教学上很成功的教师都有着一套与孩子沟通的特殊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注意力集中了,就能从“工作”中得到平静,也能自发地去遵守纪律。在教学方式上得法的教师,都会延伸出一套特别的沟通方式。例如,一位教师可能会问另一位教师:“你们班上孩子们最近表现怎么样?在课上还说话、有小动作吗?”那位教师可能回答:“嘿!你记不记得从前那个很淘气的小男孩?现在在课堂上特别遵守纪律。”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的教师,他对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大多已经心中有数。
教师的一句话也许就能让孩子变得很守纪律,一个能够自律的孩子就这样走上正常心理发展的道路。能够自我约束的孩子会变得习惯“工作”,就算没事可做、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他整个人看上去也都是充满活力的。
孩子越是能够掌控自己,自律地“工作”,“假累”的时间也就会越短,“工作”结束后平静的时间就会增长。虽然这段时间里“工作”好像告了一段落,但是另一项观察外在世界的“工作”在孩子的脑子里才刚刚展开。他在观察周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在脑子里对这些事情进行加工思考,从而发现一些新的情况。
孩子要做到专心,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好有具体目标的“工作”;第二步,满足孩子的内在发展要求;第三步,解答疑问。有了这三个阶段,当孩子对心里的疑惑有了答案的时候,他的外在表现就发生改变,因为孩子能领悟到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孩子会变得非常听话,而且他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几乎使人无法相信。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之前谁也没有教过他做事需要耐心。
我们知道,如果孩子的平衡感不好,他就会因为害怕跌倒而不敢向前迈步,更不敢随随便便挥动他的胳膊。但是孩子一旦学会了保持平衡,他就要跑,要跳。同样的道理,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精神上不平衡的孩子是没有办法专心思考的,同时他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这个孩子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又怎么能够听从他人的话语呢?此时把他人的意志强加给他,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生物学家认为,一个人需要拥有极大的力量才能适应环境。生物学家所指的这个力量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让人顺应自然规律,试着融入周围环境的重要力量。实际上,这种力量早已存在。
其实,大多数好心办错事的父母,就是因为对孩子的这种内在的顽强生命力缺少认识,或者认识到了,却不相信孩子这种内在生命力的顽强程度。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遵循孩子天性的发展来进行教育。
孩子不仅要得到健全的发展,还要在精神上达到平衡,只有这样,他才有能力去服从别人。自然界中,只有强者才能适应环境;同样的道理,只有在精神上坚强的人,才懂得顺应和服从。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让孩子按照他的天性发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茁壮成长。
蒙台梭利箴言: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按照他的天性来发展,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经验与感悟。只有这样,他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在自由成长中得到全面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