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6995800000008

第8章 那段铭刻在心里的记忆

甘肃日报摄影部 吕亚龙

5月13日,我和我的同事李峰、司机梁亚彤作为报社首批派往灾区的记者,经过近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当天就赶到了我省地震重灾区——陇南市。

在重灾区的文县碧口、中庙、范坝等乡镇,因地震造成塌陷的公路、滑坡的山体、倒塌的民房、裂缝的教室、砸烂的汽车随处可见,还有失去亲人的悲恸哭声更是令人心碎……

十多天里,及时到达灾区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及志愿者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奋力抢救伤员、刨挖被埋物资、拆除险情障碍、搭建临时帐篷、抢修被毁路段……这一幕幕场景令人感动。

在灾区采访的日子里,我先后到过陇南市重灾区4个县的30多个乡镇。作为一个亲历地震一线的摄影记者,我见证了温家宝总理眼含热泪亲切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和冒雨查看灾情的珍贵瞬间;目睹了80多岁的郑朝真老奶奶,流着感激的眼泪为参加抢险的解放军战士送方便面的场景;耳闻了成县宋坪乡史坪村的老支书一边组织小分队抢挖被废墟埋没的粮食,一边发自内心地说“国家遇上了这么大的灾难,只要我们能多挖出一点粮食,就会为国家多减轻一份负担”的朴实语言。

18天里,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一路奔走一路拍摄。我强忍着眼中的泪水,用手中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了在灾区所见到的一切场景。

变为废墟的贺家坪

到达灾区的第一天晚上,也就是5月13日晚上11点50分,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陇南市委宣传部同志们的帮助下,把当天采访拍摄的照片传回了报社。我们一行带着满身的疲惫走出市委大院,然而,所看到的情景,令我们睡意全无。满大街五颜六色的避难帐篷,还有蹲在地上半醒半睡的灾民和横七竖八躺在医院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接受紧急抢救的伤员。我们再也坐不住了,要去一线,要到地震最为严重的地方去。

5月14日早晨,我和同事第一站就赶到受灾较为严重的武都区桔柑乡贺家坪村采访拍摄。这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子,村里118户人家房屋在这次地震中全部倒塌。在村头我远远看见有一位四五十岁的男子在低头搜寻着什么,看到来人,这位中年男子摊开双手跌坐在地上,突然仰起头,用尽力气大吼一声:“老天啊,你为什么要夺去我妈妈的生命?”同时泪如断线的珠子一般滚落下来,几位妇女更是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我和在场的其他人一样,眼泪也一下子控制不住涌了出来,手中的相机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在近10年的采访经历中,这是我第一次在新闻现场产生了收起相机的念头。

废墟上的午餐

文县中庙乡紧挨着四川汶川震区,也是这次地震我省的中心位置,那里因为山体滑坡,道路中断,通讯受阻,与外界失去联系,而一度成了一座孤城。我和同行的《兰州晨报》、《鑫报》、电视台的几位记者,在乡长杨仲金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小山路走进了距乡政府比较近的中坪村,这个村里的房子几乎都塌了,粮食也被埋在了下边,当时救灾物资还没有运送到,乡亲们只好三四户人家挤在用塑料布和床单搭起的窝棚里面。

我边走边问边拍,看着一个个无助的眼神,感到肩上的摄影包越来越重。不到两公里的路程,居然磕磕绊绊地走了近1个小时,杨乡长说中坪3社到了,面对房屋几乎全部倒塌的废墟,已经筋疲力尽的我们根本没有心思休息,立刻投入采访。

临近下午两点,我见到了围坐在被废墟围起来的灶头边熬大米稀饭的姚齐双一家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这个大半天滴水未进的外乡人喝上一碗热粥,并连声说:“记者为了我们老百姓的事奔跑,辛苦了!”我为乡亲们的热情和豁达而动容!我们的老百姓真好,他们忍受着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在忍耐和厚道中孕育着一种巨大的坚韧的力量。

面对此情此景,陪同的杨乡长流着眼泪说,这里的村民已有两天没有吃上热乎饭了,粮食全部被埋在了下面,这是乡上从临近的四川紧急调运的30吨大米,每个受灾群众分到了5斤。

不经意间已经到了晚上7点钟,我们还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赶回县城发稿子,此时大家都还没有吃饭。司机梁亚彤说,他看见路边一个工程队搭建的厨房里有一笼花卷,能不能买上几个,报着试探的口气梁师傅推开厨房的门,里边的人说他们的馍馍不卖,在我们即将转身离去的时候里边的人追了出来,他一边给我们手里塞花卷,一边说“你们是记者吧”。

看着各自手中的花卷,我们感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作为须眉男儿,大家不禁热泪纵横。

几个难忘的瞬间

在地震灾区,面对一个个生死离别的场景和人们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大爱,我始终被这种力量推动着,不断拍摄、不断记录、不断安慰受伤的群众,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在灾区采访的十多天时间里,我拍摄了近万张照片。

5月13日,在文县县医院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我见到了一个腿上打着石膏的孩子,当我的镜头对准他的一刹那,孩子突然发出了凄厉的哭叫声,叫喊着要找妈妈。面对此景,我本能地按动着快门,向孩子的父亲询问着发生的事情,但是,人却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位孩子今年6岁,叫张英铎,是文县碧口镇小学学前班的一位小学生,就在地震来临的那一时刻,他的妈妈正在领他去上学的路上,突然倒塌的围墙把他的妈妈压在了下面,而他却被妈妈推了出去,失去妈妈,这是一个6岁小孩难以接受的事实。

5月15日,文县碧口镇碧峰村清水沟社灾民强贵德蹲在垮塌的房屋前欲哭无泪,全村老少30多口人挤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个个流露出惶恐和绝望的表情。这个村子共有8户人家,在地震中房屋全部倒塌,粮食也被埋在了废墟下面,村民说地震发生3天来,他们度日如年,记者是村民见到的第一个外乡人。

5月16日中午,文县城关镇贾昌村村民、该村“白杨林”农家乐经营者肖梅和她的丈夫、姐姐,自愿免费为城区值班的干部职工以及吃不上饭的受灾群众,从4公里外送来了3大桶本地人都爱吃的“片片儿”面和4大盆菜。很快,我也加入到吃饭的行列,等到周围的近百人都吃完了,桶底还有一些饭,她们才一边继续等待,一边自己盛饭吃,到这时我才知道她们自己也没有吃饭。我不失时机地抓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几位农家妇女动人的瞬间。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武都区在中心广场上举行了哀悼仪式。

下午2点28分,在广场的一块空地上,一根简易的旗杆竖立在广场中心,降半旗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刺目的阳光下似乎反射出血一般的颜色,国旗周围是近千名暂时放下手中工具的解放军、武警战士和自发赶来的市民,每个人都神情肃穆,面向国旗向遇难着默哀。远处骤然传来各种车辆的鸣号声,声音凄厉,响彻寂静而悲凉的山谷。

就在我转身的瞬间,从就近的两个帐篷中间探出一个小女孩的脑袋,那眼神,是恐惧、是忧伤、还是期盼……孩子的目光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回想起来,这次采访的辛苦和危险是不言而喻的,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断电、断水、断米、没有通讯信号,半夜里连人带床垫被摇到地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记得刚去灾区采访,当妻子从电视里得知灾区天天有余震时,或打电话或发短信,提醒我要改掉犟脾气,一定住帐篷,千万不敢和大自然作对。其实在灾区采访的前10天时间里,我们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当然也根本就没有帐篷可住……

按照报社的安排,我的采访行程即将结束。每当我回想起在地震灾区采访的18个日日夜夜,我又一次泪水湿润眼睛,这段铭刻在心里的记忆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