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梦溪笔谈)
6984400000204

第204章 权智

延州军校

“原文”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当敢肆妄言,万一畜不验,须伏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译文”

宝元元年,党项军队围攻延安七天,多次面临被攻破的危险。侍郎范雍担任延安主帅,面色忧虑。有一位老军校出来,自称道:“我是当地人,遭到敌人围城多次,情形有和今天非常相似的。胡人不擅长进攻,终不能攻下城池。今天的事绝对没有危险,我可以担保。如有意外,我甘愿被斩首。”范雍赞赏他的话激励了人心,也因此而略为心安。事情平息后,这位军校大受奖赏提拔,说要论善于知晓军事预料敌情的人,首推他。有人对他说:“你居然敢随意乱说,万一不应验,要被伏法斩首。”军校笑着说:“你没有想过这件事啊。如果城真的被攻陷,哪儿有工夫杀我呢!姑且用这些话安定人心而已。”

韩信善用兵

“原文”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已,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决胜于垓下,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其后;绛侯、柴武在高帝后。信先合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师。此亦拔赵策也。信时威震天下,籍所惮者,独信耳。信以三十万人不利而却,真却也;然后不疑。故信与二将得以乘其隙,此“建成堕马”势也。信兵虽却,而二将维其左右,高帝军其后,绛侯、柴武又在其后,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用破赵之迹,则歼矣。此皆信之奇策。观古人者,当求其意,不徒视其迹。班固为《汉书》,乃削此一事。盖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战耳。从古言韩信善用兵,书中不见信所以善者。予以谓信说高帝,还用三秦,据天下根本,见其断;虏魏豹,斩龙且,见其智;拔赵、破楚,见其应变;西向师亡虏,见其有大志。此其过人者,惜乎《汉书》脱略,漫见于此。

“译文”

韩信袭击赵人,先让万人背水布阵,于是竖起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假装失败,丢弃旗鼓,退到水上,军队背水修筑阵地,又是危险的路,又是丢弃旗鼓逃跑,这必定是败势。而韩信运用这个战法,是因为陈余是老将,不用必败之势激他,不能达到目的。韩信知道自己才华超过陈余,才敢用这一办法。假使陈余比韩信略微狡猾一点,韩信怎能不败?这就是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后来的人不估量敌势,沿袭韩信的战略,必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在垓下决胜负,韩信率三十万大军面对敌人,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他后面,绛侯、柴武在高帝后。韩信头一次交战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马,楚兵不利,韩信又借机进攻,大败楚军。这也是攻陷赵国的策略。韩信当时威震天下,项籍所怕的人只有韩信。韩信以三十万大军战不利而后退,是真后退,然后不疑,所以韩信与孔将军、费将军得以利用对方的空子,这就是“建成堕马”势。韩信兵虽然后退,但孔将军、费将军的军队环绕在他的左右,高帝军在他后面,绛侯、柴武又在高帝后面,不同于背水之危,这就是防备项籍的方法。用破赵的办法,就歼灭了。这都是韩信的奇策。考察古人,应当了解他的本意不只是看表面行为。班固写《汉书》,删去了这件事,大概没有发觉取胜项籍的原因正在这一战。从古讲韩信善用兵,但书中没有见到韩信善用兵的情况。我以为韩信说高帝,还用三秦,据此作为天下根本,可以看出其果断;俘虏魏豹,杀龙且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拔赵破楚,可以看出他的善于应变;往西面向军队放走俘虏,可以看出他的大志。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司惜《汉书》漏见了,从这里随便地可以看出来。

一举而三役济

“原文”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译文”

祥符年间,皇宫里失火。当时晋国公丁谓主管修复宫廷,苦干取土太远,丁谓就让人挖掘街道取土。不几天,大街都成了大沟,于是把汴河的堤挖开使水流入沟中,使各地来的竹木排筏以及用船运来的各种材料,都经过沟中运到宫门里。工程完毕后,再把废弃无用的瓦块、石头、泥土填到沟中,使它恢复为街道。这个办法使取土、运料、回填废土三件事同时完成,共计节省费用上亿万。

凿澳修船

“原文”

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出澳中水,船乃行于空中。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译文”

国朝初年,两渐进献一条龙船,长二十多丈,上面修建了宫室楼阁,设置了御榻,以备皇上出游巡幸。由于年岁久远,船的腹部朽坏了,想要修理,但是在水中无法施工。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想出一个办法,在金明池的北边挖掘一个大澳,可以容纳龙船,在澳的底部安置木柱,把大木架在木柱上当作粱。于是决金明池水使流入澳中,将龙船牵引到横梁上,随即车干澳中的水,龙船便架在空中了。修补完毕,再引水使龙船浮起来,撤走粱柱。用大屋覆盖在大澳上,就成了藏船的屋子,从此再也没有暴露在外面的忧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