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梦溪笔谈)
6984400000202

第202章 象数

潮汐

“原文”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译文”

卢肇论述海潮,认为海潮是因为太阳出没而激发引起的,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如果是因为太阳出没所引起的,那么海潮每天发生的时间就应当有规律,怎么能来潮有早有晚呢?我常常观察海潮涨落的规律,每当月亮正好运行到子、午的位置时,就有海潮发生,按这一规律来观察海潮从没有差误。(这是在海边上观察获得的海潮发生的时间。若离海远,就应当根据地理位置增加时刻。)当月亮正好到午位时发生的叫潮,那么正好到子位时发生的就叫汐;正好到子位时发生的叫潮,那么正好到午位时发生的就叫汐。

十二气历

“原文”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自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如岁差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盈亏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乘,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喝舍之用磹楔也。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这政。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冬也,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乃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而又生闰月之赘疣,此殆古人未之思也。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凌夺。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唯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如此历日,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天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有馀、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

“译文”

经书上谈历法的,只有《尧典》说到“用闰月来确定四季成为一年”。配置闰月的方法,从尧哪个时候就开始有了,太古以前的时代,就不知道是怎样的了。配置闰月的方法,是以前的圣王所遗留下来的,所以不应该妄加议论。然而事情必定有古人没有想到而要待后入去完成的,例如岁差之类,近代才发现的,这当然就无所谓古今的问题了。凡太阳出没一次叫做一天,月亮盈亏一次叫做一月。用日月记述年岁,虽然是固定的名称,然而月亮走二十九天多一点,又会和太阳相会;一年之内相会十二天,还剩余些日子。累积三十二个月,多出一次相会就多出一个月来,节气和朔望渐渐隔远,中气不在本月,名称和实际不一致了,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的产生是不得已的,好比盖房子要加些木、石楔子。从此节气和朔望相互矛盾,岁和年错乱,四季失去固定的月份,历算数字繁杂琐碎。凡是积三个月为一个季,四个季为一年,寒暑消长和万物生灭变化的节律,都反映于节气。只记载月亮的盈亏,与一年中的农作物没有联系。现在专门用朔来定十二个月,反而不能很好地用节气反映本月的农事活动。按照月份已经是春天了,但实际上仍是萧条的冬季,这就是月份走在节气的前面了,名义上说是今年的春天,实际上却还是去年的冬天;按照月份已经是冬天了,但实际上已到万物生长的时节,这就是月份落到节气的后面了,名义上是今年的冬天,实际上已是来年的春天了。这样,挂着一、二月份的空名而实际上已经是三、四月份,反而掩盖了万物生长消亡的实际情况,而且还增加了闰月这个累赘,这些恐怕是古人没有考虑到的吧。现在的办法,最好是把十二气作为一年,而不用根据月亮盈亏所定的十二个月。直接把立春的那天作为春季第一个月第一天,惊蛰作为春季第二个月的第一天,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每年的日数都很齐整,永远没有多余的天数需要增加闰月了。这十二个月总是交替地一大一小,即使有两个小月相邻,一年也不过一次。这样一来,四季的节气总是准确的,历法上的季节与实际从事的活动就不会相互矛盾了。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行,也根据这种历法计算,不必改变原来的方法。只是月亮的盈亏,虽然有些事是与它相关的,例如海、胎育之类,但与一年的寒暑节气变化无关,在历书中注明就好了。现在以元佑年为例子,一月当是小月,初一是壬寅,初三是望,十九是朔;二月是大月,初一是壬申,初三是望,十八是朔。象这样的历法,岂不是简单整齐,既符合天体的运行法则,又没有用闰月来弥补的麻烦。我从前考察天象,发现一天有时比一百刻多,有时比一百刻少,已经有人怀疑这种说法了。我又曾说,十二次的划分和构建应该随岁差而改变,人们更加惊骇。现在我又提出这样一种历法,当然更会遭到责怪、怨恨、攻击和谩骂。然而将来总有一天会有人采用我这种历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