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以第三人称视角,采用主客问答方法所写的《渔父》,犹如一场短小精致构思新颖的独幕话剧。《渔父》首先交待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描写渔父与屈原一问一答,再问再答;最后渔父独自唱歌划船离去。情节简洁明晰,人物着墨不多,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却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渔父既认出屈原是三闾大夫,又能与屈原探讨如此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足见不是真正的渔父,而是一位隐居山林湖泽的贤人高士。渔父提出的问题和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正是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贤贞情操连同其不朽诗章,使得屈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原诗”“译诗”
屈原既放,屈原已遭到放逐,
游于江潭,浪游在湘江岸边,
行吟泽畔,吟咏在湖泽堤畔,
颜色憔悴,面容十分憔悴,
形容枯槁。身体枯瘦如柴。
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看见他,就问道:
子非三闾大夫与?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何故至于斯?为何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曰: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都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都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了。
渔父曰:渔父说:
圣人不凝滞于物,圣人不拘泥于外物环境,
而能与世推移。而能够与世俗共同变化。
世人皆浊,世人都混浊不清,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你为何不搅泥沙扬波澜?
众人皆醉,众人都醉生梦死,
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你为何不吃酒糟喝薄酒?
何故深思高举,为何要忧国忧民举止清高,
自令见放为?自己弄得被放逐?
屈原曰:屈原说:
吾闻之,我听说,
新沐者必弹冠,刚洗了头定要弹弹帽子,
新浴者必振衣。刚洗完澡定要抖抖衣裳。
安能以身之察察,怎么能让洁净的身子,
受物之汶汶者乎?蒙受肮脏之物的玷污?
宁赴湘流,我宁可投赴湘江碧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葬身在鱼腹之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怎能让莹洁的身躯,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去蒙受世俗的尘埃?
渔父莞尔而笑,渔父听后微微而笑,
鼓而去,摇起船橹顺流而去,
歌曰:唱道:
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清啊,
可以濯吾缨;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浊兮,沧浪之水浊啊,
可以濯吾足。可以洗我的双脚。
遂去,于是径自离去,
不复与言。不再与屈原说话。
淈(gǔ骨):搅混。淈泥扬波:指同流合污。
(bǔ补):食。糟:酒渣。歠(chuò啜):饮。醨(Ií离):薄酒。糟歠醨:指与世同醉。
深思:忧国忧民,即独醒。高举:举止清高,即独清。
为:表疑问的语气词。
沐:洗头。
浴:洗澡。
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汶(mén门):玷污。
皓皓(hào号):皎洁,莹洁。尘埃:喻污秽的品行。
莞(wǎn晚)尔:微笑的样子。
鼓:划动。(yì义):船桨。
沧浪(Iáng郎):古水名,是汉水的支流,在今湖北省境内。
濯(zhuó浊):洗。缨:帽带。
以上四句歌词即《沧浪歌》,又叫《孺子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传唱,孔子曾以此歌告诫弟子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见《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