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语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6970500000016

第16章

齐国国君庄公,也是个好色之徒。明知崔杼娶了棠姜,却与棠姜私通。事情让崔杼知道了,崔杼非常气愤,便有意谎称自己有病,呆在家里不去上朝。

不久,庄公借探视崔杼的机会,来会棠姜。于是崔杼就设计把庄公杀了。

庄公死后,崔杼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做了丞相。

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官员是个正直的人,崔抒多次暗示,要他把这事搪塞过去,他却仍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梗直,如实记述,说:“崔杼杀了他的君主。”

杀死自己国家的君主,是大逆不道,为众人所憎恶,崔杼无法容忍他这样记载自己,于是就把那个史官给杀了。

继任的史官本性不改,仍秉笔直书。崔杼想,既然杀一个还不足以堵住你们的嘴,我又何妨再杀一个,看你们怕不怕。崔杼就又把史官杀了。

接着他又杀了第三任史官。

到了第四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不为所动。老杀人总不是个事呀,没办法,崔杼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后代人一直把崔杼的这段丑闻说成是“欲盖弥彰”。

涸辙之鲋

【释义】就是干涸的车辙中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

【出处】春秋·庄周《庄子·外物》。

战国时期的庄子,是着名的思想家,是着名的哲学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轻时他家里很穷,经常靠借钱借粮过日子。

有一天,庄子家里又没有米了,他听说有个熟人当了监河侯,便到他的家里去借粮食。到了监河侯的家里,因为庄子很有学问,是个有名的人,监河侯对他很客气。可当庄子说明来意后,监河侯心里马上就不痛快了。他不想借粮给庄子,但又不好明说,就装出一副很慷慨的样子,对庄子说:“要借粮?没有问题,过段时间等我收了稻谷以后就派人给你送去。”

庄子一听,就知道监河侯是不愿意借粮给自己,却又要假意充好人,就讲了一个故事来讽刺他。庄子说:

我在来你家的路上,看到车轮压出的沟里有一条鲫鱼正在泥浆中挣扎,它看到我,就赶紧呼救,说:“我快要干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升水喝,救我一命。”我很慷慨地对它说:“可以,你在这里等着,我现在就到南方去见吴、越等国的国王,让他们同意我把西江的水开河挖渠引过来,那时你也就得救了。”

鲫鱼听了非常生气,说:“我现在快要渴死了,你只要给一升水就可以救我,你却要到南方去放西江水来。等你回来的时候,我早就干死了,你只有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了!”

监河侯听了庄子的故事,明白庄子是在讽刺自己,羞得满脸通红。庄子讲完故事,头也不回地走了。

“涸辙之鲋”也作“涸辙之鱼”或“涸辙枯鱼”。

游刃有余

【释义】比喻技巧熟练而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庖丁是梁惠王的一个厨师。有一次梁惠王去看庖丁宰牛,只见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下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梁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能够毫不费力。”梁惠王又问道:“你使的这把刀子一定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锋利。其实,刀刃非常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要比刀刃宽得多,把这样薄的刀刃插进去还绰绰有余呢。”

落花流水

【释义】本指残春时的景象,后多用来比喻衰败零落的情形或哀愁无奈的情绪,打败仗后的狼狈状态。

【出处】南唐·李煜《浪淘沙》。

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北宋,几年后灭掉南唐,唐后主李煜被俘后安置在一处冷宫里,亡国后的李煜忧郁消极之余写了一首《浪淘沙》。里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后人根据此名引申出“落花流水”的成语。

后来,一般人都以“落花流水”比喻衰败零落的情形,旧小说中更常用它来形容吃了败仗的狼狈状态,例如《红楼梦》第四回:“那薛公子便喝令下人,将冯公子打了个落花流水。”

有时,人们把“落花”和“流水”分别比作一个有意,一个无情的双方,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就成了另一个意思、另一句成语了。这句成语,最早见之于文字的,大概要算是宋代词人贺铸的《南柯子》中的两句:“有恨花空萎,无情水自流。”在旧小说和戏曲中,引用这句成语的很多,一般都用它来比喻单相思。有时也用它来表示对不义之人的不可信赖。例如京剧《捉放曹》有这么一段戏:曹操多疑,竟把好意款待他的吕伯奢全家杀害。当他发现错杀了好人的时候,还要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心想:原来这是个“不义之人”,怎能信赖和跟随他。于是他偷偷离去,临走,唱道:

这是我陈宫作事差,悔不该与他走天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揭竿而起

【释义】原意为没有兵器,揭竿起义。后用于奋然起义的意思。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

秦二世胡亥时,朝廷横征暴敛,对百姓进行忍无可忍地压迫。陈胜即陈涉,年轻时终年像牛马一样苦干,有一次与几个雇工谈论时充满了对统治者的仇恨。

这一年,陈胜被征去守边防,同行的共有900多人。行军途中,碰上连绵的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十分难走,赶路赶得精疲力尽,但还是不能按期到达。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超过规定期限就要被砍头。陈胜认为,不按期到达边防,要被杀死;就是按期到达,也会被活活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造反,便毅然决定举行起义,反抗秦王朝。

起义的农民们赤手空拳,没有兵器,于是,他们砍下树枝充当兵器,高举竹竿作为义旗(揭竿而起)。天下百姓早就痛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所以陈胜义军振臂一呼,各地英雄马上就云集响应。原来六国的诸侯贵族,也趁此机会起兵抗秦。经过几年战争,秦朝终于被推翻了。

焚书坑儒

【释义】毁灭古老文化,杀害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却都是普通人。一旦出了事,靠谁来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长久。”

丞相李斯马上接着说:“黄帝等五帝办事不相重复,夏、商、周三代制度也不因袭守旧,所以能兴旺安定,并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变。如今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功业,怎么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禁止这种风气,皇帝的权威就会降落。为此,我请陛下下达一个法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都把它焚烧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诗》、《书》、诸子百家的着作,由官府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堆在一起烧掉。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诗》和《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官吏有知情不检举的,与犯人同罪。法令下达后30天内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焚烧的,处以黥刑,并罚四年劳役。医药、算卦、种植等方面的书,可以不焚烧。”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命他起草法令。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当时,秦始皇正在寻找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花了许多钱财,还是没能弄到。后来,他又听信了专搞迷信的侯生与卢生两人的谎言,让他们再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这两人知道不可能找到这种仙药,私下议论说:“始皇帝的为人,残暴专横,自以为是。他出身于诸侯,并吞天下后,为所欲为,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信。大家唯恐获罪,只图保持俸禄官位,无人敢效忠进谏。秦法规定,一个人不能兼有两种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试验无效,往往要处死。观测天象的多达30人,都是很好的读书人。他们害怕触犯忌讳,只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过失……”

两人合计了好久,最后决定逃走。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人我很信任他们,还赐给他们许多东西,如今却说我的坏话并逃跑,在咸阳的许多儒生,我派人侦察下来,他们中有的竟在散布妖言,惑乱百姓,真是可恶!”

于是,秦始皇让御史对所有的儒生都进行考察审问,又让儒生们互相检举揭发。他亲自圈定把违犯禁条的460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

后来,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形成了“焚书坑儒”这条成语。

落井下石

【释义】井:同阱,掘地为坑以陷野兽。乘人之危,加以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是唐朝时的文学家,着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少年时就以文章优美着称,名声很大。成年后,学识渊博,中了进士。当御史大夫时,因有过失而被贬到永州去做司马,后又调到柳州去当刺史。韩愈是柳宗元同时的大文豪,他眼见好友柳宗元后来被小人所诬,郁郁不得志地死去,就替柳宗元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有段话的大意是:“唉!读书人要等到穷困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气节。现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里巷时,大家互相爱慕,用酒食来做游戏追逐,很和睦地谈笑着,还指着天地,流着眼泪,发誓要生死与共,绝不背弃,那样子就像真的一样。但是如果有一天遇到小小的利害,便冲突起来翻脸不认人了,甚至落井下石,这种人应该是连禽兽或野蛮人都不如,但是他们却自以为做得高明。这些人如果知道柳子厚宽大为怀的风度,也应该有点惭愧吧!”

趋炎附势

【释义】趋:迎合。炎:热。比喻迎合依附有权势的人。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季垂传》。

北宋真宗时的丁谓用阿谀奉承的手段,讨得真宗的欢心,卑劣地爬上了宰相的位置。然后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独揽朝政。别人只要想升官就必须吹捧、巴结他。

当时有个名叫李垂的人,他对官场中奉迎拍马的庸俗作风非常反感,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有人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公正处理事务,有负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怎么能去拜谒他呢?”

这话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以示报复。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而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谒一下他呢?”

李垂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可升任宰相)了,我现在年纪大了,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不久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京都,到外地去当州官。

朝三暮四

【释义】朝:早上。暮:晚上。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善于使用手段愚弄人。后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或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他家境并不好,但非常喜爱猴子,宁可省吃俭用,腾出钱来给猴子买吃的,从不让它们饿肚子。

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猴子们想什么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说什么,猴子也能理解。

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时间长了狙公实在供应不起。他准备减少它们的食物,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

“从明天起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

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

狙公改口说:

“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吗?”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在地上翻跟头。

其实,狙公给猴子栗子总数没有变化。后来人们从中演变出“朝三暮四”这句成语。

逼上梁山

【释义】比喻被迫起来反抗,或指被迫不得不办某种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

北宋年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处事谨慎。一天,林冲带着美丽的妻子去岳庙进香。中途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一把60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慌忙跑来报信说,林娘子在路上被歹徒拦截了。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当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他怕得罪高俅,又不想与这无赖一般见识,便强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为了夺取林娘子,设计将林冲骗进太尉府,诬陷林冲持刀闯进白虎节堂是想谋刺太尉,将他投入大狱严刑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于是,将林冲发配沧州充军,买通差人董超、薛霸,想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要杀董薛二人被林冲劝阻,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由于小旋风柴进暗中疏通。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陆谦前往沧州,放火烧毁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得意地谈论暗害他的计谋。这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冲上去将仇人一个个杀掉。就这样,林冲被逼上梁山,毅然参加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

嗟来之食

【释义】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有许多人饿死了,没死的也是饿得皮包骨头,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家里积囤了许多粮食。看到今年的灾情这么严重,他手下有个人就向他提议说:“外面的饥民都是好多天没有饭吃的,您要是熬点稀粥给他们喝,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个好名声。”

黔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锅,熬了稀粥,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那些饥民们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了,见黔敖施舍稀粥,对他都是千恩万谢的。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气扬起来。

这时,又有一饿汉走了过来,只见他用破烂的衣袖掩着脸,脚上拖着一双破鞋,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敖见了,就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得意。

奇怪的是,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只是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轻蔑地呼唤别人来吃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的。”

饿汉说完,蹒跚地向前走了。最后,这个人真的饿死了,不过,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吃一口那些轻蔑地让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凿壁借光

【释义】凿开墙壁借来光亮。形容人刻苦好学。

【出处】汉·刘歆《西京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