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语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6970500000015

第15章

【释义】形容书法雄健洒脱,像龙蛇舞动一般。

【出处】唐·李白《李太白集·草书歌行》。

唐朝时,有一年秋天,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上宴请宾客,不少名人墨客会聚一堂,高朋满座,热闹非凡。正在酣饮之间,来了一位少年僧人。

贺知章说:“他是玄癸法师的弟子怀素,出家不戒酒,写得一笔好草书。在他老家长沙和湖南七郡的知名人家,家家都挂有他书写的条幅。酒过三巡,贺知章向来宾敬酒致谢说:“嘉会良辰,少不得赋诗助兴,有请谪仙李翰林作诗以记盛会如何?”

李白并不推辞,只是说:“诗意因兴而起,酒兴有了,但还不够,请怀素师当众挥毫以助诗兴。”

书童抬出几箱书写用的麻笺、素绢,书案上摆出数方上好的宣州石砚,书童几人轮番注水研墨。怀素放下酒杯,飘然起立,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但见少年僧人援笔蘸墨,凝神注视纸绢片刻,突然运气挥毫,臂转腕旋,写完一张又一张,不多久,满地尽是灵气飞动的草书。几箱麻笺素绢顷刻用完。

怀素掷笔返座时,李白《草书歌行》亦已写就,当众吟道:“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床……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贺知章最后总结评论说:“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确实笔走龙蛇啊!好字,好诗!”博得大家一阵喝彩。

狼狈为奸

【释义】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因此用来比喻相互勾结干坏事。

【出处】《博物典汇》。

狼和狈是两种不同的野兽,它们形状十分相似,性情也十分相近。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脚长,两条后脚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脚短,而两条后脚长。这两种野兽,常常一起出去偷吃人类畜养的家畜,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

传说有一次,狼和狈一起来到一家农民的羊圈外面,它们知道里面有好多的羊,便打算偷一只羊来吃。可是,羊圈筑得很高,又很坚固,既跳不过去,也撞不开门,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它们商量了一会,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狼骑在狈的脖颈子上面,再由狈用两条长腿站立起来,把狼扛得高高的,然后狼再用它的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于是,那狈便蹲下身来,让狼爬到身上,然后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慢慢地把身子站直。等狈站直后,狼再将两只后脚站在狈的脖颈上,后脚抓住竹篱,慢慢站直,把两只长长的前脚伸进竹篱,猛地抓住了一只在竹篱旁的羊。

在这次行动中,如果单单只有狼,或只有狈,都一定没办法爬上羊圈,把羊偷走;可是,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互相合作,而把羊偷走。

后来,人们就把这则故事引申成“狼狈为奸”这一成语。

高山流水

【释义】指乐曲高深,不易懂。比喻知音难觅。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伯牙是春秋时一个着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喜爱音乐,年轻的时候跟着当时最有名望的琴师成连学弹琴。

伯牙跟着师傅学了三年,弹琴的技艺已经非常高超了,但他觉得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作出的曲子也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要求继续跟着成连学习。

有一次,伯牙想作一首描写海上风暴的曲子,想了好几天,作出的曲子总觉得不能称心如意,他就去请教他的老师成连。成连就对伯牙说:“我有个老师擅长作曲,住在东海的篷莱山上,我们去向他请教。”

成连把伯牙带到蓬莱山上,让伯牙在海边等着,自己借口去找老师,驾船走了。伯牙在海边等了许久,也不见老师的影子,正在他焦急的时候,忽然,天!刮起了大风、大海上掀起了滔天大浪,波涛汹涌,扑向岸边,拍打着山崖。山崖上的松树也在风中呼啸,风声、涛声、松树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雄壮激昂的乐曲声。伯牙突然觉得自己的灵感被触动了,赶忙摆好琴,忘情地弹了起来。就这样,他终于创作出了一首描写海上风暴的美妙的乐曲。

过了一会儿,大海上又风平浪静。这时,成连老师又出现了,伯牙这时才明白了老师带他到海边来的用意。成连说:“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啊!”

从此,伯牙的音乐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有一次,他正在弹琴,他的一位好朋友钟子期来了。钟子期是一位极有造诣的音乐鉴赏家,任何乐曲,他一听就知道乐曲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这一天,伯牙弹奏的是他新创作的《高山流水》,当琴声高扬激越时,钟子期就说:“真妙啊!气势磅礴,像挺拔雄伟的泰山!”当琴声悠扬舒缓时,钟子期又说:“太美了!就像烟波浩渺的江河流水!”伯牙听了,非常激动,对钟子期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高山流水”本是传说中伯牙创作的乐曲名,后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

高枕无忧

【释义】垫高枕头睡大觉。比喻身心安逸,无所忧虑。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

冯谖是春秋时齐国相国孟尝君的门下。有一次孟尝君派他到薛地去讨债,他到达薛地后,不仅不讨债,反而把借契全烧掉了,并在薛地设宴招待欠债之人,以此说明孟尝君是很好的主人,他不在乎这些钱,所以借钱给大家,主要是帮助大家能过好的生活,故没钱的人就不需还钱。这样,薛地的人民大为高兴,对孟尝君非常感激。

当齐王解除了孟尝君相国的职务后,他便前往薛地闲居,受到薛地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三窟,只能免除一死。现在你才有一窟,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的睡觉,我再替你筑两窟。”于是他去游说梁惠王,说是若能请到孟尝君治理国事,定能国富兵强,梁惠王被说动了,便用重金去请孟尝君,请了三次,冯谖都叫他不要去,这事给齐王知道了,怕孟尝君为梁国所用,急忙用更隆重的礼节再请他做相国。冯谖又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当宗庙建成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窟已经建成,你可以高枕为乐了。”

“高枕为乐”后来演化为“高枕无忧”的成语。

悔过自新

【释义】过:错误。认识了并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淳于意,字仓公,战国时齐国临淄人,因曾做过太仓县令,所以称为仓公,是汉初的医学家。

淳于意从小喜爱医学,曾拜阳庆为师,学得了黄帝、扁鹊传下来的医术,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后因得罪了权贵而被官府处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断足等),并要押解到长安去行刑。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面对着五个哭哭啼啼的女儿,感慨地说:“我只有女儿,没生儿子,到了紧要关头,谁也派不了用场!”

他的小女儿缇萦听了后很悲伤,决定跟随父亲西上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我父亲做官时,齐地一带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了罪,当然应该受处罚。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复生,受肉刑断了手足也不能再长出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到缇萦写的信后,深受感动,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余,就下令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了肉刑。

疾恶如仇

【释义】痛恨坏人坏事如同痛恨仇敌一样。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傅咸传》。

西晋时,统治阶级内部腐败现象严重,里里外外,从大到小,各级官吏,奢侈无度,互相攀比。单是晋武帝司马炎就有宫女近万人,供他日夜寻欢作乐。有些大官僚,一天的饭费竟数以万计,他们挥霍无度,用白蜡当柴烧,厕所里放上高级香料。

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清廉之士的不满和忧虑。当时,有一个叫傅咸的人,武帝、惠帝执政时,都在朝中做官。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敢于揭露和批判邪恶。傅咸多次上书给武帝和惠帝,主张裁并官府。他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和批评,朝廷罢免了一些官吏,因此使京城的官吏们有所收敛,有所惧怕。傅咸大胆地揭露官僚权贵们的弊端,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不少人深为敬佩。人们赞扬他疾恶如仇。

谈笑自若

【释义】指在关健时刻不紧张,跟平时一样镇定、从容。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三国时,东吴的名将甘宁,因有战功,被任命为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在赤壁之战中,由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火烧战船,致使曹操惨败,退到南郡。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胜追击,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吴军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断其后路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发,吴兵一时死伤无数。将士们都恐惧起来,惟独甘宁跟平时一样,谈话说笑非常自然。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曹军一直无法攻破城池。

捷足先登

【释义】捷足:脚步快。意为行动敏捷的人,抢先达到目的。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因与项羽作战有大功,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来,他被吕后、萧何合谋杀害。临刑前,他仰天长叹:“我韩信悔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如果当初起兵反刘,哪会有今天的下场!”

刘邦听说这件事后,就把蒯通抓来,要烹掉他。面对支起来的油锅,蒯通毫无惧色,坦诚地说:“可惜韩信当初不听我的话,落得今天这个下场,要不然,他重兵在握,别说被杀,谁敢动他半根毫毛。”刘邦一听气得怒目圆睁,吼道:“快给我炸了他!”

“皇上,您不应该这样对待我!”蒯通依然不慌不忙地说,“当初秦朝灭亡,天下政权就像一只在中原大地奔跑的鹿,谁跑得快谁就能捉到它。现在事实证明,您是跑得最快的。而当时我在韩信手下做官,给他出点主意难道还有什么错吗?”刘邦觉得言之有理,就下令放了蒯通。

萍水相逢

【释义】浮萍随水漂流,偶然聚在一起。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

王勃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成了着名的《滕王阁序》。众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着文了。

《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异乡之客。这篇序文有对滕王阁重修于好的赞美,也流露出作者对命运不佳的慨叹之情。

黄粱一梦

【释义】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就像做了一个梦一样。

【出处】唐·沈既济《枕中记》。

从前,有位穷书生,姓卢,屡试不中,又一次赶考途中,在邯郸旅馆里遇一道士吕翁,就向他诉苦。吕翁便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枕头说:“你把它枕在头下,便可以一切如意了。”

吕翁说话的时候,旅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而卢生因为旅途辛苦,确实很累,便糊里糊涂地枕着吕翁给他的枕头睡着了。

不久,他便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娶了当地一位年轻美貌、善良温顺的崔姓女子为妻。那个女子不但家境富有,贤淑能干,而且婚后帮助他踏上了仕途,还替他生了几个子女。

后来,他的儿女都长大了,娶亲的娶亲,嫁人的嫁人,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舒适优裕,而卢生也一帆风顺,一直做到宰相的高位。

又过了若干年,儿女们给他添了孙子外孙,他便闲居在家里享福,做起老太爷来。由于他终年嘻嘻哈哈笑颜常开,加上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好,住得好,吃得好,所以他一直活到80多岁才安然死去。

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嘴角边还挂着满足的微笑。可等他睁开眼睛一看,原来自己仍住在旅店的小房间中,刚刚那些荣华富贵只是短暂的一场梦罢了。甚至店主人煮的黄粱饭,也还没有煮熟呢。

卢生梦中的喜悦一下子消失殆尽,他失望极了。吕翁这时才对他说:“别企求虚无的东西,人生的荣华富贵就如同过眼烟云一样。”

脱胎换骨

【释义】比喻思想作风的根本转变,像脱了胎、换了骨一般。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从前许多文人,借用古诗文中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他们叫“夺胎换骨”。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说过:借用古诗的原意,而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它,这可以叫做“换骨法”;深入探究和体会古诗的诗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可以叫做“夺胎法”。还有其他人曾说:“文章虽不要蹈古人一言一句,然自有夺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

“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语言,他们认为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就可以成仙。“夺胎换骨”,现在一般用作“脱胎换骨。”

脚踏实地

【释义】比喻做事踏实认真,不轻浮。

【出处】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司马光是北宋时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在他任宰相期间,曾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不会见风使舵,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难免屡遭打击。

在被贬期间,司马光仍是忠心不改。眼见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他决心编一部总结兴亡教训,可供统治者借鉴参考的历史书,这就是《资治通鉴》。为写这部书,他每天更加勤奋刻苦,天不亮就起床,一直笔耕到深夜,有时甚至整夜不眠。为了保证着作的真实严谨,他查阅千余本资料。一部《资治通鉴》初稿六百卷,经过他细心挑选删订,最后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八十卷本。这样一部巨着通篇都用楷书,抄写得工整清楚,可见司马光认真刻苦的程度。

司马光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扬,他的朋友邵雍,北宋着名哲学家,称他说:“你可真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啊!”

欲盖弥彰

【释义】弥:更加;彰:明显。企图掩盖事实真象,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了。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崔杼掌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

棠公是齐国棠邑的大夫。棠公死后崔杼去吊唁。棠公的妻子棠姜是个绝色美人,崔杼一见到她,就给迷住了。便不顾众人的劝阻,娶了棠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