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强国之路20年
6949400000023

第23章 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进行了实践、探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提出到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

一、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最早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问题,是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中。

这个讲话中首次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把两个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现四化的必要条件。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就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内容、途径、方向等作了一系列阐述。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并说“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这次会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讨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促进了全党的认识。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原则要求,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第一次以党的中央全会决议正式确定下来,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二大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点出发,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创造性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十二大报告还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任务、作用、方针,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

1986年9月中央召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建国以来第一次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并郑重地作出专门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二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观点、方针原则,根据新的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都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系统阐述。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1)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2)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指出,“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3)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已基本形成。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及时提出要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出现了转机,在各个领域开始加强思想教育、打击刑事犯罪分子,并开展了“扫黄”、“除六害”活动。各地还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制度化。

1989年9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深刻吸取近几年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在努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这表明中央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江泽民做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论断。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指导方针,是否坚持这个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又特别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个有针对性的总结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澄清了模糊认识,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确定了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文化建设的任务与政策,还提出了群众性创建活动,切实增加投入,加强和完善党的实际问题。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这一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上逐渐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专门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国各地区和部门普遍成立了由党委牵头,有关部门和群众组织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指导委员会,在组织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宣传、理论部门也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设施与制度上,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五大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指出,要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五大还进一步明确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五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拓宽了视野,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项丰富而伟大的事业。

三、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1.弘扬了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基于这种认识,党中央决定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1994年8月,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和教育方法做了基本规定,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爱国主义教育从过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逐步发展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为了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固定场所,各地普遍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筑工程等,都为群众参观瞻仰活动提供了方便。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中央宣传部还公布了第一批100个全国性的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各级教育部门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计划。宣传、教育部门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故事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国中小学开展了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和读百部爱国主义图书活动。各地学校普遍建立了升旗制度,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运动会等活动中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红军长征60周年、建军70周年及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之际,从中央到地方都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励人们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2.无私奉献、扶危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得到弘扬

1989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创立。同年10月中国青基会在北京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实施希望工程,以救助贫困失学儿童为宗旨的“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推出的“1(家) 1助学行动”。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关部门还先后在社会上推出了十大“扶贫状元”评选和表彰、“春蕾计划”、“光彩事业”“救孤计划”、“助老工程”、“幸福工程”及“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等。这些活动均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并且收到了可喜的社会效益,例如,“希望工程”,截至1997年底,共资助失学儿童184万多人。

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例,可以看出举办类似活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有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一个创造,是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活动方式。这项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发展迅速,不仅成为共青团的一项支柱性工作,也成为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青年志愿者行动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来组织活动,如义务为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提供服务,开展义诊、义教、义演等公益性活动,注重调动青年人的主体意识,使其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目前,全国已建立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29家,服务站1300多个。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1991年,中宣部倡导以“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为宗旨的“五个一工程”(各省市区每年拿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好文章)实施以来,成就显著,精品迭出。

影视界先后涌现了《大决战》、《凤凰琴》、《渴望》、《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引起轰动的主旋律作品;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弘扬;1997年以《天鹅湖》拉开帷幕的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使高雅艺术逐渐升温;《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一批重点图书和理论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少儿文艺和长篇小说创作也引起中央的关注;中国“长通工程”受到社会的普通好评。

文化部还制定实施了农村文化工程:“文化先进县”、“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和少年儿童“蒲公英计划”。文化扶贫“万村书库”工程也正式启动实施。

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艺术团坚持到边远山区、贫困老区慰问演出。深入基层,送戏下乡,活跃了当地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

在1991年中宣部倡导的“五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共表彰优秀文艺作品达448部。这个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1998年2月举办的“九八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以17.38亿元的成交额,创下历届订货会的最高纪录。

4.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全国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以“三大创造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高潮迭起。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从街道和社区抓起,重点抓好“创三优活动”,即:从治理“脏乱差”入手,搞好市容绿化美化,创造优美的环境;从市民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抓好市民文明公约的遵守,增强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建立优良的秩序;从转变服务观念入手,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搞好优质服务。

创造文明城市活动,使我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张家港市“一把手抓两手”,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生动体现。天津市和平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大连市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建立优美环境。上海市从文明小区抓起,逐步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厦门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管理、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文明。西安市从抓“形象工程”入手,带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城市的创建经验,在全国引起反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创造文明村镇活动中,从农户这一社会细胞抓起,通过“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万村书库”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移风易俗活动,促进广大农村健康、科学、文明新风的形成,并涌现出湖北省竹山县、河南省林州市、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等一批创建文明村镇的典型和200个文明村镇示范点。

当前,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三下乡”活动更引人注目。从活动规模上看,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仅1996年冬到1997年春的几个月,全国送图书下乡2000万册,建立农村图书室3万个,送戏下乡近10万场,电影100万场以上,下去科技人员45万人次和近7000个医疗队。1997年暑假,全国约2000所大专院校近40万学生,志愿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方面服务。“三下乡”活动不仅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文化卫生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通过“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社会服务承诺制”、“争做文明使者”、“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推动了各行各业服务质量的提高,涌现出了烟台社会服务承诺制、济南交警文明执勤、石家庄出租汽车行业、上海邮电系统行风评议活动、福建漳州公安系统110报警台等先进典型。随着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在窗口行业深入开展,中宣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同公安、民航、铁道等十大行业和民政、医疗卫生等20大部门和行业共推出600多个文明行业示范点。

“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工农共建”、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的送温暖、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全国妇联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活动已经吸引了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深深地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真正形成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催生良好社会风气

树立先进典型,弘扬社会风气,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教育群众,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法。为了讴歌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各有关部门通过举办报告会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出先进典型。各级新闻、出版、文艺理论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让这些先进人物报上有名,屏幕有形,广播有声,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明星。

通过电视、报纸和广播,群众认识了一个个可敬、可学的来自他们中间的先进模范人物:孔繁森、李国安、徐虎、李素丽、王廷江、王启民等以及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二大队、河北农大教师群体、徐州下水道四班等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崇高的人格力量,将会在几代人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一批时代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曾经成为激励了几代人建设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又拥有了一大批新时代的英雄和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在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徐虎式的普通劳动者、徐洪刚式的好战士、赵雪芳式的好医生、韩素云式的好军嫂、谭彦式的好法官、邱娥国式的好警察……中华大地见贤思齐、见义勇为、崇尚先进、争当先进渐成风气。

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信心十足。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开创出更加辉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