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赞美的分寸 批评的尺度
6931600000030

第30章 赏识+批评,让孩子“棒极了”(2)

不久,比赛开始了。女儿信心百倍地踏上球场,施展浑身解数,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顺利地赢得第一场比赛。比赛结束之后,女儿兴高采烈地冲向妈妈。妈妈说:“你打得很好呢!”

“全靠妈妈的指点。坦白说,我最初听到时觉得有点怀疑,没想到那么有效!”女儿兴奋地说着。

想让孩子战胜别人,首先得让他们先战胜自己,因为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所以这时家长一句赞美鼓励的话就显得大为重要啊!

一个能够尊敬和赞美孩子的人,即使他生理不健全,但他的精神都是完美的,同样地赢得孩子真诚的尊敬。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外,而且,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

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惊呆了!

说话的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于是小女孩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独自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小女孩成了大女孩,长得美丽窈窕,是本城有名的歌手。但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于是她特意回公园找老人,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

无论何时何地,赞扬和鼓励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成全他人之所以被称之为美德,就在于其行为毫无不良动机,不求回报。

五、英明的父亲

当孩子做了错事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说出真相,然后引导他们加以改正,但绝不要用打骂的手段。因为,打骂可能会让孩子为了避免更多的皮肉之苦而信口说谎。所以,父母要教导孩子诚实,而且不管是他们做了错事,还是坏事。也不要一味打骂,而是在赞扬他们诚实的同时,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教育他们下不为例,及时改正。

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有一次砍了一棵樱桃树,这棵樱桃树是他父亲很喜欢的,华盛顿不是用谎言来推卸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

他的父亲非但没有责骂他,反倒高兴地奖励他,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父母们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后,轻则批评,重则打骂。事实证明,这样教育收效甚微。为什么不能向华盛顿的父亲学习,让孩子知道诚实是讨人喜欢的,而知错就改便是好孩子。这难道不比批评打骂更好吗?华盛顿之所以长大后能做美国的总统,不会和他小时候受的教育无关。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那么不妨向华盛顿的父亲学习吧!请注意以下几点:

1.批评和表扬都要适度

孩子能够把自己好的一面,如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做作业得了红花等向父母报告,说明孩子是有上进心和荣誉感的。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但是,父母此时不要喜形于色,夸大事实,表扬过度。父母应该使孩子明白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今后还必须继续努力。当孩子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时,说明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时父母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向孩子讲明白,知错就改是对的。但是,今后要求孩子少犯或者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如果孩子承认错误时,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大声斥责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那么就会让孩子感觉到,如果不告诉父母,还可以逃避惩罚。通过不断地积累这样的经验,孩子就会慢慢地把自己所犯的错误隐瞒起来。所以,只要孩子讲的是实话,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都应该冷静地对待错误本身,帮助孩子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向孩子讲清楚道理,增加孩子犯错误的免疫力。

2.要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遇到孩子报喜不报忧时候的,父母应该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孩子说的与老师不同,也不要急于斥责或打骂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孩子自己讲出真相,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要让孩子明白无论犯了什么错误都应承认,不能向父母隐瞒。父母应该明白,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使是大人也会犯错,犯了错误只要能够改正,就是好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向孩子发脾气是不好的。

除了跟学校和老师交流情况外,父母也可以向孩子的伙伴了解一些情况。向孩子的伙伴了解情况要讲究方法,不能像跟老师了解情况那样直接去问,最好是用聊天的形式进行广泛地了解。这样可以避免损害孩子在同伴中的形象。

遇到孩子错的情况,父母的态度要冷静,不要紧张。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说话算数。父母还要为孩子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正确对待孩子偶然的过失,不能让孩子产生过分的心理压力。

3.谨防孩子的嫉妒心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孩子向父母索要某某穿的衣服与鞋帽,或玩具等。这种现象看起来平常,其实是孩子嫉妒心理在作怪。在校园里,那些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常常会得到老师喜爱,那些调皮的学生就会与这些学生闹恶作剧,这也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一般来说,爱嫉妒的孩子情绪变化快,一会儿幸灾乐祸,得意忘形,一会又咬牙切齿,打人、骂人或搞恶作剧,一会儿又自怨自艾,意气消沉。孩子的嫉妒心理,虽然不像成人那样表露得充分,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就必然会引起行为障碍。

作为父母,首先应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成人的嫉妒。第二,父母要帮助孩子消除自私的心理,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待人,让孩子懂得别的孩子的长处都是通过刻苦努力得来的,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获得。第三,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不如人的地方也不要自卑,要么努力追赶,要么泰然处之。第四,父母要让孩子了解自身家庭,不要处处都与其他的孩子攀比。

父母们,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必须留心地观察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在充满爱的健康环境里健康地成长。孩子健康的心理还要靠父母精心的教育,不要听之任之有“异常心理”的孩子。

六、谎言,并不都是丑恶的

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宣布自己从来不说假话,这句话本身就一定是假话。当我们得到亲戚病重,获悉朋友遭难的不幸消息,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假话。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没有不说假话的人。许多假话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相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假话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莎士比亚曾说过:“谄媚是煽动罪恶之鞭。”也许大家都这样认为,说谎是一种最要不得的行为,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偶尔还是需要些善意的谎言。比如说,孩子们常常被父母告知有圣诞老人的礼物。有人鱼公主,有狼外婆等等。这种谎言就是十分美好和善意的。

有一个学生,他在初中毕业后重考了两次才勉强进入高中,在上了高中一年之后,又因好几科不及格而被留级。这样一个大家眼中“无可救药”的学生,在十多年后竟成了留美博士,如今则在一所大学里担任教授。

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高中都几乎念不完的留级生,变成一个学有专长的教授的呢?以下这个故事是他亲口讲述的。

“升高二那年的暑假,当我接到被留级的成绩单后,想到重考了两次才进高中,没想到大家都升级了,只有我还要留在一年级,我更是自暴自弃。每天只想到操场上打篮球,功课比第一年还差;眼看就濒临退学的门槛,但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有一天下午我逃课去打篮球时,场上有个年轻人要找我玩球,我和他激战了半小时,直到休息时才发现,原来他是我的生物老师。真惭愧,开学一个月了我都没上过生物课。不过自从这次以后,每次生物课我都不敢再‘逃’了。”

“接下来在一次实验课下课前,老师竟能在班上宣布说我所写的实验报告很有创意,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再继续努力,日后必将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刚开始我有些不相信,因为我的报告几乎一半以上是抄的,里面的实验步骤我也都没照规矩做。可是老师说得那么诚恳,一点也不像是在开玩笑。”

“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念书,不但生物成绩领先其他同学,其他科目也渐有起色,高中毕业时我若考不上大学,就要去找工作了;结果我不但榜上有名,而且还是我的第一志愿——师大生物系。我心里一直很感谢那位老师,就在谢师宴上我问他,到底那次我的报告有何特点?为什么老师要对我大力褒扬呢?”

“这位年轻的老师缓缓地说:‘正如你所说,那份报告如果认真评起分来,只怕连五十分也不该有。但我也只是想试试,善意的谎言是否对你更有帮助,如今看你的成就,证明我当初那样做并没有错。’听完他的话,连我自己也傻了。也领悟到了——善意的谎言比单纯的鼓励效果更大。”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孩子的幸福与希望适度的编一些谎言的时候,谎言就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了。如果纯粹为了事实和教育而告诉他:“别痴心妄想。”“你在做梦!”“这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显示出了教育者的教育失败,而且还反映出教育者是一个狭隘而缺乏爱心的人。

七、赏识要不要批评

赏识教育在今天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提倡和引得家长们的重视。

有一位名人听完赏识教育的报告后,兴奋不已,保证从此不打儿子,好好赏识儿子一个月,看看效果怎么样。可一个月后,他开始“诉苦”:

“哎,这赏识教可把我常害惨了!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成天被‘赏识’,结果爬到我头上来了,儿子变成‘老子’,老子反倒变成‘儿子’了。我该怎么办?”

“以前,儿子犯错误还有打的法宝,现在不行了。哪怕我的眉头皱一下,刚想发火,儿子马上拿出挡箭牌:不许打骂我,你可通过要用赏识教育!”

结局是老爸垂头丧气,儿子洋洋得意。

这个问题许多家长都会遇到,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的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结果是得不偿失。

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还能不能批评孩子呢?

我们说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的。

请看“成功爸爸”周弘是如何批评他耳聋的女儿婷婷的:

婷婷在咸阳做针灸治疗的时候,我们人生地不熟,她感到很孤独。

偶尔,有当地的小朋友来玩,女儿就特别激动,推推这个,拍拍那个,手上没个轻重,弄得那些孩子吃不消。

一天,两个孩子来玩,女儿故技重演。一会儿,一个小朋友就哇哇大哭了,她还不当回事。

我想,听说儿童的手重,这样下去不行,要和女儿讲道理。但怎么讲呢?我灵机一动,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于是就说:“孩子们,你们过来,伯伯给你们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好吗?

伯伯刚上小学的时候,特别重感情爱交朋友。有一天,有三个小朋友到我家来玩,我十分激动,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会儿拍拍小明的脑袋,以示友好;一会儿把小东摔一跤,体现痛快;一会又捏捏毛毛的脖子,毛毛痛得嗷嗷叫。

我却说:‘你们可知道我多爱你们啊!’

结果,这三个小朋友承受不了这份感情,再也不来玩了。还算好,第二天又来了另外几个小朋友,我仍然如此。第三天还是如此……”

“没过几天,一个小朋友也不来找我玩了。我呢,还时常纳闷。不知道为了什么,孤独总伴随着我……”

绘声绘色的故事讲完了,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女儿却在笑声中,领悟出其中的道理。

后来她在一篇日记里提起了这件事:爸爸真够朋友,不当着小朋友们的面批评我,我也要够朋友,再也不把小朋友弄哭了。

看来,赏识也要批评,只是此批评与彼批评方式不同而已!

孩子的心灵和身体一样稚嫩,不仅在成长,而且一旦留下创伤就很难愈合,所以,家长们在批评孩子时,尤其要注意。

八、赏识为什么会适得其反

自从提倡了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已经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就让许多家长因此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赏识就是好的,所以,他们便不分轻重地对孩子大加赏识。事实上,这样的家长们是走进了盲目赏识的误区。

先来看一位父亲赏识不当导致失败的例子:

有一位父亲经常辅导孩子学习。一天晚上,孩子把父亲出的几道数学题都做对了,爸爸高兴地说:“你太棒了,够得上一个数学家了。”

赏识一番之后,父亲又给孩子出了几道数学题,他满以为孩子会更努力地去做,可不料只见孩子看了两眼就喊道:“我做不了。”

孩子的这种态度令父亲吃惊。

按理讲,孩子受到赏识之后,会更有信心去学习,然而事实上却是孩子不再想做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问题就出在父亲的赏识上。

父亲用数学家的称号来赏识孩子,使孩子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确实很了不起。正当他满心高兴的时候,他看到父亲又留下的作业题颇有难度,自己恐怕做不了,而做不了自己还算什么数学家呢?——父亲这种言过其实的赏识使孩子望而却步。

孩子为什么不敢再做下去,因为怕破坏了自己的“数学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