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岁的小学生,因害怕上学跳楼自杀了;大连两个10来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被歹徒砍伤;一名12岁的少年因拒绝学拉小提琴而悬梁自尽……越来越多的惨案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孩子,普遍抗挫折能力不足,面对问题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只想逃避躲藏。针对这一情况,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绝佳的洞察力,教会孩子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勇于面对挫折,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自信是父母能给孩子最伟大、最有价值的礼物。
孩子,是你自己不小心
对于挫折教育的本质,家长的认识一般都是非常统一的。父母们都知道应该让孩子承受一定的挫折,我们也都清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孩子接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也就是去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并最终达到使孩子变得拥有一颗强大心灵的目标。但挫折教育如何实施,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并不一样。
也就是说,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挫折”,如何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家长在多数时候表现得并不合格。在具体的亲子关系的表现中,家长总是避免让孩子面对挫折,把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使孩子始终处于大人的庇护之下,而不是真正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一些体验挫折的机会。
我们盘点全世界那些达到了事业之巅的人,其实他们大都不是参与竞争的群体中那个最聪明的人,相反,他们恰恰是那种在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他们不被别人看好,甚至有些“愚蠢”,让老师轻视,被同事和同学看低,像爱迪生、达·芬奇、霍金,都有过并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可是他们最后却取得了成功。因为经历了太多的非正常环境,经常摔倒,或者说一直在经受挫折,所以这样的人往往更能深刻地认识到“为人处世是自己的责任,而不能依靠外在因素的照顾”。
那些自认为拥有聪明大脑的人,他们往往选择了一些所谓的捷径。平时有家长的保护,在学校有老师的夸赞,到了单位还有同事的羡慕、领导的提拔。他做什么都一帆风顺,看似比别人要走得快走得远,但实际上却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他丧失了一些对其以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的锻炼机会。
只有在逆境中成长、饱经风霜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成功。因此,在亲子教育中,让孩子明白有些事其实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与别人无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激发孩子潜能再好不过的方法。
这样做有下列几个明显的好处:
第一,激发孩子承受挫折的潜能。
如果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孩子不可能激发内在的全部潜能。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会觉得什么事都不用自己操心。他的内心有一种稳定的“安全感”,慢慢就会变得懒惰和懈怠,以父母为依靠,并且以享受父母的保护为“自豪”。
这恰恰是我们反对的一种行为。孩子的潜能只有在一些非正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小孩而言,当他摔倒的时候,家长应该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责任,谁让你走路不看脚下呢?”“是你自己太不小心了,不要怪别人!”“不是路不平,是你不会走路,眼睛看着别处,当然会摔倒了!下次注意点吧!”“哭什么?难道你以为这是爸爸和妈妈的责任吗?”
像这种类似的事件,可以让他变得聪明、警觉,对于前方的“路况”富有观察力,养成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最终成为一种很好的潜意识,演变为优秀的生存本能。而且在将来遭受挫折之后,更容易激发他的探究精神和内在潜能。
越不容易找到答案,他越会不断进取。越是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他越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降低对家长的依赖。
第二,对他们的骄傲情绪予以打击。
小孩子很容易骄傲,对于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像夏辉和夏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就是一部漫长的跟“骄傲”作战的斗争史。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为骄傲,他们往往会犯一些易被家长忽视的错误,比如做事粗心大意,草草应付,不再努力(特别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后)。
当你考虑到这种情况,你就会发现人为地给他们设置点障碍,挫一挫孩子们的骄傲情绪是多么的有必要。当然,你一定要先设置一个限度(挫折边界),不可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当然也不可太轻微(如果挫折太容易解决,这会让他更加骄傲)。而且,事后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一个说明,告诉他,作为父母,并不是真正要去打击他的自信,而是通过这件事,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此番挫折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并且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排除自身存在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能够使他们经过努力,真正地享受到成功的甜头。
太容易成功的事情,小孩即便做上一万遍,也很难从中体味到成就感。让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多摔几个跟头,设置一些障碍,就是加大他们成功的难度,从而迫使他认真地努力,释放全部的能力。这样,他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第四,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现在的环境充满了挑战,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避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没有在父母这里或者在学校遭受到挫折的洗礼,没有对挫折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他就是典型的温室花朵。你总在保护他,他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除非你一辈子都把他保护在自己的港湾中。但这可能吗?总有一天,他要离开父母,独立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
只有在家庭、学校和日常生活中遭受到了许多的挫折,而且关键的是,你通过这些事件,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使他形成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态度,并且掌握应对的方法,才能让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危险的“转嫁责任”
有一位国内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抱怨说,他的儿子东东最近不知在哪儿学来一个“自己常有理”的毛病,不管做了什么,他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儿子觉得他永远不会错,责任从来都不是他的,他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说到激动处,告诉我,“东东是只管拉屎,从不擦屁股的那种小孩,我很头疼!”
他举了许多例子。比如说玩完玩具,妈妈让他收拾起来,他会说:“过会儿我还要接着玩儿呢!”一会儿,妈妈再次催促他收拾玩具,他就说:“我累了,想休息会儿。”还是不收拾,扔下玩具就走开了。可是,如果小朋友来家里玩他的玩具,他就表现得不一样了。他会强硬地要求别人把玩具给他收拾好,而他站在一边看着,什么都不干。妈妈说:“作为小主人,你应该带头收拾。”他却坚持说:“玩具是他玩的,就应该他收拾,老师讲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你看,东东似乎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却什么都不愿意去做,只想让别人代劳。朋友夫妇真是拿他没办法。
我在回国的时候见过东东,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开朗的孩子。像他这种喜欢把责任推卸掉,并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的现象,在同龄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美国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我的社区邻居就有一个白人女孩,夏天在楼下的花园吃了西瓜,妈妈让她收拾一下西瓜皮,她抹抹嘴就走了,一边走一边大声告诉妈妈:“这是清洁工人的工作,不关我的事!”
这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孩子没有责任心,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意识,让他认识到这不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一种义务。
责任心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负责的态度,这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你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还是受照顾的阶段,就不需要负担起任何责任了,要知道责任心是孩子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一个从小就对自己负责的孩子,他的自觉性高;一个对他人富有责任感的孩子,他从小就会亲善多为;一个对社会和集体富有责任感的孩子,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这不仅能让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到轻松,还能培养其自觉、自爱、自立、自强的优点。往大了说,责任心也是将来孩子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之一。那些缺乏责任心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不止与成功无缘,也会与幸福擦肩而过。
通俗地说,一个从小就喜欢转嫁责任的孩子,他长大后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几率很小。
当然,我们根本不能寄希望于哪一天孩子突然自己冒出责任心来,它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培养的。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应该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为其制订出相应的教育要求和措施,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
在夏辉3岁半的时候,他也显现出了推卸责任的迹象,我和妻子曾经花费一整晚的时间去查阅关于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的资料,然后我们制订了一个跨度三年的长远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夏辉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
3~4岁,这时候的孩子还处于被责任的阶段,所以家长都说,这时候的孩子最可爱了,他们能够按照家长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所以带起来很是顺手。但是这时候的孩子,大多数时候并不真正知道责任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他们只是在一味地顺从或者在讨好自己的父母,只是因为这样做会让父母高兴。
5~6岁,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明白自己这么做是错的,应该那样去做,以及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半被动半理解的责任阶段。他们懵懂地明白“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能靠别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责任和规则,但是他们还不能完全自己思考,多数时候还需要他人(家长和长辈)在一旁提醒。因此,这一年龄段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一阶段,将来家长就会面临很大问题。
6~7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独立理解能力,因此属于理解责任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在进步提高,不但知道要对自己、对父母、对小朋友负责,还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要对社会负责,例如出现了环保意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等。但是,他还不能完全由认识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还需要家长和老师指导,直到他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在培养夏辉的时候,我和妻子就很注意,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后来也应用在夏彦的身上,而且取得了成功。
方法一:启发孩子自解困难。有时候妻子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帮夏辉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在做手工时,夏辉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将作品两个接口粘在一起。看到妻子抬起来的手,我及时制止了,在一旁说:“你自己想想该怎样将这两个东西粘在一起?咱们家能粘东西的有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夏辉很快反应过来,走到自己的小抽屉里拿出透明胶。但是,他试了试以后,发现不怎么美观,于是又拿来了双面胶和胶水,最终在妈妈的配合下将作品的接口粘合起来,完成了手工。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这一情况下,都会选择动手帮孩子把作品赶紧粘起来,以免孩子着急。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狠一下心,不理会他乞求的目光,管住自己的手,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去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并且掌握方法,那么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孩子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且思维会很快地开动起来,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每次都要依靠大人的帮助,离了大人就手足无措,什么都干不了。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在孩子解决问题时,家长减少直接干涉(援助),以引导为主。
方法二:解围不如自救。让我欣慰的是,夏辉和夏彦在自己做错事情或者完不成作业的时候,基本从来不让我和妻子出面。夏彦是女孩子,比较听话,夏辉小时候就经常因为贪玩完不成作业,相对来说,女孩更容易顺从于父母的引导,而男孩的叛逆心理比较强。
有一次,到了晚上九点半,夏辉的作业还没做到一半,眼看无法完成,他急了。我知道他一定会做点什么的,所以不理他,在书房看书,等着他来找我。果然不一会儿,他敲开了我的门,对我说:“爸爸,我实在是做不完作业了,你能不能让老师通融一下,就说我生病了,才没完成作业?”你看,孩子有多狡猾!这一点妻子做得很好,她走过来,严肃地对夏辉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贪玩所以才没有完成作业,你明天可以诚实地告诉老师,并接受处罚,或者我和你爸爸有一个人去陪你做作业,但是我们不会为你撒谎。”结果可想而知,夏辉在妈妈的陪同下,发奋努力,直到十点多才完成作业,而且以后都是先完成作业再去玩耍,再也不敢拖延时间,逃避责任了。
现在我问你,当孩子向你一次次求助的时候,你心软了吗?孩子晚睡一回两回,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你要是为他开了代其负责的先例,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你厌烦了为其“擦屁股”,你不妨在一开始就找找孩子无法完成作业的根源所在,是缺乏组织、安排能力,还是其他。然后让他自力更生,自己把屁股擦干净。家长的有求必应,势必会让孩子觉得你会一直为他解决问题,不会喊停。所以你不妨给他一本日历,对自己的时间有所安排,或者买本即时贴,记下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随时提醒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则可以用图画作为提醒。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要指望别人帮忙。
方法三:教孩子懂得权衡利弊。你已经和自己的另一半计划了许久的家庭出游,却正好赶上孩子接到同学的盛情邀请,请他去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两边都有诱惑,却不知该如何选择,面对孩子的左右为难,作为父母你是不是会当机立断,为他拿主意呢?如果孩子向你求助,你应该帮助他思考:“如果你选择出游的话会怎样?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是怎么样?而你不去出游会怎样?不去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同学又会怎么想?”
在这个权衡的过程中,我们要告诉他,每一个决定都会有双面性。但千万不要替他拿主意,最终的决定权在他的手上。你应该做的,是帮助他去思考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将带来的后果,让他学会自己权衡利弊。如果从小孩子就能自己拿主意、做决定,那么,长大后在面临进退两难的处境时,他也必定能够应付自如。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并提升他全面思考和判断问题的积极性。
方法四:让他自己从失败中站起来。夏彦5岁的时候,信心十足地去参加她非常感兴趣的小模特选拔赛,却惨遭淘汰。回来后,她非常伤心地对我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会参加这项活动了。”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帮助他呢?我蹲下,抱住她的肩膀,轻声地告诉她:“女儿,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但是没有必要因为被淘汰就放弃这项运动,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使是爸爸妈妈也常常会出错,我们现在找个地方好好讨论一下你哪里做得不好,找到原因,下一次你肯定会取得成功的,好吗?”
要知道,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是帮助他们自立的重要环节。而且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敢于将自己的不足在同伴面前展现出来,学会自己检讨和为自己打气。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使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让他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总结教训上,学会展望未来,告别过去,而不是在失败的阴影中走不出来。
方法五:引导和鼓励他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夏辉和夏彦的年龄相差并不少,所以一直以来,有些事都是当哥哥的退让。但有一次,他们却因为游戏的问题激烈地争论起来,兄妹俩大喊大叫,互不相让,几乎要动手打架。
妻子见了,就将他们叫到屋里,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她说道:“我建议你们握手言和,然后和平解决。”妈妈提出了一个很正常的解决方法,当然也是他们两人可以预料到的。所以,儿子和女儿依旧拉着脸站在那儿,互相怒目以视,无动于衷。这时,妻子接着说道:“作为妈妈,我要提醒你们,你们是兄妹,为这件事破坏你们之间的感情,以后就这样天天吵来吵去,你们觉得合适吗?除了争吵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一定要这样吗?”妻子这么说,是在提醒他们:如果不采纳我的建议,你们以后每天的生活只能在吵架中度过,对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
说到利害之处,儿子和女儿这才改变了态度。他们俩坐到一起,拿出了解决方法,夏彦同意把自行车让给哥哥,夏辉也建议妹妹去她的好朋友、我们的邻居丽莎家借一辆自行车来一起玩。妻子的做法虽然简单,但多数家长有时并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地去主持这种协商小会议。许多家长在孩子之间有冲突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上去评出一个是非,而不是让他们懂得互相妥协。
妻子的平静和耐心,有时候令我也不得不佩服。父母的责任,不就是在孩子们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提醒他们各自的行为,并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吗?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共同协商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而不是付诸于争吵和暴力。其实,当今社会,人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第五种品质。而这种习惯,要在很小的时候培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只有协商与合作,才能让大家都获得快乐。
勤于反思的好习惯
让孩子养成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的习惯,对于他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家长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强迫性的主动介入策略的吸引中。怎么说呢?就是家长看到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总想在他自己意识到之前,就去纠正他。在孩子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去控制他的方向盘,并告诉他这是错的。这样虽然能及早制止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但却留下了一个隐患:孩子很少有自我审视的心灵训练,这让他缺乏主动性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岳父和岳母从国内来到美国的时候,天天与夏辉和夏彦在一起,他们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每天帮忙做饭,就是陪着孩子们一起玩。夏彦比较乖,虽然黏在外公外婆身边,但知道分寸,到了该做作业的时候,就一定会自动地去做作业。夏辉就不行了,觉得受到了老人的庇护,每天都要玩到很晚才回家,岳父岳母对每天开饭前准时去不远的社区广场叫夏辉吃饭也觉得习惯了,接连几天都是如此。
有一次周末,岳母照例起身要去叫夏辉回家吃饭,被我制止住了,我说:“妈,夏辉早就养成了自己的习惯,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您这样天天去叫他,他肯定不会自己来考虑和决定事情,只会等着您发信号了,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对错。”于是大家坐下来,一边慢悠悠地吃饭,一边等他回来。
一顿饭就要吃完了,夏辉才跑进院子。很显然,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觉得只要姥姥不去叫他,他玩到几点回家都是可以的。所以,夏辉是唱着歌进家门的。妻子按住想要起身拿餐具的岳母,示意她继续吃饭,不要管他。见我们都没有反应,夏辉一屁股就坐在了餐桌的旁边,准备大吃一场。
我在这时问他:“夏辉,洗手了吗?”洗手回来之后,他看到桌上并没有自己的餐具,又自觉地去柜子上拿了,坐下吃饭。“饭都凉了。”我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声。岳母刚想起身又被妻子按住,看大家都没什么反应,夏辉赶紧扒拉几口饭,自觉地收拾好自己的餐具,回了自己的房间。
岳母说:“夏彦,咱俩去看看你哥哥吧?”我忙制止说:“妈,千万别过去,咱们忙自己的,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
这时,夏辉已经认识到了他的错误。他表现得特别小心谨慎,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把自己关在了房间内。半小时后,岳母趴在门缝上看了看,很神秘地对我们说:“辉辉在看书,以前他也这么乖吗?”妻子笑道:“这可是头一次呢!”
岳母这才赞同起我的做法来。平时他肯定在玩电脑游戏或者看电视,但是现在,他却在拼命地补习因为贪玩落下的功课。他一直学到了晚上九点多,然后又很自觉地请求妈妈给自己洗澡睡觉。
第二天,妻子带夏辉去辅导班,她假装漫不经心地问他昨晚睡得怎么样,夏辉以为找到了靠山,赶紧将昨晚吃饭时大家没有搭理他、外公外婆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叫他吃饭提出了不满,让妈妈给他当家做主。妻子趁机教育他说:“辉辉,你还没认识到问题吗?昨天下午玩了那么久,一点自律都没有,把功课耽误了那么多。以后如果天天这样,你的学习怎么能够上去呢?这些事情爸爸和妈妈不可能每天都提醒你,你应该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吧?”
夏辉的小脸通红,赶紧点头。之后,他依然每天去跟小伙伴们玩儿,只是每天都会按时回家,甚至有时还会提醒妹妹。
没有任何一个做父母的不想给予孩子全部的爱。而让爱更加理智,则正是父母所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孩子晚归,做父母的当即火冒三丈,一阵训斥,或是一副苦口婆心的说教架势,都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反思的机会,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谓的正确思想强塞进他的头脑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旨便是让孩子们自由发展。在成长中养成自己反思和改正的好习惯,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家长可以适时地对其进行引导,给予恰当的启发,并及时总结经验,这都要求父母成为子女教育中的有心人,真正地触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惑、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中外父母之间提出一个问题:傍晚,孩子回到家,带着一身的污泥,腿上还挂了彩,原来是从来不对体育感冒的孩子因为跟伙伴们踢足球才弄得这一身的泥污和伤口,此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责怪孩子弄脏了衣服、受了不必要的皮肉之苦?还是教给他怎样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和处理伤口?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父母中的一大部分选择了“责怪”孩子的不小心。然后呢?他们并没有因为孩子努力尝试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大方地夸奖,而是怜爱又严肃地警告孩子下不为例。当然,善后工作是由母亲代为完成的。
但“洋妈妈”们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她们反问:为什么要责怪?孩子或许犯了一些错,但家长如果做出过于强烈的反应,反而会夸大错误,让孩子今后变得畏畏缩缩。其实在玩的时候搞脏了衣服,划破了皮肤,这都没关系,家长只需要教孩子学会将伤害降到最低,教他们懂得如何清洗、收拾上药,但这些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并且总结出解决的办法。
这是中美家长关于教育孩子在挫折中成长完全不同的态度,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中国的父母无疑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但又是最不懂得如何疼爱孩子的人。传统的中国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式教育。我们总在灌输某种习惯,却不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怎样的习惯才是正确的。比如,中国的父母总是在极力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即使是可以帮助孩子们探究新事物,取得进步的活动,尤其是当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母亲总是以保护神的形象出现,之后也不再愿意让孩子去尝试。如果孩子有所违背,只会引来家长的一顿棍棒和呵斥。
近些年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已经开始向西方转变了,中西的教育理念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大交融,但我在国内时发现,有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还是以非常传统的中式教育为主。近乎讽刺的是,当孩子刚学习走路的时候,孩子跌倒了,家长会鼓励他爬起来接着走,跌倒了再爬起来,让他去总结教训和经验,没有任何一对父母会因为孩子跌倒就放弃让其学习走路。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为什么主动放弃了让孩子自己在挫折中自强的教育呢?
前段时间国内有一个“评选新妈妈”的活动,对孩子的激励能力成为了这次评选的一大标准。可见,现在社会对母亲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教育无论是从形式上来说还是内容上来讲,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家长为孩子设置挫折,让其在挫折中成长只是新挑战中的一部分。在这一方面,我不得不说,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爸爸,要向美国爸爸们好好学习一下。孩子充满了好奇心,所以他们总想去尝试一些新事物。这时候只要不违背道德标准,家长们都应该持鼓励态度。首先,解决掉孩子们的心理负担,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提出些建设性的意见,提高孩子取得成功的几率。即使因为种种原因,孩子的尝试没有成功,也不应该泼冷水,不要急于去指出他们的错误。
家长要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家长可以用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孩子从不同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平时小细节的处理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清楚并适当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可以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让他用一颗平常心去体验挫折,反思错误,而且要时刻保持一颗强大的自信心,做好应付任何困境的心理准备,进而认识自己,取得成功。
这就是我的建议,我认为家长们应当从初期就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大胆尝试,并为他犯错误来获得经验开绿灯。同时也让孩子了解到,不论做什么事都是需要付出的,其中包括体验失败和挫折。有些错误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当然,家长们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的时候也不要总是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我们要试着把焦点放在尝试的过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
在生活中,即使是成人也难以做到事事完美,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经常性的表扬,让他即使在挫折中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是反思的最终意义,让他具备这样的习惯,通过反思改正缺点,并强化自己的优势。这样,即使孩子遇到了挫折,他也不会从此一蹶不振,轻易放弃。
聪明的父母,他们总是从小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心里时时充满了阳光,即使做错了事情,也能很快调整好心态,避免下次再犯。
在孩子的挫折面前,不要冷眼旁观
有的家长在看完上一段叙述之后不免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不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犯了多大的错误,都要让孩子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症结吗?我会告诉你,这样做也是不对的,而且这是挫折教育中家长最容易犯下的两个错误。
我去北京的时候,曾跟一位爸爸聊过。他“不无得意”地向我介绍他的教子心得,其中之一就是他自创的一个理论:现在对孩子狠一点,将来孩子在社会上才能狠一些。
他举了一个例子,“4岁的儿子有次要爬窗户,因为窗台上放着他的玩具枪,站在下面够不着。老婆不让他爬,怕摔着。我说去吧,儿子,别指望爸爸会帮你拿下来。儿子爬上去以后,不知道怎么下来了,他怕高,其实一点也不高,他蹲下身子就能跳下来,下面是地毯,也摔不到。老婆想抱他下来,我马上制止,让儿子自己想办法。”
我惊讶地问:“后来怎么样了?”他笑道:“儿子在窗台上哭了十几分钟吧,最后跳了下来,一点事没有。
后来儿子就一点也不怕高了,事实证明爸爸就应该冷酷一点,不要急于把他抱下来,让他自己去战胜内心的恐惧,这点挫折都征服不了,将来怎么像个男子汉一样在社会立足?”
对于这位家长的想法,我很吃惊。诚然,家长不要急着去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但如果孩子因为经验的欠缺,难以从心理上承受这样的困难呢?就像他4岁的儿子,在窗台上哭泣了十几分钟,玻璃另一面就是高楼大厦,足有几十米的高度,这一面是一米多高的窗台,他怎能不恐惧?我很难想象这十几分钟他是如何熬过来的!他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摔死”的问题?有一点我是肯定的,在最后“勇敢”地跳下来时,这个男孩一定已经处于心理崩溃的状态了,他是抱着赌一赌的心理迈动脚步的。而在那一刻,他对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一定是充满了某种恨意和失望。
当我们将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处理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具体的年龄阶段,以及分清问题的性质。有些事情,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和反思,可以找到答案;但有些事,像上面这位爸爸讲到的故事,则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同时又不是一名儿童可以承受的,此时不能视为儿戏,家长应马上介入,不能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家长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当一名旁观者,万不可搞一刀切,以为“狮子教育法”就是把孩子放逐在“大草原”让他自生自灭。
像下面这种错误,是家长应该避免的:
错误一:家长冷眼旁观,从不帮孩子总结失败的原因。
妻子表妹家的女儿妞妞长得十分活泼可爱。前一段时间,妞妞的妈妈为她报名参加了社区华人俱乐部举办的“宝宝才艺大赛”,比赛的内容是一些中国文化的才艺表演,比如书法、弹琴、中国画等。本来妞妞在这方面的造诣是很高的,平时画的画,写的书法字,都经常有老外登门讨要,说要拿回去给自己的儿子或女儿看。但她却因为一次失误与大奖擦肩而过,屈居第三名。
看到台上领奖的小朋友喜笑颜开,妞妞一句话不讲,表情严肃,想哭又好像在犹豫(在等待妈妈的抚慰)。可妞妞的妈妈看到别的孩子比妞妞棒,自己心里也很不舒服,所以也没有及时安慰她。过了一会儿,妞妞开始小声地抽泣,她这一哭不要紧,惹得所有的小朋友都跟着哭起来。妞妞妈妈也只能安慰她:“没关系,妞妞比领奖的孩子表演得好多了!”但是,她的安慰来得太晚了,而且没有帮助女儿去具体分析,只是一种口头的安抚。妞妞听出妈妈在敷衍她,结果哭得更厉害了。
其实,孩子因为比赛输了而哭泣并非坏事,这不仅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也是一种力求上进的表现,此时的家长不能告诉他“没关系,输就输了”,这种对结果的强调,只会给孩子一种无所谓的感觉,他会觉得输就输了呗,这是父母告诉自己的道理,从此不再尊重结果,对于胜负变得不在乎。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主动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为什么失败上,并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达到让孩子有所收获的目的。
错误二:家长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前年回国时,在国内一家幼儿园举行的公开课上,我去旁听,然后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很多不想举手发言的孩子,他们总是偶尔举起小手又立刻放下,偷偷扭头看看爸爸和妈妈的脸色,然后再决定自己是不是要举手。因为后面坐着的家长都是紧皱眉头,拉着脸,满眼期待的表情,孩子只有一种选择:他们不得不按照家长的意思去做,完全没有主见。
有些问题,国内的孩子不想发言,也得发言。他们没有决定的权利,只能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但在美国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美国小孩如果拒绝发言,他完全可以沉默,闭着嘴巴玩别的东西,做别的事情,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强制他就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美国爸爸和老师不会皱着眉头对孩子说“你必须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是否发表意见,完全取决于孩子当时的心情。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自己那些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父母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只不过现在暂时在你的监护之下,将来长大了,他会成家立业,成为像你一样的一家之主。他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权利决定很多事。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实实在在地激发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跌倒了也知道自己该怎样才能爬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小嫩苗,家长们把孩子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怎么可能让他们去接受风吹雨打?都知道应该让孩子去接受挫折教育,但做妈妈的怎么舍得呢?难道我们真的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吗?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没有耐挫折能力的孩子只能被淘汰,所以挫折教育一定要跟孩子的智力增长同步进行。
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作为家长,我们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第一,必须注意度和量,挫折不能太大,也不可太多,次数要有限,而不可充斥于孩子每天的生活中,这会完全打压孩子的自信。
第二,在孩子想要对困难认输时,家长要首先判断困难的程度和性质,再决定是鼓励孩子坚持,还是认同孩子的想法。
第三,对于陷入过度挫折情境中的孩子,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不能任由他自己面对,因为很多困难不是孩子能够解决的,有些事情大人也无能为力,何况一个孩子?
第四,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增强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五,让孩子不要跟其他人比,要多跟自己较劲,只要比昨天的自己优秀就可以了。
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只是取决于他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胜挫折的经验,还牵扯到周围人的态度。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困难。能自己找到办法克服困难,当然会增加他的自信,使他成为一个独立要强的孩子。但父母的肯定和支持,也会在无形中增加他面对困境的勇气。
另外,父母在困难面前的乐观态度,也是一剂镇静剂,让孩子可以在这些突如其来的挫折面前迅速镇定下来。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本身也要做足功课。有些家长的性格是脆弱的,面对不利的境遇,只会叹气和抱怨,那么他的孩子一定大受影响,很难鼓足勇气对抗困难。他们会采取与父母同样的态度,尤其是爸爸在这方面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与物质的照顾相比,孩子们更需要家长在精神层面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更多的来自于双亲、一个幸福的家庭,以及充满爱的环境。他们需要的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关爱与支持,这在必要的时候会成为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原动力。
引导孩子从挫折中突围
当你的小孩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和问题时,父母此时完全可以进行一次角色的转换,变成一个和他一样的“孩子”,站在一个共同的立场去引导他而不是命令他。家长要作为他的朋友,去跟他一起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真相。把你原本想说的“你真笨,这件事应该这么做,你怎么就做不好”变为“我很好奇,这件事你怎么让你觉得那么困难”,这时,孩子将如释重负,他们愿意跟你分享他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同你一起完成任务。
父母可以将巧妙的问话技术应用到引导孩子解决挫折中,我先举些例子给大家看一下:
第一,你怎么又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
第二,你这么懒能做什么呀?为什么懒惰总是喜欢跟你玩儿呀?
第三,这次考试怎么又这么差劲?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考不好吗?
第四,你的脾气太坏了,为什么总是要发脾气呢?咱们来和平解决不好吗?
将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反复琢磨一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不难发现,前面一句基本上都是一种下定论似的评价,只是在一味地责备孩子,根本没有去激发孩子自主性的思考,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反感也在情理之中。而后面的问题则好像是一种朋友的关心,没有批评,也没有定论式的评价,而是给他一个思考和专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空间。
也许有些家长已经看出了问题的端倪,想要引导孩子去自主思考和面对问题,其实只需要放下权威,变更自己的角色,带着一份好奇心去向孩子提问,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增进沟通,与他和谐相处!在夏辉的中学教师约翰森夫人那里,我们通过交流,得出了几种好的挫折教育的方法:
第一,向孩子贯彻人生会遭受挫折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就像遭遇外星人一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没有经受挫折经验的人,他在现实生活中会处处碰壁。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他的一生都顺风顺水,不经受一点风雨。因此,在教育中,约翰森夫人总是有意无意地为她的学生和同龄的孩子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孩子们先在心理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等真正遇到挫折时,他们不至于束手无策,让孩子接受人生的挫折,认识到它的必然性。
她对我说:“一名合格的教师,总是能在任何情况下激励出学生面对现实的勇气。”的确,约翰森夫人带过的学生总是能够在逆境中顺利地走出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去拥抱生活。
她有一个特点,常常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于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的人生经历。比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给以照明的情况下,一个人是怎样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走出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下,坚强的人是怎样克服没有水、缺乏氧气的难题,坚持到获救的。
她说:“这些故事对于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是非常有帮助的,会让他们终生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培养出学生强烈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人为地制造一些必要的挫折。
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是针对那些比较聪明,因为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鲜有遭到挫折机会的孩子。这类孩子在生活中顺风顺水惯了,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当他们遇到逆境时,就有可能变得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所以缺乏相应的抵抗力。
因此,对于这类孩子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就变得很有必要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生活,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比如:在原来的基础上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去克服,他可能会失败,但却能在遭受挫折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人为地培养和增强他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三,正视自己遇到的挫折。
父母要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心理:挫折无处不在,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挫折也不可怕,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教给你的孩子正视困难的勇气,让他不要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别将脑袋埋在沙堆里,得过且过,随波逐流。
你千万不要小看了对待挫折的态度,不正视挫折会让孩子一遇到些许困难就心灰意冷,甚至丢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变成一个害怕困难、心理脆弱的孩子,他的一生也将会一无所成。所以,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起这样的思想:挫折是我们的好朋友,每次遇到它,它都会教给我一些知识,使我又长大了一点。让他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这些大大小小的不顺和困难,你将发现孩子不再害怕挫折,可以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了。
第四,克服一些必要的挫折。
培养孩子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在家庭的挫折教育中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便是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相比态度,方法有时更加重要。因为许多小孩在困难面前早早放弃、后退,不是由于他没有勇气,而是缺乏找到方法的能力和思维。一旦与挫折相遇,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并且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迅速发现渡过难关的通道。
相信我,这不仅仅是让孩子得到知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后由衷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任何玩具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成长的快乐。
第五,避开那些难以战胜的挫折。
不仅仅是孩子,在大人看来,避开挫折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有些困难是没办法战胜的,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往上撞呢?比如一个8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学会熟练地开车,那么你就不应该让孩子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也不应使他对开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时,我们根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有些事情现在不必去做,那就让你的孩子不要接触。但是避开挫折,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特别是需要家长的良好引导,不能强制和命令,也不能让孩子一点都不了解相关的问题。可以避开困难,但不要逃避事情。
第六,从挫折中学到知识,让孩子增强内心的抗压能力。
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在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孩子能不能将挫折为己所用,就是你的责任了。在遇到困难时,重要的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懂得下次如何避免,别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特别是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不能让困难将勇气击垮,而应越挫越勇。
最后,我要给国内的家长一些自己的建议:
第一,家长不要无端地给孩子设置架设挫折,尤其是不能随便地否定孩子。
就事论事,在引导孩子寻找解决方法上多下工夫。第二,当孩子自愿挑战或解决挫折时,家长要做的不是训斥,而是要点到为止地启发和指导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孩子会更深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生活中,孩子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家长你是为了节省时间全权包办下来呢?还是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探索,在解决问题后,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第四,奖惩有度。不要因为孩子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就大张旗鼓地给予他过多的物质奖励和过分的赞美之词,这并不恰当,也许孩子只是想要享受成功后的心灵奖励。过多的物质奖励,只会扭曲孩子的成功体验,甚至以后会演变成为了物质奖励而努力去做某一件事,这并不是我们作为家长想看到的。
保护自信,家长需要四步走
如果挫折教育运用得好,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是反之,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在这方面,想一蹴而就根本行不通。在此,我建议家长们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在培养抗挫能力的同时,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
第一阶段:0~1岁,培养孩子的信任感。虽说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了,但这个阶段他们也格外需要家长的照顾与保护。家长应该积极地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产生美好的感觉,为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目标:孩子对父母的深度信任。
第二阶段:1~3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站立和行走了,在他还没有掌握平衡感的情况下,父母总是会抱着他或者帮他迈步等等。这时候的孩子,心理还不够完善,如果家长不懂得张弛有度,就会让孩子在心理上对你形成严重的依赖感。他们觉得一切都有爸爸、有妈妈,于是就不愿自己动手了,事事都想让父母给他做。聪明的父母们会在孩子稍大一些后,让他试着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行为。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行为,因为它们可以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并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阶段的目标:孩子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阶段:3~5岁,培养孩子心理层面的独立性。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他们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然而,有些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却仍然习惯地给予他们过多帮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更加严重的依赖心理,形成一种惰性。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和妻子坚持一个观点: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尤其在这个年龄段。
这一阶段的目标:孩子实现心理独立。
第四阶段:5~6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时,孩子步入了课堂,他们开始接触学校教育,这种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的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表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孩子在这时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都是在这时喜欢问你“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总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儿。家长千万不要厌烦,这恰恰说明他在动脑子思考,应该耐心地解答,即使是自己暂时拿不出答案的问题,也不要怕丢了面子,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和探讨。有时,家长明明知道的问题,也要装作不懂,引导他去奋力解决。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自信。事实上,我们出生那天起,天性里就带有了一种自信的气质,现在我们成了父母,更应该学会保护这种天生的气质,这意味着不去打击、伤害孩子,有意去呵护孩子的自信。
妻子的表妹,也就是妞妞的妈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妞妞参加的英语培训班里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长得黑黝黝、胖乎乎,非常调皮好动,不管是上课下课,小屁股几乎不碰板凳。因为几个班都是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所以男孩所在的班级,不可避免地和妞妞参加的入门班分在了一起。一般一个月的时间,其他小朋友都能学会26个字母和父母兄弟等称谓。但是这个男孩参加了一个多月,却连这些字母都念不下来,因此,每次老师抽查他的时候,他总是一脸的茫然和无辜。
老师找到小男孩的爸爸,希望通过沟通发现一些问题,但得到的回应却是:“老师,你别着急!我从不指望孩子能在短期内学到什么东西。我只跟孩子这么说:‘你不学就什么都得不到,但如果你肯坚持,即使短期内你学不到东西,慢慢地也会有所收获。’所以,老师您不要嫌弃他接受得慢,多点耐心,让他快乐自信地学习吧!”大家猜怎么着?小男孩因为没有父母的督促,放弃了英语?不是,两年后,男孩在学习英语方面展示出很高的天赋,他比班里任何一个孩子学得都要快且好,最重要的是,他在自己的成长中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自信,他的信心被保护得很好。
妻子说:“单听这位爸爸的前一句话,我还想批判他不负责任,对孩子破罐子破摔呢!但是后一句话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才是真正理解孩子的好父亲。”的确,他在知道自己孩子接受能力有限的前提下,积极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中国家长在与外人谈及自己的孩子时,往往采取的是“自谦”的态度,尤其是爸爸,即使他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棒,也会很少对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比如说:“哪里,哪里啊,您家的孩子比我们家孩子好多了,你看我家这个多笨!什么都不会!”如果这番话被孩子听见了,他会在心里这样想:原来我在爸爸的心中是这样的不优秀啊!看看,这种伤害是有多么巨大吧!
所以,明智的爸爸,他们懂得适当地夸奖自己的孩子。如果爸爸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孩子,你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也许孩子一整天都带着这样的自信心去生活学习:爸爸说我很棒,那么我一定就是最棒的!
如果你的孩子缺少自信,很可能就是因为他的生活中缺少了爱和鼓励。自信是每个人天生的宝贵财富,家长的责任,就在于保护好孩子天生的自信心。稍有不慎,孩子的自信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变质,要么变得自卑,要么趋向于自大!
Tips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饥和寒”在这句话里的原意是饥饿和寒冷,它们带给孩子的是两种不同但又都是不舒适的感觉,从浅层次来说是指生理方面的需索,深层次来讲就是家长教育孩子要留有余地,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