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北大心理课
6889100000011

第11章 人生要禁得住诱惑(2)

生存意志就是无尽欲望的持续延伸。实现了一个欲望,它只会暂时停歇,不久即将再次发作,而且,别的新的欲望又将升起,使无聊的人再次追求新的欲望满足。如此下去,永无止境。这就如同抛给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持他的今日以使他的痛苦延迟到明日。

每个充满欲望的个体生命,实际上都是一个悲剧,人只不过是在苦中作乐罢了。这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快乐地嬉戏,然而终究难逃被宰割的命运。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厄运,诸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它们早已等待在其后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北大心理课笔记】

充满欲望的人生注定是痛苦的,这种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只有把心离开欲望的追逐,弃绝这个意志对人的控制,转向宽广崇高的精神生活,才能够离苦得乐。

肉欲的满足无法让灵魂长久安宁

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著名学者吴晓东在北大课堂讲授《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程,其解读的作品中有一部是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戏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由于陌生环境带来了深深的不安且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

也许现代人真是活得太累了,所以不愿再给自己加上爱情的重负,而宁愿把两性关系保留在一个轻松娱乐的场所。也许现代人真是看得太透了,所以不愿再徒劳地经受爱情的折磨,而宁愿不动感情地面对异性世界。也许现代人的生活太乏味了,所以他们不愿再让自己忍受空虚与单调,而宁愿去寻求短暂的激情。于是,逃避爱情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空虚的一个征兆。

在这个普遍的物欲躁动的社会中,人们连自己的灵魂都无暇关注,又怎能怀着珍爱的情意去发现和欣赏另一个灵魂呢?

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昵仅是它的结果。不管持续时间是长是短,这样的相遇极其庄严,双方的灵魂必深受震撼。

爱情应该是认真的。正因为此,爱情始终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如果失败会留下很深的创伤,那么,这创伤甚至有可能终生不愈。热恋者总是把自己全身心投入给对方并被对方所深深吸引,一旦爱情结束,就往往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尽管真正的爱情确实可能让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价,却也会使人得到刻骨铭心的收获。而逃避爱情的代价更大。就像一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一样,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即使肉体亲近,灵魂终究也是陌生的,他们就真正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了。

真正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这期间必将伴随着激情。没有激情的爱情是无法成长的。

爱神爱洛斯是美神与战神的孩子,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身上长着纱一样的翅膀,红润的脸上长着一对酒窝。美神为这个孩子的健康状况十分着急,于是,去请教女神席米勒,席米勒回答道:“没有激情的爱情,是无法成长的。”直到激情之神降临,爱洛斯才开始成长为俊美的男子,而当他与激情之神分离时,便又恢复了小孩的模样。

这个神话也正预示了现代人的病态:现代人的爱情已经丧失了激情,变得沉闷,孩子气,缺乏生气。尽管现代人有所意识,并一直试图去寻找这种激情,可是他们所寻求的激情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激情过后只是长久的落寞与空虚。因此,现代人应该寻求一种理性而又富有激情的爱情。

灵魂就像一驾马车,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驭者和两匹马。一匹是听话的好马,一匹是不驯的劣马,驭者是理智,好马是意志冲动,劣马是情欲。好马“能自制,知廉耻”,始终站在正确见解的一边,无须用鞭子驱赶;而那匹劣马寡廉鲜耻,而且又“耳聋”,因此,必须靠鞭打才能勉强驯服,这匹马朝着肉欲的宴席疾驰。人强烈地希望亲吻、拥抱别人的身体,沉醉于享乐之中。可是驭者和那匹好马“难为情地反抗着”,因为他们渴望得到纯洁的、高尚的、理智的、恒久的爱情。

【北大心理课笔记】

情感放纵无度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但是,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这两种极端,寻求一种理性的又富有激情的爱情。

林语堂:“知足”的精义

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林语堂(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学者、作家)

倘把中国人和西洋人分门别类,一阶级归一阶级,处于同一环境下,则中国人或许总是比西方人来得知足,那是不错的。此种愉快而知足的精神流露于智识阶级,也流露于非智识阶级,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渗透结果。可以到北平去看看著劲儿而多闲话的洋车夫,他们一路开着玩笑,最好让同伴翻个筋斗,好叫他笑个痛快。或则可以上牯岭去看看气喘喘汗流浃背抬你上山的轿夫;或则可以到四川去看看挽航船逆急流而上行的拉纤夫,他所能获得以维持每天生活的微薄报酬,仅足敷一天两顿菲薄而满意的苦饭。照中国知足原理上的见解,倘能够吃一顿菲薄而安逸的苦饭,吃了下肚不致担什么心事,便是大大运气。中国有位学者说过:“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

知足又为“慈祥”“和气”的代名词,此等字眼到了旧历新年,大家用朱红笺写在通行的门联里,这是一半为谦和的箴训,一半为人类智慧,明代学者即以此意劝人“惜福”。老子有句格言,现已成为普遍口头禅,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文学里头,这个意识常转化而为田园思想,为乐天主义,吾人可于诗及私人书翰中常遇此等情绪。著者暇时尝于明人尺牍选集中拣出陆深致其友人书一篇,颇足以代表此等情绪:

晚将有佳月,别具画舫,载鼓吹同泛何如?昨致湖石数株,西堂添却一倍磊块新凉,能过我信宿留乎?兼制隐居冠服,待旦夕间命下,便作山中无事老人矣!

此种情绪当其渗入流行的学者思想,使他们安居茅舍之中而乐天知命。

人类的幸福是脆弱的物体,因为“神”老是嫉妒人类的幸福。幸福问题因而是人生不可捉摸的问题。人类对于一切文化与物质进步虽尽了全力,幸福问题毕竟值得人类一切智慧的最大关心以谋解决。中国人竭尽了他们的常识,下过最大毅力以谋求此幸福。好像功利主义之信徒,他们常热心于幸福问题,胜于物质进步问题。

罗素夫人曾聪慧地指出:“快乐的权利”在西方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权利,从前到现在,一向未有人注意及之;西方人的心灵常被次一等的权利观念所支配着,他们注意于国家预算的表决权,宣战投票权,和被逮捕时应受审讯的私权。可是中国人从未想到逮捕时应受审讯的权利,而一意关心着快乐的幸福,这快乐不是贫穷也不是屈辱所能剥夺他们的。欧美人的处理幸福问题常取积极的态度,而中国人常取消极的态度,所以幸福问题最后可以收缩为个人的欲望问题。

可是一讲到欲望问题,吾人就感觉到茫无头绪,吾们真正所需的是什么呢?为了这个缘故,第俄泽尼(Diogenes)的故事常令吾人发笑,同时也着实又羡又妒,因为他宣称他是一个快活人,原因是他没有任何欲望。当他见了一个小孩子双手捧水而饮,索性把自己的饭碗也摔掉。现代的人们,常觉得自己困扰于许多难题中,而大部分与他的人生有密切之关系。他一方面羡慕第俄泽尼的逃禅的理想,同时又舍不得错过一场好戏或一张轰动的影片的机会,这就是吾们所谓的摩登人物之不安顿的心情。

中国人借知足哲学消极地企求快乐,但其逃禅的程度尚未达到第俄泽尼之深,因为中国人任何事情从未想深进,中国人与第俄泽尼不同之点,即中国人到底还有一些欲望,还需要一些东西。不过他所欲望的只是足令他快乐的东西,而要是无法达到目的,则亦并无坚持之意。譬如他至少需要两件清洁的衬衫,但倘是真正穷得无法可想,则一件也就够了。他又需要看看名伶演剧,将借此尽情地享乐一下,但倘令他必须离开剧场,不得享乐,则亦不衷心戚戚。他希望居屋的附近有几棵大树,但倘令是地方狭小,则天井里种一株枣树也就够他欣赏。他希望有许多小孩子和一位太太,这位太太要能够替他弄几色配胃口的菜肴才好,假使他有钱的话,那还得雇一名上好厨子,加上一个美貌的使女,穿一条绯红色的薄裤,当他读书或挥毫作画的时候,焚香随侍;他希望得几个要好朋友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要善解人意,最好就是他的太太,非然者,弄一个妓女也行,但倘是他的命宫中没有注定这一笔艳福,则也不衷心戚戚。他需要一顿饱餐,薄粥汤和咸萝卜干在中国倒也不贵,他又想弄一甏上好老酒,米酒往往是家常自酿了的,不然,几枚铜元也可以到汾酒铺去沽他妈的一大碗了;他又想过过闲暇的生活。而闲暇时间在中国也不稀罕,他将愉悦如小鸟,若他能: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倘使无福享受怡情悦性的花园,则他需要一间门虽设而常开的茅屋,位于群山之中,小川纡曲萦绕屋前,或则位于溪谷之间,晌午已过,可以拽杖闲游河岸之上,静观群鹈捕鱼之乐;但倘令无此清福而必须住居市尘之内,则也不致衷心戚戚,因为他至少总可得养一只笼中鸟,种几株盆景花,和一颗天上的明月,明月固人人可得而有之者也。故宋代诗人苏东坡就为了明月写了一篇美丽小巧的短文,叫作《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北大心理课笔记】

在林语堂看来,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