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鄱阳湖
6799500000025

第25章 沿湖县、市概况(5)

都昌县地处鄱阳湖东北岸,九江市辖区。全境东西宽52.7公里,南北长80公里,三面环湖一面临山,境内最高点为北东部的三尖源,海拔647.3米,滨海区海拔处最底仅10米,地貌特征以丘陵和滨湖平原为主,总面积1988平方公里,沿鄱阳湖岸线总长185公里,水域面积1390.3平方公里,可谓山水半边天。滨湖地区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大风较多,是主要农耕区。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兼产小麦、花生、大豆、大蒜,紫皮大蒜属全国七大优良蒜种之一。水产品有鲤、鲫、青、草、鳙、风尾鱼、针公鱼等,特产是银鱼。是全国高产商品鱼基地县。中药材蔓荆子出名。主要工业以江西景程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2011年为国家创税利3700余万元。中国鄱阳湖国际珠贝城、三兴纺织公司、江西新都电子有限公司、都昌县馨雅制衣有限公司、江西省都昌县凯鸿时装有限公司、九江金千惠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2011年为财政创税利1.97亿元,为都昌在九江地区的崛起写下了新的一页。都昌县辖24个乡镇(21个乡镇临鄱阳湖)、296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173880户,总人口78.28万。自2004年以来第4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列为“新增百亿斤优质商品粮工程”基地县;油料作物播种面36.2万亩。“两水”产业快速发展,新扩九江水梨8000亩,特种水产量2.56万吨,增加9%,连续6年荣获“全省水产十强县”称号,新增绿色AA级产品13个,有机产品13个,荣获“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十强县”称号。鄱湖水产的鮰鱼、龙虾和惠民粮油的鄱湖大米在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和铜奖。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23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2.79亿元,全县零售消费总额18.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万元,增长5.3%,2007年国家免去了全国农民的农业税,这是几千年来任何朝代都办不了的事,人民感谢党和政府,农民生活提高了,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别。都昌镇是县城政治文化中心,由建国初期不满10000人口,发展到2011年改革开放后16万余人。

2.新都昌的辉煌历程建国后,都昌县历届政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艰苦奋斗,发展工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建大港水库、田英水库、张岭水库、苏山水库、百里渠道、东湖大坝、“2799”工程、北庙大坝、鄡阳圩堤等等,重视教育,解决温饱,逐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奈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国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在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招商引资的全党全民动员工作,借助外界高科技力量,促进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90年代,城区建设有了初具规模,拓宽和完善了东风大道主街道建设,开辟了万里大道,建设了商城批发市场和加工城,得到了全县人民的赞誉,同时贯通了县府路、芙蓉路、人民路、小康路、白洋路、幸福路,为拉开城北区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至2000年间,政府全面动员出谋献策,提升了招商引资力度,在政府“三优”政策和感召下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开创了芙蓉工业园区,在这同时又动员回乡青年积极投入家乡建设中,给工业园区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使工业园区规模日益壮大。

2003年,进行了东街步行街改造,以此同时建造了人民广场、新世纪广场、西门广场、街心花园,拓展了大转盘,交通枢纽。

2008年,国务院号召开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圈,鄱阳湖区各县、市都在猛干快上,占鄱阳湖水域面积1/3的都昌县更是刻不容缓,倾全县之力投入建设之中,建造了东湖环湖路、三孔万里桥、南山广场,建造了南山灵隐宝塔、亭台、楼阁、东湖游乐园、风帆广场、滨湖广场,雕塑了历代名人英雄像。

新开辟观湖路,打造滨水西区及纵横道路10多条,使城区范围南北框架拉开,逐渐打造成25万至30万人的中级城市。

2012年,是“十二五”规模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大批项目所积蓄的能量正加速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政策将逐步显现,随着都九高速、九景铁路、都中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都昌交通由原来的偏僻、闭塞改造为四通八达,迈向全国,直通海内外。

在新的一年内还要改造老城区,美化新城镇,坚持上级领导意图,听取专家意见,依照法定规划程序,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做好观湖路以北1.1平方公里的修建,拓展滨水西区1.5平方公里详规编制,改造彭家阁、柳树堰等老城区,将绘制一幅人民满意的新都昌蓝图。

3.建国前县城概况

明清时期的县城范围很小,从北门至南门宽1450米,东门至西门长1800米,城区总面积约6000亩左右,从城内到城外分6个城门进出通道。门名按城门所在的方位,即北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西门等6大城门。

城内道路的分布情况,俗称“九街十三巷”,即:从北门为起点吴家街与东街交接,往东北通道是斗街,西边是邵家街,再往西南为金街岭,还有老县衙,处为中街,中街往西是西街,学前街(又称“何仙街”)等,古街是从小南门往北至西门这条街道,古街从隋唐时期到清康熙初年,因水上交通便利,古街一直是都昌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康熙中期国力强盛,从北门到景德镇、九江先后开创了马路,宽度约12米,逐渐使吴家街和东街形成商业街道,古街自从道光中期一场大水,慢慢使古街的商业店铺迁移至东街,清末古街基本上成为一条水上运输的交通要道,商业店铺几乎全无。

十三巷的分布基本上是街道与街道之间的横向通道,巷口的位置一是按所在地名而定巷名,其次是所居住的姓氏而定巷名;如寺前巷、古街巷、刁子巷、王家巷、向家巷、芦家巷、兰女巷、西门巷、芭毛巷、野猫巷、余家巷、占家巷、大巷,共13条巷。古街巷是由金街岭往古街的横巷(即老党校至县造船厂);刁子巷是明朝年间有一位勤政爱民的刁老爷,他做县令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一任期满后老百姓联名向上请求刁老爷连任,上司批准,结果连任两期县令,而且在刁子巷的北面、坐北向南建了一幢府堂,此后老百姓把这条巷叫做“刁子巷”(原名“焦子巷”)。

兰女巷,即刁子巷往西南通往土产仓库的通道称“兰女巷”,明朝嘉庆年间余贯质之妻刘兰女夫亡40载忠贞守节,矢志不渝特立“贞节坊”,并把此巷命名“兰女巷”。芭毛巷石家堰一带沿城墙往东门的通道。野猫巷现血防站一带沿城墙往大南门的通道。明清时期的生活用水,有吃水井、吃水塘、吃水井。县城内除私家院内吃水井外,公共的井有18眼,吃水圹和洗衣服的池塘很早以前是分开的,专用的吃水塘不能洗衣服和一切杂物,吃水塘间或洗青菜用,后来为了清洁卫生一律不在池塘内吃水,生活用水有吴家塘、月塘、中间塘、蒋家塘(原名“白莲池”)、官塘、寺前塘、黄家塘。另有4个用水堰:石家堰、李家堰、柳树堰、徐家堰等,池塘和堰除了生活用水外,最重要的还是县城的消防之用。

城内寺庙共有7座;城隍庙(城隍老爷面前一副对联:上:为善者昌,因何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下:为恶者灭,因何不灭,必有余德,德尽则灭)、关帝庙、陶公庙、圣庙(又称“文庙”)、火神庙、华神庙、龙王庙。

城内还有“四阁加一镇”,即御书阁、彭家阁、沈家阁、准提阁、三海镇(原计划经济时为柴棚基地)。

明清时期的县衙设置在老武装部院内,门前称“衙前口”。县衙往西南有上俞亭、考棚。往正南方向有武营。县衙往东设捕暑(即巡捕房)。县城祠堂,各姓氏祠堂共有48座,所建造的位置大多数是各姓氏居住集中地,例如吴家祠堂建在吴家街,邵家祠堂建在邵家街,余家祠堂建在余家巷旁,占家祠堂建在占家厅边。

祠堂是各姓氏集中议事、修家谱、节日期间本姓族人艺术娱乐或春节期间族人师傅传授武术的地方。也有族人用祠堂办学堂。各姓祠堂由各姓选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的费用由族位划拨田地收租,另划拨部分柴山给祠堂内使用。祠堂的规模兴旺与否,显示出该家族的富裕及达官贵人之多少。族位人口少,不富裕,更无官宦人家,如办大事甚觉艰难。县城的牌坊,县城内共有牌坊约30余座。多数是宣扬“忠孝节义”。另有举人、进士等历代名人。当地为他们歌功颂德,宣扬他们的政绩(为名人立坊)千秋万代永远的纪念。

吴家街,吴旺,字民瞻,任常山教授,为人正直,多为地方做善事,颇受乡亲爱戴,明朝永乐庚子中举,永乐二十二年参加会试,登刊宽榜进士,地方为他立坊,坊名“昼锦坊”。

邵家街,邵遵道,大明成化丁末年考中进士,地方为他立坊。学前街与县衙交汇处,大明嘉庆庚戌年江一川中进士,特立“青琐名臣坊”。

西门口,宋朝淳佑年间为丞相江万里立“衮绣坊”。江万里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志士。其忠义节烈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江万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立坊作千秋纪念。

西门外,为明朝永乐乙末进士巴镛立“进士坊”,巴镛字伯亮,大黟府教授。西门口,雍正九年为余英涵未婚妻彭斗妹忠贞不屈而立“烈女坊”。这些牌坊大多毁于战乱,至清朝末期基本上拆毁,剩下来的最后一座牌坊是斗街至大东门的牌坊,国庆10周年被拆掉建原大礼堂广场的大会主席台用(即现在的中心幼儿园内)。

我县保存最完善的牌坊是西河村委会余村大清道光十三年奉圣立“节孝流芳”牌坊。牌坊顶端直坚“聖旨”二字,下方中间刻有节孝流芳,右边有维其文曰:大婦人倫之始,節義风化之原,一身性质既完,萬古網常可振,老孺人秉性坚贞,持躬淑慎,年十七而赋于归甫十载而悲,破镜孝奉翁姑,悉藉纺风绩雨,教成孤幼,畫係畫获丸熊。洵为巾国完人矣。

左边:都昌县教谕方永清详请都昌县知县曹人杰详请道光十三年奉旨建此坊南康府知府狄尚網详请布政使司布政司继题详请督学部院吴题详请巡抚部院韓疏称禮部疏请皇清、道光十三年寅孟冬月吉立都昌县城“大夫第”座落在金街岭东段,实验小学对门,“大夫第”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年(1774年),金街岭人黄鹤龄府堂,当时任山西太原府官,大夫第三字乃山西太原书法家孙荣前书。府门前一副对联:一门双进士,五子四登科。何等荣耀。

4.都昌地方神庙

⑴大神庙

始建于元朝,成宗元年间(1295年),县城黄姓在古街办了一所私塾学馆,聘请了一位先生教学。先生姓吕名岳,系本县北山早禾坂村人。

吕岳13岁父母双亡,由叔父吕宗福抚养成人。吕岳从小勤奋好学,少年考中秀才,后因家道落败,无力上进考举人,便在县城以教书为业。多年以来,吕岳先生培育成材的学子遍布城乡。他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少年受舅父王志贤医学指教,颇通医道。可谓博学多才,平时街邻有个头痛脑热便主动上前医治,从不收费,所医治疑难杂症不计其数。吕先生还会看风水、择吉日,每逢附近村民及街邻,红白喜事、奠基上梁等,吕先生主动帮忙,县城周围四十八庄村民及城内所有街邻无不敬重他,尊称吕先生为“大先生”。

在古街中段有一口古井,大先生在翌年5月17日下半夜发现古井中有毒,大先生为救街坊饮毒而亡。众人念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四乡八邻主动凑钱盛装厚殓,准备送往老家安葬,出殡时,灵柩行至杨家岭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从天而降。待雨过天晴再抬灵柩时,就怎么也抬不动。于是就下葬此岭。并集资在杨家岭上建庙一座,塑吕岳神像一尊。大家尊大先生为“大神老爷”。此庙就叫“大神庙”。

每逢5月18日大神老爷的忌日,县城居民及周边48屋自动集合祭奠。从此信男善女纷纷前来朝拜,香火旺盛延续至今。

⑵定江王庙

定江王庙雄位于鄱阳湖北岸龙头山首,与庐山隔水相望。历尽沧桑千余年。以花岗石条砌基,7米多高,总面积600平方米。分为主庙、龙王殿、同仁堂、游楼、万年戏台等,庙内有龟将军塑像。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康郎山大战失败后,向北败退,至老爷庙水域时,突然一巨龟浮出水面救了他的命,朱元璋感激大龟的救命之恩,登基后重修庙宇,赐封大龟为“定江王”、“元将军”,御笔书写的“加封显应元将军”。过往船只无不朝拜,香火非常旺盛。清嘉庆至光绪年间,先后3次进行维修和扩建,改革开放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和扩建。因为都昌县老爷庙一带风高浪险,经常翻船失事,于是就有了一种专门用来水上救生抢险的红船。

清代光绪甲午(1894)年,当地五品按察司高应瑞退职回乡,见湖中狂风浪涌,客商舟子尽葬鱼腹,遂起拯溺救生之念,就与当地国学生陈显玉、朱云午、清翰林院两江督学雷见吾购置救生红船,推举郭益美为总理,陈庭柱为会计,余莲峰为监造。于丁未年(1907年)设民间慈善团体——左蠡救生同仁堂,造红船一艘,专司湖面救生之用。后南康太守朱锦体从吴城厘局月拨津贴钱十千文,支持同仁堂。朱云午又到景德镇市募得临街店面两幢,月收租金两百元,并设分局,又督造红船一艘。

民国元年,高润堂接任同仁堂董事。1934年5月,国民政府蒋介石、汪精卫,内政部长黄绍竑共同批示,从省库每月拨款20元予以扶持。以后社会支持日增,红船共增至五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因过往军队强行扯用红船,蒋介石又下达布告予以制止。“自光绪年间组织同仁堂,设局置船,专司救生,数十年来,成绩显著”(布告语)救人一千多人。1935年10月4日《浔阳晨报》载文《鄱湖红船,救生功高》。红船到解放后废。汉高祖六年置县鄡阳,后彭蠡南移,鄡阳废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唐武帝五年(622年)置都昌县,县治张岭洞门,地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故名都昌。”置县至今1380余年。

⑶陶公庙

都昌县汪墩乡细桥村新建成的一座陶公庙,庙堂主神陶侃,后人称“陶桓公”。因他讨贼有功,封东乡侯,陶桓公有大功于晋,举义兵,匡复帝室,寻迁待中加太尉,都督交广等七州诸军事,镇巴陵,移武昌,在军40载,雄毅善断,数千里道不失遗。咸和七年卒,七十有六,后封桓公。

相传南北朝时,距陶侃死后约百年之久,为纪念陶公之德,便建起了陶公庙,又名“北庙”。北庙位于鄱阳湖湖边,构造宏丽,大殿内龙柱4根,后因湖水浸淹,北庙圯废。

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修陶公庙时,都昌县令杨昱在《重修陶桓公庙碑记》中,曰:“都昌为公桑梓之乡,声灵尤著故乡。”

此后该庙又毁,至1996年,又重建北庙,并从湖中捞出两根龙柱,立为新庙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