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6787900000030

第30章 沟通:人与人和谐的武义(4)

社会控制(socialcontrol)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它“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作为社会控制概念最早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爱德华?A?罗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指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在内容上包括对于意志、情感和判断的控制,在具体方式上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舆论、习俗、宗教、信仰、教育、礼仪等近20种控制方式。他认为社会控制就是由这多种控制方式而形成的控制体系,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

从社会控制的来源上,社会控制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政府职能、政府角色等来自人自身内部世界以外的的外部力量的指导、约束和影响,是一种外部控制。社会控制既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控制对社会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社会控制有效实施,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每一项指标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有效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第一,整合功能。社会控制通过重建社会公平,平衡社会心理整合社会与群体内部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社会与群体的“有机团结”。第二,平衡功能。社会控制也可以通过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实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社会与群体的新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第三,评价功能。社会控制又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与舆论等控制方式,强化社会控制机制,为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保障。第四,调节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控制通过颁布政策法令、社会舆论、教育、示范等方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既定的社会规范,从而实现社会控制对社会行动的指导和调节功能。第五,稳定功能。社会控制还可以通过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和约束,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各类、各层次的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缓解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系统的积极稳定。

从我国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看,政府对几乎所有的领域和全部的社会生活都实行着严格而全面的控制。“政府办社会”、“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各项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紧张的领域以及在经济生活的热点部位,还到处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从经济行为到政治行为,从文化教育行为到日常生活行为,都被置于政府行政权力的政治控制之下,控制的力度是相当强的。而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经济,这种秩序不是象传统社会那样通过指令性计划达到整齐划一,最终形成一个自组织及内在控制程度都较高的社会,其控制力度将不断减弱。新农村建设的四项目标给一方面给社会控制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社会控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控制弱化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社会系统的分裂,这在客观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原有的社会控制机制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因此,针对当前社会控制面临的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改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角色,以重新重构社会控制新机制已刻不容缓。

社会控制的重构,体现在政府职能的改变和政府角色的转变上,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长期扮演着指挥一切、照顾一切的“家长”角色,政府职能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管得过多、过细,环节繁琐、效率低下,结果导致了政府的“越位”、“缺位”、“错位”,抓了管了许多不该抓不该管的事,而对一些该抓该管的事又没有抓没有管,或者没抓好没管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虽然有了不少变化,但由于旧体制的运行惯性,职能转换远远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市场经济是利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促进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凡能由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决定、中介组织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更不能“错位”,切实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干预。只有实现好政府服务的角色转换,使政府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才能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就是要重新认识和确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市场本位,还是政府包揽包干的政府本位?武义县委、县政府在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的自身转型中,以建设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合理定位。武义县委、县政府自觉下放权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和“一刀切”的强制手段,而是在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以人为本”的方式开展新农村建设。建设责任政府,就是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政治、法律、行政和道德上的责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普通、最平常以及最迫切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着手,积极回应民众的要求。修路、架桥、改善卫生状况、发展产业、建设新班子以及引导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无不体现着政府以广大农民的要求和喜好为公共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的依据。

(第十一章)教育优先:武义模式元素之七

人与人沟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创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农民是关键。对此,武义人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为了培养新农民,坚定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从而形成了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的一个重要元素。

一、朱吕讲堂:武义教育的历史辉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的武义之所以能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与这里重教的历史传统是分不开的。

提起武义的教育传统,巩庭芝当仁不让被放在首位。他原是山东东平郡须城人,后迁居武义曲湖,于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大批武义学子,从而在武义历史上留下“武义人士知义理之学自庭芝始”的佳话。然而把武义教育事业发扬光大,形成高潮的却是吕祖谦。

吕祖谦在明招山为其母服丧守墓期间,武义学子纷纷前来问学,一时间明招寺成为武义乃至金华的文化传播重地。之后十几年间,吕祖谦断断续续在明招寺讲学,并吸引了当时理学名家朱熹、陆子寿、陈傅良、黄干、陈亮、叶适、陆九渊等来武义交流学术或讲学,明招山一度成为南宋理学的研究中心,山中的花草树木皆沾染文化气息,吞吐文化芳香。根据《武义县教育志》记载,吕祖谦、朱熹、陈亮、叶适等学者曾经讲学的朱吕讲堂设在明招寺旁,在南宋朱吕讲学盛极一时之后,至元明,因无人主持,讲堂旧址湮没无存。我们所见的讲堂是经过清代两次重建过的。现存的朱吕讲堂被奉为武义教育的圣地。此次武义之行自然要寻访朱吕足迹于明招山,讲堂现存三进,绕过照壁,从南至北分别是头门、传薪亭和讲堂。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后人缅怀朱吕的慰藉和武义教育曾经辉煌的见证!立于讲堂的庭院中,置身在群山环抱,古木幽深之中,仿佛看到朱熹、吕祖谦等名师大家娴然地端坐在讲堂中,孜孜不倦的讲解着各家理学精髓;仿佛看到莘莘学子拥挤在传薪亭,或奋笔疾书记录讲师思想的精华,或眉头紧锁思考讲师的某个论点,或面露微笑频频俯首赞同老师的某个观念;仿佛听到静谧的明招山中琅琅读书声;仿佛感受到明招寺周围浓厚的学术气息和愉快的学习氛围。正是朱吕讲学的遗风润泽着武义大地,武义文风才从此兴盛起来。

作为教育家的吕祖谦,留给武义的宝贵遗产,不仅在于他的教育实践和成果,使这个封闭的半山区小城处处洋溢文化的芬芳,还在于他的教育主张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一个“实”字,追求“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伦理道德教育不放;重视因材施教,强调教育学生时,必须根据学生的“气质”、“工夫”以及“根性”、“时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教学中的“循循善诱”,擅长“切磨质疑”的问答式教学方式,倡导善疑。他的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依然深刻。今天武义的各类学校还基本秉承他的教育思想,明招小学更是以其“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的教育理念为办学宗旨,提出“重德,博学,善思,创造”校训。

吕祖谦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给封闭的武义第一次教育的冲击,给这个半山区送来了先进的文化。而乾隆年间,壶山小学堂的创建,是武义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壶山小学堂于清乾隆三年建成,至乾隆十四年更名为武城书院,后又改为壶山书院,从而结束了武义“旧无书院”(《嘉庆志》)的历史。到了光绪二十八年,王式桢在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壶山小学堂”。在教育思想上,他秉承明招文化的教育精神,又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深刻意识到要挽救清末颓败的中国,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振兴国民教育,培养人才。在当时,王式桢顶住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压力,在武义知县杜作航的支持下,终于创办了壶山小学堂。壶山小学堂学制九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为武义当时的最高学府。开设国文、算学、经学(四书五经)、格致(理化)、英文、生理卫生、历史、地理、体操、音乐、图画等课程。壶山小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武义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同时也开创了金华地区现代教育的先河。这也足以让武义人为之骄傲,在教育上武义走在前端是有史可依的。

从朱吕讲堂到壶山小学堂,从巩庭芝到吕祖谦再王式桢,小小武义县有如此灿烂的教育传统,又有如此好学乐知的人民,教育优先在武义深有基础。

二、武义教育优先结硕果

重教之风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武义得到弘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武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重教的传统转化为教育优先的理念在武阳大地上传播着、实践着。特别是1996年时,县委县府领导大力提倡发展经济,而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武义的领导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重点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待遇,经过10年的发展,教育优先结出累累硕果。

1.校园建设:教育优先的一流设施

校园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场所,教育优先发展,首先就应该是校园的建设。武义教育发展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大力投资校园改建、扩建和搬迁,配备现代化教学仪器和设备。今天武义最漂亮、最气派的房子在学校,全新建筑的中学就有一中、三中、职校、教育中心、武阳中学、民族中学、下杨中学和东皋中学等等,如实验小学等新小学就更多了。最先进的现代化装备也在学校。笔者带着验证的想法开始考察武义的中小学校。第一个的考察目标是武义县第三中学。

武义三中创建于1976年,设在武义江北上邵村地界,原名“武义县城关中学”,1982年3月迁至武义城郊的白洋渡,2003年8月从城郊白洋渡迁移到县城东升路276号,从而结束了长期在农村办学的历史。

转到东升路上远远地便看到一处鲜艳夺目的红色建筑群,中间有绿树成荫,十一对罗马式立柱构建的弧形大门宽阔而气派,站在大门外看进去,阳光下耀眼的科技楼正吞吐着三中勤奋苦读的学生。大门与科技楼之间空间很大,培育着各式花草树木,修剪的错落有致。向学校里走去发现科技楼的前面还建有喷泉花池,在绿树红花碧水映衬之下,三中雄伟的科技楼和教学楼平添了秀美。科技楼的右侧是教学楼,左侧后方是生活区,耸立着学生公寓和食堂。绕过科技楼,便是操场了,这里有目前为止武义唯一的一个8跑道400米标准塑胶跑道。这样的校园足以让每个三中人自豪。

迁建之后的三中不仅校舍漂亮先进,教学硬件设施也更为完备,建有配套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等。另外还单设劳动技能、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校藏图书丰富,还建有电子阅览室,基本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要。

武义三中果然是校园优美,配套齐全,武义教育优先在这里可以得到直观上的充分印证。到其它学校,不论是刚完成迁建的学校,还是仍在旧址的学校,不论中、小学还是幼儿园,都校园整洁,布局合理,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实小、熟溪小学照片)

政府大力支持校园建设,社会各级也纷纷捐资参与教育投入。从1986年至2005年20年间,武义修建校舍共投入资金39220.9万元,其中财政性拨款14734.8万元,扶贫、社会捐资及自筹24486.1万元。有了这笔资金,校园建设就可以顺利进行。到2006年,武义全县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9.75万平方米,占全县现有校舍总面积40.79万平方米的73%,完成了37所中小学的迁建、扩建工程,实现了校园的规范化。完善了县教育网站,有42所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农村学校全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乡镇所在地以上学校全部建有智能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三个系统”,多媒体配备率达92%,各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县中小学计算机配备生机比达到11.4:1。

武义的校园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和武义人民的支持和投入之下有了今天的面貌。目前,各校正在加紧实施以三改(改水、改厕、改食堂)、四园(学园、乐园、花园、家园)、五化(校园文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内容的校园建设工程,使得武义中小学的饮用水、食堂餐厅、无害化厕所及校园环境建设得到较大的改善。

看过这样的校园和硬件设施,武义教育优先的印象已然留在笔者的脑海中。有了一流的设施,先进的硬件条件之后,接着就要考察“软件设施”——师资队伍的素质如何?是否能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结出硕果。

2.师资打造:教育优先的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