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6753300000016

第16章 表达篇(7)

我们说,有了记叙的要素、记叙的线索还不够,还要考虑记叙的顺序。哪个材料先写,哪个材料后写,要有一个全面的安排。这种安排顺序的方法叫做记叙的方法。记叙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常见的大体有五种,即顺序、倒叙、插叙、平叙、补叙。下面,我们来分别谈谈这几种方法有些什么特点。

一、顺序。顺序顾名思义,即按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记叙。这是我们在记叙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记叙方法,也是同学们在作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记叙方法。这种方法并不难,只需要将事件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记叙下来,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就可以了!由于这种叙述方式,同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相一致,读起来也比较顺当,比较易于把握。但同学们在作文中,常犯的错误是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纠正这个错误,就要善于剪裁,注意情节的曲折和波澜。我们说,一湖水而毫无波澜,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呢?一定是视角疲劳,心情厌倦;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山涧奔跑的小溪,一路翻卷浪花,一路歌唱,那么,大家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一定是心旷神怡,给人一种全方位的愉悦感。我们说,写文章也是这样。即使用顺序的方法,也要波澜起伏。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深谙这一点,他的短篇小说《项链》虽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但却一波接一波,波波有澜。我们看,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1.借项链;2.失项链;3.赔项链;4.发现项链是假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每一步都紧扣读者心弦。特别是小说的结尾,道出项链是假的,这种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既使读者目瞪口呆,又觉得合情合理。当然,这与作者精妙构思分不开。只有巧运构思,才能使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同样使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收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

二、倒叙。倒叙顾名思义,就是把故事的结局或故事发展、事件进程中的某个最激烈、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从开头按顺序的方法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法,说到底还是以顺序为基础的。由于倒叙往往把故事发展中最激烈的部分、或是把“骇人听闻”的结尾先写出来,往往会产生先造成悬念,先声夺人的效果。这类作品也不少。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开始便把我们带入两个不同的画面:一个画面是杀鸡宰鹅,忙忙碌碌,准备过年;另一个画面则是祥林嫂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一片爆竹声中默默死去。两幅画面构图鲜明,对比强烈,既写出了祥林嫂悲惨的遭遇,也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我们再看看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朱建华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报道:

那根黑白相间的横杆,又一次缓缓上升了;那根长达4米的横杆,被搁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升起横杆的那两双手,在微微地颤抖……2.37米!跳高电子计数器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闪闪发亮的数字。巨大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沸腾了,千万双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根高高地架在空中的横杆,盯着那个准备冲向横杆的年轻人。

2.37米!是的,这是一个人类至今未能逾越过的高度。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数以万计的跳高运动员来说,这是一座未曾有人登临的珠穆朗玛,是一个充满着诱惑却又冷酷无情的高度,多少次雄心勃勃的冲刺,都随着横杆轻轻地抖动、坠落而成为泡影,多少双蓝色的、黄色的、棕色的眼睛,仰望着这个高度,一次又一次闪烁出畏惧和沮丧的寒光……

哦,亲爱的朋友,请允许我让这个紧张的场面“定格”吧……如果回顾一下他所经历过的拼搏,你就不再会惊讶,你将会明白,他的这种“大将风度”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起笔于万众瞩目的赛场,起笔于朱建华冲击世界纪录的瞬间,这种把最精彩、最突出的片段取下来,写在前面,极大地造成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这种叙述手法,张弛有致,跌宕生姿,使读者阅读作品时欲罢不能,欲缓还急,最后精彩纷呈,直呼过瘾。

三、插叙。插叙顾名思义,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一段与中心人物或事件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然后,沿用原来的叙述线索再进行叙述。插叙常见的有三种插法。一是插入另一人物或事件,以丰富全文的内容;二是对出场人物和性格作补充交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们来看著名作家莫言的《会唱歌的墙》,作者在文章的中间,插入了一个民间故事:

传说明朝的嘉靖年间,有一个给地主家放牛的孩子,正在池塘边的茅草中蹲着干一件事儿,听到有两个男人的声音在池塘边上响起。谈话的大意是:这个池塘是一穴风水宝地,半夜三更时会有一朵奇大的白莲花苞从池塘中升起。如果趁着这莲花开放时,把祖先的骨灰罐儿投进去,注定了后代儿孙会高中状元。这个放牛娃很灵,知道这是两个会看风水的南方蛮子。他心中琢磨:我给人家放牛,一个大字不识,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了,但如果我有中了状元的儿子,子贵父荣,也是一件大大的美事。尽管我现在还没有老婆,但老婆总是会有的。放牛娃回去把父母连同爷爷奶奶的尸骨起出来,烧化了,装在一个破罐子里,选一个月明之夜,蹲在池边茅草里,等待着。夜半三更时,果然有一个比牛头还要大的洁白的荷花苞儿从池塘正中冒了出来,紧接着就缓缓地开放, 那些巨大的花瓣儿在月光的照耀下像什么只能由您自己去想象。等到花儿全部放开时,总有磨盘那般大小,香气浓郁,把池塘边上的野草都熏蔫了。放牛娃头晕眼花地站起来,双手捧住那个祖先的骨灰罐子,瞄得精确,投向那花心,自然是正中了。香气大放了一阵,接着就收敛了,那些花瓣儿也逐渐地收拢,缩成了初出水时的模样,缓缓地沉下水去。放牛娃在池边干完了这一切,仿佛在梦境中。月亮明晃晃地高挂在天中,池塘中水平如镜,万籁俱寂,远处传来野鹅的叫声,仿佛梦呓。此后放牛娃继续放他的牛,一切如初,他把这事儿也就淡忘了。一天,那两个南方蛮子又出现在池塘边,其中一位,顿足长叹:“晚了,被人家抢了先了。”放牛娃看到这两个人痛心疾首的样子。心中暗暗得意,装出无事人的样子,上前问询:“二位先生,来这里干什么?怀里抱着什么东西?”那两个人低头看看怀中的骨灰罐子,抬头看看放牛娃,眼中射出十分锐利的光线。后来,这两个蛮子从南方带来了两个美女,非要送给放牛娃做老婆,所有的人都感到这事情不可思议,只有放牛娃心中明白。但送上门来的美女,不要白不要,于是就接受了,房子也是那两个蛮子帮助盖好。过了几年,两个女人都怀了孕。一天,趁放牛娃不在家,两个南方人把两个女人带走了。放牛娃回来后,发现女人不在了,招呼了乡亲,骑马去追,追上了,不让走,南方人也不相让,相持不下,最终由乡绅出面达成协议,两个女人,南方人带走一个,给放牛娃留下一个。过了半年,两个女人各生了一个儿子。长大后,都聪慧异常,读书如吃方便面,先生们如走马灯般地换。十几年中,都由童生而秀才,由秀才而举人,然后进京考进士。南方的那位,在北上的船头上,竖起了一面狂妄的大旗,旗上绣着:“头名状元董梅赞,就怕高密哥哥小蓝田。”进场后,都是下笔千言,满卷锦绣。考官难分高下,只好用走马观榜、水底摸碑等方式来判定高低。董梅赞在水底摸碑时耍了一个心眼,将天下太平的“太”字一点用泥巴糊住,使他的同父异母哥哥摸成了天下大平,于是,董梅赞成了状元,而蓝田屈居榜眼……这个传说还有别样的版本,但故事的框架基本如此。

山东高密的东北乡,是著名作家莫言的家乡。莫言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也是写家乡的高手。他的《会唱歌的墙》,就是他写家乡的一篇散文。那么,他为什么又在写家乡的散文中,插入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呢?我想,无外乎有两个方面的用意:一是增加家乡的神秘感;二是增加家乡文化风俗的厚重感。也体现着作者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神灵的感谢。

三是补充说明某一事件的由来或原因,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主要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主题得到更深刻的揭示。如夏衍的《包身工》,插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展示了造成包身工制度的复杂背景,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理性认识。

四、平叙。平叙就是指头绪多,错综复杂的事物,往往一条线索表达不清楚,需要两条、三条线索并列发展的方法,使事物杂而不乱,多而不散,结构紧凑,条理清楚。如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我喜欢》就是采用平叙的手法。这篇散文,看似平平凡凡的生活碎片,平淡无奇的点点滴滴,可一经作者智慧的发现,便异彩纷呈,成诗成画,渗透着浓郁的生命意识,折射出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平叙多采用一一分叙的手法,更容易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五、补叙。所谓补叙,顾名思义,是指故事和事件叙述完结后,对其中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做的补充交代或说明的文字。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芦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这段补叙,是必要的交代,它不但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人物更丰满,也深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揭示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队伍的成长和壮大,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在记叙过程中,要想把人和事清楚地表现出来,仅仅有记叙元素、线索、方法还不够,还要有记叙的角度,这种选择和确定记叙角度的方法,我们叫做确定人称。文章、作品中的人称大致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即作者站在文章或作品中,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记叙自己的见闻或亲身经历;二是第三人称,这是作者以局外人、第三者的身份,从旁进行叙述;这种叙述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把各种事件、各种人物以及他们内心的隐秘全部揭示出来,更有利于展示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精神境界。三是人称的交叉和转换。我们在写作中,往往不只用一种人称,而用两种或三种人称。这样,可以使作品浑厚丰满,多姿多彩。

思考与训练:

一、为什么新闻、通讯、人物专访、纪实、报告文学等一些记叙文体,更强调记叙的真实性?说说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

二、记叙的线索有几种?常见的记叙的方法有几种?说说鲁迅小说《祝福》的记叙方法。

三、阅读下面的笑话,然后思考和回答文后的问题:

阿凡提看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叫他来看这个,看那个,还取笑他:“你不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有一头驴,现在可有两头了,阔起来了,哈哈!”“真是这样,陛下!”阿凡提说,“比如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呢。”

1.作为记叙,这里为什么没有写出事情发展的全过程?

2.在记叙中缺漏了某些环节,你认为效果会好吗?

3.为什么没有把国王窘迫写出来,你认为有必要吗?

四、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第十四讲 怎样写记叙文(下)

记叙要生动

我们说,记叙要做到真实、清楚、有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我们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感情,以感染读者。如果从传递感情的角度来说,仅仅把事情表述得真实、清楚、有序,就远远不够了!这就是说,我们的记叙还要有一种艺术魅力,以吸引读者,征服读者,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记叙除了完整、清楚之外,还要生动。那么,又怎样才能做到记叙生动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巧妙的断续。我们在叙述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需要将叙述的线索暂时中断一下,插入一些其他内容,然后再将中断的线索接续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叙述的断续。这种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断一续。何为一断一续呢?一断一续就是叙述线索被中断一次,又被接上一次。这种中断,往往相对较长,插入的内容也相对丰富,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段抒情、一段景物描写。我们不妨看看傅汾的《登双峰山记》:

这时,柱子给我们讲起了双峰山的故事。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山。有一年,发生了旱灾,一连几个月不下雨,大地干裂了,人们无法生存。当时这里住着两兄弟,为了拯救大家,就在家门前挖井。他俩不停地挖了一百天,挖成了一个百丈深的井。泉水终于找到了!水欢畅地流向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得救,而那两兄弟却变成了两座山峰,永远守卫在泉边。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和柱子在游山的过程中,突然中断游山的叙述,插入了一段民间传说。这段传说,不仅突出了“爱山”的主题,也使文章的内容得到升华。有时,为了叙述的需要,还需要两次中断或多次中断,这样更能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虚实相映,摇曳多姿,避免了叙述的沉闷,增强了抒情色彩。二是时断时续。我们说,一断一续,往往造成较大顿挫,好比河流遇到巨崖,冲决而下,形成瀑布;而时断时续则使前进中的情节波澜不断,好似一条溪流遭遇九曲十八弯,即一直向前,又浪花飞漩。历史小说《水浒传》第九回,描写林冲棒打洪教头,就采用了时断时续的写法。这种表现手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欣赏兴趣,对林冲、洪教头和柴进三个人物的性格,做了充分的展示。我们说,作品应该有断有续,当断则断,当续则续,断续咸宜。只有这样,才能曲尽作品变化,开辟出作品新境界。

二、设置勾魂摄魄的悬念。在记叙过程中,为了避免叙述呆板、平直,常常需要设置悬念。那么,同学们会问:什么叫做悬念呢?我们说,悬念就是人们在阅读作品中,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关切。这种关切的心情,常常会吸引读者进入情景,更好地体验、理解事件和人物。好的悬念,常常使读者提心吊胆,收到勾魂摄魄的效果。悬念,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总悬念,就是在作品一开头,就设置下笼罩全篇的悬念;二是分悬念,就是给书中部分章节或某个具体事件设置的悬念 。不论总悬念或分悬念,一般都是一个悬念悬一次,一次解掉。也有一个悬念连“悬”两次,一次解开的,也有一个悬念,两次才解开的。我们来看看世界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小说《借刀杀人》:

十五分钟以前,在距离BC镇四英里的地方,他劫持了我。大雨已经持续了三天,路面非常糟糕,有一段三百码的路段,积水达二三英尺深,我不得不放慢车速,缓缓通过。就在这时,卡车乘客座位那边的门猛地被拉开,这孩子跳上车,右手握着猎刀,喝令我不许声张,继续开车。

我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以40公里的时速慢慢穿梭那段积水区,我在心里揣摩,这孩子为什么要劫持我和卡车呢?他犯了什么罪?他是从哪里逃来的?他眼中的眼神很古怪,我可不想惹他用猎刀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