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方的槐
6751100000018

第18章 洋芋情结

说来惭愧,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陇上汉子,久居城里,大鱼大虾,山珍海味,竟然未感到有什么留恋,却总怀念着儿时祖父从炕眼里掏出来的胃着热气、沾着灰土的洋芋蛋。

“洋芋没血,三拌两捏。”小时候,我的家乡生活困难,家中更是拮据至极,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洋芋半年粮”,洋芋成了人们的主要充饥之物。放学回来,在祖父噼噼啪啪的拍打声中,一个个土蛋蛋变酥变脆,灰尘云散。“咯嘣”咬一口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实在是我们兄妹们最好的牙祭。

洋芋学名马铃薯,又称土豆,是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多作一年生栽培,地上茎稍带三角形,有毛,叶为互生的奇数羽状复叶,花有白、紫、粉红等色,地下块茎呈马铃状。

洋芋性喜寒冷干燥,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智利的沿海山地,公元17世纪传入我国,其种植遍及陇上及北方塬区。困难时期,洋芋是家乡人民充饥的主要食物,煮吃、蒸吃、炒吃、烩吃、烧吃、烤吃,调在面条中吃,混在惨饭里吃,一年之中几乎天天不离,除了人吃,还可喂猪。洋芋成了地地道道的山区人民的主食和牲畜的饲料,我们在土坷垃里种洋芋、挖洋芋……洋芋喂我们长大,洋芋伴我们成长。祖祖辈辈只知道食用和喂猪,谁能想到“土蛋蛋”还能变成卖钱的商品!

“东方风来满眼春”。白露时节,我有幸陪县上的同志到故乡的山区调研,但见过去故乡人民充饥的洋芋竟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洋芋市场“大”了,家乡人民乐了,他们顺应天时,顺应市场,调整结构,科学栽培,乡村社大力推行种植地膜洋芋。地膜洋芋成为一大产业,成了可变钱的商品,一亩洋芋的收入,顶得上三四亩小麦的收入,山区人家少的十来亩,多的二三十亩,收入五六千元。过去不起眼的“土蛋蛋”,今天却成了农民增收的“金蛋蛋”。县上还组织销售队伍远赴广州、海南等地,长期“长在深山人未识”的“土蛋蛋”开始在全国市场“露脸”,许多外商也到故乡山区收购洋芋。洋芋越种越多,市场越滚越大。在扩大洋芋产品“增量”的同时,县上引导不断扩充市场“容量”,不断扶持洋芋加工企业发展,扩大洋芋加工、深加工。现如今洋芋淀粉、粉条、麻辣洋芋片等洋芋加工企业充盈故乡。洋芋制品遍及家家户户。

据科学测定,洋芋的营养价值是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红柿的4倍。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十分丰富。欧洲许多地区把洋芋当做主食,有“第三面包”之称,洋芋还被誉为“地下苹果”、“万能作物”,它可以制淀粉、酒精、葡萄糖,也可以制橡胶、电影胶片、人造丝、香水等数十种工业品。

洋芋作为陇上人家的家常蔬菜,与各种面食、肉菜都合得来,同煮、同炒别有风味,在宴席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土豆烧牛肉,油炸金条,洋芋珍珠,洋芋粉条,拔丝洋芋,烤洋芋,煮洋芋,洋芋包子,醋熘洋芋丝,凉拌洋芋丝,清蒸洋芋等成了人们百吃不厌的佳肴,大人小孩无不喜食。我呢,更是乐此不疲。每一次回家,总要吃几个洋芋蛋、一碗洋芋面,即使在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酒店、宾馆,一旦点菜总少不了一个洋芋菜,洋芋之情没齿难忘。

洋芋是朴实的,谦逊的,它的果实深埋在地下,它的奉献就像黄土地一样浑厚、博大、磊落。哦,洋芋,荡气回肠,情结难忘。

(原载2000年3月1日《白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