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作证:江西省移民扶贫纪实
6747100000037

第37章 走进新生活(13)

他住进移民新街的时候,镇里干部就询问过他有什么打算?他想起自己每次来镇上卖菜卖草药卖鸡蛋,觉得还是这种小买卖适合自己。但又心有不甘。镇干部边开玩笑说,那种小买卖是妇道人家干的,男人嘛,还得眼界开阔些。他挠挠头,想想也是,就对干部说我想一想,过两天再告诉你。

于是,杨昌伟背着手,慢悠悠地在街上逛了两天,还走东家串西家的与人聊天。两天后他心里有数了:移民中计划开菜店的已经有两三家,开药店的一家倒是没有,他想自己对中草药相对熟悉,不如就一门心思开个药店吧。他将这想法跟镇干部一说,镇干部高兴了:好哇,我们帮你。干部们说到做到,果然就帮他——当然也包括其他移民,统一办理了相应的工商手续。镇里干部还告诉他,正好镇上有30000亩集中种植的中药材基地,鉴于他懂得这方面知识,可以其中100亩药材拨给他管理。杨昌伟心里那个感激呀,都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杨昌伟搬来镇上的时候,儿子当然也一起搬了过来。已经是大小伙子的儿子不记得从前想跟爹赴墟的事儿了,他现在天天在街上,想去县城也不在话下。当他听到老爹想倒腾中草药时,嘴一撇:我才没兴趣呢!这种反应在杨昌伟的意料之中。儿子从小就对山里的植物不感兴趣,倒是对城镇里流行的东西很热衷。他喜欢骑摩托,山里没法骑,也就没法买。搬下山后,儿子吵着杨昌伟给他买了辆摩托,他一天到晚跟牛仔一样骑着摩托到处转,而且模仿电视里的摩托手们弄些高难度的动作,很快,他的摩托车技术在镇上就颇有名气了。当然,玩摩托是项费钱的事儿,他当然不会让父母白养活自己。他跟着朋友去学摩托车修理技术,很快就精于门道。于是,在父亲的药店旁,他另开了一家门店,专门修理摩托车。父子俩于无形中开展了一场致富竞赛,到年底结算,儿子的摩托车修理店比父亲的药店赚的钱居然还要多,杨昌伟心里非但不气恼,反倒异常高兴。

大年夜那晚,父子俩对喝了几杯,虽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彼此都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了那份对于移民搬迁政策的由衷感激。

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富城乡另一个移民安置点——上洋新圩,故事的主人公叫郑家强。

郑家强当年对于移民搬迁态度非常抵触,他至今也不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对那些到家里做动员的县乡干部有那么大的火气。

郑家强是有手艺的。他家祖传的木匠活在农村很受欢迎。谁家盖新房、打家具、娶媳妇嫁女儿,都用得着他这样的手艺人。然而,住在高山上,百姓家家户户过的日子都苦,很难得有人家盖新房。家具、农具也是能够将就用就将就用,一般不舍得换新的,郑家强像前文提到的泥水匠王小东一样,一身武艺不得施展,有时闲得他都忘记了自己还有手艺活。即便有人请他打家具,雇主也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打出来能用就行,这对于手艺人来说,也就没有提高技艺的压力,所以郑家强明知道在家乡挣钱不容易,却也不愿轻易离开家去外面闯荡。因为他对自己在外面能否打拼出来没有信心,山里面周围几个村落,会木匠活的反正就他一个,他在这山上,也许一辈子过不上很富裕的生活,但终归不用担忧断了生路,所以,听说政府要把这里的村民搬迁到山下去,他心头莫名就有了不满。

干部们开大会动员,他有意不去参加;人家挨家挨户上门,他更是不高兴,不给好脸色看,好像人家是来催他的债一样。

他以为山上的老百姓和他一样,对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有一种固执的留恋,决不肯背井离乡去别处安家,他没有想到的是,家乡的情结固然重要,可是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愿望,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着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当干部们反反复复做工作,村民们一个一个都被说动了心,一家一家都签下了搬迁合同,最后,村里竟然只剩下他一户人家形影相吊了。这时他开始动摇,心想自己这种固执是没有道理,也没有意义的。他想搬下山去,可是当初村里就数他的抵触情绪最大,现在要拐过弯来,面子上很有些过不去。

乡里一位领导看出了他的犹豫,对他说:“老郑,都这个时候了,你就别再钻牛角尖了嘛。你对于搬迁有顾虑,这我们知道,也理解,不过,移民搬迁不光是一个扶贫战略问题,它更是事关山里百姓生活改善和幸福提升的问题。你看,人家那些祖祖辈辈只会种田的农户都愿意搬下山去,大家都有一个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嘛。搬迁之后,政府有各项跟进措施,会确保移民生活逐步改善,这点你用不着担心。你已经有技术,下山后难道会比乡邻还不如吗?”

这番话让郑家强感到脸红。是啊,老话讲,人要有上进之心,不能安于贫困,安于落后。我老郑人还没老,怎么就不能走出山去闯一闯?难道我一定会比别人差?不,我不信!

思想拐了弯,郑家强也就如同吃了秤砣铁了心。在镇里的帮助下,他顺利贷赊了红砖、水泥。很快,一幢新的两层楼依街建了起来。接着,他在自家门前挂起招牌:家强木器店。他知道自己手艺有欠缺,便一边接活一边学,不久,手艺长进了,活儿也多了,他的收入比起在山上时高出了好几倍。他这才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不是古人随便说的,起码它对于自己的人生而言,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赣南是客家人的大本营。一千多年前,客家人迁来这里,养成了唱山歌的习惯。如今人人都知晓的兴国山歌,其实就是客家山歌的一种。赣南除了兴国之外的其他县,也同样流行山歌。山歌与文人雅士的诗词作品最为重要的区别就是,文人诗词的创作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化积淀,而山歌的内容和语言都属于民间,山乡百姓农村妇孺,只要对生活有着一定的观察和认知,有一定的感受与体会,就可以随口起兴,表情达意。山歌最大的优点在于生活中的任何情感和细节,都可以编排入歌。苏区时期,兴国山歌在宣传土地革命,鼓舞革命士气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今,会昌移民感事而发,触景生情,以切身体会创作山歌,来表达搬迁之后,移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有记者用他的笔,记下了一些流传于会昌的山歌:

上岽唔当下岽快,下岽唔当过横排。

移民出山天地阔,发财有路致富快。

杨梅酸来梨子甜,移民搬迁出深山。

新区生活美如画,创业方便好赚钱。

唔当老鼠守山窝,搬到新村乐呵呵。

早先不认扁担字,今朝跟稳电视比山歌。

后面这首山歌,据说其创作者是一位叫李国检的农民。李国检的老家在清溪乡大洞村侧乾上小组。那个村落除了本小组的村民,一年到头难得见到外人。由于人迹罕至,别说公路,就连进村的羊肠小道都没有,只有一条野猪出没的茅草路,隐隐约约在村外蜿蜒。李国检说,他们那儿的百姓晚上从来不出村的,要出村只在白天,而且一般都是结伴而行,怕的是路上会遇见野兽。村里的孩子只有长到11、2岁才让他们读书,太小了家长不放心。孩子们长期呆在山里,见识少,村里一直没通电,电视也没看过,外界的许多新鲜事都不知道。加上那么大了,和6、7岁的孩童共一个教室读书,他们自己心里有自卑感,学习成绩也上不去,多数孩子读了几天书就回去不再读了,外面的孩子就嘲讽说他们是山老鼠,只知道守在山里。

自从搬出山后,别人不说,他自己家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李国检打小喜欢唱歌,然而苦于没地方学习,兴起时只能对着满坑满谷的大树引吭一阵,逗得林涛轰鸣,到末了仍不知自己唱得好不好,搬到山外后,文化生活丰富了许多,家中也有了电视,就算请不起老师,他起码可以跟着电视机,模仿歌星们的腔调哼一哼。不过听来听去他也有了不满,那就是歌星们唱的流行歌曲音调虽好,但歌词却晦涩难懂。于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创作了上面那首山歌,居然很快就唱出去了。

记者听说了这件事,给他提炼了一下,说这叫“山歌传唱移民情”。

而在全国的楹联之乡安远县天心和车头镇等移民安置点,移民们在新建的住房门前书上彰显自家姓名和感谢之情的对联,有心人只要看一下对联的头两个字,就知主人的名号,再读下对联,字里行间转达的那种喜悦便了然于心了。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客家山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