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十五日,在擒拿鳌拜一个月后,康熙皇帝采纳汉官建议,亲自去太学祭祀孔子。他说:“孔子有素王之称,是百代帝王的老师。朕应该执学生礼仪——不,应执臣礼,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大臣们听了,都十分惊讶。
熊赐履说:“据奴才所知,历代帝王朝孔,从来没有行臣礼的。至多是两跪九叩,皇上是否……”
“这有什么!”康熙站起身,说道,“这是为了江山社稷嘛!孟子不是说‘国家为重君为轻’嘛。”
第二天,康熙在孔子位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亲自祭奠完毕后,他又到彝伦堂,听司业讲《易经》、《书经》等儒家经典。
听讲后,他对百官说:“孔子说‘君子能够修身治国,可不一定受天下人的欢迎。而不在修道方面去努力,只希望得到世人的欢迎,这是不对的。’我们满人统治天下,已经不受汉人欢迎。只有爱民如子,尊孔崇儒,才有希望消除满汉之间的鸿沟!”
他又接着说:“孔圣人讲究仁政、孝道,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学习。”
康熙十六年十月,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曰讲四书解义序》,进一步提高了孔子、孟子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孔子的治国理论与自己的治国思想联系统一起来,他写道:“先王之道,在于仁政。孔子是圣贤,正是这个理论的倡导者。只有把‘仁’的道统与政治统治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统治,守业成功!”
他又写道:“千百年来,历代成功的君王,都遵循孔子‘仁政’‘合于礼’的理论治理国家,朕也要这样。”
这次祭拜孔庙取得很大成功,让许多汉族人士看到了康熙是一个开明重视文化的皇帝。在鳌拜平灭后,国家一度取得了安定的局面。但是明朝仍有许多的遗老遗少,怎么样得到他们的心是摆在康熙皇帝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日康熙在上书房看书,这时大臣周培公进见。
康熙说:“朕想笼络明朝的遗老遗少,你说怎么办才好。”
周培公想了一会,说到:“臣以为祭拜明陵是个好方法,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先例。”
康熙听了周培公的话后,一直筹划着祭奠明朝皇陵和祭拜孔庙的事。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第一次南巡,为笼络汉人中有才学的名儒,安定江南民心,他决定先去明朝建立之都城——南京。
这天是五月初九,司礼官推算是祭奠明孝陵的黄道吉日。明朝皇帝登基都要到南京孝陵祭祖,但自大清入关以来,很久没有皇帝祭祀的大场面了,所以,南京的百姓倾城而出,特别是前明的老士绅们也都赶来,要看看康熙是否真心祭拜。
康熙在哀乐的伴奏下,徒步走上祭台,在明太祖牌位前供上三炷香,又后退两步,小心地打下马蹄袖、跪了下去、轻叩三下头,接连又是两次——竟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前来瞻仰大礼的前明老士绅们,大多在前明做过事为过官,对满人入关一直耿耿于怀,今见皇帝不远千里来祭奠明祖陵,又行君臣大礼,无不感动得老泪纵横。
康熙也被眼前的情景触动,颤声宣读了条文,又将一杯清酒洒在灵前。他抬头仰望孝陵所在的孤零零的山峰和已经剥落的城墙,一种孤单凄凉的感觉涌上心头,又想起前几天自己的恩师伍次友先生已经去世,再也没有人叫自己“龙儿”了,更加感到皇帝在世间没有朋友,才得称“孤”道“寡”,心中十分酸楚,哪里还忍得住,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掉了下来。
所有随从的大臣以及前明的士绅老人,看到康熙皇帝如此动情,立时也都掉下泪来了。
自从康熙皇帝祭奠明孝陵,南方的汉人大为臣服,甚至很多人写了称颂康熙祭拜明孝陵的文章。
康熙也十分感慨:“教化世人靠德行,不能靠权力。接下来,我还要去祭拜孔庙,要使那些有才学的汉人都真心臣服我大清,能真心为我所用。”
康熙南巡祭拜明孝陵取得了很大成功,一路北上,来到山东。他决定亲自前往孔庙瞻仰。
康熙在孔子像前又一次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且隶书“万世师表”的匾额,悬挂在孔庙大成殿中。康熙看见孔庙有些破旧,对当地官员说:“孔子是天下人的老师,要把他的屈重新加以修缮,为天下人树立一个榜样。”
御史任朋见皇帝这么尊师重道,便上奏说:“皇上尊孔崇儒,不如赐一篇碑文,建立孔子庙碑。”
康熙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他亲自撰写碑文。在碑文中,他称赞孔子的道是“天道”,还写道:“与日月同明,永远闪耀光彩。”他还对孔子表达了仰慕之情:“我尊敬圣人,景仰先师,诚心向往您那皎洁的品德与大海一样深广的智慧。”
康熙尊孔崇儒的至诚态度,使汉族士大夫倍感亲切。康熙皇帝尊孔,不仅限于口头称赞,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
康熙八年,一夭,他召见大学士熊赐履,对他说:“朕打算恢复以八股文取士的旧制,你有什么意见?”
“什么?”熊赐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皇上,八股文早在康熙二年,您不是宣布废除了吗?还下文说八股文‘浮华,没有实际内容’,现在又恢复,不是和原先的诏文相反吗?”
康熙点点头,说:“是这样的。八股文是明代流行的科举考试文体,有固定的段落和字数限制,内容还只许围绕《四书》、《五经》出题,只许阐发圣人观点,不许有任何个人创见。”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但是,二百多年来,汉族士大夫已经习惯了这种死板、生硬的八股文。突然取消了,他们很不习惯。他们认为,不写八股文,就不是讲圣贤的学问。”熊赐履说:“臣也听一些太学生和汉族文官反映,要求恢复八股文。”康熙皇帝感叹说:“朕何尝不知八股文有只能叫人‘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但为了笼络才士,驱策英才,也只好迁就汉族士大夫的要求了。”
于是,从康熙八年开始,八股文考试又恢复了。康熙知道,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于是就认真学习,始终坚持不懈。他设立了翰林院,邀请著名的大儒为他定期讲解儒家经书。
有一次,熊赐履给康熙皇帝讲“道千乘之国”一章。康熙听了以后,很满意,他对熊赐履说:“朕听你讲经,觉得哲理深奥,很有启发,从即日起,朕任命你为掌院学士,为朕讲经。”康熙学习儒家经典十分认真,由于朝廷政事繁忙,他有时不得不五更起来读书。晚上,工作了一天后,还要常常读书到深夜。由于学习太劳累了,他十七八岁时身体一直很弱,有好几次吐的痰中带血。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一天,康熙问熊赐履:“你认为,近来朝政怎么样?”熊赐履说:“皇上倡导天下要节俭,反对奢侈。但是,做事要求实际才能办好。”
“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才对呢?”
“奢侈的问题到了今天,已经达到了极限。一篇诏文是无法立刻扭转这种弊病的,官吏们也视做空文,不努力地奉行。”
“那应该怎么办呢?”
“只有皇上亲自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皇上到大臣再到地方,形成一种风气,不断倡导,国家才能形成清平俭朴的风气。”康熙皇帝听了,点点头,表示同意。
“治理国家,首先要使百姓安定。百姓安定了,就不会有盗贼,现在外面盗贼稍微减少了一些吗?”
“臣最近听说,盗案反倒增多了。臣认为,这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
“朝廷用士兵来抓盗贼,而士兵有时就做盗贼;设立官员来消除盗贼的隐患,而官员很忌讳抓盗贼。官员不愿意抓盗贼,是因为处分他们的法律太严厉,一件小的盗窃案就可以判人死刑;士兵做盗贼,是因为他们的月饷太少了,根本不够花。今天消除盗患的方法,就是对捕盗者给予重赏,而对一般的盗贼要量刑惩办,不要太严厉残酷。”
康熙皇帝听了,很有感触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会这样努力做的。作为一个君主,要让百姓丰衣足食,要给士兵增加月蚀,要时刻检查官员们的政绩,防止他们偷懒。”
“皇上爱民如子,如果这样做,盗案一定会减少的。”
“朕决定以儒家思想教育全国百姓,你为朕拟一道诏命吧。”康熙九年十月初九日,康熙颁布了一道诏命,内容大体是这样的:朕认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应该以法令为主,而应该把教民作为根本的治国大法。他又写道: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亲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点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征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诚匿逃以免连株,完银粮以省催科,
联邻居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这条诏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圣谕十六条》。
一个月后,康熙采纳了礼部的意见,把这《圣谕十六条》向全国颁布。他命令说:“让满族各旗,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全国都要切实遵行。”这道诏命的公开宣布,表明了康熙皇帝以儒学治国的决心。康熙皇帝倡导信奉儒家思想,在当时有利于联络广大汉族官民的感情,缓和满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