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笼络汉族士大夫,争取民族团结,康熙制定了许多制度,不拘形式地招纳汉族杰出的读书人。其中,设立南书房是重要的一个措施。
南书房是国家的一个机构,专门招揽汉族杰出的读书人协助皇帝工作。
康熙十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广纳人才,康熙皇帝又重新开设了南书房。南书房为康熙皇帝招纳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的许多英明政策,都是在南书房和谋臣们商量制定的。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高士奇、沈荃、王鸿绪、张英等。
高士奇,字澹人,浙江钱塘人。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高士奇只能步行走到了北京。乡试落榜后,他在大街上摆了一个小摊,靠写春联、往扇子上写诗卖几个钱。
有一天,大学士明珠发现管家扇子上的字写得很漂亮。就随便地问了一句:“你这个扇子是在哪儿买的呀?”
管家毕恭毕敬地说:“回老爷,这个扇子是奴才在街上的一个小摊上买的。这字也是那个摊主写的。”
“噢?”明珠很惊讶,他没有想到,一个市井中人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么好的字。
管家又说:“老爷,您不知道,这个摊主是一个落第的秀才,名叫高士奇,因为他的字和诗写得都好,所以他的生意可好了。”
明珠很感兴趣地说:“明天,你把高士奇叫来,我要见见他。”
第二天,明珠公务繁忙,早把这个事给忘了。下午,他一进书房,就看见一个面色白皙、风度翻翩的书生站了起来。“明相,您好。在下是高士奇,等候您多时了。”高士奇鞠了一躬,不卑不亢地说。
“啊呀,让你久等了。”明珠一拍脑门,他这才想起了这回事。
明珠和高士奇谈了一个晚上,他觉得高士奇才智过人,幽默风趣,应该很对康熙的脾气。
于是,第二天,他就把高士奇推荐给康熙了。康熙接见了高士奇,他也十分喜欢高士奇才智敏捷。于是,当即下旨,把高士奇选入南书房。
高士奇学问十分渊博,他赋诗作画,弹琴下棋,没有不精通的。而且,他脑子灵活,反应很快,语言幽默,给康熙皇帝带来了许多乐趣。
很快,高士奇就成了南书房最重要的谋臣。无论是出巡、打猎还是游览,康熙皇帝都要带上高士奇。
有一天,康熙皇帝兴致勃勃地去打猎。快到围场的时候,突然,马前蹄离地,立了起来。
这个变故来得太突然了,康熙皇帝手里的缰绳一松,差点儿没从马上掉下来。幸亏旁边的侍从眼明手快,一把扶住了康熙皇帝,他才没有摔下来。
可是,康熙帝的帽子也摔到泥里去了,还惊出了一身冷汗,样子十分狼狈。康熙皇帝觉得很难看,心里不高兴,就一直阴沉着脸不说话。
高士奇走在康熙皇帝的后面,他看见康熙帝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就猜到了他的心思。
于是,在队伍休息的时候,高士奇找了个泥坑,故意弄得满身都是泥,走到康熙皇帝的身边。
康熙皇帝很奇怪,问他说:“你这是怎么了?样子这么狼狈?”
高士奇假装说:“臣刚才骑马不小心,一下子掉在了水坑里,衣服还没有来得及换呢。”
康熙皇帝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们汉人怎么这么弱,刚才朕的马蹶了好几次,朕也没摔下来。”
高士奇假装惭愧说:“是,是,皇上武艺高强,奴才怎么能和您相比呢。”
康熙皇帝乐呵呵地说:“你快去把衣服换了吧,小心感冒了。”
这时,康熙皇帝的心情一下子变好了。他觉得,和高士奇相比,自己仍然是一个勇武的君主,开始不愉快的感觉,全都没有了。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时候,也把高士奇带上了。一路上,有高士奇陪伴,登泰山,视察黄河,考察风土人情,游览名胜古迹,谈笑风生,过得十分愉快。可见康熙皇帝是十分喜欢高士奇的。
但是高士奇仅仅是康熙皇帝广纳贤才的第一步,康熙虽然年幼,可经过这几年的磨炼,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皇帝。康熙心里清楚,要想得到汉人的承认,首先就是要收揽大批的人才,尤其是有名望的大儒,这样康熙决定举办博学鸿儒科。
康熙十八年三月十九日,举世瞩目的博学鸿儒科终于正式开考了。原来,康熙皇帝看见国家实力一点点强盛起来,而人才相对来说却还很缺乏。
清初的科举仍然以进士为主,并专以八股文取士。这对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年轻士子固然合适,但对于像顾炎武、王夫之这样怀念明朝,拒绝与清朝合作的一代名儒名节之士却行不通。所以,康熙皇帝一方面沿袭常规的科举考试制度,网罗汉族士子;另一方面又下诏,通过推荐的方法为朝廷吸纳文士。
平定三藩以后,明朝遗老遗少的复国梦已经成了泡影。针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考虑到或许会对那些“气节之士”有所触动,便借机再一次向他们敞开招纳贤士的大门。
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皇帝正式宣布开设“博学鸿儒科”。其实,博学科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唐代开元十九年开办了一次,宋高宗南渡后又开了一次,距清代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博学科原名叫“博学鸿词科”,康熙从中改了一个字,取名“鸿儒科”。这样一来,应试的无论中与不中,便都有了“鸿儒”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是十分荣耀的。和参加会试的考生相比,参加“鸿儒科”考试的考生们十分显赫。他们都是各地州府推荐或自荐的硕儒,都很有学问。
这些人都是由各地官府派人亲自护送到京。从水路来的,乘坐的都是豪华的楼船坐舰;从陆路来的,乘坐的都是8人抬的官轿,轮班抬轿的轿夫都骑着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开道而行。在楼船和官轿的前头,一律插上了“奉旨应试”、“肃静回避”的杏黄虎头牌。
进京时也不住店,都分居于京里的达官贵人家。
康熙皇帝这么做,本意是为了招纳那些一直不肯与朝廷合作的明代遗留下来的大儒。可是,这些人的风骨却与一般考生不同。
应试的总共有182人,告老的、称病的、规避的竟有40余人。像顾炎武、傅山等人竟摆出“义不受辱”,死不应试的架势,虽然被用铁链“护送”来京,却躺在古寺里,坚持不肯出来见人。
听到这些事后,康熙沉默了许久,半天才说:“看来,从这些明朝遗老的举止来看,天下人心还是没能完全归顺啊。”沉默了一会儿,康熙皇帝才慢慢说道:“博学鸿儒科的考试一定要办好,朕也知道强拉他们不合人情,但他们已经来了,就一定要考,不考也得考。凡是考过的,无论优劣一概给官职——最要紧的是非叫他们考不可,你们都记住了吗?”
“喳!”几个大臣忙叩头回答道。
在软硬兼施下,除顾炎武、傅山等几个顽固的遗老外,大部分人都参加了考试。
知道这个情况后,康熙无奈地说:“放顾炎武他们回去吧,不要伤害他们。不管怎样,他们也是一个忠君的道德榜样,可以净化世人,树立道德样板。”
康熙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天色刚亮,179名参加应试的鸿儒便齐集太和门,黑压压跪了一地。
太和殿门口,一批侍卫整齐地排列在两侧,等待康熙皇帝的驾临。一阵景阳钟鸣,天街上传来细细的鼓乐之声。
不一会儿,便看见康熙乘36人的銮车从保和殿后迤逦驶来,銮轿一直行驶到太和殿门口,才停了下来。
司仪太监一声高呼:“万岁爷驾到!”立刻一片肃穆寂静。
康熙皇帝走下銮轿,却不着急进殿,而是在清晨的阳光中舒展了一下身子,深深吸了两口略带寒意的空气。他踱了几下方步,便大踏步进殿,在盘龙雕凤、金碧辉煌的“天下第一座”上端正坐下。
只见礼部司官带着近200名鸿儒亦步亦趋地拾级上来。片刻,礼部司官把人带到大殿口,弯腰行了一个礼,退到了一边。然后,由熊赐履、明珠和索额图等上书房三个大臣带领众人鱼贯而入。
近200人在殿中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声若洪钟,震得大殿都嗡嗡作响。
接着,大学士熊赐履等便上前启奏说:“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臣熊赐履、臣赫舍里索额图、臣纳兰明珠,奉诏率参加博学鸿儒科士人179名,叩见吾皇万岁!”
顾炎武、傅山他们终究拒不应试,看来收复人心不可能一下子成功啊!康熙心里微微感叹了一声。他把手轻轻一抬,索额图忙出班宣读诏书。
诏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我朝建立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内,只要品学兼优、文词卓越的人,无论当没当官,只要由三品以上官员举荐,都可以参加考试……”诏书又写道:“朕将亲自主持考试录用。如果还有没报上来的贤才,可以明年参加,为国尽力。钦此!”
康熙一动不动,用目光扫视着宽阔的大殿。选进的鸿儒们也都认在地上,静静聆听着圣谕。
这道圣谕,从他们被征召之日起,已听过多遍了。但今天,当着这位28岁的青年皇帝庄严宣读,更有一种崇高的神圣感。
圣谕宣读完了以后,众人齐声叩答:“谢万岁隆恩!”
“众卿!”康熙的声音很洪亮:“国家扫除了三藩之乱,战争没有了,文运又兴起了。希望你们倡明圣道,各展所学,不辜负朕亲试的谆谆心意!”
康熙帝说完以后,就有司仪官用金盘捧着一张摊开了的黄绢,弯身上前,请皇帝为考试命题。
康熙拿起朱笔,在绢上一挥而就。司仪官退下,又把绢捧给明珠。
明珠大声宣读说:“御试题目:一、璇玑玉衡赋;二、省耕诗一篇。命索额图、熊赐履、明珠率领各位大学士在体仁阁评卷,午时交卷。钦此!”
明珠读完了以后,司仪太监又宣布说:“午时,皇上在体仁阁赐宴,钦此!”
皇上竟然给考生们赐宴,这是历朝考试从来没有的殊遇,是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考生们立刻兴奋起来,带着难以形容的心情行礼,依次退下,去答卷了。
午时,考试结束了。体仁阁里摆起了盛大的宴席。鸿儒们都坐得整整齐齐,从南到北两排席面,一共50张高桌,每张高桌前坐四五个人。
高桌上,12色精致的菜肴都用瓷盘高高堆起,中间四个大海碗里满放着苹果、柚子、荔枝和葡萄等鲜果。每一张高桌都有一名礼部派来的司官陪坐侍酒。
这样的排场,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还没有喝酒,这些鸿儒们都已经满面红光,晕乎乎的有点醉意。
这时候,人们对这场考试能否取中已不太在乎了。他们想,有这场赐宴的殊荣,即使不做官,死后写什么祭文、诔表、墓志铭也有了点睛的话语言辞。这比什么都体面,比什么都荣耀啊!
随着司仪太监一声高呼:“皇上有旨,不必拘泥于礼节,随时开宴!”
众人“刷”的一齐站起来,拱手仰谢天恩。然后,才诚惶诚恐地夹菜进食。
吃到中间的时候,康熙皇帝带着皇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一起进来了。他亲切地招呼大家:“你们不要拘礼,只管吃吧,不要拘束。”然后,他挨桌探视问候,亲切地和鸿儒们交谈。
大家哪里还能再吃,一个个紧张兴奋又慌乱得心头怦怦直跳。宴会结束后,休息了一日。
第三天是大学士们集体批阅博学鸿儒科考试的日子。康熙皇帝也和大臣们一样,参加了阅卷。
索额图对康熙说:“皇上,无锡考生严绳武,是明朝尚书严一鹏的孙子。这次考试,是官府硬逼他来的,可是他却只写了一首诗,《璇玑玉衡赋》根本就没作,交了白卷。”
明珠说:“严绳武是个大儒,故意脱漏试题不作,实属不敬。”
索额图说:“他说他眼睛不好,不能写字。我看,根本是不想为朝廷效力。”
康熙皇帝看完了严绳武的诗,说道:“字写得很好嘛,严绳武文采渊博,朕早就略有耳闻了。他不愿做官,是为了祖父,朕觉得他很孝顺,这样的人才朝廷不能没有,把他取中吧。”
一会儿,熊赐履跪下启奏说道:“皇上,臣等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诗文中有错,含有政治含义。”
“噢,说来听听。”康熙皇帝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
“比如说,有的考生在文中说我们大清国是‘清夷’,这不是骂大清国是蛮夷吗?”康熙皇帝沉吟了一下,说:“大清立国时间不长,汉族士子一时心里转不过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无心的过失,就不必计较了。”
“是。”熊赐履答道。
这时,大学士李蔚过来启奏说:“皇上,朱弈尊、施润章等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押错了诗韵,还有错字、漏字的。”
明珠说:“也许,这些老先生们在考场一紧张,就不容易做好了吧。”
“你哪里知道他们!”康熙冷笑说:“他们都是名闻天下的当代硕儒!哪里有写不出诗、押错了诗韵的道理?”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踱着步子,又说:“他们本来就不想考,所以就在考卷上用错字、押错韵。朕要是不取中他们,就会让这些天下最出名的人都落了榜,天下人谁会相信是他们卷子不好?只说朕不能识人!”
他又感叹说:“如果朕糊涂地取中了他们,这些鸿儒们又会笑朕没有才学,看不出卷子的毛病——说到用心,他们对朕是刻薄的……”他长叹一声说:“看来,不能只凭一场考试就让这些鸿儒们归顺啊。”
明珠听了,恨恨地说:“这些考生真是不识抬举!把这些违例、犯讳、押错韵的考生名字记下来,通知各地官府永不录用,终生不许做官!”
索额图也说:“明珠说得很有道理!”
熊赐履却暗暗叹息,心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场博学鸿儒科取中的便差不多都不是一流人物了。”
康熙见高士奇在一旁站着不吱声,就问道:“澹人,你有什么想法啊?”
高士奇说:“臣以为应该全部取中,这是没考之前就商定好了的。皇上开始就知道他们不愿考试,生拉硬扯来的,哪里愿意写文章?如果因为笔误,而不录用他们,大名士都考不上,与不办博学鸿儒科有什么区别呢?”高士奇见康熙微笑着认真听他讲话,他的胆子更壮了,又眉飞色舞地说:“这些考生名落孙山,皇上却落了个不识才的名声,这确实会浪费人才。所以臣认为,这179人应该全部授官。即使不愿意做官的,也给他们一个名义,算是退休。”
康熙笑着说:“你的办法好是好,可是他们难免会暗地里嘲笑朕不懂文章,连错误也没有发现。”
高士奇笑道:“不会的!皇上命人把每处错误全用红笔标出,再加上改正的批语,发还给本人看。这一百多人,哪一个不会心服口服?”
“好!”康熙精神大振,说道,“这是保护人才的最好方法了!”
高士奇说:“皇上为国求贤若渴,这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啊!”
康熙微笑着叹了一口气,说道:“但愿他们能理解朕的苦心,放下狭隘的民族之见,真正为国家效力。”因为康熙皇帝的宽大,这次考试所有的鸿儒都被选中了。
康熙皇帝从中挑选特别出色的硕儒,除了授予他们高官外,还把他们聚在一起,让他们编写《明史》。他说:“为明朝作传,要实事求是,好的就是好的,值得学习。”他看出了士子们的心思,又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有什么顾忌,只管写出真实的历史吧!”
听了康熙皇帝的话,士子们都很感动,心想:“真是一个开明的好皇帝!”许多硕儒还后悔在卷子里有对朝廷不敬的话。于是,他们编写《明史》更加努力了。
博学鸿儒科考试后,康熙皇帝又在全国下令,只要有才,可以随时随地推荐或自荐。所以,有些学者虽然没有参加鸿儒科考试,但还是被选中做官。
更有些学问好的硕儒,被邀请参加《明史》的编写。通过广纳人才,康熙皇帝与汉族士大夫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些人认为遇到了明君,都忠心耿耿地工作,和康熙保持了密切交往。他们中的许多人退休回乡后,仍然还和康熙皇帝保持友好关系。
进士尤侗离任回乡后,康熙皇帝很思念他,亲笔为他题写了“鹤栖堂”的匾额,称赞他的为人。
尤侗因此得到很大光荣,被乡人尊重,他的同族人也认为他为祖先争了光。
康熙南巡时,为进士邵远平的书房亲笔御书“蓬观”的匾额。邵远平为此很得意,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便自号“蓬观子”以示不忘皇上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