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襄子那里回来之后,孔子就逐渐有了要将自己所学得的礼乐传承下来的念头。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的学识,巩固六艺的内容,孔子虚心向一些有名的武将学习箭术和剑术,碰到他们有公务在身,就耐心等待,态度傲慢的,也谦逊请教。
射,是国的礼仪,也是一种锻炼心性的活动,向前向后,弯腰搭弓都有礼的规定,射击时内心正直,射出的箭才能不偏离箭道,等能做到百发百中的时候,心境上的修为也有很大的提高。诸侯们举行射礼时,都要先举行燕礼,而大夫们举行射礼则要先举行酒礼,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道。孔子曾说:“君子们没有什么好争的,除了在箭术上可以尽情比试高下。”
孔子对射礼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开始学习六艺中最后的御。他知道儿时的好友曼父御车多年,对驾驭之道很有研究,于是前往请教。
曼父见一向博才多学的孔子也来请教自己,心里十分高兴,驾驭马车,载着孔子在沙道上奔驰,一边手握缰绳,一边挥舞驱鞭,得意洋洋地向孔子述道:“孔二啊,要说请教驾驭马车之道,你可是找对人了!不管二马车还是四马、八马车,不管是走草地,沙地,石地,沼地,我都——精通……要说这马,就像人一样,要驱之有道,力道适宜,太紧会令它们反抗,太松会令它们懒惰。走草地时,要用轮子大的车体,让底座远离地面,不要被长草卷轮。但是走石地时就要用小轮的坚固车体,还要在轮面上加上铁环,轮骨上支起铁架,防止轮体断裂磨损……”
车前的曼父说得唾沫横飞,身旁的孔子听得聚精会神,一言一语,都融入脑中,对驾驭之术又有了全新的了解和提高!不但掌握了驾的方法,还了解了巾车、御史、典路、车仆等学问和礼节。
经过了充足的准备,孔子已经具备了开堂授课的条件。这一夜,他在窗前望着天空很久,心里想着现今世道的状态,诸侯不从天子,大夫不从诸侯,礼道衰落,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自己从前的先祖,弗父何禅让于贤,正考父辅佐三公,父亲英勇退敌,个个都是为国为民的英雄,自己决定不能辱没先人的光芒。
他转身看了一眼熟睡的妻子亓官氏和儿子孔鲤,流露出疼爱的神色。男子一生,应当有所作为,为后世子孙做榜样才行。孔子下定了决心,要尽快开始自己的授业传道!
第二天一早,孔子早早来到了仲孙大夫的府中,对他说明了自己的意愿,提出了辞官开堂讲授周礼六艺的打算。仲孙大夫对孔子突然的决定十分奇怪,又不舍得孔子辞官,于是问道:“你在任期间,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大王更有意要提升你的官职,为什么要突然离开呢?”
孔子恭敬答道:“官务处理得再好,也只能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却没办法解决他们内心的痛苦和疑惑,如今天下周礼几乎失传,君王贵族的子弟又只顾吃喝玩乐,不愿学礼,反而是人民想学到知识,却找不到好老师。我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才决定辞官办学,广泛推广周礼六艺之道的!”仲孙大夫听了,又说:“孔先生所办的私塾,打算对所有人的开放吗?”
“是的。”孔子点头,又道,“天下的富贵贫贱,本来就不是固定的,多少开国先君,或者是他们的祖先后代,在从前又何尝不是从普通的人努力奋斗而得到成就,每个人一出生,都应该有平等受到教导的机会,从前先母徵在也曾对我再三言醒,所以我讲课授艺的时候,人人都可以前来听讲,只要礼节周全,每个人都可以拜我为师。”
仲孙大夫一边听着,一边沉默,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
过了一会儿,才重重地拍了一下孔子的肩膀,道:“看来孔丘你的志向和学问,远远在我之上呢!有你这样的人,周礼也就不怕会没落了,呵呵……这次筹办学堂的事也算上我的一份力!有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
孔子很是高兴,再三拜谢仲孙大夫。然后乐呵呵地驾着马车,一路奔驰,去找好友和学徒们商量筹办学堂的事了。
经过大家的努力,孔子办学授课的事进行得十分顺利。从前的好友闻讯纷纷赶来,为讲坛的建立出谋划策。最后,终于选定在孔子从前的故宅茅屋旁,这个既是孔子成长的地方,也是母亲徵在养育他的家,在这里孔子接受了童年最为重要的仁德教育,是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地方。
说干就干,在曼父和孟皮的建议下,大家同心协力从林边运回了一块块巨石,在茅屋前不远的空地围筑成一个方圆的石坛,层层石阶围绕而上,最高处就是孔子讲课的地方。
从前的牧童和农民们听到消息,都赶来帮忙,有的给大家挑来了解渴的水,有的从家里拿来了铲给地面除草,还有一个人把家里唯一的一棵杏树连根移栽了过来,说天气炎热,要给孔夫子讲课时遮阳。
孔子10岁的儿子孔鲤也在母亲的陪伴下蹦跳着爬上了石坛的最高处,伸手抚摸着杏树枝,一副想要吃树上杏子的模样,看得大家都笑了。
孔子登上石坛,抱着树旁的儿子,伸手抚摸着眼前的生机勃勃的杏树树干,看树上果实累累,发出了感慨:“银杏多果,子弟满天下,既可食用,解饥饿之苦,又能作药,救人之命,真是好啊……”
他转过身来,在石坛前缓缓坐下,望着台下凝视着自己的众人,眼中都充满了希望和向往之色,不由得感到了自己传承周礼,维护正道的责任重大。如今的孔子已经30岁了,坐在杏树下,孔子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母亲教导自己的情景,那时曾许下要将知识传给所有人的志向,现在已经实现了。母亲泉下有知,也会感到到欣慰的吧。
想了许久,孔子道:“各位,此地以后就作为我传授周礼六艺的地方,起名为‘杏坛’!凡愿学习仁义礼道、六艺技巧的人,不论年龄,不论地位,都可以前来听讲。”
所有的人知道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来学习后,心里更是激动,纷纷回家奔走相告。不多久,鲁城上下都知道杏坛树下有一位博学多才、又什么人都肯教的孔夫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