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有责任心的员工
6737500000024

第24章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1)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

——〔科威特〕穆尼尔·纳素

1.对社会要有责任心

社会责任心是指正确地认识个人对国家、对他人所承担责任的一种内心信念和意志,是个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集中体现。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社会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缺乏社会责任心的人,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的时候,就只有哀叹自己。社会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需的。

社会责任心是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社会责任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态度。有社会责任心,是为别人赴汤蹈火的壮举;正因为此,才有了黄继光以身体挡子弹,才有邱少云至死不移半步,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担他人不敢担的后果。

社会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

社会责任心是人们自觉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并负责到底的决心或信念。社会责任心的有无或强弱是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有成的关键之所在。

社会责任心是一个人一生能否有所成就的重要砝码。社会责任心是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有社会良知。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以下三点品质:

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2.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一方面要从社会获得必需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如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以至于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责任等。公民承担“社会责任”或“社会义务”,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推动社会发展和保护全体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需要。每个公民必须对社会负责,并自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必然会给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

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必须有崇高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这种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人们行为的向导,它时时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个人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越强,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态度便越自觉越坚决,他的行为便会越崇高,贡献便会越大。高尚的人格和壮丽的人生正是在履行自己对社会、对民族的义务和责任中产生出来的。

崇高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来自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只有获得这种认识,他的见识才会比别人远,愿望才会比别人强烈,他才能够更加自觉地看到担当社会义务的必要性。

在承担社会责任中书写人生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必须完成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任务。时代的任务包含着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幸福。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时代的激流中去,为完成历史的任务而奋斗,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未来人生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培养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社会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所谓个人修养就是个体在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个人修养同样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会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而逐渐提高它的档次。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这些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比如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就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现在更是受到各种灾难的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然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公德或者个人修养的必修课。只有爱护环境,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否则就会被人们所唾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4.培养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职业活动中引申出来的、与人类的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职业素质的灵魂。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分工及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的职业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职业越来越繁多,形成了社会中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而职业关系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习俗和道德传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种职业生活、职业活动,不仅反映社会道德状况,而且对于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

(1)由于职业分工的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具体选择。尽管一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其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社会提出的历史任务的理解,然而从事的职业实践又影响着其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理想、志向的确定。

(2)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基本利益,也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些不同的地位、利益、权利和义务必然决定着人们的职业心理,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形成特殊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的形成,使人们不仅能够根据职业的整体利益评价他人的行为,而且也能遵照自己的责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对发生在本职本行的高尚行为感到光荣,对发生在本职本行的恶劣行为感到耻辱,而且对自己的过失感到职业良心的谴责。

(3)由于各种职业的对象、活动条件和社会方式不同,同行业内部的相互影响,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情操,形成特殊的品格和作风,决定人们行为发展的特殊方面。虽然这方面如兴趣、爱好等不全是道德问题,但是它们却包含着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问题,反映着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上的特殊性。由此可见,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由于各种职业的具体利益的不同,具体职业活动对象、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

因此,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或者说,职业道德就是调整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多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以职业分工为基础,同实践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职业道德不是脱离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而独立存在的。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在各种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和具体贯彻,这就是说,职业道德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和行为调节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另一方面又只是一定阶级或社会的道德在人们特定活动限度内的职业化。因此,在理解职业道德概念时,既要注意它与职业生活的联系,重视它的特殊性及其调节行为的特殊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它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一致性。

5.正确处理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都是我国社会的主要规范和道德原则在特定社会关系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职业道德是每个职工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且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应当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共同相处和正常交往,使社会生活环境安定有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职业道德由于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性质,因此,也就有了它自己特殊的社会作用。而社会公德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它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守。所以,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并不矛盾,相反,如果人们职业道德水平很高,它就能使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相辅相成,职业道德是调整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对保证做好本职工作,协调与职业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而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忠于职守”。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觉悟,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职业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那么,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将进一步提高,爱护公物、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将成为每个公民和职业劳动者的公共生活准则。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公民,不讲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不尽职责,不能协调好职业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如个别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既违背了职业道德中“公平竞争”的原则,使一些人蒙受经济损失,又给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也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亵渎。

总之,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都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离开了社会公德,职业活动就无法进行,职业道德也难以实现。反过来说,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实践对社会公德同样具有推动作用。因此,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在更高层次上包含体现着社会公德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遵守职业道德也就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

6.积极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

人们要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并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因此,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整个道德建设的基础。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职业活动行为的选择和贡献大小,具有积极的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

职业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在社会活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差别,各职业之间、各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还存在着各自的职业利益和需要,因此,为了调节职业活动中职业集体与社会整体之间、职业集体之间、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基本一致,以保障各个社会领域中各种职业的顺利发展,除了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之外,还应当对各种不同职业或职业集体中的劳动者,分别提出一些本职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具体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这种特殊要求,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有行为和道德调节方面的。因此说,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各种利益矛盾的特殊手段,是调整职业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是对各个职业集体、各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

职业道德是从事职业活动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到职业活动的影响,是职业活动对人们行为的客观要求。职业活动是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按照职业要求从事业务活动,履行工作职责,使得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得以实现。

在职业活动中,每一种职业都有它自己的生产或服务对象,都有各自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义务。

因此,对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应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规定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医生和法官的职业不同,职责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因而各自的职业道德也各不相同。作为医生的道德应该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法官的道德则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