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50

第50章 空灵境界故事(20)

宋江回山要杀李逵的头,李逵也无话可说。正在这个时候,王林来禀报说,那个假宋江,假鲁智深已经送他女儿回来了,正到了他家。宋江便说:“山儿,你下山擒住那两贼,恕你无罪。”李逵听了,连忙谢恩。他说:“这是揉到我山儿的痒处了。管叫瓮中捉鳖,手到拿来。”说完飞速下山把两个贼人抓上山来了。

改弦更张

“改弦更张”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

此典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又见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刻苦,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两三年都没有到书房附近的花园里游玩过。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

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对今朝已经不适用了。

这就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不能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这样。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不更换已经无用的琴弦,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建议,都被汉武帝所采纳,并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

更上一层楼

比喻再提高一步。

此典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时,有一座著名的登临胜地叫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蒲县西南城上)。这座楼前可看中条山,向下可看到滚滚黄河,楼高三层,异常雄伟壮观。一天傍晚,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楼眺望,被这雄伟壮观的景色吸引住了,诗兴大发,作了流传千古的《登鹳雀楼》。全诗共四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是说:登上雄伟的鹳雀楼,极目眺望,太阳贴着中条山逐渐沉落下去,在夕阳照耀下,滚滚黄河水正向大海奔流。

假如要使眼界再开阔一些,还得再上一层楼。

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源出于赌博,意为输急的赌徒押上了他所有的钱。后比喻危急的时刻拼上所有的力量作最后的冒险一搏。

此典出自《宋史·寇准传》:“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又见《元史·伯颜传》:“再遣人招之,其将士皆曰:‘……备吾甲兵,决之今日,我宋天下,犹赌博孤注,输赢在此一掷耳。’”

宋真宗的时候,寇准担任宰相。一次,好战的契丹人侵犯中原,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兵临澶渊,朝廷百官听到这个坏消息,连忙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寇准建议,主张由皇帝亲自督师,以振士气,这样,便可以把声势浩荡的契丹兵抵挡住。真宗接纳他的建议,在澶渊地方打了一次大胜仗,契丹失败后,只好上表投降。从那以后,真宗更加重用寇准了。不料那时有个谗臣王钦若嫉妒,就向真宗进谗言。一天,王钦若说:“陛下,我们赌博,如果输了钱,便冒一个大险,把所剩下的钱一口气拿去赌一次,这叫做孤注。你可记得,那一回澶渊之役,寇准请你亲自督师,这也同赌博的孤注一样呢!”真宗听了这个用赌博来比喻的谗言,勃然大怒,马上贬了寇准的官职,由丞相降为陕州知府。

国色天香

“国色天香”形容牡丹的色香皆佳,不同于一般花卉,也用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此典出自唐代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太和年间,有一次,文宗皇帝李昂在程修已的陪伴下,到御花园赏花。这时园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当文宗看到花王牡丹的时候,便问身边的程修已道:“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意思是:而今都城里传唱牡丹诗的哪一个是最好的?)程修已回答说:“中书舍人李正封有诗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文宗听了,赞叹不已。

裹足不前

“裹足不前”比喻停止不前。

此典出自秦代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一个叫李斯的人,起初是郡里的小官吏。他不甘地位卑贱,就跟随荀况“学帝王之术”。学成以后,他见楚国国势日益衰弱,不会有远大的发展,便投奔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秦国。在秦国,李斯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任为郎官,后逐渐被提拔为廷尉、丞相。

当时,秦国不断进攻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大势趋向统一。六国中一些有才能的人逐渐投奔秦国。这些人来到秦国后,影响了秦国贵族的权势。此时有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进行间谍活动被发现,秦国贵族就以这件事为借口煽动秦王驱逐一切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是被驱逐的对象之一。于是,李斯便给秦王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谏书中指出:土地广阔的,粮食就富足;国家广大的,人民就众多;武器精良的,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嫌弃一点微小的土壤,才造就了它的巍峨高大;大河、大海不挑剔每一条细流,才能造成它的深渊;帝王不排斥众多的人才,才能使他的德业发扬光大。所以说,地区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国内国外,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连鬼神都来向他降福,这就是五帝(黄帝、颛顼(zhuānxū专须)、帝喾(kù酷)、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今秦国却不顾老百姓的利益,让人才去辅助敌国;拒绝客卿,让他们去帮助其他国家立功业。使天下能人贤王往后退却,不敢倾向西方(指秦国,因秦国居于六国之西),不敢进入秦国。这种做法就相当于给敌人送武器和粮食呀!

秦王看到李斯的谏书以后,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立即撤销了逐客令。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指做事过头就同做事不够一样。

此典出自《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丘非常重视所谓的“礼”。他认为,人的言行必须合乎礼的规定。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他:

“先生说子张(颛孙氏,名师)与子夏(卜氏,名商)哪个好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说:“那么就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办事情)超过了(礼的规定)就和做不到(礼的规定)一样。”

韩信将兵

“韩信将兵”比喻金钱物品,越多越好。也可用来讥笑贪得无厌的人。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所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是秦汉初淮阴人,起初效力于项羽,在那里只做执戟郎,因项羽知道他手无缚鸡之力、淮阴受胯下之辱,就很轻视他,不肯重用他。但是韩信却是一个才高志大,精通兵法,本领高强的人物。

他年少时,曾受过流氓地痞们的侮辱,也向河边洗衣服妇人要饭吃,这些小的耻辱,他都忍受住不放在心上,也不和别人计较。

韩信在项羽军中郁郁不得志,于是逃跑去效力刘邦,但也没有受到重用,没过多久,他就在一个月夜逃走了,萧何知道韩信是个有抱负的人,未报告刘邦就去追韩信,一连数天没有回来,刘邦心里惊讶,就想怎么萧何也会不辞而别呢?第三天萧何带着韩信回来,自己先跑去见刘邦,刘邦开口便问:“你这几天去哪里了,怎么不告诉我一声呢?”萧何说:“我因为替你办一件重要的事,没有来得及向你报告。”刘邦诧异地问道:“替我办什么重要的事呢?”萧何便把韩信逃走,自己去追他的事说了一遍,刘邦生气地说:“军中多少人逃跑了,你不去追,怎么反而去追一个无名小卒呢?”萧何说:“别人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才干非常人所及,此人志向高大,如果得到重用,将来统率三军,平定中原,非他莫属。”刘邦说:“那照你的意思,应该给他元帅吗!”萧何说:“自然是,此人爱面子,一道命令赐他元帅,他还不一定愿意接受,必须举行拜将之礼,他才会欣然接受。”于是,刘邦很隆重地筑起将台,拜韩信做了元帅。

韩信做了刘邦的元帅后,利用他的智谋,把当时的强敌项羽打败了。海内统一,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叫汉高祖。汉高祖即位后,因韩信善于带兵,有一次汉高祖问韩信说:“如果我来带兵,可以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可以带领十万。”

汉高祖又问道:“那么你可以带领多少兵呢?”

韩信说:“我嘛!多多益善。”

后来居上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官反而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表示不以为然。后转用来称赞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此典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西汉时代的汲黯,本在汉武帝时做中大夫,因为常常劝谏武帝,武帝心中不满,就把他调到东海(在今山东、江苏两省交界濒海的地区)做太守。后来武帝听说他治理东海的成绩卓越,又把他调回来做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以内。他依然常常直言劝谏,武帝既讨厌他,又尊重他。当时有两个名叫张汤和公孙弘的小官,汲黯轻视他们,说他俩是刀笔吏,专门用欺诈的方法赢得皇帝的信任,不久公孙弘升做丞相,张汤也做了御史大夫。汲黯想起自己的官职还列在“九卿”以内的时候,张汤和公孙弘还只是个小官吏,然而没过多久,他们的官职竟然在他之上,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原来地位比他低的人都赶上了他,有的甚至超过了他。他心里很是不服气,有一天他遇到武帝,就说:“你用人好比堆积杂草,把后来的放在上面。”

汉武帝听了没有作声。

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强大力量,有时也形容反动势力的煽动。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周瑜与曹操在三江口展开大战。曹操兵多,防守又严密,要进攻,困难着实不小。为此,诸葛亮和周瑜商量,决定以火攻取胜。一切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但周瑜想起此时正值冬季,自己的船停在江南,曹操兵船却在西北,如果用火攻的话,西北风一来,岂不是引火烧身么?

周瑜眼见情势危急,无计可施,急得病倒在床。

诸葛亮去探望他,他不愿说实话,只是敷衍诸葛亮说:“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不生病呢?”而诸葛亮却故弄玄虚地说:

“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

周瑜觉得孔明话中有话,便忙问有何良药可治好他的病。诸葛亮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诸葛亮早已洞悉他的心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他,并请诸葛亮告之以解危救困之法。诸葛亮笑笑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周瑜听了大喜,就立即派遣五百精壮兵士往南屏山筑坛。

虎头蛇尾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此典出自清代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谁知闹来闹去仍旧闹到自己亲戚头上,做声不得,只落得个虎头蛇尾。”

清代,官场污浊混乱不堪,特别是捐例大开之后,官吏及候补官员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做上司的人,专挑那些有背景、有交往的人充任官职。而一些有真才实学而无门路的人则一辈子也弄不到差事。鉴于这种情况,京城一位都老爷便上了一个奏折,要求整顿吏治,甄别贤愚,重用有真才实学之人,没有能力的遣回原籍或责令学习。奏折上去,皇上批示同意。

不久,湖南巡抚接到皇上的指令,非常重视,立即要对各级官员进行考试。众官吏听说要普遍考试,不禁惊慌失措了,因为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人连字都不会写。

为了保住乌纱帽,他们想方设法请人代考。到了考试那天,巡抚大人亲临考场,严肃慎重,因而考场气氛异常紧张。

试题发下之后,一时人头簇簇,议论纷纷。正在紧张时刻,忽然听得一片喧闹之声,说抓住了一个冒名顶替考试的人。巡抚大人得知,忙说:“冒名顶替,照考试定章办起来是应斩头立决的。……兄弟今天定要杀一儆百,让众人当面看看,好叫他们有个惧怕。”说着,即叫传令,说抚台大人今天要杀人。众官吏一听说要杀人,都跑来观看;哪知等了半天,没有一点动静。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个顶替者正是巡抚二少爷的妻舅请来的。因为巡抚大人二少爷的妻舅用钱买了个知府的官职,而他本人却是一窍不通,碰到巡抚考官,都请人代替。湖南抚台本想借这事大作一番文章,“谁知闹来闹去却闹到自己亲戚头上,做声不得,只落得个虎头蛇尾。”后来抚台又担心招来闲言闲语,便装腔作势地叫手下人去斟酌办理。

悔过自新@“悔过自新”用以表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悔过自新”亦可写作“改过自新”。

此典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西汉初年,有个名叫淳于意的医生,医术高明,一些不治之症到他手中都是手到病除。

后来有人告发他有罪。于是淳于意被押往长安,将受割鼻断足的极刑。

淳于意有个女儿,名叫缇萦,为了营救她的父亲,也跟着到了长安。她给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的时候,我们老家的人都夸他廉洁,现在犯了法该受刑。我深深地感到,人死了不会再生,受肉刑的人手脚被砍了也不会再长,虽欲悔过自新,也是不可能的了。我宁愿把自己献给官府做奴婢以替我父亲顶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很感动,就免去了淳于意的肉刑。

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原意是说力大到能将运转过去的天拉转回来,比喻力量能够扭转极难挽回的形势,或比喻说话正确而产生极大的力量。

此典出自《新唐书·张玄素列传》:“魏征名梗挺,闻玄素言,叹曰:‘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唐朝唐太宗当政时,朝廷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张玄素。他为官忠正、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张玄素原是隋朝景城县户曹,唐太宗的兵马破城后要杀他,但全城一千多百姓悲痛地喊道:“张玄素是清吏,杀他是违背天意,大王即定天下不应该杀害忠良!”唐太宗为此颇受感动,让他在唐朝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