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37

第37章 空灵境界故事(7)

在北方的大海里生活着一条大鱼,叫鲲。鲲很大很大,谁也说不清它究竟有多大。后来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叫鹏。那大鹏的脊背也不知有几千里大;它一旦展翅高飞,翅膀看起来就像天边的一大片云彩。就是这只大鹏鸟,乘着北海上的风暴一飞就要飞到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

大鹏飞向南海的时候,先用翅膀击水行三千里,这样它就能借助海上旋风之力,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飞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再向南飞。小雀儿看见大鹏这样高飞远举,还嘲笑它说:“你到底要飞往哪里去呀!我往上跳跃腾起,不过几丈,飞翔在蓬蒿草丛之间,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它到底要飞到哪里去呢!”

老当益壮

“老当益壮”形容年纪虽老,志向更高。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

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西汉末年,扶风郡中有一个壮士名叫马援,志向远大。马援不仅知书识礼,而且精通武艺,所以他哥哥称他“大器晚成”。哥哥死的时候,马援持服行丧,侍奉寡嫂,恭敬尽礼非常周到。后来他做扶风郡督县官,奉命押送一批囚犯,一路上他看到囚犯们痛苦不堪的表情,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马援把那批囚犯都放了,自己则逃亡到北方去。

马援在北方放牧,因为很有本事,养了几千头牲畜,马援常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把赚来的钱全都分给亲友,自己只穿破羊皮裤。

王莽末年,马援在隗嚣手下做大将。

那时候天水隗嚣、四川公孙述和刘秀三足鼎立,公孙述在成都称帝,隗嚣派他到公孙述那里去打听情况,马援认为自己和公孙述是同乡,两人一定会相见如故,没料到公孙述摆出全副架势,由礼官赞礼,才引见他。马援看见公孙述如此装模作样,因而没说几句话就走了。后来马援又被派到洛阳见刘秀,刘秀立即热情地接见了他,还虚心地请教马援,他有哪些不如人的地方,并且亲自陪同马援到各处巡视,征求他对国事的意见。马援见光武帝能礼贤下士坦诚相待便留了下来。

马援在东汉做大将,被派去屯田,立下了很多的功劳。恰遇到南方交趾有女王聚兵造反,攻打边疆州郡,马援请命带兵出征,光武帝于是封他为伏波将军。马援带了水路各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沿海进攻交趾,交趾军打不过他们,一败涂地,汉军乘胜直击交趾巢穴,女王退到一个山洞里,被汉军捉住杀了,马援平定了交趾。为了纪念战功,后人还建立了一个大铜柱。马援得胜班师回朝,朝中文武百官都赶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去迎接他。马援谢道:“男儿就是要拼死疆场,用马革包裹尸体回来。”

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了五溪蛮人作乱的情况,光武帝派兵征伐。因山泽瘴气薰人,汉军全军覆没,马援知道了,就向光武帝上禀,表示愿意自请带兵出征,光武帝看他想了一会儿说道:

“你年纪太老了吧。”马援道:“我虽然六十二岁了,却还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马援穿好甲胄一跃登鞍,非常自豪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国效劳,光武帝称赞他道:“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这位老将军又率领汉军为国立功去了。

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形容虽然年迈但壮志犹存。

此典出自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汉末辽东半岛上的少数民族),消灭了逃到乌桓的袁绍残部。曹操这次远征,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如缺粮、缺水、道路艰险。由于军中缺粮,曾经忍痛杀掉数千匹战马充饥。行军途中遇到两百里路都没有水喝,曹操便发动战士凿地三十丈取水。

曹操在回师途中,经过渤海,登临碣石时,他不禁心潮澎湃,洋洋洒洒写下了《步出夏门行》

这一著名诗篇,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在《龟虽寿》这首诗中,曹操写道:“(古代传说)神龟虽然能活几千年,可是它还是会死的;(古代传说)神蛇虽然能乘云驾雾,可是最终它也会死的,也会化为灰烬。千里马即使伏在马棚里,它也志在驰骋千里;而壮志强烈的人即使到了迟暮之年,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消失。”

廉颇善饭

“廉颇善饭”的意思是说,大将廉颇虽然老了,但是饭量却很好。人们用”廉颇善饭”比喻人老当益壮,雄姿不减当年。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公元前244年,赵孝成王死了,他的儿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委派乐乘为将,取代了廉颇。廉颇很生气就率兵攻打乐乘,把乐乘打跑了。

廉颇投奔到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年,赵国派李牧做将军率兵攻打燕国,李枚很快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颇在魏国居留了很长时间,但魏国却不信任他。赵国数次被秦军所困扰,悼襄王于是希望能再次起用廉颇,而廉颇也想再次为赵国效力。

于是赵王派使者前去魏国,想证实一下年迈的廉颇是否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送给使者很多钱财,叫他说廉颇的坏话。

这个使者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健康,一顿饭竟然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他还披着铠甲纵身上马,以显示自己老当益壮,还可任用。那个受贿的使者回来以后,对悼襄王说:“廉将军虽然年迈,不过饭量很好。

可是,同我坐着坐着,一会儿工夫就拉了三回屎。”赵王于是觉得廉颇确实老了,不能再作用了,因而就没有再召他回来。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比喻愿意死在战场上,拿马革来包裹尸首,表达了一种爱国的忠诚,豪迈的志气。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人。有一次他去攻打隗嚣,凯旋而归,他的老朋友们都去慰劳他,并向他道贺。

光武帝也给了他丰厚的赏赐。马援觉得他的功劳太微薄,赏赐却太厚了。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南越,建立了七个郡,只有几百户的封地,而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有他的功劳大,却得了一县的俸禄,他深感功劳之微薄,受不起这样厚的赏赐,所以他一直想替国家再立些功劳。

恰巧此时匈奴劫掠扶风,于是马援向光武帝请求出征。出发前,马援异常慷慨地说:“大丈夫当战死疆场,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怎么能躺在床上,被困在儿女手中呢!”

先着祖鞭

先着祖鞭比喻立下远大的志向。

此典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又见《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东晋时,有两位十分著名的爱国志士。

他们一位姓祖名逖,字士雅;另一位姓刘名琨,字越石,他们两人志同道合。

当时中国的北部地区,被匈奴、鲜卑、氐、羌、羯等民族先后占据了。其中羯族的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国,势力非常强大。

祖逖和刘琨两人互相勉励,把打退异族的侵略、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有一次,他们俩人同睡在一张床上,夜深了,祖逖听到鸡叫的声音,便用脚尖儿轻轻地把刘琨踢醒,说道:“你听,到时候了。”于是他们便起来练剑,这种习惯从不间断。当石勒攻陷了西晋的国都洛阳的时候,他们也来到了南方。在渡江的时候,祖逖一面摇着船桨,一面对着江水发誓,一定要恢复中原。

后来刘琨在寄给一个亲友的信里面说道:

“我枕着戈矛,等待天明,就是因为立志要把逆贼的头颅取过来,我常常担心这件事情会让祖生比我领先一步呢!”他说的祖生,指的就是祖逖,“着鞭”就是拿起鞭子抽动,叫马儿往前奔跑的意思。这两位英雄后来都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因为当时朝廷用人不当,没有给这两位英雄施展本领、发挥才能的机会,所以在历史上只留下了“闻鸡起舞”、“渡江击楫”和“祖鞭先着”

等佳话。

磨杵作针

“磨杵作针”来比喻做事只要有毅力,勤奋不辍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此典出自《潜确类书》:“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

“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少年时代曾经有段时间不好好读书学习。有一天,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完,他就出门玩耍去了。路上,有一位老奶奶正在吃力地而又耐心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看到了,觉得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您为什么要磨这根铁棒呢?”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被老奶奶的话感动了,于是马上回到家里发愤读书,后来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灭此朝食

“灭此朝食”表示渴望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和强烈的斗争意志。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春秋时代,齐国逐渐强大起来,而鲁国和卫国却还很弱小,于是齐顷公就带兵攻打鲁国和卫国。于是,鲁、卫两国就向晋国求援。晋国派将军克带兵救援,齐晋双方在鞍发生了一场战斗,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晋鞍之战”。齐顷公因取得了胜利而得意洋洋,他根本不把晋军放在眼里,想速战速决。双方开战那天,部下请他吃早饭,他骄傲自大地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于是他急忙开战。在战斗中,晋军勇敢沉着。晋军主帅克亲自擂响战鼓,激励士气。虽然他身上中了箭,鲜血直流,却仍然不停地擂鼓。晋军听到鼓声,奋勇杀敌,后来齐军大败,齐顷公还差点当了俘虏。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形容一个人做事下定决心,不惜牺牲一切,以求取得胜利。

此典出自《孙子·九地》:“焚舟破釜。”

又见《史记·项羽本纪》:“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国大将章邯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大败项梁,项梁战死。章邯乘胜派王离和涉闲去攻打赵国,一下子又把钜鹿(即今河北省平乡县)城团团包围住。项梁的侄子项羽派英布和一个姓薄的将军领两万兵去救援钜鹿,但没有获得胜利。赵王的大将陈馀请项羽增加兵力,项羽于是亲自率领部队去救钜鹿。当部队渡过漳河时,项羽命人把所有的船只凿破,让它沉入河底部去;把饭锅都打碎;把岸上的房屋统统烧光。

每人只发三天的干粮去上战场。项羽这样做,是向大家表示宁愿战死也不回来的决心。

后来,经过九次的激烈战斗,项羽终于歼灭了秦国的军队,并且俘获了王离,杀死了苏解,逼死了涉闲。从那以后,项羽成为当时各路诸侯的领袖。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此典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在这篇文章中,荀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荀况认为,人的知识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取得的。他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形象比喻,说明学无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他劝导人们在学习时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荀况说:土堆积起来就成了山,风雨就产生了(古代有山吐云纳雾的说法,并认为风雨是从山中形成的。荀况是借此说明只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就能有所作为);流水聚集多了便成为深渊,蛇龙就产生了。不断地做好事以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大智大慧,从而也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如果不从半步走起,就不可能到达千里远;不聚集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汇集成大江大海。

好马奋力一跳,也不能跳出十步远;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路程,其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雕刻东西的时候如果刻刻停停,就是一块朽木也雕刻不成;如果坚持下去而不停止,那么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出花纹。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形容仁人志士不服老,不怕贫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志向与节操。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东汉时有一位名将叫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今陕西)人。他十二岁时便死了父母,靠三个哥哥抚养长大。马援从小便胸怀大志,他的哥哥们都认为他是奇才。

他本来是在颍川跟人学习诗书,但他对习诗作文并不感兴趣,于是他便向当时任南阳太守的长史马况请求去边郡以打猎放牧谋生。马况见他态度坚决,就对他说:“你会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优秀的人才通常会因为朴实无华而不引人注意,我就让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后来,马援在郡里做了一名小官。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重犯去司命府。

马援非常同情这些囚犯。就自作主张放了他们,然后自己逃亡到甘肃,以种地放牧为生。由于他经营有方,后来发展很快,以至拥有牛马羊数千头,稻谷数千斛(hú,旧量器,五斗为一斛)。但马援并不是那种轻易满足于富裕生活的平庸之辈,他的志向是要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常常对门下的宾客说:“大丈夫在世,应有远大的志向。处境越困穷,意志越坚强,年纪越老,豪气越应壮。”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证明自己并非守财奴,他将全部财产都分给了朋友兄弟,亲戚邻居等,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马援的一生的确证明了他不愧是一个“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大丈夫。

求田问舍

“求田问舍”的意思是买田置屋。人们用它来形容只求个人小利,没有远大的抱负的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许汜的人,他是一个有名气的士人。一次,许汜与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做客,当大家谈起天下名士时,许汜说,陈登(字元龙)为人傲慢无礼。他去拜访陈登时,陈登几乎都不和他说话,并且自己还躺在大床上,却叫许汜睡在下床上。

刘备不同意他的说法,他批评许汜说:“您在全国享有名士的声望,如今天下大乱,连君主都没有栖身之处,人们都希望您忧国忧民,树立救国济世的远大志向,而您却只顾购置田地房产,谈起话来庸俗不堪,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这正是陈登最讨厌的一点,因而根本不值得和您谈话?如果换成是我,还要躺在百尺高楼上,让您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分呢?”

任公垂钓

“任公垂钓”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树雄心,立壮志,敢于从事前人所未曾做过的伟大事业。

此典出自《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任国一位公子制成了巨大的鱼钩和很长的钓线,又用五十条壮牛晾制的干肉做成鱼饵,他蹲在会稽山上,把鱼钩甩到东海里。

然后,他就天天在那里专心地钓着鱼。整整一年过去了,他一条鱼都没有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