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其实很难翻译
过去在大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时有位老师讲过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因为诗歌的简练、韵味和含蓄根本无法同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被完美地表达出来。我想这位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因为这么多年来至少我还没看过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诗文译作。
其实岂止是诗歌不能翻译,我觉得语言的真正精华点睛之处都是无法翻译的,尤其不是职业翻译所能胜任。我在美国商界二十多年,参加过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无数的谈判和会议,包括政府派出的高阵容的团队访问、参观,常常被对方的翻译弄得哭笑不得,目瞪口呆。即使是语言基本功很好的翻译面对一个崭新的课题和行业也会错误百出,黔驴技穷。更不用说商业谈判(其他的行业也不例外)的真正精彩之处不仅仅是调辞遣句,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与之相呼应的动作及眼神无不与其想要达到的目的密切相关。如果仅仅是进行文字的交换不但不能尽意,有时甚至可能造成完全与说话人初衷相违背的结果。
我在国内任美国公司的首席代表时招聘的全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为任何工作单位都有培训员工业务能力的条件,退一万步讲,工作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和训练,有个三四年就可以培养出很不错的业务骨干。但是提高员工的英语水平对企业来说就太困难了,首先就是时间上的冲突。更何况我前面讲过,学语言还是有个悟性和天分在里面的,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外语的料,你再逼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枉费心机。我个人的人生哲学是信奉勤能补拙的,语言当然亦不例外,所以学习语言不勤奋当然也是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学语言,尤其是外语完全靠后天的勤奋的的确确不行,我看过太多的人投入比别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夫,还是牛头不对马嘴。
太中国化错失良机
2005年,我和公司的几个同事在国内访问一家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探讨合作项目。这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是老板当年创业时同生死、共患难的哥们,个个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而且都是业务骨干和行家。可是整个会议都通过一个刚刚聘用的大学毕业生做翻译,根本言不达意,无法表达公司的经营理念,这种企业光做国内市场可能还能挣扎几年,可是想要和国外跨国公司合作恐怕就太难了。考察结束后负责这个项目的同事要对各家合作对象写评估意见,我记得他对这家公司惜墨如金,只写了两个词“too Chinese”(太中国化了)就把它给毙了。如果那位老总和他的部下能用英语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意愿,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联姻请得人才归
我们在宁波合作的一家中国最大的制笔企业也是一家私营企业,和上面谈到的那个公司的创业经历非常相似。有意思的是这位企业家虽然自己不懂英语,但却娶了个不但在美国留学取得学位而且有在国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派”做太太。这位太太不仅是一位称职的贤妻良母,更是先生心领神会的业务代表和翻译。除了语言优势,她还不断地把国外新的管理理念介绍给公司,对公司蓬勃发展的业务起了真正的“半边天”作用。
无独有偶,就在离这家制笔企业不远的地方,我们还有一个制造回形针的合作伙伴。当年创业的父亲颇具远见地不惜重金把女儿送到北京去学外语,这位老板的千金在学习期间认识了一位外语系的高材生,两人喜结良缘。老岳父对这位女婿非常中意,对他在业务上言传身教毫不保留,等我们见到他时他已经是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老岳父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当年被父亲派出赴京学习外语准备接班的女儿自从生了孩子后就退居二线在家相夫教子了。这位女婿不负众望,业务做到了欧、美十几个国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回形针王”。
英语是成功的优势
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娶个留学回来的太太做贤内助或是招个外语高材生做上门女婿,但这两家企业的老总无疑都明白掌握外语优势不能简单靠翻译。我们现在常说“差异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企业的最有效、最具有潜力的“差异性”就是培养一批懂英语的管理干部,因为这几乎就是先进管理思想的前奏和开放且有凝聚力企业文化的源头。在世界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国门之时,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