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司马光说过,“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俭人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奢入俭;由俭入奢人人都可承受,但由奢入俭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一个人很少有这种幸运,从生到死不为生计愁,一辈子都发达、亨通,一帆风顺。他总有拮据的时候,总有艰难和困苦的时候。因此,人们就该理性地去生活,居安思危,从长计议。曾国藩认为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持家以节俭为主。这正如明朝周怡所说的:“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常将有日思五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享温饱矣。”
曾国藩曾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先人的老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或许还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曾对儿子约法三章: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
曾国藩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意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门第,有丰厚的钱财;曾国藩之所以不愿做大官,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是暂时的,阅尽了盛极而衰后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
曾国藩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无论是官家,还是农家。无论手工之家,还是商贾之家,如果勤苦俭约,就没有不兴旺的;如果骄奢倦怠,就没有不衰败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霍光为前汉大将军,总揽朝政二十年,炙手可热。他的儿孙及女婿无不高官厚禄,起阴宅,缮阳宅,宴游无度,骄横无礼,最后被族灭,连坐诛灭者数千家。当初霍家奢侈之时,茂陵有个姓徐的书生预言道:“霍氏一定灭亡。他奢侈又不谦逊,不谦逊定轻怠了皇上。轻怠了皇上就背礼。权倾朝野,妒忌他的人很多。天下人妒忌他,他言行又不注意怎能不亡!”徐生的话,不幸而言中。而与霍光同时代的金日殚则相反。例如,他见长子与宫人淫乱,亲手杀之;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不敢近”,其笃慎如此。班固盛赞他说:金日殚以忠厚尊重来使皇上悟出事理。他忠信自著。功为上将,荫及后世,世代忠孝,七代都在宫中内侍,多么兴旺!曾国藩要求弟弟国潢把霍光、金日殚的这些正反事例“解示后辈”,意在要后辈戒奢戒骄。
所以,曾国藩在家训中,时时强调一个“俭”字。俭而不奢,家道恒兴;俭而不奢,居官清廉。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曾国藩谆谆告诫子弟的重要方面之一。他赠国潢弟一联: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为了做到俭而不奢,曾国藩对子弟做了许多具体规定。例如:
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至嘱。
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娇惯则难改,不可不慎。四轿(指四人抬的轿子)一事,家中坐者大多,闻纪泽亦坐四轿,此断不可……即弟亦只可偶一坐之,常坐则不可。篾结轿而远行,四抬则不可。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则尤不可。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绣,过于绚烂。如此等等,不尽列举。
曾国藩真正愿意做的是读书明理的君子。他为官几十年,不敢稍带沾染官僚习气。在饮食起居上仍然保持贫民的寒素家风,极其节俭也可以,略为丰富也可以,不过他始终不奢华。不是他无力奢华,而是他不愿奢华!他可真是一个世问少见的君子。能俭能奢是一种境界,不俭不奢是一种境界,能奢不奢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