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带兵征战,官至钦差,更为注意网揽人才。对于才华超群之人,曾国藩知道后总是想尽办法为己所用。
郭意诚,字昆焘,湘中小有名气的文人。
因其文才颇好,咸丰、同治年间,中兴诸老都与他交往不错,均想让郭意诚到自己幕下,郭意诚以其喜欢隐居为由力拒不就。
曾国藩最为赏识郭意诚的才华,千方百计要引他出山,曾寄书与郭意诚:“您在杰出的才智、卓越的口辩方面赶不上左宗棠,在文辞雅洁、文义雄健方面赶不上长公。但是,您的文笔明白畅达,连老妇听了都能理解,这却正好是我所偏好的。依照这里制定的薪水章程,这两个职务的薪水都是每月五十金,大小事务、条款都要上表,印发到钱粮衙门。这些都是国家的公粮,不是主帅所以据为己有的。您家素有美德之声,各位兄弟一同谋求生计,有的还求职于学馆,奔走于衙门,不免谋生艰辛,还不能完全做到与世隔绝,何必觉得从别人那里求得衣食之资都合乎道义,从我这里得到的就都不合道义呢?如果您一定要拿自己喜欢隐居为理由,用其他言辞来拒绝我的聘请,那么,这对咱们20年的交情,不是有点漠然置之了吗?恳切地请求您,望您体谅。”
曾国藩知道郭意诚极爱自己的妻子,不愿远离时有所牵挂,并以此为借口不愿出来,寄书一封戏谑他。他说:“知公麋鹿之性,不堪束缚,请屈尊暂临,奉商一切。并偕仙眷同行,当饬人扫榻以俟。”郭意诚平日比较信任曾国藩,接信后迅速赶到湘军营中见曾国藩。曾国藩未见其妻跟随,命他及早回去,并作书:“燕雁有待飞之候,鸳鸯无独宿之时,此亦事可行者也。”郭意诚最终未再拒绝曾国藩的诚挚邀请,答应出来任职。
郭意诚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很多的奏折和信函都由郭意诚起草。对这个得力助手,曾国藩也是关爱不已,多次批假让他回家,要么就让他把夫人接来小聚。
1858年,郭意诚请假回家探亲,因某种原因未能及时返回,曾国藩以为发生什么变故,写了几封信催郭意诚返营。1858年6月4日,他在《致澄弟信》中说:“公牍私函意诚均可料。”足见曾国藩对郭意诚内心无任何芥蒂。
曾国藩诚信待人,量才用人,最终在自己身边笼络了一大批有识之人。
曾国藩说:“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又说:“成大事者,以多得替手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曾对其弟曾国荃说:“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也就是说请求别人辅助自己,时时都不能忘记这个道理:求得真正的人才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又说:以前有些人做我的幕僚,做事尽心尽力,我总是以平常心去对待他们,对他们不是特别重视,现在看来,这些人是多么难得。你应该把求人当成做官的首要任务,对于那些无真才实学的人,就算是自己的亲戚好友,也不要总是留在身边,这是因为有才有识的人是不愿意与他们共同做事的。
曾国藩一生笃信理学。母亲死后的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曾国藩接到要他重新出山的上谕,马上草疏恳请终制,并具吴巡抚张亮基代奏,力陈不能出山之议,“但缮就未发”。十五日,曾国藩从张亮基信中获悉武昌失守,内心十分震惊。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
郭嵩焘赶到时已是深夜,二人秉烛夜谈,谈及国事,曾国藩复说明自己要为母守孝,不能出山,郭嵩焘则说:“你一向以整治朝廷秩序为己任,现在碰上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负,为皇上尽忠呢?”郭嵩焘又以“古已有之”的事例说服曾国藩,曾国藩不乘势下台阶,却一再表明其尽孝的“决心”。郭嵩焘转而向曾父陈述“保卫家乡”的道理,曾父极为赞同,痛斥曾国藩,曾国藩勉强答应组织团练。虽做口头答允,曾国藩迟迟不肯起程。郭嵩焘与其弟一同前往曾家劝说,曾国藩却要郭氏兄弟助其一臂之力,郭嵩焘只好答应。后来,郭嵩焘有四年时问都在曾国藩幕府中度过,成为曾国藩创业时的主要人物。而曾国藩时时不忘郭嵩焘相助之恩,将其视为知己。
曾国藩一生注重揽才,且能屈尊求教,并将别人的能力转为己用。他一生之中朋友甚多,左右逢源,这与他以诚信待人、尊重人才、善用人才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中兴功臣”,力挽狂澜,成就一番伟业,这也是他重视人才、敢于用贤的结果。他身边才学俱佳的朋友都是有选择交往的结果,择友而交,本身就是明智的抉择,更让人感叹的是曾国藩能时时铭记朋友的相助之恩。
曾国藩因能诚心待人,很受朋友的尊重。在他为官期间,朋友多能鼎力相助。曾国藩与他们之间总的来说是主从关系,具体而言又应是一种相互欣赏、相互追求的关系,曾国藩征战多年,幕僚们为他献计献策,筹措粮饷,办理文案,处理军务,处理善后,兴办军工科技等等,可谓是呕心沥血。可以说,曾国藩每走一步,每做一事,都离不开幕僚支持。曾国藩功成名就之后,没忘幕僚们的功劳,或推荐他们继续做官,或报以重金作为酬谢。众幕僚人幕之初,官阶最高的是候补道员,且只是个别人,知府一级亦为数极少,绝大多数在六品以下。他们有的刚被革职,有的只是一般生员,有的连秀才都不是。而数十年间,红蓝顶戴纷纷飞到他们头上,若非曾国藩为他们直接问接地一保再保,是根本不可能的。
曾国藩力求人才,不惜屈尊求教,求得人才后,更能尊重人才。他一生为官,遇到的困难不胜枚举,最终都能克服,这与他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是分不开的。在困难时,曾国藩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见,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更是如此。幕僚们感念曾国藩知遇之恩,常常主动向曾国藩就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采择。
例如,他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视,这可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的关键所在。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官绅求救,全靠湘军。而组建之初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存亡之大。曾国藩请幕僚出谋划策,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意见,才有湘潭大捷。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曾国藩求人自辅,时时不会忘记他们。他不仅仅是求才,更能爱才、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