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做人学问
6725000000055

第55章 正确地运用韬晦策略

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中,十分重视“韬晦”,即自己的行动目标,不能轻易暴露,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掩饰。

春秋时期,夫差把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越王勾践夫妇到吴为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到吴国。于是,夫差便令勾践为其牵马,令人辱骂,勾践也是一副奴才的样子,驯服无比。

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当然是以“探问病情”之理由,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之后勾践便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几日就能好转,并且向夫差磕了一个头。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味,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帛,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没过几日,夫差的病果然好转过来,夫差为勾践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恻隐之心一起,便把他放回到越国去了。

勾践回到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他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服绫罗绸缎。勾践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一个苦胆,天天尝它,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与苦难。他还常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诸大夫对他更加爱戴,他便对他们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宿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吴王,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

终于,吴越两国进行了决战。越军勇猛无比,吴军溃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其宰相。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

重大事业只有在成功之后才可以论说其成功之谜。如何在人生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志向目标,便成为一个正确运用韬晦策略的问题。

使用韬晦之策而显示人生智慧的另一个突出例证,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表现。那时刘备在吕布与曹操两大势力争夺中无法保持中立,只好依附曹操,共灭吕布。

曹操在许田围猎时故意表露出有篡位的意图,以试探臣下的心态。届时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只有关羽“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倒是刘备“摇手送目”,拦住关羽,还要用语言恭维曹操说:“丞相神射,世所罕及!”体现出深隐的心机。于是当董承、王子服等人凭汉献帝血写密诏结盟讨曹操时,便把刘备也拉入这个政治集团之内。刘备签名入盟后,“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不想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刘备这样志向远大的英雄突然种起菜来了,一定有什么重大事情影响了他,于是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将刘备请至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演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戏剧。当时,曹操几乎明知故问,要刘备承认自己本怀英雄之智,刘备则故意拉扯旁人,先抬出最让人看不起的袁术,曹操斥之为冢中枯骨。刘备又举出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唯独不提参加了董承为首的讨曹联盟的马腾和他自己。曹操自然不满意,干脆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所担心的是讨曹联盟之事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暴露,手中匙勺也掉在地上。为避免曹操进一步怀疑自己,只好推说是害怕雷声所致。不想曹操想这样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为许根本不是什么“英雄”,反而将戒备的疑心放下,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出发,“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奠定了基矗

韬晦之策实际是在自己力量尚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时,为防止别人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采取的假象策略。

韬晦之策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于是极富于人的主体精神。韬晦之策又有极强的进取性,虽然在表面上有许多退却忍让,却更显示人的韧性与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韬晦之策又有因极大的隐蔽性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