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悠久诗歌大国
6712500000014

第14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成就

北宋后期以及两宋之际,社会风气不佳,经济停滞不前,文学创作受此影响,在内容上不如北宋中期充实丰富,但是在艺术上刻意追求,致使创作带有更多的雕琢性。这一时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成为了诗坛的主角。

黄庭坚,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过官,但仕途并不如意。他的诗歌极负盛名,与苏轼并称“苏黄”。他作诗学习杜甫,但不专注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较多地在形式技巧上力求创新。

黄庭坚主张读书融古,模仿前人,在学问中求诗。他提倡所谓“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方法,在前人词句或诗意的基础上点化发挥。他学诗注重法度规矩,又要求新求变。

黄庭坚的诗构思奇巧,又爱押险韵,作拗律,表现出一种生新奇峭的风貌,大大有别于唐代诗人,自成一家,当时就被称为“山谷体”。为了树立生新瘦硬的诗风,黄庭坚还爱用奇字僻典和拗体险韵。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宋诗的艺术特性集中体现在“山谷体”上。黄庭坚的诗在艺术上富有创造性,但由于在艺术形式上过分着力,影响了诗歌在表达上的通达流畅。

在诗歌章法与句法结构上,黄庭坚主张回旋转折,曲尽其变,不循常规。如七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前七句感情幽细,而末一句“出门一笑大江横”,格调明阔,使诗歌结构充满张力,给人丰富的想象。

黄庭坚诗歌的题材以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山摹水和题书咏画为主。代表作《寄黄几复》是为怀念他的朋友黄几复而写的。诗中表达了对相隔万里、音讯难通的朋友的深沉思念,其中也隐然寄寓着作者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这首诗立意曲深,富有思致;起接无端,出人意表;字精句酌,造句警奇;音律上兀敖奇峭,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在黄庭坚的诗歌中,也有写得比较自然流畅的,如《登快阁》。这首诗写登上快阁时的所见所感:所见是清秋晚晴的明净广远景象,所感则是孤寂的心情和归隐的意向。三四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秋山月夜景象,表现出一种开阔明净的境界,十分精巧而又自然生动。

黄庭坚的诗虽然现实性不强,但他讲究诗法,求新求奇,创造了一种奇巧瘦硬的艺术风格,使宋诗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改变了以前那种平易流畅的特点。

黄庭坚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作诗方法,易于领会和学习,因此颇受当时后学们的拥戴,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流派,由于黄庭坚是江西人,追随者也多半是江西人,因此这个流派被称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即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灵魂,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都代表了江西诗派的特色。

陈师道,一生为贫穷所困,以苦吟著名,曾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陈师道常衣食无着。据说他有了创作冲动时,赶紧回家,关门上床,蒙上大被构思,有时达一整天,因而有“闭门觅句”之称。

陈师道的才气不及苏轼,学力不及黄庭坚,在诗艺上却有自己的追求,其诗质朴无华而又精炼简洁,主张“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诗风。

江西诗派在北宋朝廷南渡后,又有所发展,陈与义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陈与义,生活在两宋之交。他的诗,总的说来写得比较清新,且不时能创造出一些奇特的诗境。

陈与义的《伤春》一诗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对南宋时期爱国诗歌有着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