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赞美相对的是批评。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自古已然。批评之所以被人拒绝,一般出于两种原因:其一是批评者不了解当事人的处境和造成错误的原因,使当事者感到委屈;其二是批评者采用了权威性的立场,暗示当事人行为的“笨拙”或“愚昧”性质,引起了当事者的反感。
基于友谊的批评,应能避免这两种错误,讲究批评方法和批评艺术。
行动失误、办了错事的人,常有防卫其自我尊严的倾向。如果有人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指责他的想法不够高明,行动不够周密,他的尊严将更感受威胁。
这时防卫倾向会更增强,充耳不闻乃是极自然的反应。批评人时,切忌只顾自己一味发脾气,得理不让人,如不讲究批评的方法和艺术,其结果与初衷只会适得其反。
一次,李主任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啪的一声将一份报告摔在秘书小王的桌上,办公室里的几个人同时都愣住了。李主任以为这是个惩一儆百的好机会,接着大吼道:“你看看,干了这么多年,竟写出这样空洞无物的报告,送到总经理手中,一定会以为我们都难胜其任!以后,脑子里多装点工作,上班时间精神振作一点。”
说完,他一甩手走了,把个小王晾在那儿,尴尬异常。
过后,李主任满以为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可事与愿违,大家都躲着他,布置工作,不是说没时间,就是说手头有要紧事。李主任这才略品出一点滋味,恍惚意识到此举不明智。
我们应学会使批评更具魅力和人情味。
如果将批评寓于真诚的称赞之中,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期末考试结束了,儿子伟伟除物理考得不好以外,其他成绩还不错。父母将儿子叫到跟前,和蔼地说:“伟伟,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和其他科目一样好。”
伟伟高兴地接受了这番赞扬,同时也意识到下学期要加把劲,把物理科的学习赶上去。
试想,换一种说法,加入“但是”两个字。
“……但是,你如果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这很可能使伟伟怀疑赞扬之辞原来是批评的“前奏”,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他的学习不会有裨益的。
有时将批评寓于无声行动中,会更具有说服力。
有位司机介绍说:那天他开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卡片,他还以为是罚款单,可接过一看,上边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的字样,他感到非常惭愧,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十八年,执法单位这样做,真是破天荒头一回。”
这种“感化”的批评更具有魅力和人情味,使人乐于改正。在批评时,应尽可能避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同时宜用诚恳的态度、平静的口吻,不含讽刺意义的词句,使对方感觉到批评后面的善意和友情,他当然不会有拒绝的理由。
人们常讲:“耳大有福。”这句话的对错与否,我们不去评论,不过无论在哪儿的寺庙中,佛像的耳朵通常都很大。耳大之所以有福分,那是因为这样的人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而我们就不同。我们常爱听悦耳之言,而对那些逆言就不想听。耳朵装的只是单一的动听之言,所以我们的耳朵就很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个人,只要他肯学习,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怕批评,那他一定可以从另外的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学到东西。我们常讲的判断能力,正是从旁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决定在取舍中逐渐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