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智慧
6710500000004

第4章 谋攻篇

(一)

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

拔人之城而非攻

以全争于天下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①为上,破军次之;全旅②为上,破旅次之;全卒③为上,破卒次之;全伍④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辒⑥,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⑦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⑧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⑨。注释

①军:古代以一万二千五百士兵为一军。

②旅:古代以五百士兵为一旅。

③卒:古代以一百人为一卒。

④伍:古代以五人为一伍。

⑤伐交:破坏敌人的外交。

⑥修橹轒辒:橹,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登高侦看敌军的高台,这里指建有楼橹的战车。轒辒(fénwēn),古代攻城的兵车,用以掩护兵卒不受城上矢石的攻击。它只能掩护攻城的士兵接近城堡,而不能摧毁城堡。

⑦距堙(yīn因):构筑攻城的土山。在高于敌人城墙的土山上,可以向城上的敌兵射箭,以便掩护部队攻城。

⑧顿:通“钝”,受到挫伤。

⑨谋攻:谋划进攻,即研究怎样进攻敌人。

译文

孙子说:指导战争和用兵的规律是,使敌方举国上下完整地降服才是上策,攻破敌方的国家就差些;使敌方全军完整地屈服才是上策,击败打散全军就差些;使敌方全旅归服是上策,通过交战攻破敌方的全旅就差些;使敌人的卒完全地降服才是上策,打散敌人的卒就差些;使敌人的伍完全投降才是上策,打散击败敌人的伍就次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是善于用兵的人中最善于用兵的。不用战争而使敌方屈服才是善于用兵的人中最善于用兵的。因此,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占城池。攻城是不得已的办法。修造攻城用的侦察敌方的高台和掩护兵卒的兵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这些攻城应用的物品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堆成。将帅禁不住他的愤怒,像驱使蚂蚁一样驱赶督促他的军队去攻城,会损杀攻城士兵的三分之一,如果城池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弊处呀。所以善于指挥战争、善于用兵的人,降服敌方的军队不用硬打,夺取敌方的城堡不用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需用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天下,这样我方军队才不致受到挫伤,而胜利完全可以争取得到。这些就是谋划进攻时所用的基本原则。

这一章所讲的内容既是军事谋略,又是政治和外交谋略。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但他并不认为战争是解决国与国间纠纷和争议的惟一手段。要征服敌国,可以用军事手段,以战争解决问题,但这却不是最高明的做法。他说,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敌国的军队屈服,这才是最高明的。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铁血杀伐,因而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军事理论。

孙子在本章里还提到“全胜”的计谋。使敌国的军队屈服而不靠作战。获取敌国的城邑不靠强攻。控制敌国不靠持久作战,不使自己疲惫而又可获取全胜,这就要靠智谋。

“范例解析:拿破仑入主巴黎”

“马背上的世界灵魂”——拿破仑,一生以辉煌战绩彪炳史册,其兵不血刃地占领巴黎的胆略和魄力也为世人折服。人们不禁惊叹:“这才是真正的拿破仑!”

路易十八复辟后,拿破仑被困厄尔巴岛,人们痛恨路易十八的倒行逆施,怀念英雄的拿破仑。拿破仑深知这一点,他还知道,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的君主们正在为分赃而争吵不休,尚无心他顾。此时,这种洞察力赋予了他新的惊人之举。

1815年2月26日傍晚,风狂夜黑,拿破仑突然带领1100余名士兵登船向法国海岸驶去。28日,他在海上向部下说:“我将到达巴黎,而不必放一枪。”

3月1日,拿破仑到达儒昂港,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号召军队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向巴黎进军,同时下令自己的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开枪。

拿破仑有意避免武装冲突,但他在格勒诺布尔与马尔尚的大部队相遇了,回避是不可能了。拿破仑带头走向扼守拉弗雷隘口的王室军队,命令自己的部队左手持枪,枪口朝下,跟他前进。当部队快迈入射击距离时,拿破仑让部队停止前进,自己一人继续前进。他解开上衣,露出胸脯,对王家士兵说:“士兵们,你们认出我了吗?你们当中谁想打死自己的皇帝?我领受你们的子弹。”士兵发出“皇帝万岁”的雷鸣般的欢呼声,拥向拿破仑。不断有各行各业的人加入拿破仑的行列,队伍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快速向北挺进。

3月10日,拿破仑到达里昂城,被王室派来阻击拿破仑的狂妄的阿图瓦伯爵逃跑了,负责该城防务的麦克唐纳元帅也出逃了。这时,波旁王朝又派内伊元帅对付拿破仑。内伊似乎信心百倍,他的军事实力显然要比拿破仑大得多。但内伊本人原是拿破仑“铁的队伍”中“勇士中的勇士”,他压根也不想反对拿破仑。拿破仑也很了解自己的老部下,他派了一个骑兵给内伊带去一张条子:“内伊!到夏龙迎接我。我将像在莫斯科近郊之战后的第二天那样接见你。拿破仑。”内伊服从了,他拔出军刀高喊:“官兵们!波旁王朝的事业已经彻底完蛋了!”他率部队投向了拿破仑。

3月20日夜里,路易十八惊慌地同家人逃亡了。拿破仑还未到达枫丹白露,巴黎的杜伊勒里宫已撇下了白旗,升起三色旗;王宫地毯也将波旁王朝的百合花图案换上了帝国的金蜜蜂图案。在拿破仑的进军途中,巴黎报纸的报道调子也在逐渐变化:“科西嘉岛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吃人魔王向格腊斯前进”“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波拿巴占领里昂”“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3月19日晚,拿破仑进入枫丹白露。

3月20日晚,拿破仑在随从和骑兵的前呼后拥下进入巴黎。

杜伊勒里宫前,欢呼拿破仑的声音像狂涛一样接连不断,震耳欲聋。当拿破仑的马车到达时,人们在叫喊、在哭泣,直接向马车扑去,像发了疯似的冲向皇帝。他们把随从人员挤走,把马车打开,在经久不息的叫喊声中把皇帝抬进宫去,沿着宫里最大的楼梯,抬进了二层楼的房间。

奇迹就这样实现了。“智谋小结”

“上兵伐谋,其下攻城”,拿破仑用自己的超常胆略与智慧征服了法国人民。进攻巴黎,拿破仑有太多的阻碍,况且他才有1100多个士兵。然而真正的胜利者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顺应天意、获取人心的谋略,这些拿破仑都做到了。他让阿图瓦伯爵和麦克唐纳元帅逃跑了,一张纸条降伏了实力强大的内伊元帅,路易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兵不血刃,超常的谋略使拿破仑奇迹般成功了。

(二)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败原文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①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②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③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④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⑤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释

①逃:奔走,躲避开。

②辅:车轮外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车辐的承载力。用辅木来比喻辅佑、辅佐皇帝的大臣。

③縻(mí):原指系叫牛的绳子。引申为牵制,束缚。

④虞(yǘ):意料,预料。谋划好,事先有准备。

⑤御:驾驭马车。此句指国君对将帅不干预。

译文

用兵法则,有十倍于敌方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方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方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和敌方相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躲避敌人,实行退却。实力比敌人弱,就要避免决战。因此,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好的将帅是国家君主的辅佐和栋梁。将帅与国家君主的关系如同辅木与车轮紧紧相依,如果团结紧密无间,则国家一定强盛;相互之间如果有空隙,国家一定衰弱。因此国君不利于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时却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时却硬叫它后退,这样做就会束缚住军队的战斗力。不懂得军队的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事项,就会使士兵迷惑不解;不懂得军事的权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作战,那么就会使军队的将士产生怀疑。军队将士们又迷惑又怀疑,各国诸侯就会乘机进犯,灾难将要到来。这就是所谓的自己扰敌军心,引入敌人,自找失败。

因此,能预见到胜利的有五种情况:凡是能够看清情况知道可以交战和不可以与对方交战的就能胜利。懂得运用大兵团的方法作战,也懂得用少数奇兵方法作战的,就能胜利;官兵上下有共同求胜愿望的就能胜利;自己有充分准备事先谋划好的来对付敌人没有准备没有谋划疏忽懈怠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牵制干扰的就能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基本方法。因此要强调:了解敌人知道自己,哪怕打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可能有胜利也有失败;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的,那就必定以失败告终。

孙子提出国君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主张国君不宜干涉军队的具体指挥事务,否则将会自乱其军而使敌人胜利。判断胜利的方法有五种,掌握了这五种方法就可以做出军事行动的决策。本章中明确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是极富辩证法智慧的军事思想。一直到今天,这一思想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被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所理解、运用,并且取得了成功。

“范例解析:成功的推销商”

克里曼特·斯通所在公司派了一批推销员去衣阿华州西奥克斯城进行推销活动。有一天晚上,他听到一位推销员抱怨说:“在西奥克斯中心出售商品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儿的人是荷兰人,他们讲宗派,不想买生人的东西。此外,这片土地欠收已达5年之久了。我在那儿已经工作了两天,却没有卖出一样东西。”

斯通对这件事考虑良久,决定第二天与这位推销员一起驱车前往西奥克斯中心。当他们到达那儿以后,首先进了一家银行。当时那儿有一位副经理、一位出纳员、一位收款员。20分钟内,副经理和出纳员各买了一份他们公司所乐于销售的最大的保单——全单元保单。他们一个商店接着一个商店,一个办公室接着一个办公室地访问每个机构中的每一个人,有条不紊地兜售着他们的保险单。

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那天他们所访问的每一个人都购买了全单元保单,没有一个例外。

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别人的销售都失败了,而斯通的销售却成功了呢?这主要是因为他对情况做了正确的分析,在了解销售对象的心理及处境的基础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他认为荷兰人讲宗派,正是销售成功的一个有利因素。因为如果你一旦将东西卖给一族中的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袖人物,你就能卖东西给全族的人。你首先所必须要做的一切,就是把第一笔生意做给一位适当的人,哪怕是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耗费很大的精力。

并且,这片土地欠收已经5年,人心惶惶,正是推销保险单的大好时机。因为荷兰人是极好的人,他们十分注意节约,做事认真负责,他们需要保护他们的家庭和财产。但他们很可能从没有购买过意外事故保险单,因为别的推销员也许与上述的那位推销员一样,知难而退,不了解客户的心理。如果我们的保险单只收很低的费用,却能提供可靠的保护的话,那么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斯通清楚自己的优势,又了解对方的心态,知己又知彼,因而,一出马,就获得了成功。跟随他的那位推销员回到西奥克斯中心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成绩。他吸取经验教训,向斯通学习,在自己失败的地方成功了,并且在他以后的推销活动中也屡屡获胜。“智谋小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使克里曼特·斯通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把保险单一个个推销了出去。他了解荷兰人的宗派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这些他制定了一定的策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在他之前的那位推销员,却没有做到这些,并因此而失败。斯通是一个成功的推销商,他更是一位知彼知己的谋略者。“兵法妙用”韩信一纸书信降燕国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殊死决战。刘邦为牵制项羽,命令韩信从侧翼迂回。韩信能征善战,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灭掉了魏国、代国,越过太行山,逼近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陉口。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道:“韩信乘胜而来,锐不可当,但他们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我们这个地方山路狭窄,车马难行,汉军走不上100里路,粮草必然落在后面。我们派3万精兵从小路截断他们的粮草,再深挖沟、高筑垒,坚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用不了10天,我们就可以活捉韩信。”

陈余笑道:“兵书上说:兵力比敌人大10倍,就可以包围他,韩信不过二三万人马,我们怕他做什么?”一口回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得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建议,暗暗欢喜。他以背水为阵和疑兵之计一举击溃赵军,杀死陈余,活捉了赵王歇,然后出千金重赏,捉拿李左车。

几天后,李左车被缉拿归案。众将士以为韩信必杀李左车无疑,但韩信一见李左车,立即上前亲自为他松绑,并请他坐在上座,自己坐在下手,俨然是弟子对待师傅。

李左车道:“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图存。我是将军的俘虏,将军何以这样对待一个俘虏呢?”

韩信道:“从前,百里奚住在虞国,虞国被消灭了,秦国重用了他,从此才强大起来。今天您就好比是百里奚,如果陈余采用了你的策略,我早已是您的俘虏了。正因为陈余不听您的建议,我才能有今天的胜利。我是诚心向您请教,请您不要推辞。”

李左车见韩信真心敬重自己,这才开口说道:“将军连克魏、代、赵三国,虽然取得不小的胜利,但将士们已十分疲劳,再要去攻打燕国,倘若燕国凭险固守,将军恐怕要感到力不从心。”

韩信问:“先生认为该如何是好呢?”

李左车道:“将军一日之内击败赵国20万大军,威名远扬,燕国不会不知道的。将军挟此余威,一面安抚将士和赵国百姓,一面派一使者去燕国,晓以利害,则可不战而使燕国屈服。”

韩信大喜,连声赞叹:“先生高明之极,就这样办!”

韩信当即修书一封,在信中阐明了汉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分析了燕国的处境及战与降的利害,又派了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把信送往燕国,同时,又按照李左车的建议把军队调到燕国边境线上,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

燕国君臣早已得知赵国灭亡的消息,今见韩信大军压境,无不惶恐。燕王看了韩信的书信后,立即表示同意归降。

韩信只凭一纸书信,未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地拿下了燕国。料敌如神百战无不利

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会做到百战无不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孙、刘之间开始了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悉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请派人前往荆州向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又属于公,荆州万无一失”。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派勇将赵云带500兵士,保驾刘备招亲。临行前,诸葛亮授予赵云三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的心计情况下订立的妙计。首先识破“提亲”是骗局,便将计就计,大造舆论、声势,搞得沸沸扬扬,搞成既成事实,迫使孙、周哑巴吃黄连,只得弄假成真。其次,他深知刘备戎马半生,丧偶又得佳丽,会沉溺安乐,“乐不思蜀”;同时又深知孙、周会因此利用荣华安乐、声色犬马软禁刘备,因此设了第二条计。其三,他料定刘备逃出,孙、周绝不肯善罢甘休,会派兵追回刘备等人,因此设立了第三条计,让刘备请出孙夫人出来退兵。

刘备招亲过程中,刘备、赵云等人能够处处主动,步步占先,就在于有诸葛亮的三条锦囊妙计。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事情发生之前预先定下应付妙计,是由于他对事态的发展有着高度准确的预见。他这种先见之明,绝非来自主观臆断,而是来自对己方和彼方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事态发展的符合逻辑的透彻分析。

当然,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诸葛亮没有慎重考虑马谡只知“纸上谈兵”,缺少实战经验,而委以重任,最终导致“失街亭”,进而“挥泪斩马谡”。

对于今人而言,一方面要深刻研究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同时也要研究他“失街亭”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才能永保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