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译文
耗损敌人的力量,可以采用静守不战的战略。因为这自然是减弱强势而增强了弱势。“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按语译文”
这是采用人为手段调动敌人的方法。兵书说:“凡是先在战场等待敌人到来的,他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后来赶到阵地仓促应战者必然疲劳。因此,凡是善于作战的人,都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兵书讲的是战争中的劳逸形势。这里探究的是如何挖掘主动权,并非只是说选好地形来等待敌人,而是泛指以简便控制繁难,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对待大变,用静制动,以小变动对待大的变动,抓住中心,控制四周的局势。“计语出处”
此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计语详解”
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20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算。王算率领60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算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算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体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湛,王因此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楚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拼。王算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在现代商战中,“以逸待劳”表现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对待大变的谋略。就是说,商战决策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应静观其变,研究对策,控制局势的发展。“范例解析: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攻打鲁国,一直打到长勺。
鲁国君主鲁庄公决心拼死一战。鲁国大臣施伯向鲁庄公极力推荐一人,说此人带兵一定能够对付齐国。这人就是曹刿,很有能耐,文武全才。
鲁庄公马上派施伯请来曹刿。鲁庄公问他怎样才能打退齐国人。曹刿说:“鲁国遭人欺侮,全国上下齐心,定能打退敌人。至于仗怎样打,要随机应变,不可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只有让我到了战场,才能决定如何作战。”鲁庄公相信曹刿确有本领,就拜他为大将,带领大军开往长勺迎战齐兵。
齐、鲁两国在长勺摆开了战常齐国军队一路胜利,士气高昂,鲍叔牙命令击鼓进军,准备乘胜追击。
鲁庄公听见齐兵进军的鼓声,也急忙叫鲁军击鼓迎敌,曹刿拦住鲁庄公,说:“对方刚打胜仗,现在士气正旺,如若交锋,正中他们下怀,不如暂缓交战,等待适当时机。”齐兵随着鼓声向鲁军冲锋,可鲁军并不出兵,只是稳住自己的阵脚,使齐兵进攻无效,只好退回原地。
稍后,齐兵又一次击鼓冲锋,而对手仍固守不出,阵地纹丝不动,齐兵重归本营。鲍叔牙并不死心,认为鲁军势弱,不敢交战,于是命令第三次击鼓进军,准备一举取胜。这时,齐兵已有所懈怠,忽听对面鲁军中鼓声震天,鲁军将士如猛虎下山,把齐军打得溃不成军。鲁庄公正要下令全线追击,曹刿说:“且慢,让我看看。”他跳下车,查看了一会儿车辙印,又跳上车,手扶横档向远方张望,然后下令追击,鲁军大获全胜。
鲁庄公问曹刿,头两回为什么不迎战?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一鼓作气,再一次就差点,第三鼓时就没有多大劲了。所以我们岂能不胜?又看见对方的车印乱了,远处的旗帜也倒下了。才见得他们确已溃散,这时我们就可以放心猛追。”“智谋小结”
敌人疲惫不堪,我方精力旺盛,那么战斗结果可想而知。曹刿避开斗志旺盛的敌人,待其精疲力竭之际,再以精锐之师击之,结果打败了齐国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以一鼓之师击三鼓之敌,是谓“以逸待劳”之策也。“兵法妙用”福特的得意杰作
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有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量急剧下降。
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他颜色耐旧些。”
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灯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的,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快倒闭了呀。
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早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矗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了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出厂,市面上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被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长期的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这招“以逸待劳”的妙计促成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直接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做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老福特的“以逸待劳”正是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这种策略常常表现为了一种紧跟方式。就是说,企业并不抢先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有种新产品初露头角并显示出较强生命力时,就立即进行仿造和改进,把自己的改进型新产品快速抛入市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