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思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没有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应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了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之治,则齐国为霸诸侯、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吗?”
孟子说:“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我知言”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做出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违反正道;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为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其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浩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使其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浩然之气,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论语》中有“孔子绝礼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子路忍不住大叫:
“君子也会有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身处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之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难以预料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是仅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比。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4超然无为逍遥自在
有一天,太阳已爬在半空,庄子还长卧未醒。忽然,门外车马滚滚而来,喧闹不已,随后有人轻轻扣门。原来楚威王久仰庄周大名,欲将他招进宫中许以高位,以用其才,以完成自己雄霸天下的事业。楚威王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带着人抬着猪羊美酒,黄金千两,驾着驷马高车,浩荡隆重地请庄周去楚国当卿相。
半个时辰后,才见庄子睡眼惺忪地开门出来。使者拱手作揖,说明来意,呈上礼单。不料庄子仰天大笑,说了一番洋洋洒洒的话:
“免了!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多谢你家大王。然而诸位难道没有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作牺牲的牛吗?想当初,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只是它的模样生得端正一点,皮毛生得光滑一点,就被选入宫中,给予很好的照料,这牛倘想改换门庭,再回到昔日劳苦的生活境况中去,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
那么去朝廷做官,与这条牛有什么不同呢?天下的君主,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才,礼贤下士,可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对于开国功臣,则怕功高震主,无不杀戳,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你们说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好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使者见庄子对于世态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怏怏告退。
其中一位使者还如闻当头棒喝,勘破数十年做官迷梦,就此决定回朝后上奏楚王告老还乡。
之后庄周仍然过着洒洒脱脱的生活。登山临水,啸傲烟霞,欣赏景色,抒发感情,盘膝枯坐,冥思苦想,发为文章,在贫穷中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这里并不是说,人不应该追求功名。社会中的人总免不了受到功名利禄的诱惑,不论是为官从政,还是经商从军,人人都想建立功业,这是正当的追求。
这里的无为,是“治”的无为,对待名利,要拿得起,放得下,一边享受着名利,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所羁绊,否则人岂不成了名利的奴隶。正所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是本书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碌碌无为”。老庄提倡“无为”,即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成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处世哲学,即“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逸山林修身养性。正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所谓人的才华不可外露,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小人的忌恨。所以,入世出世表面上的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是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之人隐居不是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取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五、恬然名利随遇而安
身处顺境而被当政者恩宠重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的名利权位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态度,尽早觉悟。
忌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不在乎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往往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弥子瑕,很受卫灵公的宠爱,所以他从不把清规戒律放在眼里。卫国法律规定,私自偷乘国君专车的人要受刖脚之刑。一天夜里,弥子瑕突然得到禀报,说他母亲得了急病,他一着急就驾上卫灵公的专车疾驰回家了。又有一次,他与卫灵公游御花园。走过一片桃林的时候,弥子瑕见到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一个尝鲜,咬了几口后,说桃子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给卫灵公吃。朝廷中有人认为他置君臣礼制于不顾,但卫灵公却说:弥子瑕是一个孝子,为了母亲,竟不顾自己触犯法律的严重结果;又说弥子瑕是忠臣,连一个桃子好吃这样的小事也首先想到君王。可是过了不久,弥子瑕终于在众人侧目的情形下失势。由于弥子瑕恃宠犯上的事很多,经众臣的挑唆,卫灵公竟大骂弥子瑕是个叛臣,说他胆敢犯上作乱,擅自乘坐君王之车,说他对君王不诚不敬,有侮慢之心,连吃剩下的东西也敢献上来,还以美言欺君,伪作忠顺。
曾国藩深通文韬武略,也深谙功名之害处,所以他“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从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重臣。他反复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甚至于宅第大门外不挂相府、侯府这样的显耀的匾牌,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请求致仕,主要就是为了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啊!所以古人说:“露才是君子的大病痛,忧莫甚于饰才。”
1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大凡一种衰败的景象往往是在繁盛之时就已种下祸根,机运的转变也多是在零落时就已种下善果。所以一个有才德修养的人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未知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不懈奋斗以求事业的成功。
《易经》提出“月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它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往往在极盛时已经露出衰败的预兆。所以,人在平安无事时,要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防患于未然。
汉成帝曾经游后花园,想与班婕妤同车,班婕妤辞谢说:“看古人的图画时知道,圣贤的国君,都有富名望而贤明的臣子陪在身边;三代(夏、商、周)末世的君主,才有宠幸的臣妾在身旁。现在君主与我同乘一部车,难道不是与他们相似吗?”太后听了这些话,很高兴地说:“古代有贤慧的樊姬,现在有明理的班婕妤。”后来飞燕谗毁班婕妤说她诅骂后宫,甚至也咒骂皇上。于是成帝就查问班婕妤。她回答说:“臣妾听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自己德性修养端正,都无法蒙受上天所赐的福份,那么去做一些邪恶不正的事,又能指望得到什么?假使鬼神有知觉,它也一定不会接受奸邪谗佞的诬告。如果没知觉,告诉它们又有何用呢?所以我是不会做这种事的。”成帝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就赦免了她,并赐黄金百斤。飞燕娇媚善妒,班婕妤恐怕迟早被害,于是请求到长信宫陪侍太后。班婕妤不与君王同车,而且后来到长信宫去陪太后,这说明她能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防止未来某种祸事发生。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灾难之中时,就更要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奋斗,以便取得将来事业的成功。
人生风云变幻莫测,人的命运也很难预料。有时命运会先使人陷入窘境然后又让人春风得意,有时让人先得意一番之后再遭受挫折,这些都是上天有意捉弄那些自命为英雄豪杰的人。因此,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当不如意时要努力适应环境,遇到横逆磨难应能忍耐,在平安无事时要想到危难的来临,假如人们能做到这种程度,这样就连上天也无法施展其捉弄人的伎俩了。
祸福在人自取,因此,人能求福,也能避祸,得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因为思危才可以求安,虑退方能得进,惧乱然后可以保治,戒亡然后才能求存。有一次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能使国家免于灾患,孟子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孟子说首先在于行仁政,但还不仅于此,还要防患于未然。假如国家无内忧外患,就趁此靖平之时修订明正政治法典,那样,纵使强大的国家也不敢前来侵扰了。这就是《诗经》上所说的:“趁着雨未下来、云未起,桑树根上剥些皮,门儿窗儿都修理,下面的人们谁敢把我欺。”假使在国家靖平时追求享乐,怠惰优游,丝毫没有居安思危的念头,那就等于自速其亡。
《菜根谭》中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事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严谨领兵有方而被后人称颂,然而当他加官晋爵至权倾一人时,也面临危机。
西汉文帝时,匈奴即将进犯云中,诸将受命出征。周亚夫率军驻扎细柳,刘礼率军驻扎霸上,徐厉驻军棘门。汉文帝亲临慰劳各军,座车至霸上和棘门军营时,都长驱直入无人敢阻拦。当文帝到细柳军营时,其前锋高呼“天子驾到”。
军门都尉却回答:“军营之中,只听将军号令,而不问天子诏书。”于是文帝无法进军营,只得让使者持皇帝的信符去见周亚夫,周亚夫才命令开门。
当文帝车驾进军营大门时,守门士兵又告诫:“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允急驰。
”文帝只好让侍从拉着辔头,让车马缓缓而行。到了中军大帐,周亚夫全副武装参见文帝,并称:“身着军服的人,是不向皇帝行跪拜礼的。”文帝到此,不由自主地肃穆庄严起来。
以后周亚夫几经升迁,官到丞相,很受景帝器重。景帝每有重大国事都先与周亚夫商议,而周亚夫也屡次提出异议,敢于阻止景帝的行动。
后来,周亚夫从景帝的言行中终于意识到自己权倾天下,已面临煞星。于是谢官称病,并被免去了丞相职务。
2知足常乐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会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还会怨恨没有封侯,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之位却没有快乐可言;一个知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如吃山珍海味一样香甜,穿粗布棉袍也像穿狐袄貂裘那样温暖,这种人虽然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更快乐。
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因为知足就不觉得还缺什么,不会挖空心思去谋求什么。
我国古代有个隐士叫荣启期,穷得到90岁还没有一条腰带,只用野麻搓了一条绳子系腰,但他从容潇洒地弹琴自由自在地生活。孔子的学生原宪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脚上的鞋也是前后都穿了窟窿,可他仍然悠闲地唱歌。古希腊哲学家拉尔修,微笑一直挂在脸上,他完全没有什么更高享受欲望,当他看见一个小孩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样子时,他干脆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饭碗也扔掉了。
不去欲望就不会知足,一个过于贪婪的人永不会满足。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腰缠万贯的富翁可能还会觉得若有所失;仅能免于饥寒的人也可能觉得样样都好。从心理感觉来说,真富不一定要钱多,只要知足就自然会觉得自己富裕了。
3重生乐生笑对人生
万物有生也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运动规律。对生和死的态度,形成了个人的生死观,生死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处世哲学、生活态度。
庄子把生和死看成一种自然现象,他在《大宗师》中指出:“死生,命也,其有旦之常,天也。”就是说,人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生死轮回就像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并且认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天道》),“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刻意》)一个人的降生是依循着自然界的运动而生,一个人的死亡也只是事物的转化;生若浮游天地之间,死若休眠于宇宙怀抱,一切都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生也好,死也罢,平平常常,理应顺应自然。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时,见庄子不但没有哭泣,反而两腿平伸岔开地坐在那里,一边敲着两腿中间的瓦盆,一边大声唱着歌。惠子不解,问庄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平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轐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故止也。
”这段对话大意是说惠子对庄子不太满意,责问他:“你妻子和你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老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要敲盆唱歌,是不是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