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则名言有它的来历:法然和尚9岁时,他的父亲遭人杀害。临终时,法然要求父亲说出仇人的姓名。可是父亲没有说出仇人的姓名,只说了这句名言便去世了。
一次,六祖慧能被一帮无事生非的歹徒打得满脸是血。一位弟子曾学武于少林寺,颇有武功,他要去替师父出这口气。慧能拉住他说:“佛祖以慈悲为怀,要能原谅芸芸众生的罪过。真正一心要当恶人的还是个别,为何去记怨记恨呢?”
怨怨相报何时了。自古至今,有人打就有人被打。打人者容易忘掉自己打了谁,但被打者不会忘记遭人打。若被打者想找个机会报仇,但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恶性循环,永无止境。
在今天,大打出手者少之,可是在交往中难免磕磕碰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正确的态度是忍让、大度、宽容、豁达,心胸坦荡得像大江大海一样宽阔,正可谓“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相当微妙,常常会发生被人怀疑、侮辱的事。遭到他人诽谤、欺侮时,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呢?
常人处世的原则是:遭诽谤而进行辩解,遭欺侮而着意防备;而糊涂学主张容,不主张辩;主张忍,而不主张防。
容忍他人的怀疑、侮辱,一方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为今后的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战国时期秦国一代名相范睢,原本是魏国人。由于家境贫寒,范睢年轻时只好在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做食客。
有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随从前往。到齐国后,齐襄王迟迟不肯接见须贾,却由于仰慕范睢的辩才,叫人赏给范睢十斤黄金,美酒数坛,范睢婉言谢绝了。须贾受到冷落,又见范睢得到齐襄王的赏赐,非常嫉妒,认为范睢把魏国的情报密告了齐王,才得到了赠物。
回国后,须贾又气又恨地将赏赐一事告诉了宰相魏齐。魏齐疑心大起,遂下令将范睢传来,用竹杖责打,范睢被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昏死过去。魏齐命人用箔将范睢卷起来,扔进厕所里。接着,魏齐设宴喝酒,喝醉之后,轮流朝范睢身上小便。备受侮辱,范睢只能忍气吞声,以后乘人不备,设法逃出了魏国,来到秦国。
16待人宜宽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这句话的意思是: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不是伤害了别人的心。这句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有时候,一个人若破了点财,丢了些许金钱,尚还无关紧要,而万一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则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并非一朝一夕就可痊愈的。或许,当说出了一句话,本身并无存心伤人的意思,可是这句话在别人听来,是那样的刺耳,他听后,仿佛要疯狂。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不定还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与亲密的朋友分道扬镳。
为人处世,不能不慎。
《大般若涅槃经》说道:“应以自己为灯火,以自己为依靠而生活,应以法为灯火,以法为依靠而生活。”
这句名言出自《大般若涅槃经》,是佛祖82岁临死前,对弟子阿难说的一段话。
据经书记载,当释迦牟尼行至库西奈拉市时,忽然向阿难说:“我很累,想躺一会儿,你在那边的两棵树下给我铺上床吧!”
床铺好后,释迦牟尼头朝北地躺了下来。阿难一看,得知师父快入寂了,就走到旁边,悄声哭泣:“师父就要离我远去了,可是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向师父学呢!”佛祖把万分悲痛的阿难叫到跟前,对他说:“我的肉体虽然快要死亡,然而我的教言却将永远活着。
因此,你并不是见到我的肉体时才算见到我,而是领悟到我的教言才算是真正见到了我。今后,我要你以你自己和我的教言作为依靠,坚定地活下去吧!”佛祖说完这番话就安然入寂了。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用既定的生活目标作为航标灯,百折不挠地向彼岸前进。这是佛祖告诉我们的。
常言道:“待人宜宽,律己宜严。”待人之所以要宽的缘故,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律己所以要严的原因,不严只会让自己一再错。这种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此普通人都是“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也就是遇到任何事对自己采取宽容态度,对别人则凡事都要求得很严格,这种人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人合作。
“冤家宜解,怨气宜消”,人与人交往磨擦难免,矛盾就要尽量化解开来,不要使矛盾转化为对抗形式或是冲突,正像俗语所说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7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容是一种博大而深邃的胸怀,是人类的最高美德之一。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在生活中,我们随时会碰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当别人负于我时,如何是好呢?其中,最聪明的做法是:宽容、理解、原谅,并且以实际行动对其感化。
就个人而言,宽容不但会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也能生活得轻松、愉快;就团体而言,宽容肯定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利己利人。
洪应明先生的“让步之说”,就是一种谦让的美德。让步,表面看来是吃亏,事实上是最大的占便宜。让步,既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这确实是智慧的举动。
最澄《山家学生式》上说:“恶事往自己身上揽,好事往别人身上推,舍己成人,慈悲之极也。”这句话要求人们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用来成全别人。
有两种人最值得我们崇敬,一种人是可以舍弃宝贵的生命来献身于正义的事业,一种人是可以以自己的生命换得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当然,“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已成为历史,可是为了成全别人,为了别人的幸福与欢乐而牺牲、舍弃自己的精神则是今天和平年代所需要的。
在社会上很难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起码应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进而做到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为了成全别人而宁可牺牲自己,这是最高的慈悲”,这正是佛所主张的。
为人处世以遇事都要让人一步的态度才是最高明的人,由于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而待人接物以抱宽厚态度的人为最快乐,由于给人家方便就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以退为进,欲取先予”,这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俗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都说明了这种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因为,如果处世态度不是以真诚为基础,则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虚伪。《宋元学案》中说:“胜人人必耻,下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这正是:谦恭礼让是君子的风度,斤斤计较是小人的行为;不与人争得多利,退一步想常进百步。
明太祖朱元璋召集元朝旧臣请教元朝政治方面的得失,冯翌说:“元朝拥有天下,是用宽大得来的;也是由于宽大而失去的。”
朱元璋说:“我只听说过宽大可以得到民心,没听说过由于宽大而失去天下的。走路时太快就会摔倒,弓弦拉得紧了容易断掉,民众逼得急了就会造反。身处高位的人正应该以宽大治理天下。元朝末代君王沉迷于放纵和享乐之中,他丢失天下是因为放纵,其实并非因为宽大。英明君主治国之道,应该宽大而有节制,不把荒废政事当作宽。简略而有节制,不把散漫当成简略,凡事处理恰当就不会有害处了。”周文王修筑灵台,到修掘池沼的时候,掘地挖到了死人的骨头。修筑灵台的官吏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说:“换个地方埋葬它。”官吏说:“这是没有主的骨头呀。”文王说:“拥有天下的,就是天下的主;拥有一国的,就是一国的主。我就是它的主,又为何另找什么主?”于是命令官吏用衣帽包好骨头装进棺材,换个地方埋葬了它。天下的人得知这件事,都说:“文王真是贤德啊,他的恩泽施及枯骨,又何况是人呢?”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国家处于危险境地,文王获得枯骨却用来表明他的贤德,天下都归附于他了。
18识时务者为俊杰
太平天国时的洪仁轩在《资政新章》中提出:“天事有常度,理有穷通。故事有今天不可行,而后预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此话的大意是:事物是经常变化的,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看起来好像是不可行的事物,可以预见其日后可行的人,日后可以得到好处;而那些今日可行,可是不能维持长久者,必定成为日后的祸患。认识其变化的规律,在于能审时度势和分清本末强弱。审时度势,主要是要求人们认清形势,明察事物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时机。审时度势只是一种认识,运用这种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时机”。
“适时应机,当为俊杰。”行事处世,不但要善于捕捉时机,并且要善于变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肯定成为时代的弃儿;因时而动,锐意革新,则事业必然有成。因此,聪明的人之所以取得成就,最重要的还是深谙适时应机之道。
《道元正眼法藏随闻记》:“学道者均需爱惜寸阴,即使在暂存间,无需多管闲事,只须多学习佛道。”
古人说:“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此话的意思是: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抓紧时间,若是任由时光白白流失,那么成为白发人不过是一转眼工夫的事。
抬头向前看,来日方长路漫漫;回首往后观,时日不见一瞬间。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叹青春易逝,后悔以前让时间从自己身边白白走过。可是消失的时光永远消失了。后来之人尤其是青少年应记住前人的经验,以免重蹈“蹉跎日就老”的覆辙。因此,一心求道的人应珍惜每分钟的时间。即使仅仅一刹那间,也要把心放在学习佛道上。善于审时度势在为人处世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人生难免出现难于应付的局面,关键是怎样学会保全自己。糊涂学不主张循世逃避,而要看透世事发展的趋势,并可以从中总结出顺应时事发展的经验。
明代书画大家唐伯虎被江西宁王朱宸濠聘为上宾。这个宁王,阴谋造反夺权,网罗天下奇人异士收归旗下。唐伯虎开始还认为他是谦恭下士,非常高兴。过了半年,唐伯虎发现宁王背着人做了许多违法之事,并有谋反之举。然而,走又走不得,留又留不得,怎么办呢?宁王老奸巨滑,谁知道了秘密就甭想活着走出宁王府。唐伯虎计上心来,他假装疯狂,每天晚上去妓院寻花问柳,痴痴癫癫有如色情狂,见了丫环婆子就追,在王府的嫔妃面前解裤脱衣,无故哭笑,污言秽语。宁王啼笑皆非,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德之士,他仅仅是疯子而已。”
就这样,朱宸濠吩咐,把唐伯虎逐出宁王府。
过了几年,宁王举兵谋反,事败宁王死。那些被尊为宁王府上宾的名人异士,均排在逆党之列而遭朝廷诛杀。只有唐伯虎,此时正在名山胜水乐逍遥呢!赵王的太子得病了,请来医缓。医缓,说:“病情危急,非价值万金的药物不可治好。”问他要哪些药,他说:“这需要找到代地产的赭石,荆地出的美玉,岣嵝峰产的朱砂,禺同、青岭产的空曾青,昆仑山产的紫白英,合浦产的珍珠,四川产的犀角,韩地产的甲骨,医无闾山产的繤秊琪,再加上汞和铅一起炼。要炼一年才可以融合,两年成形,三年炼成光闪闪的杰米似的金丹。再从炉中取出埋到土里,又得等上三年才能服下去。此后就可以起死回生。”淳于髡听到后大笑着说:“不错,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医‘缓’啊!”
三、忍耐宽让糊涂交友
1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人与人之间交往,假若像水一般淡淡地细水长流,永远都不会感到厌倦,友情自然长久持续。然而,双方如果像甘醴一般彼此粘住,开始交往时肯定很好,时间久了,关系便会疏远。
糊涂之人结交朋友,一定会与朋友保持适度的距离,不会过分亲密,他会给自己,同时也给对方,留下回味的余地。
《法句经·七八》:“勿与恶友交往,勿与贱民为友。应与心地清明的人交往,以上士为友。”
存之于世,名声与气节十分重要,贫穷卑贱,也不可乱同坏人结交往来,腾达处于高位,也不能依权附势。历史上,汉代的杨子云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儒家学士,他由于不拒绝和王莽交往而受到儒家学派的歧视。唐代柳宗元是一个特殊的人才,他由于不疏远王叔文而被正人君子们瞧不起。所以君子在交友时不可不慎。
某些人以拥有多友为荣,并以招待朋友或受朋友招待的次数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缘或人格的标准。然而,“顺境造友,逆境试友”,当你面对痛苦与灾难时,这些所谓的朋友,早就跑得没踪影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凭心而交,穷朋友没有物质上的条件,对方不会奢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好处,我也无能力去向他示以恩惠,因而俩人便成了心交而非物交;不是物质之交,他日亦不会因你贫我富,我贫你富而改变,因此这种友谊方会天长地久。
文中子曰:“君子先择而后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多怨。”君子先挑选好人,然后才同他来往,所以较少有埋怨。小人是先与人交往,然后才加以选择,所以很多都有怨言。
君子之交如清水一样澹泊,小人之交如美酒一样甘甜。为什么呢?有人说: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挚友之间最宝贵的是真挚与友谊,因而他们能够以诚相待,心心相印。这样的感情,这份情义,是无价的。挚友之间在物质上的交往则淡泊如水。相反,小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物质利益,是投桃报李,各取所需。形似甜甜蜜蜜,实际十分空虚。一旦物质利益上发生矛盾,就会反目成仇,各奔东西。
孙叔敖被楚王拜为相国,很多大臣,亲戚故旧纷纷送礼,前来祝贺。
有一天,一位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帽子的老大爷,却来向孙叔敖吊丧。孙叔敖听下人禀报后,急忙整理好衣帽,神情庄重地接见了一身丧服的老者。
孙叔敖站在老者下属,深深一鞠躬,说道:“楚王不了解我没有德才,让我任很高的职位,大家都来祝贺,您却前来吊丧,大爷大概有什么意见要对我说吧!
”老大爷说:“一个人当了大官,对人就会骄慢无礼,百姓就会离开他;官职高高在上则又独揽大权,国君便会讨厌他;薪俸多却不知足,祸患便会降临到他头上。”
孙叔敖大受感动,恭敬地向老大爷拜了两拜,说道:“孙叔敖不才,恳请大爷不吝赐教。”老者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逊,官职越大越发小心谨慎,薪俸已非常丰厚就不应再多取财物。相国若能按这三条办事,就能把楚国治理好。”
在以后的岁月里,孙叔敖时时将老者的教诲铭记在心,清正公廉,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宰相。
大凡因为钱财和私利结合在一起的,碰到穷困祸患时,便会互相抛弃;因为有天生的亲属关系的,碰到穷困祸患时,就会互相救助。互相救助和互相抛弃差别很大。而君子之交像清水一样淡,小人之交像甜酒一样甜。君子之交虽说淡,却越来越亲,小人之交虽说甜,有时却可闹到断交的地步。那天然的亲属关系,不是因为钱财私利使他们结合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别的缘故让他们分离。
2大着肚皮容物立稳脚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