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2600000021

第21章 了心悟道运用自如——糊涂韬略二(6)

人生本来是多灾多难的,可是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的思想。世上的事物常常有其对立的一面,悲苦常生自欢乐,衰败常生自昌盛,这就是所谓“乐极生悲”,“盛极则衰”,所以才有“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源”等等说法。

当然,对于生活的强者而言,虽在困苦中也不会惴惴不安,他知道,身心之苦是担当大任者心由之路;虽然时运不佳,亦不会郁郁寡欢,他知道,忍耐虽然痛苦,可是最终收获的果实却是甜美的。因此,身处逆境既是坏事也是好事,逆境会逼着人想办法,逆境能锻炼出人才。

可以这么说,最优秀的人物都是通过痛苦才得到欢乐的。有多少担当大任者就是如此糊涂立身、糊涂处世。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这样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确实是一种超凡绝俗的修养工夫。程颐曾这样分析孔子的话,他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室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

清嘉庆年间,江淮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师,名凌曙。小时候,凌曙家境贫寒,只在10岁时读了一年私塾,一部《四书章句集注》还未学完,就不得不到一家香料作坊当佣工。

虽然做佣工,凌曙并未放弃学习。休息时,他就在心里默诵已读过的书。在自学过程中,凌曙经常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一次,他发现附近一户富人家,为孩子请了老师,于是,他每天趁着黑夜,到窗下偷听老师讲课。

好景不长,凌曙被人发现了,再也想不到到窗外听课了。因此,他感到难受,坚决努力学习。他到旧书摊买回旧书读,晚上通宵达旦地学习,白天照常在作坊里打工,什么苦,什么累,他都承受得了,以极大的毅力苦学不辍。

到20岁时,凌曙已学有所成,他辞去了工作,用积攒的钱办起了一所私塾,深受远近人的敬仰。后来,凌曙成为一名渊博的大学问家。

东晋时,苏峻起兵叛乱,庾氏家族的人都逃散了。庾冰那时正是吴郡太守,只身一人逃亡。往日的朋友,亲信都离他而去,只有郡里的一个士兵用一只破败不堪的小船载着他逃出钱塘口,用一张粗竹席加几根烂稻草盖在他身上,把他掩藏起来。大街小巷都贴着布告,苏峻到处悬赏寻找庾冰,到处设置了哨卡,来往行人仔细盘查。士兵把船停泊在集市的码头上,故意装成喝得大醉才回来。他挥着船桨对守兵说:“你们不用到处寻找庾冰了,他就在这只破船上。”边说边摇头晃脑。庾冰伏在船板上,万分着急但又不敢动弹。守兵举目看去,这只船又破又小,里面尽是烂稻草,以为士兵是说醉话,对这条船丝毫不起疑心。就这样,庾冰被平安送过钱塘江,寄居在山阴魏家,他因而幸免于难。风波终于过去了,庚冰重见天日,想报答营救他的士兵。士兵摇摇头:“太守大人,小人出身卑微,不妄图功名富贵。年轻时赶车太辛苦,时常为不能痛快地喝酒而深感遗憾。您若能在我有生之年不愁没酒喝,小人也心满意足了。别无他求。”庾冰暗地里佩服,为他盖了一座房子,买了奴婢仆人,并准备了士兵一辈子也喝不完的陈年老酒。士兵不禁热泪盈眶。

庄周家里很穷,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借米。监河侯说:“好。我将从封邑上得到收入,再借给您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路上听到喊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轮沟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你在这儿干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能用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君王,劝他们引西江的水来接济你,行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脱离了水就无法安身。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了。你却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去干鱼铺找我吧!’”

13诚字为头走天下

北齐的颜之推在家书中评论王莽善于伪装、最终暴露失败时说:“巧妙的虚伪言行,不如笨拙的诚实。”

“巧诈不如拙诚”,其中“巧诈”是指姑息而表面掩饰的做法。初看之下,巧伪好象机灵的策略,可是时间一长,周围的人反抗的可能性会提高。相反地,“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行为也许比较愚直,可是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心。

现代人好象喜欢运用巧诈,事实上,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古今无多大区别。喜欢诈术的人,虽然能一时欺瞒别人,也可以获得利益。然而,久而久之,就一定会露马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赖,最终不但获利不多,反而损失更大。

拙诚的人,或许一开始抓不住人心,但时间一久,他的诚意就会逐渐渗入人心,赢得大家的信赖,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正可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实,别人看起来好像是一种糊涂,其实正是他的聪明之处,所到之处人人欢迎,办事左右逢源。

《禅海一澜》:“大哉,至诚之德,配天地而于天地无干,合万物而于万物无涉。”

近代有位禅僧在《性诚论》中对“至诚”作出解释,“所谓至诚,就是将诚阐明,并将它付之实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各种知识,各门学科之间彼此贯通,互相促进。若是一味闭门造车,认为只有自己的学科才是圣地,那就是“书呆子”,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而,诚,不只是人才具备的德性,天地间的自然万物同样是大自然的至诚的表现。人类的至诚表现在去体验至诚,去实践至诚。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在中外古今历史上,神话中有很多超能力超现实的故事,就连在历史人物传记中也有近乎迷信的神话存在。例如,邹衍受了委屈,上天居然在盛夏之日降霜为他打抱不平,留下了“霜可飞”的故事;杞梁的妻子孟姜女因为悲痛丈夫的战死,竟然哭倒了城墙,留下了“城可陨”的故事。还有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鱼”和“孟宗哭盫”等故事,尽管有点神话色彩,可以说明了“至诚动天”的道理。

汉代名将李广,有一次带兵打仗,晚上到帐篷外巡逻。那时候,天上有一轮弯月,被薄薄的云层遮盖着,地上灰蒙蒙的。一阵风吹过,李广看见不远处的草丛里趴着什么,他立时警觉起来,因为看不太清,以为是一只老虎。只见李将军取出弓,搭上箭,右臂一使劲,箭如流星般射中了目标。此时,打更了,李广回营,到底射中何物天亮再说吧,他心里这样想着。

第二天,李广来到昨晚上射箭的地方,跑过去一看,命中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金属箭头与箭尾的羽毛都射入了这个坚硬的东西。李广伸手去拔,箭尾纹丝不动。他若有所悟,又返回到原地,搭弓射箭,可是箭头只在石头上留下了一点擦痕,掉落在草丛里。

魏国辽东公翟黑子得宠于太武帝,奉命出使并州,接受布匹一千之多。事情被觉察后,翟黑子向著作郎高允问询策略,说:“皇上要查问我,我是应当据实禀告,还是不该承认呢?”著作郎高允说:“您是皇上的宠臣,您有罪但是自己能够去据实承认,也许皇上可以宽恕你,不能再犯欺骗君王的过错了。”可是中书侍郎崔签对翟黑子说:“如果自己去认罪,皇帝给您治的罪难以估计,不如暂时隐瞒一下吧。”翟黑子埋怨高允说:“您为何要把我引向绝路呢?”随后进去拜见皇上,未将实情向皇上禀告,太武帝一怒之下将他斩了。

太武帝派高允教太子学习经书。后来由于崔浩修史的事被收押,太子对高允说:“进去见皇上,我亲自带领你去,若是皇上问话,你一定要依从我的话去说。”太子面见皇上,说高允小心谨慎、卑微低贱,史书主要是崔浩管理,并请求皇上赦免高允死罪。太武帝召见高允问道:“国书都是崔浩做的吗?”高允回答说:“是我和崔浩一起做的。然而崔浩是总领其事,只管编好后做总的裁决,至于写作这些具体的工作我比崔浩做的多得多。”太武帝生气地说:“高允的罪过比崔浩还重大,怎么还可以活着?”太子恐惧地说:“皇上威严显赫,高允只不过是一个微贱的臣子,一定是害怕得糊涂了,语无伦次,不知道说些什么,我以前问他,他都说是崔浩做的。”太武帝问高允说:“真是像太子所说的那样吗?”高允回答说:“我犯的罪实当株连九族,不敢用假话来欺骗皇上。太子由于我随侍在他身边讲解经书已经很长时间,他可怜我,想救我一条生路,确实是未曾问过我,以前我也曾未说过这样的话。不敢被这件事糊涂而迷乱。”太武帝转过头看看太子说:“这是一个正直的忠臣啊,这原本是人们所难做到的,然而高允做到了,临死之际不改变说辞,是忠诚守信;作为臣民但不欺瞒君王,是有节操,应当特别赦免他的罪过并嘉奖他。”于是赦免了高允的死罪。

后来太子责备高允,高允说:“我和崔浩确在一起做修史的事情,生死荣辱按照道义不应该有区别,若是真的领受您再给我一次生命的恩惠,违背良心地苟活下来,并非我所情愿的。”太子深受感动。

唐朝时,张延曾负责审判一宗大案,他召集官吏严加搜捕。次日,他看见几案上留有一份小贴,上写“给您三万贯钱,请求您不要审讯这宗案件。”张延愤怒地掷掉这份小贴。第二天早上,又有一份贴子留在案上,上面写道:“给您十万贯。”于是,张延命令停止所有搜捕,不审讯这件案子。他的手下人找机会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张延回答说:“以十万贯钱去办事,能够接通神灵,求得神助了,绝无不可改变的事情。我害怕惹祸上身,因而不得不停止一切有关的行动。”圣贤的糊涂,以精诚敲开智慧之门;而利欲薰心的贪官却在受贿后假装糊涂,这种糊涂是跪在金钱脚下的奴隶。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竹子死了,其节不变;花儿谢了,其香尚留。诗人以此比喻人的生命可去,气节不可变。

死,每个来世上走一遭的人都难免,可是死有泰山、鸿毛之别。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应当属于前者,背信弃义、苟且偷生应属于后者。生命是可爱的,可是寒冷、寂寞的生,就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人的一生不能碌碌无为。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推动历史前进而献身,就是大仁大义,流芳百世,重于泰山;为剥削阶级和一己私利逆历史的潮流而动而死,就会遗臭万年,轻于鸿毛。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下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写于公元228年,乃《前出师表》的姊妹章。这章文章作于第一次北伐之后,蜀国很多大臣对再次北伐出征各持不同意见。诸葛亮为了说服大家,作此《后出师表》讲明再次北伐的重要意义。文中对军事态势的分析,对蜀汉安危的陈辞,其忠贞壮烈之气,都要超过《前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出来的忠贞誓言,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一直为世人千百年来传颂。在中国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屈原、苏武、诸葛亮、文天祥、岳飞等人身上,获得了很好的体现。他们把自己终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可爱的祖国。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早年,诸葛亮随叔父到荆州避难,后隐居隆中。公元207年,蜀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虽正值年轻,可是他洞察时事,善于谋划,帮助刘备联孙权,攻曹操,夺荆州,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幼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发展生产,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开发我国西南和统一全中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上,不但是一个足智多谋、卓有成绩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公元234年,年仅53岁的诸葛亮,最终由于过度劳累,病死在五丈原。

颜真卿,唐人颜杲卿的弟弟,担任过平原太守。安史之乱时,他与哥哥一起起兵攻打叛军,各郡县都响应。在平乱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被提升为刑部尚书,也就由此而遭到卢杞的忌恨。

唐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谋反朝廷,攻下了汝州。这就使得皇帝又急又气,一筹莫展,于是向卢杞询问计策。卢杞对颜真卿怀恨已久,早就想进行谋害,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回答皇帝说:“如果我们能派出一位儒雅大臣向叛军陈述祸害、福佑,肯定可以不动用军队而制住他们。颜真卿乃我朝三代元老,忠正刚直名声响亮,值得叛军信服,我以为是合适人选。”皇上认为他分析得有道理,于是就派颜真卿去向叛军宣诏慰劳。

颜真卿刚到不久,还没等到宣读诏书,李希烈已派养子一千多名绕成圈子辱骂他,并且还拿出刀在他面前比划,见他脸不变色,极是镇定,只得让众人退下,请他入座,以礼待之。恰巧这时朱滔等人各自派人来进见李希烈,请求他趁早出兵。李希烈对颜真卿说:“四王都推举我,我现在已无退路了。”颜真卿回答说:“这哪里是四王,简直是四凶。”李希烈听了很不高兴,并叫人在庭中挖了个大坑,说要将真卿活埋在里面。颜真卿笑着对李希烈说:“生死本已有定数,你又为何多此一举,不如给我一剑,让我死个痛快!”李希烈对此十分感动,于是又向他谢罪。后来颜真卿最终由于不忍受辱,吊死在叛军营中。

东瓯人把“火”读作“虎”音,他们说“火”和“虎”的声音没有差别。那个国家没有烧陶瓷和冶炼,而只能用茅草盖房屋,因而火灾很多,国民都为此苦恼。海边有一商人到晋国去,得知晋国有个名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冯妇在那里,那里就没有虎。这商人回来后告诉东瓯君。东瓯君十分高兴,用四十匹马、两双玉、十匹锦锻,命令商人为使者,去晋国请冯妇到东瓯国来。冯妇来到时,东瓯君命令备好车马,并留出车座左边的位置,亲自到京城门外去恭候,同车入城,安排他在京城住下,作为上宾招待。次日,集市上发生火灾,国人跑去告知冯妇。冯妇伸起手臂,跟着国人出来,然而没有看到老虎。此时,火势迫近宫院,国人簇拥着冯妇奔向大火,冯妇被火烧死。于是,商人以欺骗君主的罪名被定罪,可是冯妇到死时还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15与人交往宽容为大

《菜根谭》中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一个人一定要具有容纳污秽与耻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所有善恶贤愚的态度,才可以宽容他人。

其实,越是污秽的土地,土质越肥沃,有利于万物的滋长;同样,水流过于清澈,就很难产生鱼类,因此,君子要有宽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够忍让,而能接纳世俗乃至丑恶的事物。

清代郑板桥说,在通向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素,可见佛能包容。又说,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更加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滋养,他可以容纳小人,如此他就成为了君子。

为人处世,若是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就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引来不满,如此一来,他可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了。

法然《勅修御传》中说:“若与人结下怨仇,该怨仇将世世代代缠住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