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2600000019

第19章 了心悟道运用自如——糊涂韬略二(4)

人们在任何时代,只要他安于现状而生活开始奢侈时,也就是骄傲之心萌芽的开始,从而也是造成他走向灭亡之路的缘故。骄傲必然导致失败。因为,人如果一味安于贪图享受,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堕落就会渐渐潜入他的体内,最后败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了。安贫乐道,懂得享受是堕落的根源的道理,就能事先建立自己的防线,用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防微杜渐。人穷志短,这句俗话当然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前倒下的懦夫。确实,有一些修养不够深的士君子,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整天垂头丧气萎靡不振,这样下去,自难以创造新气象,前途事业也就不会有起色。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尽是坦途,只有经过一番磨炼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春秋时期,晋王室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只得出逃。自出逃之日到最后,前后共经历十九年。这十九年间,重耳到处漂泊流浪,风餐露宿,衣不蔽体,食无饥饱,能够说是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一年他流落于齐国街头,被齐桓公碰到。桓公大喜,立即把他带到王宫,收留了他,并且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与重耳为妻。对于形似乞丐的重耳,过着这种优裕安乐的生活后,把它看成人间仙境,将自己原来欲一统晋国的宏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对于重耳的消沉,跟随他左右的大臣着急了,劝他振作起来,晋国大业还需要他去治理。然而,劝谏是徒劳的,有的大臣苦苦哀求,他的妻子、齐桓公的女儿也出面劝说,都遭到重耳的痛骂。晋国的风波平息了下来,在重耳身边的人无法,只能用酒将他灌醉,七手八脚地抬到车上,离开齐国奔晋国而去。重耳周游列国,最终,回到晋国,重振雄风,将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当初,彭思永去考举人的时候,家里贫穷没有多余的钱,只好拿着几只金镯住在旅馆里。

与彭思永一起来考试的人来旅馆拜访他,大家恳请他拿出镯子来玩赏。其中有一只镯子掉进了一位客人的袖子里,彭思永看见了却没有作声。别人都不知道,纷纷寻找那只镯子。

彭思永说:“只有这么几只,并没有丢失。”众人离去时,那个袖子里有镯子的人和彭思永作揖告别,抬手时镯子掉在地上,众人都钦佩他的雅量。以前,有一个士人与一家富翁作邻居,他自己家境贫穷到什么也没有,每每羡慕邻家的安逸快乐。此日,他穿戴整齐去拜见邻居请教致富的方法。富翁告诉他说:“致富不容易呀!你先回去斋戒三日,之后我再告诉你致富的方法。”士人按照邻居的话做了,再次去拜见,富翁就让他在屏风外面等着。富翁摆设了高几,接受了士人请求拜师的礼物,作了个揖,然后请士人进屋说:“一般说来,致富的方法,应该首先革除五大祸害。五大祸害不革除,富贵是不可能求得的。”士人请问五大祸害的名目。富翁说:“也就是世人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士人闻言,勉强地笑了,并未同富翁再谈下去。

7善待名利对于完美名誉和

高尚节操,聪明的人自不会独占,他一定会分些与别人,这是因为,如此就不会惹起他人怨恨招来灾害,从而保全生命的安全,这正是有修养的君子所能明了的。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山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有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肥了,它的结局是沉重的一刀;人出名了,必定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

欲名而又喜功,正是自招世人的怨恚。因此,善于处世的人在名利上会瞻前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四十二章经》:“人之随其情欲而追求华名,就像烧香时,众人虽闻其香,而香则仍然自熏自燃。”佛教对人们不懈地追求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名声的行为,一向是贬斥的。日莲和尚曾说:“被愚人所称赞乃是最大的耻辱。”人们不懂得名声就是虚名,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自己被一些人奉承。感到十分舒服。久而久之,自己恐怕也会以名人自居,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奉承,万一某一天没有得到这种奉承,心中还很不舒服。从而就产生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人格就会堕落,就会败德乱行。

有人认为,完名让人是愚蠢的行为,但,这是一种糊涂的境界,因为他懂得:名声没有实体,它仅仅是偶尔因人们的喧嚷与传播,成为人们谈论的话柄。

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表明了生存于世,千万不可锋芒太露,一个具有高深德行而又能淡泊明志的人,一定会受到那些热衷名利的人所怀疑;一个言行谨慎处处检点的真君子,常常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肆无忌惮的人的嫉妒。所以当不幸处在这种既被猜疑而又遭忌恨的恶劣环境中,固然不能略为改变自己的操守与志向,但也绝不可以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节操。

战国时期,魏国国王向楚怀王赠送了一名美女。这名美女生得眉清目秀,可与春秋时的西施媲美。楚怀王自然对她非常倾心,并取名珍珠。说是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二人整天形影不离。楚怀王原本有一名爱妾,名叫郑袖。珍珠未来之前,怀王整天与她在一起,而今来了一个珍珠,怀王对她渐渐疏远了。郑袖对怀王的移情别恋十分恼火,同时对珍珠嫉妒得几乎发狂。但是,郑袖没有大吵大闹,她知道那样对自己不利,会送了小命。表面上,郑袖对珍珠百般疼爱,视为自己的亲妹妹,稍有空就坐在一块聊天,以此向怀王表示,她对珍珠丝毫不嫉妒。有一天,郑袖偷偷地对珍珠说:“大王对你很满意,也非常宠爱你,不过,对你的鼻子他好像有点看不惯,大王曾在我面前说了几次,因此以后你在大王面前,一定要将自己的鼻子捂住。”珍珠压根不知道,郑袖设的圈套自己已慢慢地钻了进去。从此她在怀王面前,总是一只手捂住鼻子,并作出难受状。怀王莫名其妙,便来询问郑袖。开始郑袖故意装出一副迟疑的样子,欲言又止。“别害怕,有什么就说出来嘛!

”怀王说道。“她在我面前说大王有体臭,并说特难闻。因此她就捂住自己的鼻子了。”

楚怀王脾气十分暴躁,他听完郑袖的话,盛怒之下,将珍珠处以割鼻子的劓刑。郑袖又回到了怀王的怀抱。珍珠空负美女之名,不知道保护自己,最后的下场实在可悲。

楚庄王刚刚即位时,不理朝政,将国家大事抛之于脑后,整天在后宫饮酒作乐,几个喜欢吃喝玩乐的大臣天天醉醺醺地从后宫出来。不仅如此,庄王还命人在国内贴出大红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样的日子,楚庄王一共度过了三年。尽管“谏者处以死刑”,文武大臣中仍有很多人对庄王沉湎酒色的行为深表忧虑,对楚国的前途忧心忡忡。大臣伍举冒死恳请觐见庄王,在后宫,他给庄王出了一个谜:“在山林里有一只鸟,这只鸟有三年时间不飞也不叫,这只鸟是鸟吗?”庄王手端酒杯,打着嗝回答:“三年不飞,可是一飞冲天;三年不鸣,可是一鸣惊人。伍举,你要说的话我心中有数。下去吧。”

伍举白去了后宫一趟,庄王丝毫没有收敛,仍旧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大臣苏从又请求觐见,他义正辞严地批评庄王,要他对楚国的前途负责。庄王掀翻桌子,怒道:“你难道没看见告示吗?我发现你的眼睛有问题。”苏从不慌不忙地答道:“假如大王能因此而觉悟,臣就是死了也毫无怨言。”

自苏从进谏后,庄王突然不再纵情享乐,开始积极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处分那些从前围绕在他身边转,和他一起吃喝玩乐的人,接着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与苏从为相国。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成为千古奇谈。

8沉默是金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懂得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观于后稷之庙,有三座金铸的人像,屡次闭口不说话,就在它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东西方的圣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告人们: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能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有这样一首诗写道:“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善于装糊涂,善于掩饰自己,不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待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人不可无缄口之铭!

《法句经·二三三》:“言多语失,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

日莲和尚在给其信徒的一封信中写道:“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从心出而使人生色增光。”它是说: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是伤及他的自尊心的恶语,因此劝诫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话说得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能让人伤心。一句话就是同一个意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可是别人认为你是有意的,俗话说“口乃心之门”,你明显是故意伤害他。

不爱多说话的人,他内心并非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鲜有不败事的道理。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有道德学问之人,说话小心,工作勤勉,这句话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为人处世,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或只会说话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让人生厌。俗话说:“言多必失”,多说话比起多做事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倒不如少说话;踏实地多做实事则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赖。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司马迁身为一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汉代名将李广:

“《论语》上说过位居于上的人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下属也会效法他的行为去做;位居于上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不会有人遵照去做。这说的就是李广将军这类人。我见到过李广将军,他诚信忠厚,简直如同乡下人,不善于谈吐。但是当他去世的时候,天下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不已。这是他忠诚笃实的品质取得了人们对他依赖的原因!”

人们习惯地称喜欢别人奉承的人为爱戴高帽子。有个在朝廷里做官的人,要到外地为官,他到自己的老师那里告别,老师嘱咐他说:“外地的官不好当啊,应当谨慎。”这人说:

“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送一顶,这样大概没有什么责难了吧?”老师非常不高兴地说:“我们正直无私,公正对人,为何这样做呢?”这人说:“世界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人呢?”老师被吹得捧得心里甜滋滋的,便点头说:“你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啊!”这人刚跨出老师家门,便对人说:“我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9正己化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处的“正”与“不正”,全是针对领导者而言的。孔子的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身为领导者,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样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

要知道,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部下的注意,在这种情形下,假如能以适宜的态度或行动出现在部下面前,就会立刻影响到部下的士气,这样一来,组织就会更加牢固。

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在魏征面前表示不安:“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古代的圣人,因而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世人嘲笑。”正是由于李世民处处率先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做出表率,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李世民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明君。

《法句经·二一七》:“具备净戒与正见,依法生活,说真情实话,自成其业的人,受世人爱戴也。”

每一件事情都有最高或最低的数量或程度,这数量与程度就是一种规矩,体现在人们生活中,就成为“理法”。“理法”无处不在,如在体育运动中,全部运动员、教练员与裁判员都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这是关键。否则,每一场比赛都无法进行。“那些行为正当,具有正确观念,生活合乎理法而言行一致的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做人若是达到这种境界,也算是一种“糊涂”人生吧。

不管是做官或治家,都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上行下效,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即是指这个意思。孔子亦言:“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它的意思是:若是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若是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么可以使别人端正呢?

“正”,不仅是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品德上为人之表率,同时也是端正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在知识与见解上获得人的信服,不然谁又会服从于你。因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唐代润州刺史韦诜,女儿长大成人,他暗中为女儿挑选夫婿,好长时间还没有合适人选。韦诜在子女婚嫁上十分谨慎,并非要求门当户对,他需要的是人品、德行好,家教严格,便是良好的姻缘。

有一天,韦诜登楼远眺,忽然看到一个人拿着铁锹,在花园里埋什么东西。他有意无意地去派人打听埋东西的是何人。经过打听,原来那个人名叫裴宽,是润州的一个参军,为人十分仁义,从不愿接受贿赂,害怕玷污了家门。不久以前,有名手下赠送给他一束干肉,裴宽不敢自欺,于是来到后花园中将干肉埋掉,恰好被韦诜看见了。韦诜听得连连点头称赞,决定将女儿许配与裴宽。女儿对裴宽也是一见钟情,两人终结秦晋之好。然而,韦诜族中的亲戚朋友,十分看不起裴宽,说他又高又瘦像稻杆。韦诜知道后,说道:“疼爱自己的女儿,必然将她许配给贤良之人为妻,又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后来,由于裴宽始终严于律己,光明正大,秉公办事,从一个参军慢慢升为礼部尚书,这证明了韦诜有远见。

唐代副元帅郭晞驻军邠州,放任士卒抢劫放火。邠州节度使白孝德对这种情况非常忧虑,可又不敢说。段秀实自荐作了都虞侯。

一天,郭晞手下士卒又在街上白拿酒,卖酒老头硬是不给,他们竟然动手打人,刺伤了老人,砸碎了酿酒的坛子。段秀实刚好带人赶到,将这些暴徒十七人全砍了头,而且悬头挂在城门上,以示儆戒。

郭晞的将士听说后,气炸了胸肺,拿刀执枪,披盔带甲。白孝德害怕极了。

段秀实说:“无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会解决的。”结果他挑选了一个跛脚的老兵牵马。段秀实从容地来到了郭晞的营门口,全副武装的士兵瞪着恶狠狠的眼睛,如同一群饿狼,段秀实边走边笑着说:“杀一个老兵,何必这样大肆铺张?我这不是送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