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2600000018

第18章 了心悟道运用自如——糊涂韬略二(3)

在一个休假日,文潞公设宴招待幕僚、部属。他拿出两本《圣教序》,让在座的人辨别真假。这些客人都纷纷吹嘘文潞公的临摹本是真迹,反而认为石才叔收藏的原本是伪造的。

石才叔不说一句话来争辩,反之笑着对文潞公说:“今天,我才了解自己孤苦寒伧的状况。

”文潞公大笑起来。席上的客人们全部羞愧得脸红耳赤。

3以德服人

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他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因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即便侥幸能创立起事业,他的品质是坏的,早晚会出现问题,不是害人害己,就是祸国殃民。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欲生存发展,的确需要才能,然而,如果没有德——人格,以为只需充分的才能便足以应付一切,这直是痴人说梦。

才与德就好像汽车的两个轮子,若是强分高低,那么人格是关键,而才能只不过是人格的附属品。在今天,光凭才可以办事是行不通的,唯有德才兼备方能出类拔萃,获得事业的成功。糊涂之人,以德服人。

雪宝圜悟《碧岩录》有言:“无功德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无功无德!

达摩祖师来到东土,刚好是梁普通元年。南朝梁武帝肖衍有一次问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化僧众不可胜数,有什么样的功德?”不想达摩祖师冷冷回答:“并无功德矣!”不啻当头一棒,武帝愣了,又问:“如何没有功德?”祖师答道:“这仅是修的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不过像随身而动的影子一样虚幻不实,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德!”

肖衍见祖师将其业绩一笔抹煞,心怀怒火,追问道:“那什么是真功德?”祖师回答:

“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中所有念头空空寂寂,这样的功德,是不能靠在世俗间做些善事就求得到的。”

最后,二人的交谈以不欢而结束。

“并无功德矣”,祖师的这句话,是在教人行善不欲人知的可贵。假如行善后非要强迫别人领情的话,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愿行善的人清高。

德者,得也。旧注云: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做德。后人多把道、德合二为一。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中,孔子把个人的道德修养,读书学习还有知错即改三方面相提并论,可见道德对于修身是极为重要的。

韦贯之,唐代著名的宰相。他生有两个儿子,名温、澳,二人极有才华,在家庭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养。

韦澳中了进士后,清介自守,不肯逢迎巴结、谄媚权贵,在十年之中,未有调任。有一位御史中丞名叫高元裕,他对韦澳的哥哥韦温说:“你回家暗示一下你的弟弟,只要他可以进谒我,我定在皇上面前推荐他为御史。”

韦温十分关心弟弟的前途,这一次机会千万不可错过,回到家中,他力劝韦澳到高元裕府上去一趟。韦澳仍然是原来的样子,他淡淡一笑,说道:“哥哥的心意小弟心领了,可是世界上,只怕还没有自己把自己的身体呈荐出去的御史吧!”韦温发现弟弟的倔脾气毫无改正,想想也是那么回事,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王昕,字元景,北魏北海王猛的后代。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背诵了很多儒家经典著作。

武帝时期,汝南太尉王悦召他做了骑兵参军。王悦这个人喜欢游山玩水,出外打猎,晚上时常不回府。王昕对他的这种习俗极看不惯,可是又不知如何劝他改正,于是就不管他独自回来。

有一次,王悦同他的手下人一起饮酒,他起身准备移动自己的座位,还没动手,大家便一窝蜂地起身争着过来帮忙,可是王昕却退后站在一边。于是王悦很不高兴。他气冲冲地对王昕嚷道:“我是皇帝的孙子,皇帝的儿子,皇帝的弟弟,皇帝的叔叔,现在起身亲自搬挪座位,你居然一动不动,只瞪着眼珠子看,你算老几啊?”王昕回答说:“我不仅地位不高,并且名望也很低下,不敢让您看到我的仪容,又怎么好……?”王悦马上转怒为喜,向王昕表示了诚恳的歉意。

后汉时,有个叫司马徽的,不议论别人的短处,跟人说话,不论好事坏事都说好。有人问他是否平安,回答说:“好。”有人向他诉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回答说:“很好。”妻子责怪他说:“人家认为你有德行,因此才告诉你。为何听到别人儿子死了,反而也说好呢?”他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是很好的呀!”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我们没理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老虎头上扑苍蝇,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郁达夫《回忆鲁迅》:“我对他说破了。他满脸泛着好好先生的微笑说:‘你这个人真坏!’”

好好先生,不分善恶;糊涂之人,道德败坏。

4无愧于人

《诗·小雅·何人斯》中说:假如没有做什么有愧于人的事,那么对于上天也没有什么可怕的。糊涂之人,无愧于人,不畏于天。

曾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道:“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少有受伤,反倒是眼睛好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倒东西。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都十分小心,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脚步稳重,精神贯注,像这么稳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如果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那么,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颇值得引为借鉴。前途渺茫,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太莽撞才好。”这位哲人的名言,其主要目的是要求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人生前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就应慎重选择自己的脚步,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地为人处世,朝着既定的目标行进,自然会有所作为。

道元《学道用心集》:“修行者,不能为自己而修佛法,为获得善报而修佛法。只为佛法而修佛法,此乃是道也。”

道元和尚认为:一个人只有首先树立了正确的见识,一要从思想上培养,二要从实践上开始。那么,如何才称得上有见识呢?我们又以怎样的标准去评判它呢?事实上,我们只需看他追求名利的动机与结果就足够了。

当然,每一种追求都带有功利性,而追求功利又无可非议,重要的是,这种功利是为个人谋私利还是为社会谋福利。前者人人唾弃,后者受人景仰。

修行佛道,需要从实践开始,也就是身体力行。

为人处世,需要谨慎行事。司马光说:“凡是不能与父亲、兄弟、师长、朋友说的事情,就不可以做它;凡是不能与父亲、兄弟、师长、朋友一起做的事,就不可以说他。”

外界事物无论正确与否,自己办事,只要正大光明地行事为人,谨慎地接物待人,对己对人就不会造成危害。

曾子尝言:“官制的衰败是因为宦官成了气候,病情加重经常稍微好些但未彻底根治。

灾祸产生于懈怠懒惰,孝道的衰落是由于妻子孩子的原因。明察这四条,事情的最后应该如同开始一样谨慎。有一句诗说: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很少有好的结局。”曾子的话,也强调了谨慎行事的重要性。

唐德宗年间,宰相卢杞长得奇丑无比,特别是他的脸色,像蓝染料一样。

大将郭子仪,在德宗朝享有崇高威望,拜访的客人络绎不绝,他每次会客时,妻子小妾都在旁边陪着客人,只有当卢杞来拜访时,郭子仪将所有的小妾丫环全都撤走,任何女人也不得涉足大厅一步,侍候的全是一些老男仆。

有人对郭子仪的做法表示奇怪,便问他这是什么原因,郭子仪说:“卢杞长得极丑,而心肠又极为险恶,朝廷中都对他让三分。这种人,女人见了一定会发笑,这样一来,卢杞必定怀恨在心,若有一天待他得势,我郭家就要遭灭顶之灾了。这正是我所担心的。”

郭子仪不让丫环小妾接见卢杞,他之所以如此谨慎行事,是担心日后会惹麻烦。

齐景公出外打猎,登上高山碰到猛虎。下到沼泽又遇到毒蛇。他返回皇宫后召见晏子,问晏子说:“今天我出外打猎,登上高山就碰到猛虎,下到沼泽就碰到毒蛇,这大概是不吉利的预兆吧?”

晏子说:“国家有三种情况不吉利,可是您说的这种情况不在其中。有贤能却没有发现,这是第一种不吉利;发现了贤能但不任用他们,这是第二种不吉利;任用贤能但不相信他们,这是第三种不吉利。平时所说的不吉利就是指这三种情形啊。今天您登上高山遇见猛虎,可高山是猛虎的藏身之所;下到沼泽遇见毒蛇,可沼泽是毒蛇的洞穴。到猛虎的住处,到毒蛇的洞穴里而碰到它们,怎么能算是不吉利的呢?”

5立大志为人民

《菜根谭》中说:“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为人处世,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薄情寡义的事,不过分浪费物力;如果可以做到这三件事,就能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万民创造生生不息的命脉,进而为后代子孙创造永恒的幸福。

古圣先贤早在二三千年前就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修养工夫,这也就是“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学。由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以作人必须从根本做起。若是一个人连“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码修养工夫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秋不朽大业?由此看来,一个领导者只要公正立身,天下万事万物全都会顺心适意。这也是天下百姓所盼望的。

《无量寿经》有言:“吾立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此愿不成,则誓不成佛。”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我立下超凡脱俗的誓愿,必定要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这个愿望达不到就绝不成佛。

远大志向是一种精神支柱,是鼓舞激励人们前进的力量所在。立志是人修养的起点、成就事业的前提、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人,若是没有志向,犹如无舵之船,无缰之马,水中之浮萍,四处漂荡,没有目标,一事无成。所以,做人,首先就要立志。

只有立志,才能朝着坚定的目标挺进,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愿望而去拼搏,去奋斗,去努力。把个人的志向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志愿。为人处世,站立的角度常常很重要。怎样摆好自己的位置呢?是集中表现在考虑问题的本身,还是考虑问题牵涉到他人的利益呢?拿前者来说,自然会将事情办好;就后者而言,事情只能越来越糟,或者最后成功了,其中也要带来一些难免的损失。因而处理事情,立的角度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黄河一带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当时的首领舜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派禹的父亲鲧率领众人治洪。

鲧采用以堵治水的方法,结果治洪九年,不仅没有使洪水退去,反而水势越来越猛,水量越来越多,百姓流离失所。鲧治洪没有成功,他伪称帝命的谎言被舜揭穿了,若是成功了倒还罢了,现在到处一片汪洋,鲧罪不可赦,舜下令将他处死了。舜发现禹极有才华,派禹去治洪。禹没有辜负舜的期望,他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终于治服了洪水,而且庄稼也得到了灌溉。过了几年,舜年事已高,在考虑自己帝位的继承人时,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的才能与功劳不及禹,有意将帝位传给禹。有人说:“当初鲧治洪失败,您处死了他,禹与您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传位与他,是不是会……。”舜回答说:“禹与我有杀父之仇,这是事实,可是禹和全天下百姓没有杀父之仇啊,我相信禹会以天下为公的。”最后,舜采取禅让制,效法尧,将帝位传给了禹。宋景公是一位有道之君,他爱护臣子,关怀百姓,人、神都很尊敬他。他在位时,心里时常被荧惑所困扰。于是就把管理星相的子韦找了来,问道:“为何荧惑出现在心星上?”子韦回答说:“荧惑,是上天表示要惩罚世人的征兆。心星,是我们宋国的分野,很可能大祸会降在主上您的身上。然而不要紧,我们发现得早,可以将大祸提前转移到宰相头上去。”景公说:“宰相,是帮我治国安邦的左右臂,我怎么能让他替我承受祸害呢?”子韦又说:“那就转移到老百姓身上去,行吗?”景公说:“君王贤明,才可以使天下昌盛,我本就应该爱民如子,却又怎么可以伤害他们呢?”子韦说:“那就只好转移到年成上去了。”景公却又说:“这也不行,年成不好,老百姓受冻挨饿。这是我做君王的责任啊!既然命中注定有此一劫,那就听天由命,让它自然了结吧。”子韦说:“天空虽然很高,很遥远,可是对人间琐事却了如指掌。皇上您是有道之君,人神共敬,天一定会为您的肺腑良言所感动,大发慈悲,赏您三次。今天晚上心星可能就会移开,到那时您的寿命就能延长二十一年。”

果真这样,当天晚上心星移动了三次。齐王有一天临朝,对他的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在几个强国中间,年年苦于调度备战,现在我想抽一批壮丁,修筑一座大城,从东海筑起连续下来,就眼下经太行山,接圜辕山,下武关,蜿蜒四千里,即能和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觊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可牵制我国的左右面,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现在要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然会有一些劳累,可是日后就不再有远征守边和遭受侵犯的祸患,能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欢欣踊跃地来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大雪,我来赴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裸露着身子,都冻僵倒下了,却望着老天唱歌;我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他笑着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会吃到贱价的麦子了,但是我在今年就要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不知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什么人呢!”

6富贵如过眼烟云

孔子有一则名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人皆有利心,此不可免,可是要去贫贱,求富贵,均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获之,不去也”。社会分工各有不同,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垒成社会的繁荣,他就应该为此而骄傲自豪。就生活的价值而言,可以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虐待这百岁年华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在富在贫,皆足安心。就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而言,只要它确实存在,就决不会因为穿着华服或蓑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不能嗜欲太过,乃至不顾一切,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当年,陶潜荷锄自种,稽叔树下苦练,均为贫介之士,可是他们的精神则万古流芳。

古人曰:“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人不能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取值生活,的确是足资凭籍的箴言。糊涂士人,笑对贫贱。《道元正法眼藏随闻记》:“学道必先学安贫。舍利而不阿谀别人,只要能抛开一切,必可成为得道高僧。

秋水淡泊而深远,倒觉得天开地阔,贫穷的滋味大概都是这样,由于本身一无所有,对于世间万物不起执着与贪恋,心胸自然坦荡。不如富贵中人,宛若池塘百花喧闹,反生烦恼。秋天可见万物凋零的样子,才可见秋水之美丽。这样方明白天地间万物皆是平等的。富贵与贫穷,就如同夏塘与秋水,对于天地而言并无偏爱,只是人心不平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