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处世经典
陈平身为右丞相,对王室的政变忧心忡忡,可是又无能为力,又怕殃及自身,便长时间深居简出,心情烦闷。
陆贾是陈平的知交,这天来到府上请安,没等陈平出来迎接就坐下了,而陈平仍在忧愁之中。陆贾说:“你官为上相,享受三万户侯的待遇,算是富贵到极点。你只不过是担心诸吕和少主吧。”
陈平说:“正是,有何良策对付吕后呢?”陆贾说:“要天下安宁,就看丞相的本事;要挽救天下危难,就看将军的能耐。将相和谐,国家安危,主要掌握在将相手中。我想找个机会与周勃谈谈,而他总是和我开玩笑,不理解我的苦衷。
你为什么不和太尉周勃来往密切点呢?”
接着,陆贾为陈平献了几条对策应付诸吕。陈平依照陆贾的建议,送给周勃五百金以祝寿,还送去了大量的歌舞乐队和寿酒,周也如此还报。这样将相联手,使得吕氏阴谋流产了。
夏王叫后羿射中一块一尺见方的皮箭靶上直径一寸的靶心,并对他说:“你射这个靶心,射中了,就赏给你万金以作奖励;射不中,就取消你千户的封地。”
后羿听了面色变化不定,胸中呼吸颤动不已,挽弓去射靶心,射不中;再射一箭,又射不中。
夏王对保傅弥仁说:“这个后羿呀,平日百发百中,可是这次跟他定了赏罚,就射不中靶子了,为什么呢?”保傅弥仁回答说:“那个后羿呀,是因为欢喜与恐惧成为他心中的阻碍,万金的赏赐成为他的忧患了。人如果能够免除欢喜与恐惧的心理,排除万金赏赐的诱惑,那天下人都能成为不愧于后羿的射手了!”
2谐般随缘自然而成
常言道“人定胜天”,但这只是从广大的道义上讲能胜天,但从每个人、每时每刻、每个人特定的生活空间里,要想都能胜天,又与事实不符,有谁能超越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能随心所欲呢?没有,绝对没有。好事有好事的缘(条件),坏事亦有坏事的缘(因素)。一切随缘,就是实事求是,亦是一种真糊涂。
古之得道的真糊涂者,处于困境依然充满希望,处于顺境亦乐观向上。因为他们明白逆境和顺境都是事物发展中交替呈现的必然规律,就如春和夏、风和雨要彼此交替出现一样。
所谓自由,就是要求自己不被任何欲念所支配,并将这种欲念运用自如,从而达到不受任何约束的悟道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需自我制订一套严格的规律。只有在自然而然地达到这种规律后,一个人方能自在地节制自己的欲念,达到理性的升华。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的生活必将成为受着各种欲念的支配与束缚,过着没有丝毫自由的日子。
为人处世,万事随缘,千万不要把自由与放纵相提并论,应明白前者是理性的升华,后者是行为的堕落。
知道如何行动与节制,只是为贤人;能够忍辱负重,施展才华,才是大丈夫的气概。邵雍讲“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其中的“止、行、屈、伸”,其实也就是一个“随”糊涂,诸般随缘,跟着缘份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屈则屈,当伸则伸。
魏国有个疑难案件,群臣中有一半认为应当定罪,一半认为无罪,就是魏王也犹豫不决。魏王说:“陶朱公是个平民,发家致富像诸侯一般,这人必定有过人的智慧。”于是邀请陶朱公,询问他说:“我国有个疑难案件,参与判案的官吏一半认为应当治罪,一半认为无罪,就是我也犹豫不决,您看这件案子,应该怎样判呢?”陶朱公说:“我只是一个乡野之民,不懂得怎样判案,虽然这样,但我可以谈一谈。我家里有两只白璧,它们的颜色很像,直径相同,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只值千金,另一只值五百金。”魏王说:“直径与色泽都相像,却一只值千金,一只值五百金,什么原因呢?”朱公说:“从侧面看,有一只比另一只厚了一倍,所以值千金。”魏王说:“说得好!”所以,一遇疑案,可治罪也可以不治罪的,就不要治罪;碰到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的,就给予奖赏。因此魏国全国都非常高兴。由此看来,墙薄的就坏得快,缯薄的就裂得快,器皿薄的就毁得快,酒薄的就酸得快。
薄的却可以保持时间长久的,几乎是没有的。所以保有国家,蓄养百姓,施行政教的,应该宽仁一些才好。
3大智若愚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若愚,已渐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守持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至极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儿亏。内智者,外呈糊涂之状,不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愚智之别,实乃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它的意思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所以倒是建立不起廉洁之名,那些到处树立声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所以看上去反而显得很笨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才智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这段话的主旨,就是“智”与“愚”的辩证关系。爱美是人的天性,同理,好名亦为人的天性。但是好名必须凭真本领,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歌功颂德而不择手段地欺世盗名,虽可以炫耀一时,却欺骗不了历史。所以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因为他的廉洁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
宋仁宗皇祐二年,两浙一带出现大灾,饿死的人遍地都是。此时,范仲淹正在担任杭州知州,发放救济粮,号召富户出卖余粮。所有的救灾办法都使用上了。
两浙人爱赛船,爱拜佛诵经,范仲淹便鼓励民众赛船,太阳一出来他就带头在湖船上摆宴观看,从春到夏,百姓倾城观赏。范仲淹又召集大小庙宇首脑开会,对他们说:“荒年工钱便宜,正适合大兴土木修缮佛寺。”因此,所有寺院盛行土木工程。范仲淹又翻新整修官仓与府衙,每天用工上千人。
两浙盐司向朝廷上奏表控告说:“杭州知州违反救灾政策,游乐不止,还提倡宴游和建造,劳民伤财。”范仲淹向朝廷呈奏章说:“我提倡宴游与建适的原因,都是要用来调动有余之财,使贫苦百姓受益。由于宴游和建造的开展,而使贸易、饮食、工技、出卖劳力的人都有了生计,每天不下几万人,救灾政策,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安然渡过灾荒,百姓安居乐业。范仲淹执政办实事,两浙大灾后显现太平。
明代时,况钟开始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机敏,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州府。
传说,豢龙氏探求龙的嗜好欲望,幸好搞对了,于是得到两条龙来饲养。龙对于人来说,原本不是同类,但豢龙氏能按照龙的脾性去饲养,让它游卧在宫内的水池中,使它感到百川四海都不值得去游息;喂吃美味的食物,使它觉得大海里的鲸鱼也不值得去品尝。它舒展身躯,悠然自得,被豢龙氏的抚爱所驯服,不肯离去。
一天早上,豢龙碰上一条野龙
,高兴地招呼它说:“你忙些什么呢?在天地之间漂游不定,冷了要蛰伏,热了要飞升,能不辛苦吗?你知道跟我住在一起的安逸吗?”野龙昂起头笑它说:“你怎么拘束到了这种地步!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是头上生角,身披鳞甲;赋予我们的职能是遏制燥热,滋润干旱。我们能在无边无际的宇空中观望,在极为辽阔的大丘墟上栖息,到达天涯海角而阅尽万物变化,这难道不是莫大的乐趣吗?如今你苟且地容身在像蹄印大小的水洼里,被泥沙所束缚,同水蛭蚯蚓作伴,受到嗜好的牵累而只要求得到一点残汤剩饭。这是与我们的形体相同,而与我们的乐趣不同啊。你被人所耍弄,贪吃他的东西,那么被扼喉割肉的日子就在眼前了。我正可怜你,想伸手来援救,你反倒还要诱惑我,把我也放到陷阱中去呢?你的灾祸是不能避免的了。”
野龙走了,不久,豢龙果然成了夏后氏所吃的肉酱。
豢龙和野龙,谁是智者?谁是愚者?豢龙的结局自身结束了这一公案。
4大勇若怯大怯若勇
这里不妨用些俗语。人常云:“先狠不为狠(厉害)”,有人“先做老子,后做儿子”
,有人“先做儿子,后做老子”。这先后之分,尊卑之别,生动刻画出“大勇若怯”和“大怯若勇”两种人的形貌。“大勇若怯”者遇事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先做儿子,理通了,对方服了,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如遇上事情肝火浮躁,不能自控,失去理智,肝火消退时,即水落石现,理亏词穷,此乃气有消长,理则常在之故也。大勇者,糊涂也。大怯者,愚蠢之极也。
《法句经·一○三》:“与其胜过千次出现在战场的一千个敌人,不如胜过自我一人,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勇士。”我们常常说,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意志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简单办法。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当遭逢到这种不幸时,又当如何对待呢?在悲痛之余,欲要尽快医疗这心灵的创伤,迅速地站起来,就要靠平时逐渐培养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来解决人生这种灾难性的问题。面对困惑与灾难的人生,只有勇敢地正视它们并战胜它们的人,才是大智大勇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含有舍弃一切而勇往直前的干劲,就是人们所说的“信仰”。王夫之说:“机智的人凭借他的智谋,勇敢的人凭借他的果敢,有技艺的人凭借他的技能共图大业。”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要善于发挥长处,克服短处。王夫之认为,机智者可凭借他的智谋,勇敢者可凭借他的果敢,有艺者可凭借他的技能,每个人能充分施展出自己独有的本领,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同样,作为一个领导者,对每个人应有清醒认识,在发挥各人特长时,应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如智者多学习勇者的果敢,勇者多学习智者的谋略,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加完美,各自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对各国的并吞,请来当时著名的剑侠荆轲,尊为上卿,又善待自秦逃奔燕的猛将樊于期。
太子丹阻止秦国对各国吞并的计划是去刺杀秦王,为了令此行必成,需带上秦国悬赏“万金、邑万家”之巨的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作为礼物进献秦王,以释秦王之疑。樊于期听说后,毫不犹豫地自刎而死,自献人头。推荐荆轲给太子丹的燕国侠士田光,为了表示决不泄密也自杀身亡。为荆轲送行,击筑高唱“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悲歌的高渐离,在被秦始皇薰瞎双眼后,命他敲筑奏乐时,奋然以筑内暗藏的铅块扑击秦始皇,未中而身死。这几位壮士勇敢献身的故事一直流传千古。吴起原为卫国人,为报魏文侯知遇之恩,投靠于文侯麾下,被文侯拜为大将。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名的将领,他除了骁勇善战外,并且在军中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在部队里,他与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睡觉时不铺席,行军时不坐车,自备粮食,并且主动分担士兵的苦恼,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有一次,一位士兵在阵前生了肿瘤而痛苦不堪。吴起听闻后,来到军营毫不犹豫地用嘴将其肿瘤内的脓汁吸出,士兵与在场的人十分感动。不久,士兵的母亲听到了吴起为其儿子吮吸脓汁的消息后,不是惊喜,而是大声痛哭起来。
许多人迷惑不解,有人问道:“你的儿子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承蒙吴大将军亲自将他身上的脓汁吸出来,你应当高兴,为何痛哭呢?”母亲答道:“早年,先夫在阵中也生了肿瘤,蒙吴大将军不弃,将脓汁吸了出来。从此他追随将军南征北战,以此报效将军的大恩,最后战死沙场。现在,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出脓汁,这不表明我儿子也将步他父亲的后尘吗?我能不伤心吗?”
驰骋沙场,冲锋陷阵,当然是一种勇敢行为。然而,亲口吮吸士兵肿瘤脓汁才是一种大糊涂。
鹿怕豸区,豸区怕虎,虎怕罴。罴的样子是披散着长发,能像人一般站立。它力气很大,对人的危害也很大。
楚国的南边有个猎人,能吹竹管摹仿多种野兽的叫声。有一次,他悄悄地拿着弓箭、弹子、火种到山里去打猎。他摹仿吹出鹿叫的声音来召引鹿群,等到它们到来时就点火放箭射击。豸区听到鹿叫,便马上赶来,猎人感到惊恐,就摹仿吹出虎叫声吓唬豸区。豸区跑了而老虎却给引来了,他更加惊恐,便又摹仿吹出罴的叫声,虎也吓跑了。这时,罴听到叫声来找寻它的同类,它赶来,一看是个人,便揪住扑抓咬,把猎人吃掉了。
鹿怕豸区,豸区怕虎,虎怕罴,罴怕人,人怕怯,怯怕勇,………请问:“自然界中,穷竟谁怕谁?”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常人之得,有形,亦有限;自身有多大的功(付出的代价和奉献),才有多大的德(社会的回报)。所以说,心量大者,其福报也大,心量小者,其福报也小。
糊涂之得为无得,无得者,万有也。糊涂者与天地万物和光同尘,我即天地之物,天地间所有,亦我所有;该我所得的,心想即得。心外物不可得即不得,不义之物不可得坚决不得。
得佛法,得道义,为圣人之得;得民心,得天下,为君主之得;得智慧,得知识,为贤者之得;得财货,得便宜,为常人之得。得者,功德也。无功即无得。《无门关》中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文中的“闲事”,是对于利害得失说的,就人类而言,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实难消除。
在生活中,每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生活的美好幸福,不得不存有得失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人类都在朝着更高的目的迈进,然而,当目的达到最后阶段时,必然已不再成为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最终的目的已没有用处可言。因此,想要追求最高的生活境界,那就一定要追求毫无用处的境界不可。世间万物,利害得失,任其自然,诸事随缘吧。
历代先哲们不但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而且指出“得土地易,得人心难”。
故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执政者若想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就必须坚持正义,绝不可为了得到所谓多数人的拥护而放弃正义,不然,必会陷入孤立状态。
郑国,春秋中叶在晋楚两大国中崛起的小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经济,傲视群雄。一次,郑国的重臣子国带兵去进攻并不强大的蔡国,得胜还朝是理所当然的了。满朝文武都夸耀子国为国立功,子国不禁洋洋得意。不料,他的儿子子产对父亲伐蔡之举表示反对,他说:
“作为一个暂时还十分小的国家,郑国不肯集中精力治理自己的国家,无缘无故地去侵犯他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所谓‘失道寡助’,郑国会遭受灾难。”对儿子的一番话语,子国气得胡子噘起老高,十分不满意,将子产痛骂了一顿。果然,郑国因侵犯蔡国而引来了晋、楚两个大国的轮番攻击,把郑国闹得鸡犬不宁,满朝文武这才佩服子产的先见之明,从此集中精力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