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2600000012

第12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糊涂”法则二(11)

由此可见,用兵的谋略是人生谋略淋离尽致的发挥,善于用兵的人军帐中的运筹帷幄,战场上的随机应变,都需要超凡智慧。许多战争都是靠“明知故昧”迷惑敌人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巧用明知故昧的计谋比比皆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则就是诸诸亮使计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确保赢得荆州的故事。

东吴大将周瑜是个年少有为、足智多谋的英才。他运筹帷幄,击败曹兵,荆州志在必得,无奈诸葛亮火中取栗,夺取了荆州。气得周瑜暴跳如雷,金疮迸裂,半晌方醒,立誓一定要夺回荆州。想举兵与刘备、诸葛亮决一雌雄。谋士以形势严峻复杂、不可破坏孙刘联盟为由,劝他忍耐,要先礼后兵,先去说服刘备主动放弃。周瑜以为有道理,便派鲁肃来到荆州,对诸葛亮说曹操想除掉刘备,东吴前来帮忙,刘备不应占据荆州,而荆州理应归东吴。诸葛亮说他们占据荆州是以叔辅侄,刘琦尚在,有什么不可,便请公子出来。鲁肃当时见刘琦病恹恹的,料知活不长久,便说:“公子若不在,便如何?”孔明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另有高议。”鲁肃说:“若公子不在,须将荆州还我东吴。”诸葛亮说:“好!”

孔明深知荆州的重要性,也是刘备唯一可以安命立身之所,怎么能给东吴呢,他虚应的目的只是想走一步,说一步,占多久是多久,如今不必与东吴闹翻。他知道,他是不会还荆州给东吴的,他答应归还,只是那时没有别的借口。

鲁肃是个诚实的人,回去把上述情况对周瑜说了,并保证“只在鲁肃身上,务要讨回荆州”。两人都眼巴巴地等着刘琦早点死掉,好占据荆州。

而刘备这边已在盘算长期占领荆州的计划了。不久,刘琦病亡,刘备料理后事,诸葛亮却早有了应付东吴的办法了。

不久,鲁肃果然应命而来,自然旧事重提。“现在公子已死,请你们归还荆州于东吴吧!这可是你许下的诺言啊!”

没想到诸葛亮却倒打一耙,强辞夺理道:“子敬,你好不通理,刘琦之父是我主刘备的叔叔,弟承兄业,自是情理之中。东吴是外姓人,怎么这么厚着脸皮来索要不属于你们的城池呢?”一席诡辩说得鲁肃无言以对。鲁肃于是说自己是受人之托,不能辱没使命,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诸葛亮故作理解和宽容的口气说:“等将来获取西川定归还!”诸葛亮软硬兼施,鲁肃只得听从。诸葛亮还装模作样地当场让刘备写成文书,签字画押。鲁肃想这下总不要紧了吧!

鲁肃拿了文书回答周瑜。周瑜当即识破了诸葛亮的伎俩,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了。名为借地,实是无理抵赖。他说取了西川便归还,知他什么时候取西川?要是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还荆州?如此的文书有什么用。他们要是不还荆州,主公责令下来有你好瞧的!”鲁肃当时呆了,但还是抱着一些希望:“恐怕刘备不会负我吧!”周瑜说:“刘备枭雄之辈,孔明奸猾之徒。可能不会像你这般诚实。”

不久,荆州传来消息,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说:“我有办法了,管保使刘备束手就擒,夺取荆州易如反掌。”鲁肃问是何计。周瑜说:“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主公有一妹尚待字闺中,我劝主公将妹妹嫁与刘备,使刘备来入赘。刘备来了就把他押做人质,用他来换荆州,让他得不到妻子,反还我荆州。”

因此便派使者来荆州作媒。孔明知这是为了荆州之故,只劝刘备应承保证万无一失,依然明知故昧,结果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到底没有讨回荆州。

看来“强中更有强中手”,周瑜虽然很有计谋,可比起孔明来还略逊一等。

不过周瑜也有值得夸耀的谋略。周瑜使用明知故昧的计谋,把曹操玩弄于股掌之上,从而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后人称道。

2周瑜设圈蒋干自投

东汉末年,曹操威逼得刘备几无立锥之地,又陈兵长江,率领五六十万号百万雄师,想迫孙权臣服。东吴抵抗的重任,落在周瑜的肩上。然而,东吴五六万兵,要和百万雄师对抗,简直是螳臂挡车,蚍蜉撼树,不要说进攻,连防守都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时候,如果再不争取主动,东吴这只鸡蛋必定被曹操碾碎。周瑜知道北军都是旱鸭子,不善水战,就想先除掉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两人原是刘表部下投降曹操的,周瑜知道这是一个突破口,却无计可施。

一日,他正在帐中议事,闻报同学蒋干来访,便笑对诸将说:“曹操的说客到了。”此时灵光一闪,计从心来,吩咐各将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各将领命而去。

周瑜出来欢迎,一见蒋干便问:“子翼(蒋干的字),隔江来访,是不是来做说客,劝我投降曹操?”

蒋干惊讶。但他也是个聪明人,随即答道:“什么?你太多疑了,你我同学一场,离别太久,特来叙旧罢了,为什么疑我当说客呢?”

周瑜笑答:“闻弦歌而知雅意,在这个要紧关头——”

蒋干愤然作色,说:“你待同学这样疑心,那么再见吧!”

周瑜立即挽住蒋干的胳膊,笑说:“不过说句笑话罢了,老友嘛,客气什么!既然老兄不是来做说客,不妨住在这里玩几天,叙叙旧情。”就不由分说,把蒋干请到帐去,传令文武各官与蒋干见面,大摆宴席,又特意对各将士说:“蒋先生虽从江北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各位不要见疑!”说完,把佩剑交给太史慈,说:“你拿着我的剑作监酒。今天宴饮,只叙旧情,或谈诗词歌赋,如有提起曹操和本国军情者,可临席处斩!”

面对这先发制人的作派,蒋干惊愕,却不好也不敢说什么。周瑜又说:“我自领军以来,从没有饮过酒,今日得见老同学,不醉不归!”

接着就是连连举杯,不亦乐乎。

大家都有点醉意了,周瑜牵着蒋干的手,在帐外漫步。周瑜问:“你看我的将士英勇吗?”

蒋干答:“的确名不虚传,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又到帐后,见粮草积如丘山,周瑜问:“你看军粮充足不?”

蒋干慢应:“果然兵精粮足,你真不愧文武全才!”

周瑜佯醉狂笑:“想我周瑜当初和你同学之时,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日哩!”

“那是必然,以兄之才,实在不是过分!”

“大丈夫处世,有这样的际遇,死而无憾!待遇知己之主,名虽君臣,情同骨肉,言必听,计必从,祸福相依,同甘共苦,纵使苏秦张仪再生,也不会使我改变主意了!”

这明明是一种暗示,吓得蒋干面如土色。

两人回帐复饮。直到夜深,尽兴而散。

周瑜装作大醉,挽住蒋干,说:“今晚要同乐夜话,说个痛快!”

两人同床异梦,各怀异胎,却都装作烂醉。

二更已过,蒋干心怀鬼胎,怎么睡得着?起身一看,残灯尚明,周瑜鼾声如雷,蒋干看见桌子上有一叠公文,他蹑手蹑脚走过去一看,都是来往书信,中间有一封写着张允、蔡瑁谨封,急取书看:“某等降曹,实迫于形势。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一有机会,就将曹贼的头颅,献于将军……”

蒋干暗惊,忙将信藏在身上。

那边周瑜翻了个身,蒋干忙吹灭蜡烛,潜步回到床边,听到周瑜在说梦话:

“子翼!这几天之内,我要把曹贼的头颅拿给你看!”

“唔——”蒋干漫应。

“真的,子翼,我——我要你看他的脑袋。”

“什么?”蒋干问他,那边又鼾声如雷了。

蒋干装睡。已经四更了,听见有人走进帐来,低声唤“都督……”

“唔!”周瑜被摇醒了,朦胧中问:“床上睡着的是谁?”

“这是都督的同学蒋先生呀,怎么又忘记了呢?”那人答。

“唉,糟糕!我平日没有饮酒,这次酒后会失事,不知道说过什么没有。”

“江北有人来了!”

“嘘——”周瑜忙制止了,叫:“子翼!子翼!”蒋干装睡熟。周瑜走到帐外,那人对周瑜说:“张、蔡二都督叫我来报,近日防范甚严,一时不能下手……”

下面的话更低,听不清楚。不一会儿,周瑜潜回,又叫蒋干,蒋干不应。周瑜又上床睡起来。

到了五更,蒋干轻唤周瑜,当然没有答应,当即带了小厮,忙忙赶回去了。

蒋干把信拿给曹操一看,曹操大怒,当即把蔡、张二人斩了。

接着,周瑜又运用了一系列计谋,一把火烧得曹军焦头烂额,败回老巢。曹操元气大伤,再无南进之力,三国对峙格局,就基本上形成了。

3依计而行更点打乱

后周时,冯瓒奉派往梓州做知府,出任不到几天,得到情报,说蜀军校官上官进,啸聚了3000多名亡命之徒,准备于晚上三更时分偷袭府城。

冯瓒做事沉着,成竹在胸,对将士说:“这群乌合之众,武器也不过长矛大棒,我们可以用重物压住城门,到天亮时他们自然会溃败的。”

城中当时只有300名骑兵,都被派去分守城门,而冯瓒坐镇城楼,亲自督战。他命人打更时故意缩短时间,还在半夜时已打了五更了。

上官进一帮匪徒听到五更鼓声,以为天快亮了,就大惊而逃。这时,冯瓒下命令出兵追击,捉到上官进,招降了1000多人。

这种将计就计,明知故昧,当然是小计策,是正好利用了对方是外来之人,心理慌张惊恐,而又不熟悉本地情况,对方不会想到这是一种计谋,容易相信,受骗上当。在唐朝时还有一个同样的故事:

段秀实任泾州刺史,时值年馑,盗贼蜂起,人心惊惶。王童之暗中勾结若干吏卒,预定某日五更黎明起事,反叛朝廷。

当晚,段秀实接到密报,他仍镇定自若,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天黑后,秀实召见打更夫,告诉他们,每到起更时,必须先来见他。

秀实就把每一更的时间延迟,不到四更天就亮了。乱党大出意外,彼此间又无法联系,不敢轻举妄动,谋乱计划无法实行,秀实随即在城里严密搜查,清出了叛乱分子,一网打尽,泾州城的治安很快好转。

十一、严守中庸循序渐进

我国古代,每逢社会动乱,局面复杂,非常需要无为而治,但要加一些积极性开创性的因素进去,这些因素加进去,便成为有为与天为的中间状态,升华为“中庸之道”意即糊涂法。

糊涂法又称作“愚”,最初还是孔子发现并提炼出来的。《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称赞宁武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这人,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完全随着政治气候而变化。孔子发现了这个秘密,尤其欣赏,认为“知”还容易做到,而愚则必须有超人的天赋。

“愚”亦即糊涂,是最高明的政治及处世谋生手段,是孔圣人发现并给以设定的。

从孔的观点来说,“愚”的本质是中庸,他说:“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

民解之矣。”“中”即中和调和,“庸”即用。“中庸”即中为用。中庸作为德性而言,是指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般老百姓所缺乏的就是这个。

中庸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它外在表现是“愚”。孔子解释具体做法即:“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无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而竭焉。”这是孔夫子的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加以说明。他说假如要是有“鄙夫”来问他什么事,鄙夫自己内心真的不懂,而是从这件事正反、利害、得失几个方面去说,把话说尽,却不做出自己的判断。让“鄙夫”听个清楚,实际得个糊涂,这就行了。从这段文辞中,自问自答,流露出孔夫子洋洋自得的神态,其得意处就在这“无知”

,而不在有知。这既可用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又可用在政治活动中,能行此道,则高明极矣。不过笔者疑心他这是从宁武子那里受到启发,跟宁武子学的。从他的平生经历中能找到很多证据,证明他在“邦无道”的时候,一贯沐浴风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并不能达到“无知”的高度。

《论语·微子》中又载他的话说: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认为虞仲、夷逸等隐士的行径就背弃了中庸之道,何必要坚持隐的原则呢?

最好什么原则也不要坚持,对任何事物都采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开了后世“大隐于朝市”之滥觞。不过孔子行事,并不都是这样,不然,他自己何必要大喊“鸣鼓而改之”呢?他说宁武子“其愚不可及也”,大概就是因为他虽然能认识到那样的高度,却无法身体力行而达到。

后来的政治家或世人,在理论上不及孔子深刻,在实践上却真正达到了“不可及”的高度。

清廉高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过分苛求,性情刚直又不矫枉过正,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的甜,海产品的鱼虽然腌在缸里却不十分的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做人处事的美德。

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容器,就向守庙人询问道:“这是什么容器?”守庙人说:“这大概是人君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具,空着的时候倾斜,装进一半水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了。”孔子回头对学生说:“灌水吧!”学生就舀水灌进容器里面,水灌到一半,容器就正立着,注满水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就歪斜,孔子喟然长叹:“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问道:“请问保持富贵的地位,如同保持水满而不翻一样,有什么办法呢?”孔子说:“自己机敏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使勇敢而力气盖世,也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财富拥有全天下,要保持谦让再谦让的方法。”这就极具体地说明了“物极必反”

的中庸道理。

1中庸者王导

王导(276—339年),晋朝眘琊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王导少时很有胆量,具有将相气质。王导在洛阳时与眘琊王司马睿友善。永嘉元年,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业(今南京),王导相随南渡为安东司马。

永嘉五年(316年),后汉又攻占长安,西晋灭亡。

当时,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王导联合南北士族,拥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在建业定都,史称东晋。五马渡江以后的东晋宗室零落,内外军政大权旁落毫无实力。

王导在创建和维护东晋政权上,费尽心机。没有他,东晋很难建立,就算建立也会分崩离析。

当时江南旧属三国孙吴政权故地,西晋灭孙吴后,南方士族受到排斥,便一直对晋室和北方士族心怀不满。这样,王导处境其实很难,外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压力,内有南北士族纷争。实际王导才是东晋政权的真实缔造者。以他的权势完全可以称帝,而他竭诚尽忠地维护晋室。

这里,王导值得称道的地方并不仅在于忠诚,而且在于这人比当时许多人具有更高明的政治眼光。他深深认识到,司马氏宗族虽然衰落,但存在弥合各种棘手的社会矛盾的功效,北方侨姓唯有在晋朝旗号下才有理由在江南立足;南方士族也只有在晋室的旗号下才能抗拒来自北方的各种压力。王导维护晋室,实则乃维护稳定政治局面,是高瞻远瞩的表现。他注重笼络南方士族,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历仕元、明、成帝三朝,在极艰难的情况下完成济三朝的伟业,他运用的最后的手法就是糊涂法则,即中庸之道。

《世说新语·政事》说:“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篆诺之。自叹曰:

‘人言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当时很多人指责他处处昏愦糊涂。他说,你们现在昏愦,早晚有一天会怀念我这昏愦糊涂,知晓其中道理的。

王导作扬州刺史,派属官到各郡考察政治,考察回来的都向王导报告郡太守的权责得失,只有顾荣的后族子顾和沉默不语。王导问他听到些什么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