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谦忍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1800000053

第53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辱负重二(9)

晏婴连忙说:“擎天保驾之功,应当受赏!”

公孙捷飞快得把金桃咽下肚里去,翻开傲眼向周围横扫一下。古冶子不服气也站起来说:“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当年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浮沉九里,斩骄龟之头,救回主上一命,你看这功劳如何?”

景公接口就说:“真是难能,那次如果不是将军,恐怕一船人全部要溺死了!

”又把金桃和酒赐给他。

但是,另一位勇士田开疆却气冲冲地发起牢骚来了。他说:“本人曾奉命去攻打徐国,俘虏了500多人,逼徐国纳款投降,威震邻邦,使他们一一上表朝贡,为国家奠定了盟主地位。这算不算功劳?能否受赐呢?”

晏婴立刻回奏景公说:“田将军的功劳,确比公孙捷和古冶子两位将军大10倍,可是可惜金桃已赐完了,可不可以先赐一杯酒,待金桃熟时再补赐吧!”

景公安慰田开疆说:“田将军!你的功劳最大,可惜你说得太晚。”

田开疆再也听不下去了,忍不住气忿地按剑大声嚷了起来:“斩龟打虎,有何了不起?我为国家跋涉千里,血战功成,反被冷落,并且在两国君臣之间受此侮辱,为人耻笑,还有什么面子站在朝廷上呢?”立即拔剑自刎。

公孙捷大吃一惊,亦拔剑而出,说:“我们功劳小,田将军功大,反而吃不着金桃,于情于理,绝对说不过去!”手起剑落,也自杀了。古冶子跳了出来,激动得几乎发狂地说:“我们三人是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今两人已亡,我又怎能独生?”

话音未落,人头已经落地,景公想制止也来不及了。从今以后,晏婴又把奸党逐个收拾,施展他的伟大抱负。齐国三位武夫,无论是打虎斩龟,还是作战确实称得上勇敢,可是那只是匹夫之勇,因此在晏婴真正的大智大勇中败下阵来。

两个桃杀了三个武士。他们忍耐不了自己的骄悍之勇,才被晏婴利用了。

十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疏忽之忍《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告诉人们应当重视细微小事及其积累。《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所有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变化来的,都有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一个人或善或恶也是慢慢变化,不断积累的结果,因而不能对小事情有所疏忽,应当慎对微小的变化,要审微才能察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伯温《郁离子》中说:人的一个指头感到寒冷,假如不想法让它温暖起来,就会影响到他的手脚。一只手或一只脚觉得寒冷了,老不去温暖它,那么就会影响到人的四肢。人体的气脉是相互连通的,忽视了小的部位,就会影响到人全身。

疾病侵入人体的时候,开始只是一点点,没有知觉或是略微有知觉,可是却被忽视了,于是发展起来,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最后造成人体的死亡,这是很可悲的。国家尽管很大,丢失一座城池,不能算大损失,人们全都这样认为。一个城池的损失不挽救,就会影响到一个州,由一州到十州,再到全郡,以至于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最后尽全力来挽救,也无济于事了,国家也就灭亡了。因而说一个国家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全身的肌肉纹理,凡是血脉所能到的地方,全都是不可缺少的,也都是不能忽略的。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没有看到细微的差错,而导致全局的失败。

吕坤《呻吟语治道》中说:“人情之所易忽,莫如渐;天下之大可惧莫如渐。渐之始也,虽君子不以为意;有谓其当防者,虽君子亦以为迂。不知其积重不反之势,天地圣人亦如之奈何。”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讲,就是对于微小的东西很易忽视。什么东西刚一发生,就是有远见的人也不以为意,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假如这时候有人说应该重视它,防范它,就是具有不同一般的人也会认为是太过迂,太保守了。正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积重难返,已经形成了恶果以后,就是天地之间的伟人、圣人也毫无办法。能够看到这一点,从事物刚一发生的时候,就注意他的发展情况,预测发展结果,才能避免重大事情一旦发生,束手无策。

商朝的时候,殷纣王即位不久,他就命令工匠为他雕刻一把象牙筷子。他的庶兄,也是一位忠贤的大臣箕子听说此事,感叹道:“用象牙的筷子,一定不能再配土瓦器皿,而必是以犀牛角雕成的碗,白玉琢成的杯相配才适合。有了这些高贵雅致的筷子、杯子,那肯定其中不能盛野菜汤和粗粮做成的饭,而必定有山珍海味才能相配。吃着山珍海味的人,怎能愿意穿粗布衣服?也一定不再想住在低矮的茅屋陋室,而要穿华丽的服装,乘华贵的车马,住在高楼广厦之中。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商地境内的所有物产都没法满足他的需求和欲望,那就有可能去征讨远方各国的珍稀产物,势必就要发动战争。从一把象牙筷子当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事情发展的结果是十分可怕的,禁不住为大王担心。”

箕子可谓是圣贤的君子,能够见微而知著,从一把筷子看到了商纣王的本性,从而预知了他今后的发展情况。用筷子似乎是一件生活小事,而正是这样的开端,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追求,也看出了他的发展方向。

汉朝的何曾,字颖考。他经常侍奉汉武帝用膳。对着每一次丰盛的宴席、起舞的宫女,他总是觉得心中闷得慌。这一天宴罢,他回到家里,把儿子们召集到一起,感慨地说:“先帝创业建国多艰,哪能像如今这样?我每每侍宴时,听不到他们谈论治国的远大宏图,所论的不过是些家常小事,他们的后代有被灭亡的危险呀!我这一生还好,能够平安度过,只是替你们担忧。你们这辈如还能够寿终正寝,第三代肯定就不行了。”他又特别指着几个孙子说:“到了你们这辈人肯定会由于战乱而遭难的。”后来果被他言中,他的一个孙子被东海王越杀死,另一个孙子何嵩则哭着说:“我的祖父曾经以小见大,明察三代,是大圣人啊!”

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才能令当政之人善于用人,善于运事,能够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古人对这有这样的议论:“勿谓小而弗戒,溃堤者蚁,蛰人者虿。勿谓微而不妨,疽根一粟,裂肌腐肠。患尝消于所慎,祸每生于所忽。与其行赏于焦头烂额,孰若受谏于徙薪曲突。噫,可不忍欤!”

古人认为应当注重细节,不要疏忽大意,对事粗枝大叶,不仔细研究,遇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他们对于疏忽之忍有不少议论。

《关尹子》上记载有这样的议论:“不要忽略小事,船上只要有一个小缝隙就能使船沉了;不能轻看小东西,小虫也能毒害人身;不要忽略小人物,小人物往往危害国家。”

东汉时陈忠上疏说:“我听说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渊源。所以长堤溃决于蚂蚁洞,空气泄漏于针眼。所以明智的人谨慎细微,有智者能掌握时机。同样,不禁止小偷小摸,就会招致强盗。”

唐代裴中丞的《乞讨贱状》中说:“蜂蝎小,但是能够害人,必须致力剪灭扑伐,才能形成和平之势。”

古之奇著《县令箴》上说:“不要轻视小东西,蜂蝎尽管小却有毒;不要轻看小路,小路上往往可以颠覆大车。”

疽,就是恶疮,刚起时不过像米粒那么小,乘早治疗则容易治,晚了就会很难治,以至于肌肉皮肤破裂,肠胃腐烂,直到死。

祸患在人谨慎时常常会消失,也就是《易经》“坤四”中所说的,考虑得周到,谨慎小心就没错。就是说阴处在阴的位置就没有相辅相成之态,这是非常危险的处境,但假如能谨慎就不会有害的。

唐太宗对群臣说:“朕时常担心骄横奢侈生于富贵,灾祸患乱生于疏忽。”

唐太宗明理善察,才能总结出这样的至理名言。

西汉霍光太专权,茂陵人徐福上书说:“霍氏太过分,陛下即使爱他,也应即时压抑他,不能让他自取灭亡。”三次上书,没一点回音。到汉宣帝地节四年,霍氏谋反未成而被杀掉,于是告秘者都被封了侯。这时有人替徐福上书说:“我听说有一个人经过一家,看见主人家的灶突是直的,灶旁堆了很多柴禾。这个人对主人说:‘把灶突改成曲的,将柴禾移远些,不然会有火灾。’主人不听,不久失火了,多亏邻居帮忙,才灭了火。从而就杀牛设酒宴,感谢邻里,将被火烧伤的列为上宾,其他的各自按功依次坐下,却没有招待告诉他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你听那位客人的话,不用杀牛摆酒,也不会有火灾。现在论功请客,应让你曲灶突移柴禾的受到奖赏,为什么只让烧伤的人做上宾呢?’主人这才觉悟,赶忙把那个过客请来。如今徐福上书数次,说霍氏有谋反之意,应该提防他。假如以前徐福的劝说得以实行,那皇上您也就不必给别人封侯赐土,而且霍氏也就不会由于造反而被诛灭。事情已经过去,独有徐福没有受到奖赏,希望陛下明察。”于是皇上赐给徐福10匹帛,并使他做了郎官。

不要以小而忽略任何事情,很多事都是因小而失大的。疏忽一时,就会遗恨终生。能够注重小的问题,仔细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够发现大的问题,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一切事要防患于未然。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善于从细小事情中来发现大问题,从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孙亮是三国时东吴皇帝孙权的孙子。小小年纪的孙亮聪明好学,碰事肯动脑筋,深得孙权的宠爱。赤乌十三年,孙权决定:立7岁的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为东吴皇帝。

初夏时节,皇家花园的梅子树上,挂满了累累的梅子。殷红的梅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适人喜爱。

这天,少年皇帝孙亮信步来到花园赏景,当他看到一串串殷红的梅子时,馋涎欲滴,忍不住叫侍从们摘下几串梅子尝尝。梅子入口,清脆酸甜,口舌生津,孙亮对侍从们说:“口感还不错,只是略酸了点。”

一个侍从趋前一步,对孙亮说:“皇上喜欢吃,何不拿蜂蜜浸泡一下?这样腌制后的梅子,不但酸味会大大减低,同时还别有一番风味哩。”

孙亮一听有理,马上使小太监去仓库取蜜。约莫半个时辰后,小太监捧了一坛蜜回来。小太监打开坛盖,孙亮伸头一看,好不恶心,原来有好几粒老鼠屎浮在蜜上。孙亮立刻沉下脸来,问道:“蜜坛里怎么会有老鼠屎?”

取蜜的小太监马上接口答道:“只有问库吏才知道。”

孙亮气愤地说:“把库吏立刻给我找来!”

一会儿,满头大汗的库吏被带到孙亮面前。孙亮指着库吏怒气冲冲地说:“你是怎么搞的,连几坛蜜都管不好,真是白吃饭了!”

库吏被吓得脸色发白,浑身打颤,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口中讷讷自语:

“我有罪,我有罪。”随后不无委屈地解释说:“蜂蜜入库时,是我亲自封的口,拿出来时,坛子又原封未动,这里面怎么会生有这种东西?我冤枉啊!”

“冤枉?”孙亮下意识地转过头去,瞥见站在一旁的小太监眼中流露出一份得意、狡黠的神色。孙亮的脑中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莫非里面有文章?于是,孙亮问库吏:“在这之前有谁去过仓库?”

库吏马上说:“没有,没有。仓库门我一直锁着的,别人进不了。”

“有人向你要过蜜吗?”孙亮追问了一句。

库吏若有所思地抬起头,然后指指站在一边的小太监说:“前些天他向我要过蜜……”

“你没有给我,我就走了,根本就没进过仓库。”小太监打断了库吏的话。

库吏接着说:“我问他是不是皇上要蜜,他说不是,我于是就没给他。”

孙亮听了,“嘿嘿”地冷笑几声,对小太监说:“如此看来,是你玩的诡计罗!”

小太监连忙跪下,对孙亮说:“我伺候皇上,一向小心谨慎,请皇上明察。”

说完后,抬起眼睛看了看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