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谦忍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1800000052

第52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辱负重二(8)

连孔子一生,事事处处注重自我修养,仍有人诽谤,所以我们常人受有诽谤也是常事,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对待诽谤。有的人一听到对自己的抵毁之言就怒不可遏,要去论个明白,不能忍受诽谤之气,而有修养的人却等闲视之。《孟子》中记载:有次鲁平公要见孟子,鲁平公的心腹臧仓在鲁平公跟前说:“礼义是要从贤者身上体现出来的,而孟子办丧事不守礼义。您不要去见他!”鲁平公没有问青红皂白,轻率地相信了臧仓的话,便没有去见孟子。后来孟子的学生名叫乐正克的来告诉孟子说:“鲁平公要见您,他的心腹臧仓拉住了他,最终使他没来成。”孟子处之淡然,不以为意。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有什么流言呢?

东汉第五伦,字伯鱼。汉光武帝时担任会稽太守,后来改任蜀郡太守。光武帝对第五伦笑说:“听说你派吏打你的岳父,不给妻兄饭吃,真有这种事吗?”

弟五伦回答说:“臣子三次娶妻,都没岳父,小时候饥寒交迫,一石米要抵上一万钱,所以知道米的贵重,实在不肯轻易给人饭吃,但妻兄来了,总不至于让他饿着肚子。”

《三国志》载魏武帝曹操说:“相互勾结,联合成一个小团体,是圣人所痛恨的。据说冀州的风俗,父子分家,互相说长道短。以前直不疑没有兄长,世人说他私通他的嫂子。第五伦娶孤女,别人说他虐待岳父。这都是混淆黑白,欺天欺君的一种人。”

《诗经小雅》议论诋毁他人的人说:那是什么样的人呢?心肠特别刻毒,那就是诽谤他人的人啊。

古人对于行诬陷他人之行,言他人短处的人恨之入骨,以至于他们认为把好诬陷人的家伙,扔到豺狼虎豹那里去,连豺狼虎豹都不愿吃。

诽谤他人是人的一种无能的表现,喜好陷害他人,污蔑他人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不管是上天或是世人都会痛恨这样的人。陈朝有个叫司马申的人,字季之,河内人。大建年间担任秣陵县令,又升为东宫通事舍人,先后侍奉了三个皇帝。他掌管着朝廷的机密,很受信任,因而他便作威作福。司马申生性残酷狠毒,喜欢无中生有,常常诋毁朝廷上的正人君子,所有的人差不多都因为他而受害。有违背他的意旨的,司马申一定会捏造谣言来诬陷他;如果对他阿谀奉承,司马申就找机会举荐他做官。

孟郊的诗说:“古人像野兽一般,却都有圣人的道德;现在的人冠冕堂皇,他的心肠却像野兽般不可估摸。看起来是笑,却未必和善;看起来是哭,却未必悲哀。只是在口头上表示是朋友,肚子里却是满腹的毒计。好人常常依据正道行事,因此不苟合于世上的流俗;恶人阴谋诡计多端,只要能获取就不顾仁义道德。

孟郊对世人的心态的了解也是很深入的,他的批判也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在日常中应该注意那些口是心非,脸上一团和气,背后专门去攻击、陷害、诽谤他人的人,这是诽谤之忍的一个方面。同时自己为人也要正直,不要因为别人超过了自己,就无法忍受这种现实,仇视别人的一切而去制造流言蜚语。还要注意听到了对他人的诽谤之辞,要冷静分析,忍住轻信和幸灾乐祸之心,善以待人。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汉昭帝才不过8岁,还是个顽童。汉武帝放心不下,把他托给霍光、金日石单、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地位最高,把持着朝廷大权。

霍光忠心耿耿辅助汉昭帝,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威望日高。但是霍光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汉昭帝的大姐)等一批人。这些人本来就忌妒霍光,这是因为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更是恨透了他。正好当时汉王刘旦(汉昭帝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当成皇帝,也对霍光极为不满,上官桀等人就和刘旦勾结起来,想设计除去心头之患霍光。

汉昭帝14岁那年,上官桀一伙趁着朝廷让霍光休假,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书信,遣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信送到了汉昭帝手里。汉昭帝接到信一看,上面说:

“大将军霍光前往检阅羽林军,竟然擅自摆上皇上专用的仪仗,吃皇上才能享用的饭菜,不守法度,耀武扬威。他还不经皇上应允,擅自往大将军府增调武官,这简直是独断专行,没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扰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我愿辞去王位,到宫里保卫皇上,提防奸臣犯乱。”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做好一切准备,只等汉昭帝一声令下,就把霍光逮起来。谁知昭帝却没有动静。

第二天清早,霍光去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呆在偏殿中听候发落。汉昭帝不见霍光,问道:“大将军在哪儿?”上官桀回答:“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因此不敢进来。”霍光进去,自己摘掉帽子,跪下磕头请罪。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霍光既高兴又纳闷,问:

“皇上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羽林军就是最近的事,增调校尉到现在也不到10天,燕王远在北方,他岂能这么快就知道?再说,将军如果要作乱,也没有必要依靠校尉呀。”上官桀一伙和文武百官听了都大吃一惊,觉得这小皇帝年纪不大,却真不简单呢。

汉昭帝又说:“这事只问送信人就可以弄清楚,不过要是其中有鬼,他肯定逃了。”左右连忙去找送信人,果然跑了。汉昭帝马上下令缉拿,还连连催问捉到了没有。上官桀他们吓得要死,就劝汉昭帝:“这小事一桩,皇上就不必穷究了。”汉昭帝说:“这事还小吗?”从此他就更加信任霍光,怀疑起上官桀一伙来了。

后来上官桀他们又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发火了,说:“大将军是位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谁敢再诬蔑大将军,我就办谁的罪!”上官桀他们看这法子行不通,就计议着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埋伏下士兵把霍光杀了,而后废了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这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了。上官桀一伙全被取了首级,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也只好自杀了。

靠诬陷他人,诽谤他人,运用恶毒的手段,即使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会维持长久,早晚会被别人识破。

当然,面对诽谤忠良的现象,还需要以大局为重,敢于对反对势力动真格。

十一、有勇有谋方为真英雄——小勇之忍

不好小勇,是指人不要逞强、逞能。做事应该量力而行,谨慎行事,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才能进退有序。一个人恃勇行事,常常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轻视困难,轻视对手,使自己处于不利之地。有时明明是自己没有把握的事,却硬要把胸脯拍得山响;有些事自己根本不懂,也从来没有做过,却仗着胆子夸下海口,立下军令状,这样做势必给自己带来痛苦和被动,甚至会脑袋搬家。

勇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本来是人类社会中带有共同性的传统美德。然而勇也是有层次的,古人依据勇的程度和性质的不同,把勇分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我们鼓励和提倡的是真正的大勇大智,是士君子之勇,而要隐忍的是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荀子荣辱》中告诉我们小勇都有哪些具体表现:“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避死伤,不畏众强,然唯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利,无避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然则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这些勇都不是真正的勇,我们应该克制和杜绝它们,它轻则伤人伤己,重则对社会、对人民都有极大的危害。

小勇之忍,就是有勇而不妄为。不好小勇要求的是一种相对谨慎、有智慧的人生态度。遇事不盲从,不草率决定,三思而行,不会因为一时的意气行事,导致无端的麻烦。因此古人说:“暴虎冯河,圣门不许;临事而惧,夫子所与。黝之与舍,二子养勇,不如孟子,其心不动。故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圣人格言,百世诏诰。”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恃勇而不怕死的人,孔子不赞同让他指挥军队。而遇事谨慎思考的人,才是作为军队指挥官的适当人选。北宫黝与孟施舍二人培养勇气的方式不如孟子,孟子培养勇气,重在不动摇心志。因此君子有勇而无义,必作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必为盗。圣人格言,昭示百世。唉,如何能不忍呢!

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有勇无谋,只能是匹夫之勇,不仅做事容易急躁、冒险,而且常常是目无法纪,大胆妄为。这样的匹夫之勇不值得提倡,是人应该忍耐、克制的情感。前面说过暴虎,是指徒手打虎而不用武器;冯河,是指不用船只而涉水过河。《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话:“暴虎冯河,死而不悔的人,我不赞同他。人遇到事一定要小心谨慎,好好地谋划。由于这个而最后成攻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

孟子曾经指出:“北宫黝培养自己的勇气,从不为一点小困难而动摇;孟施舍培养自己的勇气,把不胜的形势看成能够取胜。”孟子又说:“我40岁不动心。”北宫黝培养自己的勇气,务求必定胜利,其特点是与敌拚搏的时候越是这样;孟施舍培养自己的勇气,则无所畏惧,其特点在于保存自己。孟子的不动心,只是尽心知性,情况清晰而不会怀疑;道理明,道德修,一举一动都合乎道义,自然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当子路问孔子是否推崇勇敢时,孔子回答:“君子假如有勇敢而无道义,便会作乱;小人假如有勇敢而无道义,便会做强盗。”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根据地位说的,是说在上位的君子,为他的血气本性所驱使,若是不以义理来控制,就会违反义理而变成作乱;若是在下边的小人,为其本性血气所驱使,又不用义理来加以控制,就会为所欲为,变为强盗了。因而有如下说法:义理之勇不可无,无义之勇不可有。大概子路好表现自己的勇敢,而孔子指出他的过失。

要说勇武,自古没有比军中大将更为勇毅的了,但要真能以勇胜敌,单靠匹夫之勇是不行的。不管是哪朝哪代,真正勇敢的将帅、兵士,都懂得怎样克制无谓的勇、小人之勇,才能胜敌。所以为将为帅,他们具有的是大智大勇。他们也能忍住一时的激愤,一时的冲动,不仗勇妄动,而是忍勇待时而动,最后获胜。

匹夫之勇如何能不忍呢?”

《劝忍百箴》中说:“阃外之事,将军主之;专制轻敌,亦不敢违。卫青不斩裨将而归之天子,亚夫不出轻战而深沟高垒,军中不以为弱,公论亦称其美。

延寿陈汤,兴师矫制,手斩郅支阝,威震万里,功赏未行,下狱几死。自古为将,

贵于持重;两军对阵,戒于轻动。故司马懿忍于妇帻之遗,而有死诸葛之恐;孟明视忍于二陵之败,而终致穆公之三用。”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郭门外面的事情,一律由将军主持;即使将军专制轻敌,别人也不可能违抗。卫青不斩偏将,而把他交给天子处理;周亚夫不轻易出战,而以深沟高垒坚守,人们不认为他们这是软弱,公共舆论也赞同他们。甘延寿和陈汤声称得到皇帝之命,发兵攻打匈奴,杀掉了匈奴郅支单于,威震万里西域,可是当还未兑现对他们的功赏时候,陈汤就被下到狱中,几乎死在狱中。自古以来,为将者以持重为贵;两军对阵,最忌的是轻举妄动。

西汉卫青,汉武帝时为大将军,曾率6位将军攻击匈奴,杀敌1万多人。右将军苏建的军队几乎都被敌人消灭干净,他自己却脱身逃回来了。军中议郎周霸说:“大将军出征以来,还没有杀过一个偏将。现在苏建丢掉了自己的军队,能够杀掉他以明军威。”卫青说:

“我蒙皇上信任,率军出征,哪怕没有军威呢?我的职责虽然应该斩逃跑的将军,可是我身受皇帝的恩宠,还是不敢独断专行,在境外斩杀自己的将领。身为臣子不敢专权,不也是容许的吗?”结果将苏建关起来,送到汉武帝所在的地方。武帝下诏,免苏建之死,贬为普通百姓。卫青是一个深明大理的人,他忍逞一时的威风,放过手下有过错的将领,不是他治军不严,威风不够,相反是他为人能忍的一个方面。

汉景帝时,周亚夫拜为太尉。那时吴王率其余7国兵举行叛乱。汉景帝命令周亚夫率领36名大将军攻打吴楚诸国。周亚夫对景帝说:“楚国的士兵剽悍并且灵活,我们的军队不能跟他们正面交锋。建议把梁国丢给他们,然后断绝他们的粮草之道。”景帝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吴国军队猛烈地攻击梁国。梁国屡次派人求援,周亚夫都不派兵。梁国于是派韩安国、张羽为将军。张羽敢拼敢打,韩安国比较稳重,两人使吴兵受到重挫。吴国的军队准备向西攻打,却由于梁国坚守不下,不敢引兵向西,随之攻击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守在城中,却不与敌交战。一天晚上,周亚夫军队发生内讧,叛军一直冲到周亚夫的营帐下,周亚夫躺在床上镇定如常。过了一会儿,军营中便平静了。吴国军队冲向东南角,周亚夫却在西北角防备,果真如此,吴国的精兵冲向西北角,却冲不进去。吴国和楚国的军队饿死的人很多,军队随即叛逃散去。这一年的2月,周亚夫派兵追杀,一举打败了他们。吴王丢掉军队,在夜里逃走,楚王刘戊自杀了。

周亚夫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他懂得在何处用武。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真正有大智大勇的人是受到人敬重的。我们提倡的是大智大勇,摒弃的是匹夫之勇。一时的冲动,头脑不冷静,只要可以是轻举妄动,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所为的事。忍小勇就是遇事要沉着冷静,不慌忙下结论,不轻易地去与对方动手,而是仔细分析利弊再采取行动。

春秋时,齐国有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勇士,齐景公十分宠爱他们。这三人结义为异姓兄弟,自诩是“齐国三杰”。他们挟功恃宠,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甚至在国王面前也“你我”称呼起来。这时,乱臣陈无宇、梁邱据等乘机收买了他们,阴谋把国王推翻,夺取政权。

相国晏婴看不过去,眼看这种恶势力逐渐扩大,危害国政,便时刻担忧着。

他明白奸党的主力在于武力,三勇士就是王牌,多次想把三人干掉,可是他们正得宠,又怕直接行动齐王不依,会弄巧反拙。

有一天,邻邦的国王鲁昭公带了司礼的臣子叔孙来访问,谒见齐景公。景公马上设宴款待,也叫相国晏婴司礼;文武官员全体列席,以壮威仪;三位勇士也奉陪左右,摆出不可一世的骄态。

酒过三巡,晏婴上前奏请,说:“眼下御园里的金桃熟了,难得有此盛会,能否摘些来宴客?”

景公即派掌园官去摘取,晏婴却说:“金桃是难得的仙果,必须要我亲自去监摘,这才显示出庄重。”

一会,金桃摘回来了,装在盘子上,每个有碗口般大,香喷喷的。景公一见就问:“只有这么几个吗?”

晏婴答:“树上还有三四个未成熟,只可摘6个!”

两位国王各拿一个吃了起来,相互赞美着。景公乘兴对叔孙说:“这仙桃是难得之物,叔孙大夫贤名扬四海,对两国邦交功劳很大,赏你一个吧!”

叔孙跪下答:“我哪里比得贵国晏相国呢,仙桃应该赐给他才对!”

景公便说:“既然你们相让了,就各人吃一个吧!”

盘里只剩下两个金桃了,晏婴再次请示景公,传谕两旁文武官员,让各人自报功绩,有功深劳重者得食此桃。

勇士公孙捷乃挺身而出,激昂地自夸起来,口沫横飞地说:“以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猎,亲手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虎,解了主公的围,这功劳大不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