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谦忍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1800000041

第41章 聪明莫为聪明误——忍智藏锋二(8)

面对危急,除了沉着应对,不慌乱从事,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处理,随机应变。

东魏侯景等人把独孤信围困在金墉。独孤信向北魏丞相宇文泰求援救,宇文泰便带领军队前往。侯景等人的部队夜间解围跑了。宇文泰领轻骑追击侯景,追到黄河边上,侯景与宇文泰交战,后者的战马中了流箭,惊而飞奔,宇文泰从马上摔了下来,东魏兵赶上了他。宇文泰手下的人都跑散了,只有都督李穆在身边。李穆下马,用马鞭打着宇文泰的背说:“你这个陇东士兵,主将哪去了?你怎么一个人留在这里?”东魏兵听了,没有把宇文泰当贵人,继续向前追去。李穆把自己的马给了宇文泰,和宇文泰一起逃跑了。魏兵见宇文泰复还,结果士气大振,又聚集起来,追击东魏兵,大破之。事情危急的时候,如可以以权变灵活的方法处理,便会绝处逢生或得到胜利,不然就会置于死地而且事情会失败。所以陆鲁望说:“如果蝮蛇咬了手,壮士应马上切断手腕。”意思是蛇蝎这些东西在你的手中咬了一口,你应当迅速地砍断手腕,稍迟一些,毒液便会流向肢体危及性命。这便是处理紧急事物的方法。

唐德宗时,有一奸臣叫朱氵此

,率众侵犯襄城。德宗征调泾原兵来解救。节度使姚令言带领5000兵士到京城。军士们冒着寒雨,带着子弟来,希望可以得到优厚的赏赐,然而来了以后,一点赏赐都没有得到,吃的仅是粗糙的饭菜,士兵们大怒,穿起铠甲,打起旗帜,大声喧闹。皇帝立刻命令赐帛,每人二匹,结果众人更加愤怒,把皇帝的使臣也射死了,之后进入城中。老百姓们非常害怕,皇帝和诸王公们跑到奉天去了。贼兵拥着朱氵此入宫,住在白华殿,朱氵此自称权知六军,派韩滉带着1000精兵,故称迎接皇帝,其实想袭击奉天。当时司农段秀实对将吏岐灵月说:“现在事情危急了!”于是派灵月伪称有姚令言的兵符,命令韩滉先回去。偷姚令言的印而未成,便用了司农印倒印在上面,派人追交韩滉。韩滉得到兵符后撤兵而归,用假印退了敌兵。

在危急之中,能做到沉着冷静,是可以化险为夷的必要条件。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大军前去攻打蜀国的时候,又派卫馞拿着符节带领1000兵马去监督邓艾和钟会的军事行动。

此回战争打得很顺利,蜀国的最后一位君主刘禅只能投降,蜀国也就灭亡了。刘禅投降以后,邓艾便擅自对下属封官授爵,钟会又暗中打自己的主意,想反叛朝廷,独霸一方。

钟会想除掉邓艾和卫馞,以便实现自己的野心,就暗中向朝廷报告,说邓艾怎样怎样。皇帝下令捉拿邓艾,并指示用囚车把他装回朝廷受罚。钟会就叫卫馞去捉拿邓艾,其目的是想借邓艾的手杀死卫馞,之后再把罪名加到邓艾身上,好收拾邓艾。由于卫馞带的兵很少,去捉拿邓艾,根本不是对手。

卫馞知道钟会不怀好意,想借刀杀人,可是,他作为监察官,又不好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他便连夜进入成都,进城以后,他马上告诉邓艾手下的将领们,说自己是受皇帝的指令前来捉拿邓艾的,其余任何人都与此无关,若是谁赶快归顺,他的职务待遇一切照旧,若是谁敢违抗,就杀掉他全家及所有亲族。到了凌晨,这些将领们全都投降了卫馞,而邓艾还在营帐内睡大觉。天亮以后,卫馞乘车直接进入大殿的前面,邓艾还未起床,卫馞便把邓艾及他的儿子一齐捉住。不久,钟会到了,他把右将军胡烈等不肯反叛的将军们请来,并立即抓起来关进成都城,接着就发兵谋反了。可是,由于士兵们都来自中原,他们思念家乡,不肯长期留在蜀地,于是,一听说钟会要谋反,城内城外顿时骚乱起来。这时,钟会也紧张起来,他留住卫馞商量对策,并在竹版上写着“想杀掉胡烈等”字样,举起来给卫馞看,卫馞不答应,于是,两人的对立更加明朗化了。卫馞上厕所时,看到胡烈过去的勤务兵,就趁机命令他,把钟会谋反的消息迅速传达给部队。

城内箭拔弩张、杀气腾腾,钟会逼卫馞表态,两人把刀各横放在膝盖上,一夜未合眼。城外,士兵们不知所从,他们想攻城,可是因卫馞、胡烈等人在里面,又不好进攻。

正在此时,钟会叫卫馞去慰劳各路官兵。卫馞实在想脱身出城,但故意说:“你是三军的主帅,应该由你亲自去。”钟会说:“您是监察长官,应该先去,随后我再来。”卫馞便趁机走下殿来。接着,钟会又后悔了,他立刻派人叫住卫馞。卫馞急中生智,假装晕眩病发作,一下仆倒在地上。后来,他又喝了些盐汤不停地大呕大吐。平时,他便显得体弱多病的样子,这下子,更显得憔悴了。钟会派遣自己的亲信和医生去看,都说卫馞病得起不来了,于是,钟会便以为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卫馞把门关上,马上写了一篇攻打钟会的文告通知各路军队。这些官兵本来就想攻打钟会,现在有了卫馞的命令,天刚发亮,他们便向城内发动猛攻。钟会率领左右的官员拼命抵抗,最终被打得大败。

卫馞在十分危急的时刻,表现出了勇敢、沉着、镇定、机智的作风,可以坚忍危险,所以才获得了平叛的胜利,保全了自身。

清康熙年间,有一个同时活跃于政界和学术界的人物,叫李光地,他为清廷出谋划策,平定耿精忠叛乱,收复台湾,是一个杰出的谋略家。

李光地早熟早慧,好学深思,聪慧过人;9岁那年,曾不幸落入绿林大盗之手,可是他既能机智应变,又不屈不挠,最终竟说服对手,安全地返回家中。

当时,李氏一门聚族而居,人丁兴旺,家族中在外为官者不少,人们都说:李家“风水”好。周围山里有一个姓李的绿林首领,绰号“李大头”,手下聚有百把人。他看中了李家这块“风水宝地”,一心想侵占。

一天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李大头率一批喽罗杀气腾腾地占领了李氏祠堂。李氏一族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懵了,一时不知怎么办。族长召集族中的成年人在祠堂外的空地上讨论对策,李光地跟随父亲也来到了这里。

李大头一眼看到了眉清目秀、资质聪颖的李光地,突然想:自己的儿子已经8岁了,总不能接自己的班做强盗啊,应该让他去读书。若是能让眼前这个孩子去与自己的儿子作伴读书,该有多好啊。于是,他头脑一转,起了要把李光地收为养子的念头。李大头打开祠堂大门,指着李光地大声喊道:“喂,你过来!”

李氏一族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李父紧紧搂着儿子。李光地推开父亲的手,镇定自如地走进祠堂。李大头见他来了,心里一阵高兴,马上派人传出话说:“一笔难写两个李字,你们若是同意把小孩送给我做儿子,我带着他远走高飞,从今后,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若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就莫怪我李某人不客气了。”

李父抬起头,目光中带着爱怜与无奈,说:“问问孩子吧!”

此情此景被站在祠堂门口的李光地看得一清二楚。结果,他从容地高声对父亲说:“父亲,一切听天由命,您就答应了吧!”为了保全家族,李父权衡再三,只能点头答应。

这天,李大头对李光地说:“我们已是父子关系了,平常就要以父子相称。”他见李光地未答应,便狠狠地瞪了李光地一眼说:“你听到了没有?”

李光地撇撇嘴说:“你不是我的父亲,我怎么能喊你为父亲呢?”

李大头勃然大怒:“在认养仪式上,已经行过大礼了?”

李光地接口说:“那是我遵从父命,并不是出自本意。”

“我看你在耍滑头、嘴硬!”说着,李大头劈头就是重重的一巴掌,直打得李光地嘴鼻流血。李大头又把李光地关了两天,李光地还是不愿屈从。

盛怒之下的李大头,想了个坏主意。他命人把李光地关进一间空屋,把门窗关死,用灯向里熏,声称若是李光地不讨饶,就将他熏死。倔强的李光地始终不屈服,被烟熏了一天一夜。李大头估计李光地必死无疑,命人打开门看看。

谁知房门打开,浓烟散去之后,李光地揉了揉眼睛,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这简直是奇迹!李大头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原来,精明的李光地发现靠门边的地面要低一些,门下也有缝隙,就趴在地上,用嘴巴靠着门边缝隙缓缓地呼吸。烟轻向上跑,地面烟雾浓度低,缝隙外又可以换气,因此,李光地能在满屋浓烟中幸存下来。李大头心想:吉人自有天相,这小东西神态不凡,必定是有菩萨保佑,不知不觉中态度便软下来了。

李光地说话了:“上天保佑,我命不该绝!你懂得‘黄雀捕蝉,螳螂在后’这句话吗?

“此话怎讲?”李大头心头一悸。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朝廷的军队一定要对你们撒下天罗地网,我看你是‘秋后的蚱蜢,蹦不了几天了’。你想想,自古哪有不败的绿林人?”李光地看了看陷入沉思的李大头,接着说:“官军要是抓住你,你全家人都得完蛋,你的儿子也不能幸免。我死了,我还有几个弟弟,我们李家还会代代相传。你的儿子一死,你家的后代就会断了,因而,我劝你要赶快另打主意!”

李光地的一番话,把李大头说得动了心。李大头与妻子一商议,只听妻子说:“这小孩命硬,将来必定会大富大贵。我们已是过了半辈子的人了,该为我们的儿子想想后路了。我们过了半辈子提心吊胆的日子,眼看儿子逐渐懂事了,难道还要让他继续过这种日子?我看不如把李光地送回去,把我们的儿子也托付给他家。保全了儿子,就延续了我们李家的香火,一旦我们有个不测,也不必担心什么。”妻子的话正合了李大头的心意。于是,他派人请来李光地的父亲,将两个小孩都交给他带回。李光地依靠自己的机敏和倔强,奇迹般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逃离虎口,平安地回到了家中。一个9岁的孩子,在大祸临头之际,竟能机智勇敢地化险为夷,真是不简单。

十、天不怕地不怕——恐惧之忍

《论语颜渊》中记载:“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道:“正人君子真的是无忧虑,无恐惧吗?”孔子回答说:“的确可以做到无忧无惧。自己检查自己,是不是做到问心无愧,只要是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又怕什么呢?”由此看来,人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辨察自我意识中的善恶是非,严于律己,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也就战无不胜。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夺取天下,南征北战,军令严整。为获得民心,他曾下令,规定他的部队,无论是行军、训练,还是战斗中,都要注意保护老百姓,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百姓,不准调戏妇女,不准侵占民利。只要违反命令的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一般士卒,必斩无疑。偏偏此令颁布不久,在一次行军中,曹操自己的战马突然受惊,闯入农田,踩坏了块农田。他马上勒马回到大道上,下马跪地,请求军法官拟以自己违反军令的罪名,要求对自己严加处治。军法官以为:丞相并非故意践踏农田,这是一,再者哪能给最高统帅治罪的,那又由谁来指挥征战呢?于是说:“丞相怎么可以治罪?”曹操坚持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自己违反了,又不执行惩罚,怎能让士兵心服口服?我踏坏农田是无意之举,可以放过,别人也这样做,那这法令不是形同虚设?为严肃法纪,我也要自裁。”说罢,手执利剑,就要自刎,众将慌忙拦住。又经苦劝,曹操无奈说:“我虽然不能自杀于军前,可是一定要绳之以法。”

说完,剑起发落,割下自己一把头发。古人以为头发系父母所赐,一发千钧,身为丞相,以断发代斩首,也已经是相当严厉了。可是曹操仍觉得不能就此结束,于是传令三军说:“丞相的马踏坏了农田,本来按军令应当斩首,可是丞相身担重任,现在用割发来代替斩首,以明法令。”三军听到此号令,没有一个不遵守军令的,因此曹操也得到了百姓的赞扬。

严格要求自己,无形中为部属树立了榜样,曹操本人擅长用计,假如这也是他的一个计的话,他这一计用得好,这样一来,还怕有人再违犯军规了吗?还怕老百姓不拥护他吗?

人之所以恐惧,是由于自己有毛病,行得正走得直有什么可怕的?古语说的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三更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以私害公,不以小害大,自然会坦然面对一切。古人云:“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件理既明,委心变故,中水舟运,不谄河伯;霹雳破柱,读书自若。何潜心于太玄,乃惊遽而投阁。故当死生患难之际,见平生之所学。”意思是说:内省而无内疚,还有什么忧惧,就不必担心变故了。乘船过河,韩褐子不祭河伯;霹雳击坏柱子,夏侯玄读书自若。扬雄这般潜心于太玄之学,却在惊慌中跳阁摔伤,因此在生死患难的时刻,才可以显示所学与修养如何。《说苑修文篇》说,韩褐子过黄河,船夫告诉他说:“过这条河的人,没有不祭河伯的,你为何例外?”韩褐子说:

“天子祭天下之神,诸侯祭他封地内的神,大夫祭祀他的亲人,士人祭祀他的祖宗,像我,不用祭河伯。”船夫开始划船,船到水中间就动起来。船夫说:“我向来划船都告诉别人要祭河,你却不听。现在船到水中而颠簸起来,太危险了,大概要到下游收尸了。”韩褐子说:“我不因为别人不喜欢就改变我的志向;也不因我要死就改变我的信义。”话音未落,船就平稳前进了。

晋代人夏侯玄,字太初。他靠着柱子读书,突然暴风雨来了,雷电击倒了他所靠的柱子,他身上的衣服也烧焦了,可是他神色一点不变,照旧读书。

西汉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大司马王音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为待诏。后来历经成帝、哀帝、平帝三世没有再升过官。到王莽篡位时,转为大夫。杨雄以为经典没有比《易经》更好的,所以模拟《易经》作《太玄》。那时有个刘某,跟杨雄学奇字。刘某后来犯法,牵连到杨雄。当时杨雄在天禄阁上教书,使者来了,想逮捕他。杨雄担心不可以幸免,于是从阁楼上跳下来,几乎摔死。其实只要问心无愧,又为何如此呢?

后来王莽下诏不要再追究他,他又当了大夫。

十一、处乱不惊——变乱之忍

世界纷繁复杂,许多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变乱之忍的基本点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二是要跳出思维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看问题,不怕突发的事变。三是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处理变乱要有恒心,有决心,有勇气,不能手软心慈。四是应当多注意总结、分析,在变乱发生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不知如何应付,这样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五是面对变乱要积极地寻找处理变乱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毫无根据可循。中国历代都发生过无数次的变乱,在这个问题上有成功地处理变乱的例子,当然,也有失败的教训。

三国时,中郎将张辽接受曹操的命令,屯兵在长化。临出发时,军中有人谋反。这天晚上,安静的营寨里,突然四处惊呼“着火了,着火了”,部队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骚乱起来。张辽处乱不惊,对左右部将说:“传令下去,这不是全军造反,唯有少数人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趁乱行事罢了。张辽则率领亲兵数十人,在军营中端立不动,不久谋反的首犯就被抓住斩首示众,于是叛乱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