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洪应明所指出的那样:某些人的一念之差,就足以将一生的努力与功绩丧失殆尽;有些人的终生谨慎,也难以掩盖在一件事上的过失。以致一个人一念之错,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会遭到非议……因此,防止错念,就如用来渡海游泳的浮囊一样,容不得那怕是一个针头大小的隙缝漏洞。
所以,洪应明警醒人们:只有保持着每个念头的经常清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尘不染的纯洁,才能避开那些类似神弓鬼箭式的神奇报应,才能不受疏而不漏的天罗地网的网罗。
当然,任何念头都不是绝对不可变的,而是相对可变的,问题在于如何转变?向何处转变?
在这方面,洪应明提到了四点:不管是那一个人,倘若他能把积累货物财富的迫切心理用来积累学问知识,能把追求功名的全部意念用来追求道义德行,能把爱妻子儿女的真挚感情用来挚爱父母长辈,能把保官保爵的计策用来保国保家,有了这种出此入彼的转念,即使意念思虑仅有毫末之差,但已有了由凡入圣、由私至公、由平凡至高尚的转变,人品也就有了天地之别。人啊人!你有什么理由不尽快转变自己的观念呢?结合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如城乡村镇中的一些七、八岁的小孩因经商而失学;社会上的某些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甚至抢救落水者之前还要先讲报酬再作定夺;一些家庭经常出现的拒绝赡养老人乃至虐待老人的现象;一些手握权柄者只知道为自己及其子孙操心,置国家与民众的利益于不顾……像这些因一念之差而造成平生之憾和千古之恨的事例尚有许多,谁又能说洪应明的以上思想已经失去或是减少了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呢?人的每一言行都是因人的一念所决定与控制的,而每一念中又都包含了理性、情感与意志的因素,因此,洪应明信奉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了孟子的“志壹则动气”说,也就是在精神意志专一集中的前提下,意气感情才可活络应用,君子也就能不受到天地自然的原有模式的限制。每一念的具体内容及其所针对的对象,都会有所不同,而那些能使人觉得亲切、能使人走向幸福的一念,必又都是宽厚而又慈祥平和的,因为宽厚念头折射出了人的大度量与大气魄,从而似春风催发着万物的繁衍;而猜忌刻薄的念头则是人的心胸狭窄的表现,似寒雪飞舞、阴霭密布,只会使万物败落凋零;因为慈祥平和的一念是建树所有幸福的基础,能给人给己带来安详、和平与宁静,能酝酿生成天地之间的和睦祥和之气。想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双方都有宽仁的念头,就会有利于在人际关系的圈子中培养和睦的气氛,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中建立起和平共处的新秩序。这方面的例子,甚至是不必再多加更具体的列举的了。
思想的天地是广阔的,思想的触角则是警敏的,前后左右上中下、过去现在和未来,无处无时不可思及。人确实应该更好地利用思想意念的力量来控制与引导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从洪应明所说到的以下两点,即可见一斑。
一、就算是那些十分顽劣凶悍的马,最终也会被人驾驭奔驰;即使是那因熔化而奔涌的金属,最终也还会被注入铸造的模型。对于人来说,仅是贪图安逸而缺乏振奋昂扬的意识,那么,一念之错,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一辈子浑浑噩噩,没有什么进步。实际上,那种因害怕出现毛病缺点而不求进步的观点是最要不得的,所以,洪应明十分称誉陈白沙(1428—1500年,明代中叶的思想家)的两句诗:“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
——对于一个正在求上进者言,有很多的毛病缺点,并不足为耻;一个人一生不振作,不求进步,并为此而没有任何缺点不足,那才是我所忧虑的。二、对于任何一个能正常走完人生之旅的人来说,既有少年壮年的时代,也有老年衰年的光阴,二者并非是绝然分开的,有些人在自己衰老之年,思想情感上有不少不堪回首的辛酸,身体则经历着疾病的折磨,那就是由少壮年的荒唐放纵、不上进和不注意养生护生而致的;而另一些人在衰败时遭到清算的罪孽,则是在他们飞黄腾达的黄金年代所犯下的。因此,君子处世,在少年时,在兴盛时,在守住成业、获取成功(持盈履满)时,都更应小心谨慎,马虎不得。这都是积累人生的众多酸甜苦辣经历而成的经验之谈,是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关于一念的经验之谈。人生每每需要我们每个人在一念之下,作出相应的抉择与应对,而有些一念又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能使一个人或升入天堂,或掉入地狱,因此,一念的作出与施行,万万不可当儿戏,万万不可大意。
记住!把握好人生,总是先落实在那些关键的一念之中的。
公元618年,李渊凭借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建立了唐朝,但当时各地仍有一些割据势力与唐朝相对抗。大约619年8月,山西北部的割据势力刘武周便派其部下宋金刚率兵逼近新绛,唐王朝政权受到了很大威胁。
李世民奉父命率领一帮人马闻讯赶到新绛,安营扎寨,与宋金刚军队对垒。当时,李世民军队中的粮食并不很丰足。士气有些低落。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后,一方面派精兵良将押送粮草,另一方面又派小股部队绕到敌人后方抢粮食。情况迅速好转。李世民的部下乘机纷纷提议,要求向敌军发动进攻。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宋金刚的军队远道而来,既没有后援,又没有足够的粮草,巴不得速战速决。如果我们现在就主动出击,正中敌人下怀。我们却要针锋相对,闭门不出,以饱待饥。等他们粮尽草绝时,便会自然逃跑,到时我们再追赶他们,岂不会一网打尽吗?”诸将听后频频点头。的确不出李世民所料,8个月后,宋金刚的军队粮草吃完,全部人马无心恋战,只得无精打彩地往回撤。这时,李世民率军乘胜追击,斩杀和俘虏了数万敌军。如果李世民不是冷静地分析敌我情况,那么稍一忍不住,按照部将的做法,与敌交战,那么势必符合敌意;然而,按兵不动,以待时机、不急于求战,最终取胜于敌人。在军事战争中,忍躁进能够克敌致胜,在商业竞争中,忍耐住急于致富的念头,冷静分析事态发展的进程,和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投资,采用沉稳的策略,不求暴富,而求发展,这是正确致富的方法。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他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少年的铁木真经历坎坷,多次受到异族敌人的袭击和搜捕。后来他起兵统一蒙古各部落,经历了众多战争,征服了一个个对手,成为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生活于蒙古西部的乃蛮部落实力越来越大,部落酋长不鲁欲罕非常嚣张,常常带兵骚扰边境,掠夺铁木真的部族。嘉泰二年春,乃蛮部落首领不鲁欲罕大举侵犯铁木真部,诸将无不惊恐。铁木真鼓励将士,奋勇杀敌。他率军以何兰塞为壁垒,在阙亦坛旷野与乃蛮军开展大规模的殊死搏斗。这时天气陡变,狂风卷着鹅毛大雪,呼啸而来,两军无法交战。一会儿,风向直扑乃蛮阵地,乃蛮军欲战不能,拨马而逃。铁木真驱兵掩杀,大败乃蛮。乃蛮部急功近利,过于急躁,只想获胜,不考虑实际的可能性,依仗自己势力强于对手,想一举消灭铁木真,结果大败。不久,太阳罕接替哥哥不鲁欲罕的酋长职位,下决心重振乃蛮部落。他联合周围部落,招降纳叛,实力渐渐扩大。太阳罕又派使者与白达达部主阿刺忽思商量,要阿刺忽思助他一臂之力,共同击败铁木真!阿刺忽思不但没有听他的话,反而投向铁木真,向铁木真告了密。铁木真非常气愤,发誓消灭乃蛮。
南宋开禧元年春,铁木真在帖麦该川举行大会师,讨论攻伐乃蛮的计划。有为说,乃蛮部落势力大,战恐不胜;有的认为,眼下是荒春,不宜出征,等秋高马肥再作打算。铁木真果断地说:“该做的事情应该及早做出决断,何必以马瘦的辞?乃蛮骄横放肆,我们志在必灭,重要是如何消灭他们!”大将别里古台说:“乃蛮多次掠夺我们部族的弓马,这是藐视我们。只要我们同仇敌忾,视死如归,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就一定能够消灭他们。”铁木真的弟弟斡赤斤接着说:“乃蛮网罗了不少乌合之众,其实是外强中干。如果我们在战略战术上严肃对待,知己知彼,打败乃蛮还是有把握的!”铁木真听了二人的意见,高兴地说:“用这样的将士与敌作战,哪有不胜的道理?”因此任命虎必来、哲别二人为先锋,率军数万进剿乃蛮。铁木真满怀信心地说:“我们选择建忒该山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必获大胜!”太阳罕会合蔑里乞、克烈、畏刺、秃鲁班、哈答斤、散只兀各部,在沆海山联合拒敌,兵势强盛。两军对峙、剑拔弩张。仲春的建忒该山,杜鹃花漫山遍野,火红一片。山坡下到处生长着又嫩又茸的绿草,正是放牧、演武的好地方。这时清风传来一阵紧急的马蹄声,蒙古营中有一匹瘦马跑入乃蛮营中。太阳罕对众将说:“原来蒙古的马是如此的瘦弱!现在,诱敌深入,一定能一战获胜,擒获铁木真。”部将大力速八赤进一步鼓动说:
“兵贵神速。先王作战勇往直前,哪像现在盘马藏弓,偃旗息鼓,拖延逗留,贻误战机。是因为心中害怕吗?如果心中害怕,何不让后妃女子来统筹呢?”只知兵贵神速,却忘了躁兵必败的道理,想的是一鼓作气消灭对方,但实际上却是盲动。太阳罕很愤怒,扬鞭催马,出营挑战。铁木真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敌将扎木合看见铁木真军严肃的军容,便对左右说:“乃蛮初起兵的时候,视蒙古兵好像羔羊,现在看来他们胜似猛虎了。”于是带着本部人马逃去。
太阳罕气愤极了,拍马舞刀,奋勇攻击。铁木真见太阳罕率领怒师拼命,决定采取“避其锐气,击以惰归”的战术,挑选有利的地势依山布阵,伺机打击敌人。太阳罕依仗势众,便上山讨战。蒙古军诱敌至山坳之中,居高临下,声东击西,四面夹攻。太阳罕奋力厮杀,仍然冲不出重围。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太阳罕渐渐势孤力穷,无法支撑。蒙古军慢慢地缩小包围圈。最后,太阳罕矢尽力绝,铁木真活捉并杀掉了他。其他诸部落军队全被打败,四处逃命。朵鲁班、塔塔儿、哈答斤等部落,都依附了铁木真,铁木真大获全胜。乃蛮部落的主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铁木真正是利用了太阳罕等人急于求成,自恃力量强大的弱点,打败了对手。
九、急中生智——危急之忍
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是按步就班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故,可是遇到危险、紧急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行事如何,就反应出了他的作风、品质的高低。面对危难临头,急迫的事件骤然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此时又要忍什么呢?
危急情况发生时,因为人们大多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吃惊、恐慌。要忍危急,首先要沉着、镇定、果敢、自信,不为危难所吓倒,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才能使他人不因你的紧张而更加恐慌和慌乱。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危难已经临头,势态紧急,只有沉着还不够,忍耐住、控制住自己的吃惊和着慌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忍危急是善于通权达变,随机应变,引导着事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中国历史上,多数英雄豪杰都是敢于在危急之中,挺身而出,忍住内心的恐惧和无奈,大胆地面对,排除危险和急难。
史书记载,东汉的时候,大司马吴汉率军讨伐建都成都、割据一方的公孙述,进军犍为地区。汉光武帝刘秀曾告诫吴汉说:“成都的敌人拥兵有十几万之众,不能轻视他们,打下广都,要固守。若是敌人来进攻,不要和他们进行正面决战,如果敌人不出兵,你则要想办法逗他来进行决战,时间长了敌人疲惫了,毫无斗志的时候,我们再大举进攻。”而吴汉打下广都之后,不听刘秀的叮嘱,率众两万余人,乘胜进军,抵达成都,且相距20里地扎下两座营盘。刘秀闻报,大惊失色,下诏指责吴汉:“你为何擅自做主,不听我的劝告?你轻视敌人,孤军深入敌人腹地,且分营扎寨,万一敌人来攻,你首尾无法相顾,情况危急。趁现在敌人尚未合围,赶快撤军回广都!”可是为时已晚,公孙述已派人率10万大军来攻。
一天战下来吴汉大败。在这危急关头,吴汉召集部将们说:“我们经过千辛万苦,转战几千里,节节胜利,最终攻入敌军腹地成都。现在不幸被围困于此,无法于外界联系,现在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抵抗,才可以转危为安,不然,只有死路一条了,各位,成败在此一举了。”于是吴汉关门闭户3天坚持不再出战,同时以酒肉款待将士,喂饱战马,以逸待劳。
在寨中增设战旗,大放烟火,迷惑敌人,夜里则趁敌不备,率军衔枚而行,悄然与友军会合,协力杀敌。
古人说:“围棋制淝水之胜,单骑入回纥之军。此宰相之雅量,非元帅之轻身。盖安危未定,胜负未决,帐中仓皇,则麾下气慑,正所以观将相之事业。浮海遇风,色不变于张融;乱兵掠射,容不动于庾公。盖鲸涛彭湃,舟楫寄家;白刃蜂舞,节制谁从?正所以试天下英雄。事急之弦,制之于权。伤胸扪足,倒印追贼。诳梅止渴,击背误敌。判生死于呼吸,争胜负于倾刻。蝮蛇螯手,断腕宜疾。冠而救火,揖而拯溺,不知权变,可为太息。”
这番话意思是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郭子仪独自骑着马走进回纥的军营。这是宰相恢宏的气度,而非元帅轻视自己的生命。大凡在安危尚不明朗,胜利尚且没有决定之时,若是军营中的主帅惊慌失措,那么他的部下官兵也会气馁,在这个时候,正能看出将相的修养与造就。航海遇到风暴,张融脸上没有表现出受惊吓的神色;混乱的逃兵互相用刀砍杀,用箭射击,庾亮的脸色一点未改变。巨浪汹涌,寄居在船上;快刀乱砍,没有人指挥;此时正是考验天下英雄的时候。急如弓弦的猝至之事,要靠权变之计解决。射伤了胸部抚脚,假兵符追召叛军。曹操以假话使战士望梅止渴,李穆鞭打主帅以讹骗追兵。
判断死生于一呼一吸之际,在倾刻之间争夺胜负。蝮蛇咬手,宜迅速砍断手腕。穿戴整齐后才去救火,斯斯文文的样子让他去打捞落水者,哪里还来得及呢?
战争上要沉着镇定,才可取胜,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
南齐的张融,字思光,吴郡人,年轻时很有名气。他以船为家,有一次航海到胶州去,在中途海上遇上风暴,张融脸上一直没有出现害怕的神色。后来张融给齐做事,当了参军。
晋朝的庾亮,晋孝武帝时是太尉。后来被苏峻打败,带领手下10多个人坐小船逃跑,混乱的士兵互相用刀砍杀,用箭射击,不小心射中了开船的人,开船人随着弓声倒下了,全船的人脸色大变,纷纷逃窜。庾亮脸色一点不改变,慢条斯里地说:“这种好箭法能够射中敌人。”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前文中惊涛澎湃,舟楫寄家,说的就是张融;白刃蜂舞,节制谁从,是指庾亮。是说人能够在这样危险情况下,神情脸色却未改变,这种人真是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