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怎样处理家庭矛盾和邻里关系
6665100000004

第4章 与父母相处的“酸甜苦辣”

家庭矛盾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大部分是因为孩子与父母在看待问题上的差距造成的,这也就是我们据说的“代沟”。

父母毕竟是从艰苦的岁月中走过来的,很可能与时代有点脱节,思想上的陈旧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比你更懂得人情世故。即使你的学历再高,挣的钱更多,也不要因此看不起你的父母。他们能做到的你可能永远做不到,而你的所有成就却属于他们。你不一定都要听从他们的,但必须得尊重他们——

小两口生活在大家庭里怎么办?

有人在婚姻调查统计资料中发现,明确表示婚后不愿与父母同住在一起的男女青年占半数,事实上恐怕比这个比例还要大。有许多婚后与父母同住的小两口,没过上几年,也要分出去另设炉灶。

应该承认,由于子女与父母成长时代的不同、道德伦理观念的差异,对家庭关系认识上的分岐,都会在两代人中间或深或浅地形成一条“代沟”,因此,分居另过可以不伤和气,减少感情上和经济上的纠纷,但是,我国目前住房条件尽管有所改善,很多家庭的住房仍然还是很紧张的,再由于其它一些原因致使一些小夫妻不得不与父母同住。因此,掌握好小两口与大家庭和睦相处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一、丈夫要永远与妻子站在一起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丈夫都应该坚持妻子的同伙、辩护人的立场,即使有时妻子的主张或看法不完全正确,丈夫也必须下决心公开赞成妻子那一份正确的观点。因为妻子能依赖的只有丈夫。丈夫更不要当着自己家里人说妻子的坏话,发泄不满,而应多讲讲妻子的长处、优点,使夫妻对外界随时以一个整体做出反应。

二、丈夫要听得进妻子对自己父母的批评

事实上,丈夫往往讨厌妻子批评自己的父母,认为批评他们就等于批评自己,所以,一般都反感。岂不知,由于骨肉之情,儿子对父母的缺点不能象别人那样客观地去看,而妻子的话却常常能道出丈夫自己眼里看不到的东西。同样,丈夫有时尽管知道父母的动机完全是好的,但对外来的妻子并不转告,由此产生误解,使得妻子对公婆有意见。所以说,丈夫必须站在父母与妻子生活习惯、思考方法、价值观念等诸方面的分界处,做好协调工作。

作为新进门的妻子,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也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心理学家认为,作为母亲最觉凄凉的事情,莫过于失去自己的儿子,被迫放弃做母亲的责任。儿子结了婚,意味看儿媳把儿子从自己的身边夺走,并解除了做母亲的责任,而妻子又不想把丈夫当作他母亲的孩子,这是婆媳不和的根源。怎么办呢?妻子当然不必把丈夫还给婆婆,但是遇到婆婆能办的事,要主动同婆婆商量。这样,做母亲的一旦分担了责任,心里便感到自己被承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致陷入孤独。此外,感情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妻子必须对丈夫的父母表示有感情,特别是敬爱之情。比如。在婆婆过生日的时候,送些礼品,做顿美餐,发奖金后,给婆婆买块称心的布料,节假日,不妨与婆婆逛逛市场,买点东西,晚上有时间和婆婆一起看看电视,久而久之,婆媳关系便会自然融洽起来。

如何与父母相处?

如果说人的“第一次诞生”是离开母体,来到世界上,“第二次诞生”便是我们离开父母的监视,成为独立的自己,这是青春期的断乳阶段,孩子彻底地切断了个人与父母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走向成人。

但是,习惯了依赖和被保护的孩子们,身上仍然带着父母教养方式等等的烙印,父母也往往出于担心未能对孩子完全放手。这样处于断于不断之间,便产生了很多孩子与父母相处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关系发展。

父母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蛮不讲理。我们必须了解他们作为父母的心理: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最后确要挣脱自己的保护,父母心理肯定充满了不舍和担忧。但孩子却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冲劲十足,这样便容易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下,用你的坦诚去换取父母的理解与信任是最明智的。向父母提出你的合理要求,并说明原因,留给他们一个可以发表他们看法的机会,这样的话,成功率肯定大大上升。

如果一开始便抱着父母肯定理解不了自己的态度,即使再据理力争,也只会是徒劳。父母很希望儿女跟自己商量些什么,以表明他们的重要性,他们满意了,自然会留给你更大的民主。

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只要你做出努力,“代沟”也是可以逾越的!

父母的文化层次、身份地位、人生经历和心理素质等都会影响他们对儿女的教养方式。现代的父母分为冷漠型、专制型、保护型、痛苦型、超人型和离心型几种,并由此决定了他们与儿女相处时彼此的关系。

无论你的父母是哪种类型,如果能掌握好一些技巧,做一个孝顺、体贴的乖孩子,往往是与父母相处的法宝。

父母有时也需要孩子去疼他们。现在我们中间很多朋友的父母年纪都已不轻,有的甚至已经退休,很多时候他们还要面临儿女不在身边的现实。这时候,他们的心情也是复杂的。可能是失落,也可能是孤寂。

这时候,身在远方的你时常捎回家的一声问候、一张小卡将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与欣慰。或许他们会为你的一封信高兴几天,甚至与亲友奔走相告,但在你面前又说没时间就甭写信了;给他们买个生日蛋糕他们口中可能埋怨浪费,实际上心中却幸福得不得了。父母,有时候比年你还像小孩子!你的一些很小的心意都会让他们为之骄傲、兴奋的。不必苦心经营,只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

当然,生活不会总是风平浪静的。如果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又怎么办呢?

一、看待问题全面、客观

如果真是父母的问题,就应该诚恳地跟他们解释清楚。倘若是自己错了呢,就主动认错,向父母检讨。无论哪种情况,打破僵局的都应该是你,因为父母永远是你的长辈,对他们尊重是你应该的。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不妨听一听父母的劝告。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草率的决定只是一种年轻的冲动,往往缺乏周全的考虑,事后再想“早知听爸爸妈妈的了”也没用了。父母毕竟有丰富的处世经验,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客观。这些,只有等你经历了才能明白。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关系,永远如此复杂,烦透了的时候建议你找些全家人的照片看看或者翻翻一些童年的珍藏,你一定会重新充满信心的!家,永远是最可爱的第一,你有事不要憋在心里,有想法就说不来。如果你把自己的心紧紧的锁起来,父母从何去理解你,又怎能理解你呢?

二、问题协商解决

有问题,和父母协商解决,不要以为父母总是蛮横霸道,以势压人。其实,那不过是因为对你爱的太深而恨铁不成钢的高期望造成的误解。只要你愿意与父母共同解决问题,父母是非常欢迎的,他们也非常乐意提供帮助。

三、理解父母,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

世上有什么人比父母更关心,更爱你呢?世上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并能有所建树呢?父母对你约束、管教,批评你,甚至责骂你,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你能早日成才。如果你想玩,不学习,父母就让你玩;你想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父母就满足你;你想现在“谈朋友”,父母就支持你;你想干损人利己的事,父母就迁就你。这不是为你好,这是害你啊!当然有时父母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可能有些操之过急或方法不当,作为子女你要多给一些理解。

四、要宽容、大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或许,父母冤枉了你;或许,父母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确实不对。但你不要因此就怨恨父母甚至嘲弄父母,你可以为自己辩护,可以大胆地给父母指出他们的过错,只要你真心、诚恳,父母会虚心接受你的意见的。

五、和父母做朋友

父母既是你的良师,又是你的益友,你敞开心怀,真诚的与父母交朋友,象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你的父母,替父母分忧,和父母共享快乐,信任父母,尊重父母,父母也会把你当朋友。

六、要检讨自己

你不要总嚷着父母不理解你,父母与你有代沟,你扪心自问,你又何尝理解他们?你知道父母每天上班有多累?你知道父母赚钱多辛苦?你知道父母也会伤心,也会烦恼?你只知道父母稍不如你意就不高兴,就发脾气。你以为自己是家中的“小太阳”,“小月亮”,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有的同学为了“平等”,为了“自由”,甚至赌气离家出走,全然不顾父母的担心、焦虑和痛苦!请记住,理解是双方的,是相互的。

总之,只要你诚心诚意,只要你舍得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你就会发现你和父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你不仅可以和父母相处的更融洽、更和谐,而且,你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父母吵架时怎么办?

世间最好的夫妻,也有发生矛盾的时候,不管你的父母有多么亲密,有时也难免发生摩擦。当你的双亲因某件事而激烈地争吵时,你该怎么办呢?面对怒目相向的父母,有的心急如焚,有的暗自忧伤,有的手足无措……然而,也有一些人对父母间的争吵持另外态度。或冷眼旁观,完全把自己置身于局外人的地位,对父母的争吵毫不过问。哪怕那边拳脚相加,头破血流,这边照样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当别人责问时,甚至还振振有词地美其名曰:“小孩子不管大人的事。”这种听之任之的态度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或跟着大吵大闹,不分青红皂白把父母双方都责怪一通。或有理无理地偏祖一方,站在父亲或母亲的一边,指责对方。尤其是在父母当中有一方偏爱自己时,这种态度和行为更加明显。这种做法也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你凭盛情办事,对父母双方采取亲疏不同的做法,结果只能使父母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家庭矛盾更加激烈化。

那么,遇到父母不和时,应该怎么做才对呢?这里最重要的是当好“中间人”的角色。在任何家庭中,父母,子女三者的关系总是最亲密的,父亲与母亲是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都有强大的凝聚力,是维系家庭整体团结的主要基石。但是,当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这一对关系中的凝聚力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削弱从而强化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凝聚力。这样,在父母有争执时,子女就处在一种特殊的地位,具有其它家庭成员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你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做好父母双亲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你的“中心”优势,子女是父母共同关心的中心

在父母面前,子女始终处于被爱护关心的地位。有些夫妻即使感情破裂,闹到要离婚的地步,但他们对孩子的爱依然难以割断。这说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同等强烈的。不过,由于父母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他们对孩子的爱表现形态也不同。通常是:父爱含蓄而沉稳,母爱外露而热烈。这常常使有些心理学的青少年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母亲对自己亲热,父亲对自己疏远,因而一旦父母之间有矛盾,就容易偏祖母亲一方。对母亲,我们当然可以给以更多的温情,但如果有理无理总是站在母亲一边,无端指责父亲,久而久之,就会刺伤父亲的心,使他在家庭中产生一种失去温暖的孤独感。反之,当母亲处于这种地位,情况也一样。所以,当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既然子女是处在父母之爱的中心,就不可义气用事,无原则地为一方讲话,指责另一方,而要力求“一碗水端平”,实现等距离“外交”,继续保持对双方的爱,这样才不至于做出火上浇油的蠢事来。子女最好的办法不是积极干预父母的争执,而是始终保持一种中立的立场来协调,做到不偏不倚,讲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冷静下来,停止争吵。

二、充分发挥你的“纽带”优势

子女是父母相爱的结晶,同时也是联系彼此感情的纽带。亲子之爱可以使父母双方感情更加深厚,也可以弥合双方之间暂时出现的感情裂痕。当父母吵架之后,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双方僵持谁也不肯让步,这时,彼此感情受到挫伤,最需要得到子女的安慰,如果你能立即去做劝说工作,就容易使双方达成和解,二是双方都感到后悔,但出于自尊,都羞于主动接近对方,敏感的子女若能及时察觉到这一点,就应创造各种机会(如共进晚餐时,主动请父母晚饭后同去看电影等),暗中巧妙地周旋,这就很容易让双亲言归于好,三是一方想和好,另一方却怒气未消,不愿握手言和,这时则要多做后者的工作,同时,及时将对方急于和好的心情进行传递,疼爱子女的父母往往经不起孩子感情的“软化”,几经劝说,就会怒气冰释,和好如初。不过,无论面对哪种情况,对子女来说,都要十分耐心。父母之间争吵也会有呕气、顶牛的情况,如果缺乏耐心,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反而越弄越僵。另外还要讲究方法,聪明机灵。就拿父母双方赌气互不理睬这种情况来说,其实他们内心很想知道对方的心思,这时如果你单纯地认为父母之间真的闹翻了,便不做工作,那就会延长双方感情不和的时间,但倘若将各自的赌气话也照直进行传递,那更会使彼此矛盾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进行选择,有些刺激对方的话不传,有些未说出来的话要点破,总之要从有利于双方和解方面去考虑。

父母吵架的时候,子女最好的办法是做完家务活,然后再来轻松地问一句,“你们吵完了没有啊?我活都干完了”,“吵完了就吃饭吧”,“吵完了咱们出去走走”之类的话,轻松地缓和气氛,转移争吵的情绪,也给父母留了面子,可以说这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如何避免与父母“顶牛”?

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要避免“顶牛”的现象,就先要弄清楚发生“顶牛”的原因。一些人与父母“顶牛”,是因为自尊心太强。他们平时喜欢听顺耳话,不爱听逆耳话,喜欢父母顺着自己,而不愿自己的意见遭到否定。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父母怎么可能事事,处处都依从自己呢?当这些人的主观意愿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感到失去了面子,于是就又会与父母闹起别扭来,一些人与父母“顶牛”,是因为太任性。有的人好发脾气,好使性子,有的甚至随心所欲,到了不讲道理的程度,他们的个性如此执拗,怎么能避免与父母发生“顶牛”呢?

一、尽早打破僵局

这对于扭转“顶牛”局面是最重要的。“顶牛”以后,无论对你还是父母都会带来不愉快。从你这方面来说,由于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还以为自己顶撞父母振振有词,理由充足,因此,依然气呼呼,不愿与父母说话。而从父母那一方来说,由于你的粗暴无礼,出言不逊,已深深地刺伤了他们的心,特别是那些平时十分宠爱孩子的父母,感情上一时受不了。回想往日他俩对你的爱,对比今日你对他们的莽撞无礼,他们心理反应一定格外强烈,自然要生你的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晚辈打破僵局的责任就落在你身上了。如果这场“顶牛”事件完全是由于你的过错引起的,那就应该立即向父母赔礼道歉,恳求他们原凉自己,一般说来,只要你真心诚意地对父母说几句好话,他们是会很快转忧为喜,凉解你的。当然,在双方争执起来以后,父母说话可能也有过火不恰当之处,即使这样,你也应该先开第一腔,主动打破僵局。长时间地使家庭完全处于紧张状态,这样即使日后关系改善了,终会在彼此心灵上留下感情损伤的裂痕。

二、防止感情用事,失去理智

很多年轻人在与父母“顶牛”后,往往会故作姿态拿架子。有的人“顶牛”以后,邻居,同学、朋友等纷纷来劝架,开导你,帮助你,请你揠旗息鼓,你却装作没听见,不领会别人的一片好心,有时反而对劝说的人大发脾气,弄得人家下不了台,当宽宏大量的父母对你的无礼举动生过一阵气后,并不怨恨,随即原凉了你的过失,为了不使事情弄得太僵,他们先主动与你说话,甚至在崇高慈爱之心的驱使下,用近乎乞求的语气恳求你恢复正常的生活,可你却装模作样,铁石心肠,对父母仍然爱理不理,使双亲在感情上蒙受极大的痛苦,有的人好不容易顺着父母给的“梯子”下了“楼”,但面和心不和,嘴里叫着爸爸妈妈,心里老在是别别扭扭,还在责怪父母,总觉得自己受了极大的委屈。因此,仍旧到处找刺儿,寻机会,稍不顺心,就故态复萌,再次与父母“顶”起“牛”来。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说明你并没有真正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顶牛”闹矛盾以后,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丧失理智的做法。在矛盾发生以后,你首先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它会给家庭造成什么后果,要从维护大局出发,即使你当时心情并不舒畅,也不能斤斤计较,为图一时痛快乱使性子。

三、克服性格上缺陷

性格上的缺陷并非天生的,而是由于平时不注意,逐渐形成的。象任性,执拗、粗暴、浮躁这类性格一经形成,就十分顽固,不易改变。因此,要纠正它,就要处处留心,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当自己与父母发生一次冲突,就要迅速冷静下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它当做锻炼自己性格的好机会。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磨炼,就会使自己正确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文明度程越高,性格发展就越和谐。只有根本上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不会发生或很少发生与父母“顶牛”的现象,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

与父母的兴趣爱好不一致怎么办?

在家庭生活中,因为兴趣爱好的差异而引起家庭矛盾看并不少见。有的社会学工作者调查后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所谓“代沟”或多或少都与双方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有关。因此,这是一个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青年人与父母在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最明显地反映在对文化娱乐的不同需求上。比如,晚上电视实况转播一场精彩足球赛,这会使一些男青年如痴如狂,可父母,尤其是母亲,可能会对此会毫无兴趣,那些风行一时的武打片、侦探片,常常使不少青年“走火入魔”,如醉如痴。而父母却愿意欣赏古色古香的古装艺术,如此等等。于是,围绕小小的电视屏幕,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不免经常发生冲突。

作为年轻的子女,为什么与父母在兴趣爱好上会有这种明显的差异呢?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缘故。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年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好玩好动,在心理上则敏感好奇,爱好广泛,对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怀有浓厚的兴趣。而年长的父母们则不同,他们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已成熟,或走向衷老,不再象青年人那样有旺盛的精力。即使体力允许,由于繁重的公务和家务缠身,也没有时间到处游玩,加上涉世已深,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日趋老练世故,纵然有时焕发青年人的豪兴,产生与儿女小辈同样的兴趣爱好,也不愿轻易溢于言表。即使口头上表示赞同,或称道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但若让他行动起来,也难免顾虑重重,畏畏缩缩了。

正因为在年龄和社会经历上存在差别,所以子女与父母间由此而带来兴趣爱好上的不一致,甚至迥然不同,就是很自然的。父母的兴趣与自己不一致,你该怎么办呢?

一、尊重父母的兴趣爱好,不要强求一律,粗暴干涉

父母的兴趣爱好是在他们那个时代,那个年龄阶段上的产物,有的还是在几十年漫长生活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与八十年代青年人有不合的地方,那是自然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兴趣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们各会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即使在一个成员并不多的核心家庭中,父亲,母亲与孩子三看的爱好也会呈现出情趣各异的多样性。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就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有的青年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往往以为只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才符合潮流的,高雅的,而父母的兴趣爱好只要与自己不合,就因看不惯面加以鄙视、嘲笑。这种强求一律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试想,如果父母因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对你看不惯,也硬来干涉你的爱好,不许你跳舞,不许你唱歌等等,设下种种禁令,你将作何感想?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尤其是文化娱乐方面的兴趣本来就属于精神生活,更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模式,一个框框,将不同的爱好限死在某一点上,这样也就不会有“百花齐放”了,试想,这将是多么单调、乏味的生活!只有兼收并蓄,各有千秋,才能使家庭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努力寻找两代人在兴趣上的共同点

有的青年人为什么会在兴趣问题上与父母产生隔阂,平添烦恼呢?主要在于他们只看到兴趣因年龄层次不同带来的差异性,而看不到两代人之间在兴趣爱好上表现出来的共同性。不错,你的兴趣与父母有很大的不同,对父母的某些兴趣不以为然,但这里是否就毫无一点相通之处呢?比如,父亲平时喜欢摆弄花草,你对此并无兴趣,但当你观赏家中鲜艳的杜鹃,幽雅的米兰,芬芳的菊花时,你同样会有几分陶醉,母亲日常爱裁剪缝制各种衣服,对此你有时会感到她俗不可耐,没有雅趣,但当你穿上她为你缝制的时髦的夹克衫时,照样颇为欣赏。这种情况说明,在你的内心深处,并不是对父母的兴趣爱好一点也没有好感,只不过你过分夸大了两者兴趣的差异性,你那故作姿态的高雅,使得你有意不去照顾父母的兴趣爱好,不去从中寻找相互的共同点。这样,你就不免为双方因兴趣爱好拉大的差距而感到烦恼。其实,我们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在兴趣爱好上多少总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教育学家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兴趣的向导。在我们众多的兴趣爱好中,也许还带有父母的烙印呢!因此,与其为父母同自己的兴趣不一致而苦恼,不如从父母身上寻找兴趣的共同点。当你经过努力,找到了双方兴趣爱好的连接点时,你就一定会从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用你的兴趣爱好来感染、影响父母的兴趣爱好,互适互补

说起向父母的兴趣爱好靠拢,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某些正当高雅的兴趣,或者在彼此兴趣发生矛盾时,只能采取扬此抑彼的消极做法。恰恰相反,对父母的有些兴趣你可以加以改造,加以影响为了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谐,你还可以帮助父母发展一些新的兴趣,从而使两看达到互适互补。所谓“互适”,就是你适应我,我适应你,并不把差异看成为排斥,所谓“互补”,就是你补我之短,我学你之长,并不把差异看成为水火难容。应该说,这一点是并不难做到的。假如你是个球谜,常为运动健儿的精湛表演而倾倒,为何不能在电视转播比赛实况时,向父母介绍一点足球知识呢?如果你对摄影、集邮兴趣浓厚,经常在公园摄取生活中的美,在邮票的海洋里留连忘返,为何不能利用你所学得的知识,向父母作一点传播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完全可以培养的,老年人也有一颗没有完全泯灭的好奇的童心。只要你怀着满腔热情,利用各种机会多与父母一起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那就一定能使彼此的兴趣爱好逐渐互相渗透、交融,在互适互补中不断萌发出绚丽多彩的兴趣之花。

当父母错怪你时怎么办?

尽管父母是长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深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他们却也不是从来不犯任何过失的圣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他们或许由于一时的疏忽,或许处理问题过于急躁,或许对情况没有了解清楚,或许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总之,由于各种各样令人难以预料的复杂因素,父母很可能在你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对你发生误解,使你平白无故地蒙受“不白之冤”,受到委屈。比如,一件事不是你干的,父母硬说是你干的,一样东西不是你拿的,父母硬说是你拿的;一句话不是你讲的,父母硬说是你讲的;一个矛盾不是由你引起的,父母硬说是你引起的,等等。这种不言分辩的误解,对任何人都是难以忍受的,何况缺乏磨炼,经历简单涵养功夫颇差的年轻人呢?

一旦遇上诸如此类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呢?赌气吵闹吗?不行。即然父母还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那你再吵闹也没有用,何况父母当时正在火头上,你吵得越凶,误解可能越深。激烈争辩吗?也不行。因为父母当时情绪十分激动,很难冷静下来听你的辩解,即使你讲得十分有道理,他们也不能细细琢磨,况且在先入为主地认定你犯有过失的情况下,父母会以为你的争辩是故意强词夺理,掩盖真情,你越是争辩,他们对你就越是反感,加上父母当时并不了解事情的底细,他们一时无法判断真伪,因而也不可能对你的话取信任态度。大哭一场吗?如果委屈的泪水能帮助父母消除误解,就不妨让它倾泻出来,问题是痛哭流涕多半于事无补,反而有伤自己身体,实在不值得。消极默认吗?那更不对。既然是父母对你发生了误解,我们就有责任帮助他们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也有助于他们从自己的失误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不加申辩地让父母将错就错,只会使他们在错误的处置中越走越远,无论对父母还是对你个人都是不利的。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当父母错怪你的时候,要能克制自己,沉得住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帮助父母消除误解。其具体方法是:

一、听完指责

对父母的数落、责怪、训斥要耐心听完,这样才能弄清楚他们是在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上对你产生了误解,千万别一听到指责声就跳起来,那就势必加剧冲突。

二、适当解释

听完以后,你基本上可以正确判断父母的指责是否真有道理。如果他们确实明显地搞错了问题,那就可以适当作些解释工作,只要事情本身比较简单,而父母情绪又比较平稳,误会可能就此消除。

三、保持缄默

许多事情往往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而且父母往往情绪又比较激动,这时你越解释,他们可能越发火,与其如此,不如安下心来不说话。缄默不语当然有好被认为是默认过错的危险,但是在当时双方情绪都异常激动的情况下,你的沉默至少可以缓和一下紧张气氛,减少对父母有伤感情的刺激,应该说是有利的。

四、悄然退出

当父母毫无道理地咄咄训斥你时,要保持沉默不语,并不容易,而争辩解释又会激化矛盾。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时候,为顾全大局,应该设法暂时离开父母,独自到一边去。当你听不到那些刺激性的语言时,心情就会渐渐平静下来,父母找不到数落的对象,怒气也会慢慢消失的。

当然,无论沉默不语还是退出现场,都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加深误解,而最终的目的则是耍弄清楚事情原委,帮助父母消除误会。因此,待事情过去一段时间,父母心平气和时,进行详细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有的人怕解释会重新刺激父母的情绪,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决定将错就错地默认自己的过失,这种委曲求全的牺牲精神自然可贵,但事情既然已涉及到是非曲直,还是以解释清楚为好,不然父母一直蒙在鼓里,你自己心里又总有一股委屈情绪,天长日久,也不利于双方搞好关系。详细地解释事情的原委,并不是不敬重父母长辈。真正帮助父母把事情弄清楚了,他们以后遇到问题就会变得慎重细心,类似的误会就会逐渐减少。需要说明的是,解释事情经过要讲究方法,不可莽撞。比如,要心平气和地说明情况,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不要用嘲弄的口吻说话,更不要责怪埋怨父母的疏忽,等等。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一点,就是在受到父母委屈以后,要注意警惕自己的消极失望情绪的滋长。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的人,当他们受到委屈以后,外表反应或许并不很强烈,甚至也不多为自己辩白,但内心深处却受到极大的刺激,以至于郁郁寡欢,伤心落泪,滋长起过分的消极失望情绪,对父母失去信任,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如果不及早地从这种过度忧伤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发展下去是极危险的。因此,有这类“特性”的年轻人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不要因受到一时的误解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复杂因素而导致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遭到误解,蒙受委屈,这样的事有时很难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未曾受过任何程度委屈的人几乎没有。家庭生活虽然要比社会生活简单些,但它既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就免不了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其中就包括象父母错怪你这类情况。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坦然处之。

二、不要因一时的不快而对父母失去信任

父母总是疼爱子女的,总是希望子女生活得愉快幸福。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父母处理问题也有疏忽不周之处,当他们不幸由于自己的过失而错怪你时,也就做了一件最伤感、最不愿做的事。所以,当一切弄明白以后,他们也会深感后悔,责怪自己,同时以加倍的疼爱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减轻子女内心的痛苦。因此,当父母不经心错怪了你时,你要多想想平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想想他们往日的亲子之情,这样你就会重新唤起对父母的信任。

三、不妨从自己这方面找找原因

不错,由于父母的粗枝大叶而错怪你,主要责任在他们一边,但你自己就没有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必要吗?比如,有些误会常常是你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信息引起的,由于父母不了解你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他们对于女的内心想法知之甚少,这样就会使他们对你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对那些平时少言寡语,有事不爱与父母交流思想的青年人来说,更要引起重视。

如何与习惯打骂的父母相处?

父母打骂子女,可以说是家庭生活中两代人矛盾冲突激化的一种突出表观。父母是长辈,子女理应敬重爱戴,可他们却采用如此落后陈旧的教育方法对待自己的子女,比如当你犯有什么过失时,他们轻则责骂,重则毒打、罚跪,这又常常使一些做子女的感到怨恨,以至有的青少年不堪忍受,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绝路。这种以打骂为主的教育方法在文化落后的农村、山区和边远地方特别盛行。那么,遇到习惯于用打骂处理矛盾的父母,该怎么与他们相处呢?

要想正确地对待父母对你的打骂,首先就耍弄清楚父母为什么会打你骂打,即父母打骂子女的根源在哪里?

一、父母打骂子女是有其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凡是好体罚子女的父母,他们一般都是受我国古代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较深,对“不打不成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不正确的说法笃信不疑,认为对孩子只有打骂才是严格要求,才能使他们不犯过失、不走邪路。也有的父母自己从小就挨过长辈的打骂,于是当自己做了父母以后,也习惯于用这种方法对待子女。随着家庭教育科学日益广泛地受到重视,现在这些想法和做法已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摒弃,他们开始认识到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但是,由于旧的思想意识不容易一下子根除,因此,遇到矛盾时,有的父母还是忍不住会“故态复萌”,采用落后的打骂方法。

二、父母打骂子女,还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父母是在以下几种心里状态下打骂孩子的。或恨铁不成钢。父母并非遇事就打骂孩子,当他们诉诸棍棒时,多半是出于万般无奈,你犯有严重的过失,或者是你在社会上干违法乱纪的丢脸丑事。面对这种种情况,父母感到自己平时对你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你却不争气,不努力,辜负了他们的一片深情苦心。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矛盾心理,他们就会由怨恨而导致打骂,以渲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以唤起你奋发有为的良知。可以说,大多数父母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打骂孩子的,或苦于无法。凡习惯于打骂孩子的家长,他们多半又是那些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的父母。把孩子大骂一通,痛打一顿,这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他们何尝忍心举起惩罚的棍棒呢?如果当你出了什么问题时,他们如果有比打骂更好的方法可以使你认识过错,走上正路,是绝不会采用体罚的方式的。可惜,有不少家长平时很少注意研究孩子的思想,心理发展特点,也不注意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事到临头,苦于无法,情急之中,迫不得已才求助于体罚;或愤怒所至。打骂子女常常是在父母性情激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在一开始也有耐心做你的思想工作,可是慢慢地他们越说心里越有气,就转而责骂起来,待情绪激怒到极点,就会忍不住动手打你了。这说明,父母打骂孩子时,情绪大体上有一个不满一气恼一激愤一暴怒的渐进过程,掌握了这个变化特点,对你及时地防止父母打骂是有好处的。也有的家长一听到子女出了什么向题,或者亲戚、朋友、邻里来告状,就立即暴跳如雷,动手痛打孩子,这样的父母大多性格暴躁,自制力差,遇事沉不住气。如果你的父母有这种性格,可得千万小心,免得皮肉受苦。

怎样才能即不消极应付或错误反抗父母的打骂,而又不一味地忍受父母的打骂呢?这决不是用简单的方法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态度,以不同的对策而待之。

一、如果父母的打骂完全是由于你个人的过失所引起的,那么,应该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表示今后改过的决心,而不应该过多地计较父母的粗暴做法,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才能真正吸取教训,以后不犯类似的过失,从而避免父母的再次打骂。否则的话,老是抓住父母的缺点不放,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以后你就可能继续重犯过失,父母也就难免会再次对你施加体罚,这当然不是你所希望的。一个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孩子,是决不会斤斤计较父母的态度的,他将根据“严于律己”的原则,处处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由于自己的过失而给父母感情上带来的伤害,看到父母错误做法中所包含的正确,合理的成分,从而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你真正有这样一颗宽厚之心,父母怎么会经常打骂你呢?

二、如果父母的打骂主要是由于他们自己教育方法不当,性格粗暴,或者是不了解情况,乃至心绪不佳而迁怒于你所引起的,这当然可以而且必须做适当的解释工作。但要注意,这种解释应该放在他们情绪暴怒之前,或者打骂过后的心绪平稳的时候。在前者情况下,你恰到好处的解释,常可以使他们引咎自责,怒火顿消,不再诉诸打骂,在后者情况下,你通情达理的解释,会使他们扪心自问,后悔莫及,从而警惕自己以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有的青少年不懂这些道理,没有经验,父母越是打骂得凶,他们越是争辩不休,这时处在盛怒之中的父母怎能听得进你的申辩呢?你的解释恰如火上浇油,反而使他们火气更大,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如果父母的打骂完全不属于前面所说的几种情况,而是出于某种原因无故虐待子女,所采取的手段也超出一般的体罚,而成为肆虐施暴,野蛮毒打,这就另当别论。因为这已不是一般的教育方法问题,而是事关人身保护的问题了。遇到这种情况,你也毋须忍气吞声,而应大胆地诉诸于有关部门,靠社会舆论及法制武器来保障你的人身安全,既使站在面前的是你的生身父母,你也决不该犹豫彷徨。

父母总爱唠叨怎么办?

就一般做父母的来说,都抱有“望子成龙”的希望。他们“恨铁不成钢”,却又苦于找不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只好千叮咛,万嘱咐,即使是在同一问题上,同一个时刻,也往往反复喋喋不休。为此,一些做子女的常常心烦意乱,左右为难:不听吧,似乎有失对父母的尊敬,听吧,又实在没有这个耐心烦。

怎样才能找出对策,摆脱这种困境?首先就要懂得一点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分析父母这种“千叮万嘱”的心理。对大多数爱“千叮万嘱”的父母来说,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为什么父母老是爱在学习上对你絮絮不休呢?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学习的好坏是主观重要的事,可他们又不能天天跟着你上学,陪着你做作业,而心里又老是惦记着这件事放心不下,于是,只要有机会就反复进行叮嘱。他们每说一遍“抓紧学习”、“做好功课”之类的话,就觉得自己在关心子女学习方面尽了责任,这样也就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同样,反反复复地说“外出当心”、“注意冷热”这类话,也是受“爱子心切”心理驱使的结果。有时候父母明知你不会出什么事情,也明知天气并不寒冷,但照样叮嘱不误,就是因为不说一句,则会觉得好像自己少做了一件事,内心产生某种失落感。

知道了父母反复叮嘱、唠叨的原因后,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在不伤害父母情感的前提下,使自己逐渐摆脱这种烦躁的困境。

一、对父母表示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天下父母最不忽视孩子的成长,但最忽视孩子的成熟。父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叮嘱,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有义务培养你;是因为你小时候赖皮的样子还在他们脑海里保存;是因为你现阶段没有实现他们对你的要求和目标;是因为你还有很多事让他们不放心。你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唠叨,没有足够的自信不让他们唠叨。

与父母换位思考,充分理解父母的难处并主动交流,别将好心当驴肝肺,还抱怨父母的不周到。更何况你在享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你得学会用平静的语气与父母说话,用一种主动的姿态与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你尽了多大的努力在学习?你遇到困难时想了些什么办法?你近期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你在哪些方面需要他们帮助?等等,这样父母就不会抱怨你不认真,做事拖沓,没有上进心等。

二、学业上尽力让父母满意,学会承担责任帮父母分忧

中国式的父母特别看重你的学习成绩,因为那涉及到你的未来你的前途,更别说光宗耀祖、人前荣耀,还有作为部分家境困难的同学你还是父母养老的依靠。所以父母的希望你未来有出自,能够具备独立的救生技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能够为社会作贡献,更不想你成为父母家庭的负担。我相信所以的孩子能够理解这一点。还有更应该理解的是,如果父母不具有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可能成天给我说的是:一定要认真,一定要刻苦,一定要勤奋,但又无法提供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父母们最怕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你时常在父母面前任性,一些基本的事都做不好,这是父母最担心的。随着你的心智成熟,阅历经验的积累,学识与见识的增长,你更应该体贴家人。教大家一个法宝:当你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他们吵架,工作不顺等等烦躁的时候,你如果还能够为他们想想办法,并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了,并且方法实用有效,他们会对你刮目相看,以后就会慢慢地意识到你的成长。

二、做好情感迁移工作

父母没完没了的“婆婆妈妈”也叫人心烦意乱,特别是当你正专注地在做某件事(如做作业,看书等)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局,你应该学会做好父母的情感迁移工作。假如你知道父母最喜欢在晚上你工作或学习时,坐在一边“唠唠叨叨,那你就可以在他们开口之前,先想好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主动上前与他们进行交谈。比如,他们特别爱听戏曲,你就不妨找一出戏为话题开展有趣的议论,这种气氛融洽的谈话,最容易使父母陶醉其中而忘却其它事情。待他们情绪进入最佳状态时,也就使他们心理上获得了新的满足时,你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工作或学习,而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再来与你罗唆。总之,要找出父母叮咛唠叨的规律,然后先制人地积极想办法,而不能消极地防守应付。”

三、帮助父母建立新的兴奋中心

父母由思维定势带来的习惯性的叮咛唠叨,还与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相联系,因此必须帮助父母建立新的兴奋中心,中断这种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才能使他们逐步改掉千叮万嘱的习惯。怎样帮助父母建立新的兴奋中心呢?其一,可在适当时候对父母关心的问题作适当的解释。假如父母对你外出活动特别不放心,你就可以仔细告诉他们这些活动的内容,自己将玩些什么,又有很多朋友同去,不会发生什么事,以使他们放宽心。当他们对情况全部掌握后,就会淡化自己的忧虑之情,使关注的目标转向其它方面,不会再反复叙说。其二,要尽量与父母交流信息,作内容广泛的谈话。有些父母的唠叨,也与他们自身视野狭窄、信息闭塞分不开,他们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生活,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自然容易使父母的话语反来复去老是那几句。因此,如能找机会多与父母进行轻松自如的对话,以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信息,扩大视野,就会大大充实其生活内容,引起新的兴奋中心,减少其唠叨的次数。

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谁也不可能一辈子不要求他人帮助自己,尤其是尚未长大成人,无独立经济来源的青少年,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往往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指导遂愿。然而,每个人的要求不可能个个得到子女提出的要求,父母也不可能样样满足,比如,你的要求过高,这多半属于那种物质方面的要求。本来,只要条件许可,父母是会想方设法满足子女吃,穿、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的。但是,家庭消费支出是有计划进行的,如果你所提出的物质要求过高,一旦予以满足就有可能突破家庭预算计划,增加较多的支出,因而遭到父母的拒绝。也许你的要求可能与父母的想法不合。站在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些要求可能非常合情合理,但作为父母又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比如,你有一件已经过时的旧大衣,你很讨厌它,想买一件时髦、漂亮的新大衣,而父母则想,买新大衣只不过是为了好看而已,赶时髦是永远也赶不上的,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再说,这样下去,是不是能把子女娇惯坏了?经过一番斟酌之后,父母发现你的要求有不妥之处,就会加以否定。也许你的要求提得不合时宜,所谓不合适宜,指的是你提出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对。比如,父母正为家庭的一笔额外支出闹得不高兴,而你却“不识时务”,偏偏在这时提出要一双新的旅游鞋,这愿望自然实现不了。有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正与客人倾心交谈,你冒然闯进去提一个要求,父母在没有弄清楚你的话的情况下,是完全有可能不加理会的。

提要求的诀窍在哪儿呢?如果你想使你的要求得到最佳程度的满足,那你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提要求须恰如其分

你所提出的要求过高,往往不易为父母接受,这是因为过高的要求,很易会给父母带来强烈的刺激,作为一种心理防卫反应,他们会本能地压抑你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给父母造成过强的刺激,你所提出的要求应顺应父母原有的心理水平,至少不能够突破他们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限度。这就必须注意所提出的要求要恰如其分,做到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既不过多也不过少,特别是涉及用钱方面,更要十分注意考虑家庭经济的实际支付能力,切不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因为,既然提出的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最后会遭到否定,弄得彼此心绪不快,不如事先仔细斟酌,讲究分寸,使所提出的要求得以实现。

二、提要求要看准时机

合理的要求因为不合时宜往往会遭拒绝,有时过高的要求提得恰到好处,反而能够实现。这说明,当你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时,讲究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讲时机,一要注意父母的情绪。情绪好宜提,情绪不好应暂时不提。父母情绪好不好会从脸色,神态上反映出来,因此要注意察颜观色,机动灵活,千万别傻乎乎不管父母的情绪如何,只顾自己乱提要求。二是要选择好恰当的日子。比如你生日快到了,趁此提出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半会得到父母的同意。传统的春节,父母为讨吉利,照例会满足你的一些要求的。三要看地点场合。一般说来,在客人面前不宜向父母提出要求,因为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以及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父母总以拒绝为多。在公开的社交场合也不宜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仔细考虑你的要求是否合理,为谨慎些,父母便会暂时搁一搁,待以后再讨论。

三、提要求要掌握好表述技巧

当你向父母提出某种要求时,总要陈述一定的理由,父母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要你说明。如何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这一点也至关重要。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讲得头头是道,富有说服力,就能打动人心,有的人笨嘴笨舌,颠三倒四,话说得含混不清,噜里噜嗦,就会使父母难作判断。所以,在正式提出某项要求之前,你一定要把前因后果理清楚,把理由想充分,然后抓住重点,用简明扼要、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述,讲话也是一门艺术,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把最容易吸引父母注意的内容,在一开始就突出出来。鉴于有些要求可能遭到父母反对,还要策略地先详细陈述理由,而把要求本身放在最后讲,否则父母可能一听到你的要求就立即拒绝,那就连交谈的余地也没有了。有时也采取“欲擒故纵”的办法,先把自己的要求往高里提,父母或许不会全部满足你,但可能降格处理,而你实际要达到的目标也正在于此,这种“头戴三尺帽,准备砍一刀”的做法往往能够奏效。当然,这种办法不宜多用,否则会引起父母反感。为了摸清父母的意图,有时也可进行适当的试探,通过看似漫不经心实际经过周密精心考虑的交谈,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然后再慢慢提出要求。在这方面,只要多动脑筋,是不难想出许多好办法来的。

父母反对假期旅游怎么办?

放假了,几个同学结伴相邀去旅游,这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因为出门走走,可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领略祖国大好风光。特别是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平常在学校学的都是书本知识,对现实生活,未免缺少感性知识,考虑问题难免片面。深入接触社会,观察了解社会,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古人说:日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从另一方面讲,出门旅游,美丽的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并能加深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倘能就旅途中的见闻写些游记,日记等,则更能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所以利用假期适当安排些旅游活动是有益的。但不是办什么事都一帆风顺的;有的孩子一提出旅游,马上遭到家长的反对,弄得双方都不愉快。作为子女一旦遭到家长反对,不要马上恢心丧气,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下父母为什么不同意。这几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家长会放心让你去旅游的。

一、摆正学习与旅游的位置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即使是假期,学校仍是布置了许多假期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要中断了学业。若为了旅游而中断了学业,或者用几天时间草草完成全部假期作业,敷衍了事,甚至等旅游回来抄别人作业完事,那就是主次颠倒了,家长当然反对。如何摆正这二者的关系呢?最好不要把出门旅游时间安排得太长,不要把整个假期都耗掉。在作计划时,首先要安排学习的时间,若去的地方较远,一定要带上课本、作业本,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看书做作业。

二、解决好旅游的费用问题

现在人门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都不错,但这也使不少做子女的养成了随便伸手向家长要钱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当然,旅游必须用钱,但倘若做子女的认为家长理所当然地要支付这笔开支,那就不对了,往往跟家长产生冲突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就目前来看,作为一个在校学生,尽管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但也应该有尽量减轻父母经济负担的意识了。在美国,许多高中以上的学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获得部分的经济独立。在我国,中学生半工半读的情况不普遍,但勤工俭学还是应该提倡的。向父母伸手要钱不应该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旅游的费用呢?有被动和积极两种办法。被动的是平常养成节俭习惯,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尽量积攒起来为旅游作准备,积极的办法就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假期有报酬劳动,或到社会上参加一些劳动。这两种办法可以结合起来实施,基本的费用有了,还缺一点可以向父母要。这样,做父母的就不会为旅游费用问题而反对了。

三、处理好游玩与干家务活的关系

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应该能帮家长分担一些家务,因此,在出门旅游之前,应该先把家里一些主要的家务活干了,比如大扫除、买煤买米、拆洗被褥等等,平常在家里也要主动多于些家务。大部分的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一般来说,一个又懂事又爱学习的好孩子,提出了并不出格的要求,家长是轻易不忍让他失望的。

四、考虑好出门旅游的安全问题

这是许多家长担心的。为了免除家长的担忧,应该把结伴同行的同学带回家来让父母认识,旅游的目的,时间、交通工具、住宿地点等均要详细告知父母。出门时间稍长,要常写信给家里报告旅游情况,若因事耽误了,不能按时返家,要及时通知家里,以免家长悬念。出门在外,旅伴们要互相照应,决不能半途遗漏了人而不找不顾,危险的地方不要去。

父母不让与异性同学交往怎么办?

一个进入中学以后的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交异性朋友,都是无可非议的。现在是新中国的21世纪,不是封建社会,如果你的父母不问青红皂白,见你与异性同学来往就不高兴,甚至板起脸来,大吼大叫地教训你,这些都是不对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是由于封建的旧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更为严重。在这些地方,旧传统观念压抑、扭曲了人的正常心理,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被视为“非礼之举”而加以种种责难。这些旧传统观念的消除,并不会随着一种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建立而一下子完成,它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正处于新旧意识共存、交替的时期,先进的、开放的新思想,最终要战胜保守、愚昧的旧意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另外,你也应理解父母,他们除了封建思想外,恐怕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子女成才的希望和早恋的担忧。在当今,不少家长宁可牺牲孩子的童心也不想惹麻烦。他们认定只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其他课外活动统统是不必要的。至于孩子伺异性交往更被视为一种危险的信号,因为现在的中学生过早地谈恋爱,一开始与异性交往就以“小夫妻”的姿态出现,这令他们的父母特别是女生父母十分耽心,他们怕孩于上当受骗,怕影响学习,怕影响孩子的前途。

父母反对你与异性同学交往,你除应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外,还应注意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矛盾。

一、耐心地把你的异性同学的情况向他们介绍,说明你们之间只是普通的同学关系。当他们还不能够理解的时候,你也不要着急,慢慢讲道理就是了。

二、在异性同学交往中,要稳重、大方,且有分寸,不可如同同性交往一样,毫无节制的大说大笑,甚至动手动脚地打闹等。

三、使你和异性同学在一起的活动更加明朗化,公开化、多搞些有益的活动,如举行歌舞比赛、诗歌朗诵、演讲等。

四、扩大朋友的范围,包括异性和同性同学。你单独和异性在一起、父母就容易产生疑心,时时提防你。假如你们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在一起,甚至十多个不同性别的人在一起举行活动时,父母就容易“放松警惕”了。

[附]

父母不要扼杀孩子异性交往

——据《中国青年报》

“他才多大呀,放假前突然收到了好几封女同学写给他的‘情书’。在我眼里他就是个小屁孩儿,怎么这事儿来得这么快。”杨昊是一个男孩的妈妈,暑假过后这个孩子就要上六年级了。

往年每到假期,杨昊都盼望着儿子能快点儿独立,不用再像个跟屁虫一样得每天带着他上班,但是现在杨昊陷入了更大的担心中:儿子已经明确表示暑假要一个人在家过,“他不会招很多同学到家里来吧,我同意不同意呢?真不知道怎么办。”

确实,孩子的青春期总是在家长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到来,而青春期除了亲子间会矛盾重重外,早恋则是这个时候最为敏感的问题,“其他的事儿吧,怎么都好处理,唯有这件事拿捏不准,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多了不是,说少了还不是。”杨昊说。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担心的不是孩子的情感,而是由此带来的“无心学习”及他们更不愿意看到的情感甚至身体上的伤害。

这两年媒体上的一个新名词“人流季”撩动了人们的眼球,所谓“人流季”就是暑期结束后出现的人工流产高峰,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每年的寒暑假已经成了青少年性行为的高发期,因此假期的来临,对于不少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来说,如临大敌。

著名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说“无伤不青春”,“初恋的时候,谁心尖儿上没被刺过几刀?刺过了,痛过了,你就长大了。”都说青春的疼痛意味着成长,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希望这痛只能伤及皮毛,他们甚至希望孩子拥有只有成长的“无痛青春”。

当然,这需要智慧。

孩子用情感治愈成长的孤独

就在大人们胆战心惊地寻找着青春期的孩子“恋爱了”的蛛丝马迹时,孩子们便很配合地、大张旗鼓地“情窦初开”了。

“我爱上了隔壁班的一个男孩,他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对他了如指掌,因为我拐弯抹角地通过了他‘人人网’上的认证。”这是自称为“米虫”的女孩给饶雪漫写的一封信。

“米虫”的故事其实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过的情感经历:

“白天上学的时候,我有事无事都会转到他们班门前,后来我认识了他们班一个女孩,我和这个女孩只是点头之交,并不太熟,可是我常常故意去向她借课本,就是为了看那个男生一眼。唉,不过看到的经常是他的背影……”

“有时候,我一整天都看不见他一眼,我就盼着放学,然后稀里糊涂地写完作业,就上网等着他。他上线很准时,一看见他的头像亮起,我就忍不住地傻乐,心里像开了一朵花……”

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女孩爱上一个男孩的故事,但是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女孩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有特别的情感需求,因为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孤独感。”著名心理专家柏燕谊说。孩子要追求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决定,既然是独立,那就是不掺杂任何外界因素的,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是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独立的过程当中自然衍生出的一种情绪。

湖北十堰一个名为阿琅的女孩在给饶雪漫的信中这样说:“……我害怕孤独,即使我身边有好朋友,即使我每天都是欢声笑语的,即使我看起来很阳光很乐观,但是我就是很怕很怕,怕一个人上课,怕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怕一个人逛街。我无法忍受好朋友的离开,无法忍受我喜欢的人就这么离开我……”

“既然有了孤独感,孩子便一定想要去消除这种孤独感,就会去找朋友。这时候孩子会特别迷恋跟朋友的交往,会过度信任朋友,甚至还有些孩子会直接发展为早恋。”柏燕谊说,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孩子在排解自己情感上的一种孤独感。

更何况,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这种涟漪在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或早或迟地产生。因此,情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也是他们必须要学好的一堂课,只是当面对它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做好了准备。

扼杀异性交往可能造成孩子的情感障碍

孩子向父母封闭了心门,转而向同学、朋友敞开后,“家长会产生很强烈的不适应感,也会有很强的失落感,伴随孩子的青春期父母也在经历着非常痛苦的第二青春期。”柏燕谊说。

在无法走近孩子心灵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对可能发生伤害的恐惧,也会被放大,一些家长选择了“完全禁止”。

这种方法大概是所有方法中杀伤力最强的一种。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与报告文学作家阮梅共同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菊子父亲早逝,全靠母亲抚养。在母亲的照顾下,菊子除了读书其他什么也不用管。菊子也很争气,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很好。但是母亲一直没有忘记对女儿最私密的教诲:读书期间千万不能与男生交往。

菊子永远不会忘记她以高分考入县重点高中后回家的情景:母亲用了一个整晚的时间,责问与她散步的那个男生是谁。本来菊子与这个男生只是有好感,而且也只不过在学校跑道上偶尔遇上说了几次话而已,没想到母亲会如此敏感。

之后,菊子受到了母亲最严厉的监管。恰好学校里也反复强调不许恋爱。学校与家庭如此强大的攻势,让菊子害怕了与男生交往。接着她还意外发现,有一次自己带了一个女同学回家玩,久不露笑容的母亲竟笑得格外舒心,好吃好喝张罗不停。

于是菊子开始接近女生。

刚上大学,菊子便碰到了经常为自己打抱不平的绮。刚开始,两人一起散步、打球、上自习,后来,便发展到长期同床共枕。再后来,菊子的同学发现了她们过多亲密、怪异的举动。

当正当的异性交往被严厉禁止后,孩子的情感需求无处排解,他们一定会找到一个抒发的渠道,这时,父母的“严防死守”可能会把孩子引向歧途。

菊子的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无法忽视的是,正当的需求被粗暴遏制时,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情感上的障碍。“我们的家长就是矛盾,孩子情窦初开、情感丰富的时候,家长们使劲儿拦着他们,等他们长成‘剩男’、‘剩女’时,又逼着他们去相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