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怎样处理家庭矛盾和邻里关系
6665100000003

第3章 家庭教育中的“棘手无奈”

孩子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虽然你说的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

孩子总难使自己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孩子在学校里,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跟同学交流,上课时,又三心二意……

没有一件事能乖乖做好,丢三拉四,电视永远看不够,每一刻都需要你在旁边,自己累的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

平时总是爷爷奶奶或保姆在陪着孩子,总感觉不太对,但自己实在太忙,也没有其它办法……

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此矛盾的心理,该如何是好——

如何教育子女才有效呢?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如果不懂、不学、不利用科学的家教方法,要么对子女要求过严,管理过严,或强迫子女学这学那,或逼着子女干这干那,要么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认为“树大自然直”,其结果都会给予女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以至毁掉子女的前途,耽误子女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一、树立榜样

树立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更是子女最早、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二、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注意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即使孩子的有些观点不正确,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辩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四、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么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五、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可使其争取更大的进步。

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六、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于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所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指出危害,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七、指导课外阅读

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八、利用家庭电视

电视进入家庭,子女可以从看电视中得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要充分利用。但是要注意:不能没有选择,不要时间过长。看完电视最好和子女一起讨论电视内容。以便子女加深印象,深化思想。

九、带领孩子外出接触社会

带领子女到公园、风最区商店、工厂、农村去,或者访问同学,亲友,进行社会交往,使之开扩眼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如何处理好母子关系?

母子关系,与任何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样,都必须以信任为前提,否则,任何教育行为无法开展。

一、要处理好爱与严的关系

孩子是人类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做母亲的,不论是从家庭的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的利益出发,都应当爱护孩子。

1.不溺爱。“溺爱”往往是母亲、祖母、外祖母等女性的通病,作为母亲,应注意克服这个弱点。天下做母亲的,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真正爱孩子,要重视抚养教育,孩子幼小时同方面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在物质上,让孩子吃饱、穿暖、睡好,在精神上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幼儿的智力幼芽,搞好学前教育,让孩子健康地发育长大,稍大些后,则要不断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教育孩子从小有祖国、爱劳动、爱学习,从小养成守纪律,有礼貌、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有些母亲对子女一味的溺爱,她们仅仅满足给儿女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她们相信“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结果把孩子惯坏了,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善于模仿,见什么学什么,一旦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惯,又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了再来纠正就难了。只爱不严,其结果是母爱转化为子娇,这是每个明智的母亲都不愿意的。

2.不搞打骂教育。对孩子严一些,有利于孩子尽快的懂得是非,明确爱憎。不过,严不等于乱用惩罚,更不能理解为打骂。所谓“棍棒下面出好人”,那是封建社会的治家格言。这种野蛮、落后、无能的教育方法同严格的家教没有共同点,而且对女子的成长十分有害,粗暴施威,只能使孩子表面上规矩一阵子,不能有效地克服他们的过错。同时,打骂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变成粗暴或胆小的人。而且,如果粗暴的对待孩子,会割断母子间的感情纽带,使得孩子不尊重、不敬爱,以至于不信服自己的母亲,不听从母亲的教导。

所以,对孩子不仅应严格要求,而且要讲究方法,讲究科学性,要根据孩子每个年龄段的个性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对孩子从小就要造就美好的心灵,知道辨别丑恶,要引导孩子行为美、语言美,母亲和孩子的感情息息相通。

二、母亲要为儿女做好榜样

孩子最容易模仿自己母亲的言行,对母亲的行为模仿,有许多不用传授,往往是一学就会,加上小孩的辨别能力极差,对于模仿大人有什么结果,他们是不知道。对于小孩来说,模仿性强又没有辨别能力,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大矛盾,在这一矛盾面前,光讲一般的道理是无力的,母亲的身教效果远胜于言教。所以母亲在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动作的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小孩要讲真话,自己首先要忠诚老实。要小孩吃苦耐劳,自己首先要艰苦朴素,要孩子语言美,自己首先要注意语言美。要孩子用功读书,自己在家里要带头树立学习风气。等等。凡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切忌用哄骗方式开空头支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给孩子以良好的道德影响,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学会逐步判断是非、善恶、美丑。作为母亲,要对社会、对孩子怀有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增强与孩子之间的天然感情联系,寻求抚育孩子的最佳的、可行的方法,对孩子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母子关系也就能互水乳交融的境界。

如何有效批评孩子呢?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做错了事,我怎么管制,孩子也不敢“反抗”;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尚小,只要犯了错误,就对他严厉管制,“棍棒底下出孝子”,用不着讲究什么方式啦、艺术啦的;更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甚至宠惯。其实,如果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而且还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否则,批评的方式不当,就收不到批评的效果。那么,怎样批评才算是最佳方式呢——

一、直接式批评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批评方式,特点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孩子平时思想基础好,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二是善于学习,对家长和对自己都能够一分为二,三是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过失,有了错,或转嫁给他人,或搪塞掩饰,对于前两种孩子,要注意抓住时机,直截了当,就事论事。对于第三种孩子,在批评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可以冲破被批评孩子的心理防线,但要防止矛盾激化。

二、渐进式批评

如果被批评的孩子虚荣心较强,那么,作为家长就不要把批评信息一次输出,不要把错误缺点“全盘托出”,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做法是把其错误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出来,耐心地加以引导,逐步地去解决。这样做,可以使被批评的孩子有思想准备,从不适应、不够适应到比较适应,从而避免当面“冲突”,还可以减轻孩子的思想负担。

三、发问式批评

就是把所要批评的事,用提问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方式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年龄较大的孩子。当你把批评的信息用发问的方式传给他们之后,他们就很快地做出反应,而能在思考中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过失。

四、商讨式批评

这是一种带有商讨性质的批评方式。通常是在商量和讨论中把批评信息传递给被批评的孩子。这种方式适用于脾气较为暴躁、否定性心理较为明显的孩子。批评时不要以快对快,唇枪舌剑,而应以商量和讨论的方式,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缺点,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处在和你平等的位置上,从心眼里愿意并能接受你的批评。

五、参考式批评

即借助于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法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的孩子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从而促使其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理性薄弱,自我意识差,认识浅薄,盲目性较大的孩子。

如何应对撒泼、发脾气的孩子?

爱撒泼、发脾气的孩子往往与家长的过分溺爱和迁就有关,每当孩子发脾气、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摔打东西等。大部分家长不知所措,都以满足孩子的愿望而告终,其实这种做法是极有害的。因为孩子这一次得到了满足,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若不依从他,那脾气一定会发得更大。长此下去,孩子的脾气就会越发越大,人也变得越来越自私、任性、粗暴。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条原理:如果一种行为,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还是不正确的行为,只要这种行为产生后受到人们的赞赏,表扬或奖励,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这种行为受到了强化,而这种经过了强化的行为,在今后会更容易出现。孩子好的习惯的形成是这样,而发脾气之类的坏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少做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会去怜惜他、同情他、护着他、如怕孩子哭哑了喉咙,气伤了身体,孩子一闹就去抢他、亲他,甚至无条件地答应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如要钱、要东西),这种抢呀、给钱、给东西呀,实际上就是“强化”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这就等于宣布:孩子,请别发脾气了,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就是了!这么一来,虽然孩子年幼讲不出什么道理,但是当他知道通过发脾气、闹情绪可以要挟住家长、赢得大人的注意和让步,可以满足他不发脾气时得不到的要求,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次数就越来越多,脾气也越发越大了。

那么,怎样才能纠正这种坏毛病呢?首先就必须改变对孩子的迁就态度,如果一般的教育方法不见成效,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孤立、不要理睬

当孩子撒泼时,家长可以不理睬他,不要在面前瘫露出半点迁就和怜悯,也不要在他面前发表议论,说“哭吧,我今天看你哭个够”之类的话。此时,家长可以适当地收拾一下他要碰坏的东西,不给他留下水果刀,剪子、钉子等易伤害自己的东西,然后关上门离开,许他一个人去表演。

二、让其他心肠“好”的人离小孩远些

尤其是爷爷、奶奶,千万不要“心肝宝贝”地护着他,不要当着孩子的画责骂大人,甚至拿出孩子不哭不闹时吃不到的好东西给他吃。不然,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使他觉得自己有后盾,产生“哭这一招真灵验”的错觉。于是乎,每逢大事小情就故态重演,并会发展得越演越烈。

三、要有一点“狠心”

这是目前很多家长做不到的,因为一家一根“独苗”,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心里打颤”,见到孩子的泪水就“全身被泡软了”,害怕孩子哭坏了身体,哭哑了嗓子,于是就向他妥协求和,甚至向他“检讨”,什么“爸爸错啥”,“妈妈错啦”的,其结果也只能是暂时“稳”住孩子,有的甚至连“暂时效果”也达不到。以后就更不好办了。应当想到,孩子的哭闹只是为了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而要出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生理上的原因。当孩子哭闹时家长不理他,让他自己尽情表演,过不了多久,当他透过泪水发现屋里没人理他时,他就会很快停止表演,因为他知道撤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家长马上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或他听到附近有人活动或说话声,那么他马上又会进入角色,大哭大闹起来。所以,作为家长的一定要有点“狠心”,千万不可心肠太软,不然的话,前面的一切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反而增添了他“斗争”胜利的喜悦感。

四、关心他、爱护他

当孩子确实不愿再哭、再打滚时,家长就应主动去关心他、爱护他,给他带去温暖,给他讲一些“好孩子不应该如此做”之类的道理,使他感到父母并不是不喜欢自己,而是真正的爱自己,只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对,才使得父母生气了。不理自己了。这样,就可以防止孩子产生情感错觉,不至于跟父母产生感情隔阂。

如何应对撒谎的孩子?

孩子的撒谎常常令家长火冒三丈、气血上涌,责骂轻之,棍棒时有,进而浮想联翩:他以前什么什么事会不会也没说实话?这么小就知道撒谎,长大了还得了?这孩子是不是品质有问题啊?在你七孔生烟之先、大动干戈之前,最好先把孩子为什么撒谎,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是出于何动机等等搞清楚。否则,你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责怪和惩戒或许根本不对路子,根本不起作用,更甚者,你或许正在活生生地践踏着亲子感情。

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撒谎,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原因:

一、自我保护。为了逃避某种不愉快和痛苦的结局,如父母的斥责或惩戒等;

二、拒绝接受现实。孩子想用说谎来安抚自己的痛苦回忆和感情;

三、模仿。撒谎可以是从大人或别人身上学来的恶习;

四、自夸。为了满足虚荣心,有些孩子自吹自擂以获取他人的注意或赞赏;

五、对现实的检验。出于对世界的好奇,试图探究事实与幻想的区别而说谎;

六、伙伴意识。有时为保护伙伴而说谎;

七、敌意。出于对某人的敌意情绪而用说谎来诋毁他人;

八、谋利。为获取一些好处而采取说谎的方法;

九、将错就错。由于别人的误解,有些孩子被称为小骗子,久而久之这些孩子自己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将错就错,破罐破摔;

十、弄假成真。有些父母有时对孩子在玩耍中或生活中的说谎视为一种聪明的表现,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赞许或迎合。久而久之使孩子弄假成真,养成一种恶习;

十一、不受信任或经常被误解的后果。有些父母常对自己孩子的话表示怀疑,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宁愿撒谎。在这方面,逆反期的孩子表现得尤为突出;

十二、无意识说谎。有些孩子,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有时根本不知说谎为何物?或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清,无意识地说出谎话。

上面列举的这些原因中,又有几条跟我们家长是毫无干系的呢?如果你了解了这些,当孩子撒谎时,还会那么轻易的冲动吗?还会那么轻率的指责孩子吗?你是不是应该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一下,造成孩子撒谎有没有我们家长的因素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过撒谎的经历,大人如此,孩子自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大人有时偶尔的撒谎,也并非都是有害的,或许它是无意的、或许它是善意的、或许它是权宜之计,总之,对大人撒谎的定性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心理尚未发展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尚且不强的孩子而言,每一次的撒谎,都应当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细心分辨、冷静思考在先,妥善处理、对症下药在后。

孩子说谎从开始发展成为恶习,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发现苗头及时纠正是非常重要的。

一、增强自我意识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当他为否认某事而说谎时,家长要帮助他复述事件的整个过程,并认清他自己所起的作用。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想了解从头到尾的情况。”当孩子叙述当时的情形时,家长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哪些地方夸大或歪曲了事实。注意在孩子表现正确和讲述真实情况时,父母要表示赞同和肯定。

二、灌输正确的道德观

父母不能忽视孩子说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父母切忌一笑了之,否则,便是实际上等于赞许和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相信了。

三、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骗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戒。同时应该对孩子的诚实行为及时地给与鼓励和奖励。

四、给孩子充分的申辩机会

孩子撒了谎,大人通常很着急,有不少家长一上来恨不能把孩子骂得狗血喷头。事实上,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首先倾听孩子是怎么说的,给他充分的申辩机会,许多时候事情往往没你想的那么严重,你的气不白生了吗?另外,给孩子申辩机会,你才能掌握事情真相,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这种民主气氛下,孩子更勇于承认错误。否则,就很可能挫伤孩子自尊心,破罐破摔,不但会撒谎,还可能会出现其它的品行问题。

五、注意亲子关系的互动性

家长首先应当在诚实正直方面为孩子做个表率,并且用诚实和正直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信任父母、依靠父母,不必害怕说出真实情况而受罚,这样慢慢的孩子就会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总之,在纠正孩子说谎这个问题上,家长只要掌握“一听,二想,三处理”的原则,大多数时候是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其中的“听”,就是倾听孩子的叙述和申辩;“想”就是思考,找出原因、思量对策;以事实为基础,经过深思熟虑,还有什么难题是“处理”不好的呢?

孩子迷恋看电视怎么办?

电视已经作为必备的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因电视而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十个家庭中大概有九个家庭的孩子对电视存在迷恋,家长们感到头疼难办,苦口婆心地说教,义无反顾地制止仍无济于事。孩子们往往会置之不理,或是“明目张胆”,或是“偷偷摸摸”地打开电视,痴迷地对着电视发呆。难道孩子的“电视迷恋症”真的像顽疾一样不可治愈了吗?请父母们不必太灰心,办法还是有的——

首先,家长们应坚定“治疗”孩子“电视迷恋症”的决心、要明白,虽然电视里也有一些相当好的节目,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娱乐身心,比如“大风车”,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也可以互相交流,增进感情。然而,电视里更大一部分节目,如肥皂剧,暴力情色影视等会对孩子的身心及行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它们会无孔不入地侵蚀孩子的心灵。而且,整日沉迷于电视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并削弱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总之,放纵孩子看电视弊大于利,有的影响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家长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委婉地向孩子讲述迷恋电视的危害,并有效地监督孩子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其次,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来制止孩子过量地看电视。不妨试一试下面这个办法,它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瑞格,齐格勒发明的:和孩子坐下来看一周的电视报,挑出所有适合孩子年龄的节目,接着把这些节目单列出来,然后给孩子十张票或有十个号码的小卡片保存着,在每次孩子看完某个节目后便在卡片上打个洞或划个勾,当看完十个节目时,孩子便不再被允许继续看了。这样的方法让孩子觉得新鲜可行,结果既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增加了孩子从事其他有意义活动的时间,又培养了孩子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家长还可以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些更好,更适用的方法。

最后,要改变孩子爱看电视的习惯宜早不宜迟。孩子小的时候行为容易塑造,刚建立起来的坏习惯也容易改变制止。因此,应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远离“电视痴迷症”。

对于孩子来讲,喜欢看电视是他们的本性,电视以其特有的形象化的手段,吸引着孩子们,给孩子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通过电视孩子可以增长见识,学到许多东西;对于幼儿来说,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育。但凡事都有个度,过度地看电视,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不小的影响。近来一些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看电视,不但会养成孩子老坐着的习惯,还会打乱孩子的吃饭时间影响食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影响视力

由于小孩子的眼睛发育还不完善,闪烁的荧光屏对孩子的视力影响很大,可以说,“小眼镜”绝大部分是由于过度看电视造成的。

二、阻碍人际交往

经常长时间地看电视,易患电视孤独症。患有电视孤独症的孩子,不愿离开电视,对其它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和父母逛马路,不愿和别人说话,不愿与同学联系沟通,不愿去打球玩耍等。这类孩子性格孤僻、怕羞,缺乏生活经验,不适应社会,怕人际交往,情绪不稳定。

三、影响学习

由于孩子的兴趣在电视上,所以对看书、做作业等学习活动,没有兴趣。经常听家长抱怨:孩子放学一到家,扔下书包就打开电视,作业总是拖拉应付。据观察,凡是迷恋电视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不佳。

那么如何纠正孩子过分依赖电视的习惯呢?

一、适当加以限制

想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3-5岁的幼儿每天控制在40分钟以内,小学生宜在1.5小时左右。要在内容上作出规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知识性强、故事性强的动画片、儿童片以及益智类的节目,让孩子看。尽量避免小孩看**。有条件的家长,可通过每周电视节目报,提前对孩子可看的电视节目进行筛选,注意选择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节目。

二、转移孩子注意

孩子迷恋电视,是由于枯燥乏味、呆板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家长要运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来终止孩子对电视的坚持性。并以提高兴趣的方法,让孩子多接触其它活动,当孩子感受到还有比电视更有趣的活动时,自然会逐渐摆脱对电视的依赖。看书、锻炼、游戏、户外活动、走亲访友、假日旅游等,都是转移孩子注意、培养兴趣的好方法。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需要父母在百忙中舍得花时间,肯花心思去安排。

三、规范家人收视习惯

一个家庭,父母本身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本身成天看电视,则很难想象孩子不仿效。因此,全家人要检讨自己的收视习惯,规划出每日固定的收视时段和节目,让孩子明确何时是他的收视时间。提倡家长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给孩子讲解某些电视内容,帮助孩子理解。特别是涉及到性、暴力、爱情等电视节目,在观看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这些问题,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四、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电视在家庭中的影响

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卧室最好不要放置电视(几乎绝大部分家庭都把电视放置在卧室)。孩子的房间里有了电视机,自然为孩子过度依赖电视创造条件,也自然而然减少孩子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是孩子患电视孤独症、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亲情关系的重要原因。

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

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能够想象的领域中,它几乎无所不在。通过它,人们可以和朋友保持联系、浏览信息、听音乐、结识新朋友,等等。网络生活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可是,在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却出现了新问题——网络成瘾。

在网络成瘾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等不良情况。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晕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饮食不振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网络上瘾严重者还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必须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症状困扰着成长中的孩子。它诱发了孩子的“情感冷漠症”,使他们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社交圈缩小,沉溺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网络时代的父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孩子的上网成瘾症。

陈云海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跟着大孩子跑游戏机房,后来越玩越疯,家都不知道回了。好几次,他爸爸下了班就一家一家游戏机房去找他。后来没办法,打骂、训斥、看管各种手段都用过,但是见效不大。陈云海的父母一直在考虑对策。后来他们分析,孩子迷恋游戏机,一开始是因为游戏机画面变幻莫测、奥妙无穷,能满足孩子求新求异的心理,渐渐玩上了瘾,便欲罢不能。对高科技产品产生兴趣并非坏事,关键是这种兴趣能否产生真正的价值。父母决定在引导其兴趣上作尝试。

一天,爸爸给陈云海买回来一本《科技画报》,里面有介绍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发明电脑软件的故事,陈云海看得津津有味,他对这位电脑大王特别崇拜。爸爸告诉他说:“美国有一种说法,计算机时代只有两种人:聪明人发明计算机,傻瓜使用计算机。你想做傻瓜还是聪明人?”陈云海说:“当然要做聪明人。”爸爸进一步开导他:“你即使把游戏机里的‘十八般武艺’全精通了,也不过是被游戏机牵着鼻子跑的‘傻瓜’,你要做个设计计算机程序的聪明人,就要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为将来研制高新科技产品做准备。”

为了使孩子追求科学,而不是仅仅玩游戏,父母带陈云海到区少科站报名参加了电脑兴趣班。在电脑兴趣班里,陈云海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他最有教益的是懂得了学电脑要有良好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从那以后,陈云海学习自觉多了。现在他除了读书,业余兴趣就是钻研电脑知识,还在全市青少年电脑知识竞赛中得了二等奖。

网络上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还到处充满着诱惑和陷阱,也有太多不宜让孩子们接触的东西。父母面对孩子的网瘾,该怎样预防和矫正呢?

一、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无论网络有多么的真实,毕竟都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它只是满足孩子在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上的需求,不能因为上网而放弃一切。若有了这个理念作为孩子的指导,孩子上网时就会比较容易控制住自己。

二、让孩子认识沉迷网络的危害医学专家经过观察证明:长期进行电脑操作易使眼睛疲劳而并发“电脑眼病综合症”,表现为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发痒、灼热、疼痛和畏光等。为防止这种眼病发生,使用电脑一小时左右,即应休息一会儿。而且长时间上网会伤害腕关节、颈椎和腰椎,影响消化功能,因此控制上网时间是很有必要的。所有这些,父母都应让孩子有所了解和认识。

三、父母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孩子的“脱瘾”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须打破原来一味地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父母应该定期与孩子交流、创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环境、满足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游戏等方面的需求。父母们要更新观念,提高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不能因网吧出了几起事故就谈网色变,不让孩子上网。

四、父母要学会使用网络父母要学会上网,父母不懂网络,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应该注意发现孩子上网中碰到的问题,在上网过程中及时与其交流,一起制定有利的措施。同时父母还可以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

五、培养孩子积极有益的爱父母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很多父母面对子女网络成瘾,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哭诉,最终又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面对,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

六、父母要适时监督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在家上网或去网吧的质、量、度,孩子自制力差,综合判断能力较弱,父母要适时提醒,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并郑重告诉孩子不要光顾色情网站。自家电脑放在客厅处。

总之;孩子之所以有网隐,是我们父母引导不当造成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作为父母的教育水品如果不提高不可能培养出,自尊,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情商、判断力、行动力的优秀青少年。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现在,有不少孩子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甚至优等生也不例外。求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又暗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因为求知而被剥夺了快乐,在苦学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认知的需要,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要改变孩子厌学的情绪,首先要弄清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快乐学习。

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为了孩子,家长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为孩子辅导,陪孩子练琴、学画,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

二、父母陪读,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他们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

三、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孩子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事。

四、孩子不会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有关重要的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面对孩子的厌学,在弄清主要原因之后,家长们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呢?

家长要学会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孩子,善于发现孩子在生活中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鼓励他参加兴趣小组,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参加比赛或是星期天带他去博物馆看一些展览等等,每个孩子都不希望比别人差,相信他“哼哼唧唧,去是去啦,心思没在”是因为他没有动力,不想也不知道从哪入手,找不到学习的入口。

一、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二、鼓励孩子自我激励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三、指导孩子学习方法

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孩子两篇长文章,让他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章,缩写的过程既体现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现孩子的创造性。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据调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使许多父母头痛的问题,要矫正此毛病,可从孩子的健康情况、个性及家庭环境入手。

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孩子不专心,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将注意放错。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警力或知觉发展不良,天生好动,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除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外,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亦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切不可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配合恰当,并指定一个固定的玩游戏的角落,将环境安排得有条不紊,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长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们借着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大人的责备。

此外,家中的气氛亦必须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亦切忌同时买太多的玩具及图书给孩子;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而无从培养仔细、有耐心、反复和专注一件物件的习惯。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表现出专心、坚持和耐心的榜样。一但发现孩子有专心的表现,更应加以鼓励和称赞。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可从说一则故事开始,不断地增加数量来加以训练。至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工作,并且做完一件以后再开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时间逐渐增加。除了要他们自已提醒自已不分心以外,家长亦要表现和善的态度。只要采取这些方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即可改善。

孩子不安心写作业怎么办?

孩子放学后不安心写作业是父母最为头疼也最为生气的一件事。有的孩子回家后,即使是坐在那里一本正经地写作业,可实际上却象跑马拉松一样,从放学到睡觉,忙活了半天,可写出的东西仍是乱七八糟,错误一大堆,于是,有的父母便采取严加管教的办法,没有完成作业,不准吃饭,不准看电视,不准玩耍,不准说话,不准……有的父母甚至坐在旁边监督,或者索性采用体罚手段等。虽然如此,但收效仍然甚微,甚至落得个适得其反的结果。

怎样才能让孩子安心做作业呢?这主要要掌握孩子的心里特点,并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想办法。一般来说,年幼的孩子有这么两个心理特点:(1)自制力差,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2)很喜欢模仿,并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从这两个心理特点出发,要使孩子安心做作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一、创造安静的家庭气氛

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首先要自己安下心来,当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他自己也不妨读读书,看看报,或适当做一些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家务,千万不要做声音过大或惹孩子发生兴趣的事。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不时在孩子做功课的房间里跑来跑去,忙这忙那,或做一些使孩子发生兴趣的事,如欣赏影集、邮票,看电视、听录音,打牌娱乐等。这些事对孩子很有诱惑力,很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就容易使他们形成东张西望、难以专心的坏习惯。以后即使不存在无关刺激,他们也难以安心学习。此外,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懂“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道理,这时,父母的榜样显得特别重要。他们见父母认真地看书学习,也会仿效着去做。模范的行为比苦口婆心的训教有效得多。

二、不要跟孩子唠叨

有的父母出于感情交流的需要,喜欢在孩子写作业时关心孩子。比如,一会儿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跟别人打架没有,一会儿问孩子饿不饿,冷不冷(或热不热),一会儿问写多少了,还有多少没写完,一会儿催促孩子快点写,认真写,并以物质奖励作诱惑,等等。这些频繁而强烈的干扰波,弄得孩子一阵急,一阵恼,心猿意马,精神紧张,无法集中注意力。

三、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房间里接待客人

邻居串门,好友来访,这是人之常情,是不可避免的事。可是,有些人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掉了这间房屋里还有正在学习的孩子。而按照中国的习俗,出于礼貌,主人一般都不愿下逐客令。如果经常这样;孩子的学习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尽可能地安排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地方或在孩子的娱乐时间里接待客人。如因急事一时错不开肘间或地点,那就可以长话短说,并暗示对方房间里还有正在学习的孩子,如果对方是个明白人,他会知趣地及早离开的。

孩子间产生纠纷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孩子之间(包括兄弟姐妹间及与邻居家的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孩子总归是孩子,他们只能用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是非。当他们的意见一致时,他们能融洽地相处,当他们哪怕是在一件极细小的事情上发生分岐讨,他们就可能互不相让而争吵起来,进而引起纠纷。孩子因为年龄幼小,思想单纯;经验不足,阅历贫乏,他们遇事不可能象成年人那样思前想后,忍耐、谦让、回避……他们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因此要求孩子之间不发生纠纷是很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间发生纠纷时,要采取正确的态度,进行积极的调解,正确的处理,且不可不闻不问,或不管三七二十一,各打五十大板;也不可偏袒一方,打击另一方。正确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当孩子间发生纠纷时,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耐心细致地了解事物的全过程,在一般情况下,陷于纠纷中的孩子是会向大人诉说原委,以期得到支持或调解的。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并适当加以提示引导,使孩子学会正确地分析事物。如果你一出面就大声训斥,主观臆断,简单从事,则,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失望。

二、不要对造成纠纷的事因表示出轻视的态度。孩子的事在大人看来也许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应表示理解和关心。以“算了算了,这么一点小事不值得争吵”为理由,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间的争吵、纠纷,看来好像是快刀斩乱麻,解决得很痛快,实际上,今后孩子就很难与你有共同语言了。

三、不要急于现场表态,应试图客观地评判谁是谁非。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纠纷双方的孩子们都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而对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批评可能使你显得不公正,把你也卷进纠纷中。如果对方的家长当时不在现场,过后又偏听偏信或不通情达理,就很容易使矛盾扩大化,影响了邻居间的和睦。较好的方式是:首先检查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对,然后给以恰如其分的批评,缓和事态,或者把孩子劝匝家,事后再慢慢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

四、如果自己的孩子确实错了,要开导自己的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这是把坏事情变成好事情的辩证方法。如果迁就、容忍孩子的错误,就只能会使其养成任性、骄横的坏习惯。而让孩子懂得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不怕麻烦地及时地领着孩子去向邻居当面认错,则既可以提高孩于的认识,使孩子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又可以融洽邻里关系,消除田孩子间的纠纷而引起的大人间的不愉快因素。

是扮“红脸”,还是“白脸”?

中国很多父亲都扮演着“严父”的角色,并与“慈母”唱对台戏,似乎一“黑”一“红”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钢给我,他不买。”、“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

这种矛盾的教育结果在家庭教育中是大量存在的。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往往会使大人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地降低,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多数家庭的认同,因为“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全家人共同参与到对于孩子教育整个过程逐渐增多。我们会发现众多的家庭中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叫做“父严母慈”。“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时,都是父亲先打骂,母亲来庇护;有的家庭是父母严格管理,爷爷奶奶阻拦。这就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上的教育态度的不一致。

现实生活中,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令人忧虑的是,眼下有很多家庭竟对这种“分工”感到非常满意和默契。家长的良苦用心就是要把孩子教育好,但根本缺欠就是把孩子放在了对立面上,并存在诸多弊端:

一、直接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享有较高的威信是父母有效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红脸”在家时,他会很老实,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有话也不敢说,有理也不敢申辩,有事也不敢做。而一旦只有“白脸”在家,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一点规矩也没有。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等。

二、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出现矛盾,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孩子就无所适从。孩子分不清谁是对的,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谁的也不听,也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三、家庭教育失去了作用

充当“白脸”的一方经常在“红脸”大发雷霆或大打出手之后出面打圆场,充当“灭火器”,负责收拾残局、左右局势,这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事情陷入僵局,但时间长了,孩子在掌握了“行情”。找到了“规律”之后,一旦犯了错误或有了缺点,就会非常自然地去找“靠山”。“寻袒护”,以减轻自己的过错和责任。夫妻态度不一致,还可使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并且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一些孩子就是在这种搭配组合中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的一方,使家长在教育时采取迁就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家庭教育失去了约束力。

四、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脸谱化”模式的前提是教育孩子时双方都在场,而孩子犯错误却常常是突发的,做得快忘得也快,这就需要父母在他们“出事”的当时就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改错率较高。相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孩子在唱“红脸”的面前学会抵赖,给教育增加难度。

五、滋长孩子的逆反心理

充当“红脸”的一方因为知道有“白脸”在后面等着“灭火”,因而常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发雷霆、乱作决定,尽情发挥却不计后果,容易说过头话、做过头事。而作为孩子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负面作用是很大的。因为过度责罚而使孩子胆小怕事是我们不希望的;或因此使孩子形成和强化逆反心理更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唱“红脸”的一方一定要掌握言行的分寸,以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六、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彼此间的不信任

星期天,一家三口逛商店,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要买,爸爸不给买,于是孩子哭闹,爸爸讲道理讲不通,孩子就躺在地上哭闹不起来。妈妈要哄,爸爸要打,妈妈心疼,就与爸爸吵起来,结果孩子没管好,夫妻俩倒弄了一肚子气。因此,夫妻在管教孩子方面,步调不一致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久而久之,还影响夫妻的感情。

七、容易误导孩子

从实际操作来看,父母在家教中的人为分工可能是事先商量好的,是对孩子的善良的欺骗。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大多并不知道这一“内幕”,他们只能从表象上看出父母之间的不和,看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协调,长此以往,他们极容易被误导,从而走上歧路。孩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醒广大父母在平时的家教过程中千万不要随意“分工”,舞台上扮演“红脸”和“白脸”只能是一种游戏,切勿随意用于家庭教育。

八、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所以家长要在子女教育中扮演好角色,并不是说两者的角色不能一样。相反,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好,教育态度必须步调一致,互相合作,否则就是无效的。

有老人的家庭或是老人带孩子的家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老人喜欢袒护孩子,常常阻挠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这也许是因为“隔代亲”的缘故,这就造成了两辈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不一致。实际上,老人惯孩子,父母也是有责任的,这是因为老人和孩子的父母之间缺乏沟通所致。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与老人就都很关心孩子,经常探讨教育方法,也不至于使老人一味地娇宠孩子。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即父母、祖父母四方合作的整体效应,全家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父母双方教育孩子的态度应该一致,要严都严,不该严,就不严。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每位家长都应该是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

孩子出现性好奇怎么办?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对性的问题出现好奇心,想搞清但又羞于启齿。由于他们不能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答案,只能自己设法去了解。所以,在青少年发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在适当时机,科学地向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使他们掌握性知识,正确对待初潮与遗精等生理现象,使他们能科学对待突如其来的性冲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防止性生理疾病与性心理疾病,都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一、做父母的本身应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的学习

我国自古以来就认为结婚用不着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实际上很多父母对性知识也是无知的,要教育好孩子就要自己先学好。

二、及时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随着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应及时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两性之间的正当关系,对待两性关系的正确态度和行为规范是什么。要做到这点首先应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支持孩子与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让青年男女之间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自然地、坦诚地相待,使青年男女对异性的心理反应正常。要知道,青年男女分隔越严,对于性的问题就越神秘。

三、教育孩子加强性适应

青春期的性冲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应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从性成熟到合法婚姻的建立,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性欲延缓满足的过程。对于性欲延绶满足的适应就是性适应。具体来说就是要孩子做到:对性欲有正确认识,不要与庸俗的异性接触,避免性的挑逗:不要看黄色书刊和录相等。

四、身教甚于言教

父母在子女面前应有较高的威望,是子女的楷模。夫妻的言行在子女面前一定要慎重,切忌言行不一,给子女留以“伪君子”的形象。

如何帮助子女渡过“危险期”?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认为,12~18岁是人生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从性的萌发向性的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思想观点、品质道德、意志性格、情感情操等等,都处于新旧交潜、充满矛盾、动荡分化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学家称之为性萌动期。正因为这样,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一时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险关,教育引导稍有不慎,轻则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重则会毁坏他们一生的前途。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动荡不安,萌发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这种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以至建立起纯洁的友情,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生理,心理现象,不应横加指责。一旦发现他们过早恋爱,甚至发展到性失足、性犯罪,就要及早疏导,以防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就目前的12~18岁间的青少年来看,早恋、性失足、性犯罪虽有发生,但数量很少,多数情况是一种朦胧状态的性萌动。因此,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正确地认识由此产生的一些现象,并施以恰当的教育,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危险期”,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进行正面疏导

目前在对子女进行性教导方面,往往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不闻不问,认为这种问题难于向晚辈启口,因此,听之任之,另一种是大惊小怪,捕风捉影,动辄以骇人惊闻的故事或大理论吓唬子女。而正确的办法应该是,既不放任不管,也不小题大做,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向子女讲解有关性的生理卫生常识和心理卫生常识,教育子女正确对待由于性的萌动带来的各种问题。一旦发现他们有失控情况出现时,一不公开宣扬,二不横加责备,而要悄悄地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具体地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摆脱困境。

二、利用感情升华

所谓感情升华是指感情的抒发,心灵的美化和兴奋点的转移,以及用一种兴趣取代另一种兴趣,以一种追求置换另一种追求等多层意义。具体地说,就是要教育子女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学科活动,培养对某一学科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美化情感情操,开阔恢宏胸怀,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借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净化他们不健康的情感。

三、注意防微杜渐

经验告诉我们,当子女有旷课,深夜不归、追求打扮、交友不善、精神恍惚、亢奋失态、沉闷不语、成绩下降等不正常现象发生时,往往是心中藏有某种秘密。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探明他们心灵中的秘密,然后不失时机地说之以理、导之以行,不训斥、不责备、不讽刺、不挖苦,具体分析,具体帮助,并教给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办法,以引导他们恢复常态,消除隐患。

四、采取“四教同步”的办法

“四教同步”,是指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伦理观教育和性萌动期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渗透,而以人生观教育为中心。只有懂得人生的价值,树立起革命的理想,培养起正确地伦理道德观念,才可能正确地处理男女之间的友情、爱情等各种问题。孤立的进行性萌动期教育是不易收到良好效果的。

五、实行“三位一体”的教育原则

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家长要懂得利用,开展性萌动期教育,尤其需要这样一种谐调的教育环境。

女儿早恋怎么办?

中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有的孩子入中学后竟早早地搞上了对象,据有人调查,极少数初中生和20-30%的高中生,已有谈情说爱的强烈愿望,只因迫于外界压力,尚不敢把这种念头付诸行动。但也有30%左右的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从“向往”到见诸行动,过早地出现了“初恋”,或有两性关系上的“劣迹行为”。对此,许多家长感到头疼,但又不知道怎样制止,有的态度粗暴,训斥打骂,有的干脆关“禁闭”,杜绝交往。其实,这都不是最佳办法。要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孩子的早恋问题,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孩子早恋的心理因素,以对症下药。

中学生开始早恋的心理因素不外乎有这么几种:

一、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增加,可以使中学生对某些行为的启动和追求起生物学上的催化剂作用。初次遗精和初潮给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带来一种新的心理体验,随着性发育逐步成熟,他(她)们开始感到异性的吸引力。因此,对于认识朦胧,自控力不强的少男少女,往往出现早恋。

二、性成熟使中学生对性生理上的变化产生了好奇心和新鲜感。成了他(她)们探索异性的酵母,在这种双重心情驱使下,一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很想探索异性的秘密,模仿自己所看到,听到的恋爱情形,开始“恋”了起来。

三、由于长期把性的话题视为禁区,使中学生受不到应有的青春期性知识的教育。为了解除自己对性的神秘感,他(她)们便悄悄地去了解、偷偷地去求索。

四、虚荣心也是中学生早恋的重要心理动力。中学生阅历浅,个性未定性,看问题易受暗示,缺乏主见,而好胜心又强,不能正确确定与自己年龄相符合的性角色,歪门邪道乘虚而入,在个别风气不正的地方认为谁的异性朋友多,谁就有“本事”。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孩子开始早恋了呢?做家长的除应该特别注意孩子交往的朋友,注意孩子看的书(特别是不健康的书籍)。以外,还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如常说谎话,常回家很晚,借故外出,夜不归宿,喜欢装饰,爱发怒,哭泣次数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等。这些是中学生早恋的常见“症状”,应引起父母的注意。

中学生早恋的弊端很大,首先是影响学习。爱情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情感活动,高中生缺乏意志能力,很难驾驭这种情感,势必要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其次成功率极低。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不稳定的时期,将面临升学,就业等多种选择。这种变化带来的差异,将影响人的择偶的标准。因此,这个时期的恋爱最容易失败,其三,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少,认识能力还比较低,理智不能战胜感情,早恋中容易出现越轨行为,造成终身的遗憾,发现你的儿女开始早恋后,做父母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从不成熟的情感中挣脱出来:

一、鼓励她树立起远大理想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家庭教育的失当。但是,更主要的是本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对未来高标准的设计,害怕竞争与进取,逃避现实,想躲到情爱的小安乐窝里。因此,一旦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便极易摆脱掉这类情感的左右。

二、鼓励她扩大交往的范围

让她改变掉那种“专一”的交往方式,以端庄大方的态度,关心集体,加强和班里广大同学的交往,避免或减少与单个异性的交往机会。这样一来可以和同学们保持纯洁而高尚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异常的、变态的狂热情感慢慢地就会冷却下来。

三、对她“开放”一些关于性的知识

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往往要渡过一个向往异性期的阶段。这时他们会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