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可见这成绩一贯是学生眼里最重要的东西。难道成绩真比我们培养学习能力还重要吗?非也。成绩并不是衡量自身好坏的标准,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出成绩不好的原因所在,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才能得高分。实际上,与其他孩子一样,成绩优秀的孩子也是可能出现厌学的情绪的,尤其是在老师、父母的宠爱下,在同学的追捧下,一旦失去了这种优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就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这就是以成绩衡量自我标准的弊端。
生活实景:
小张是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了某市最好的高中,分数公布以后,学校和家里人都十分高兴。
到了高中以后,小张自信满怀地想继续深造,成就自己考入名牌大学的人生理想,可是一次简单考试却把他的梦想全都打碎了。
原来,学校为了考察一下新生的英语水平以便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对所有的新生进行的一次英语摸底考试。小张拿到卷子以后,发现上面的题目都很简单,十几分钟小张就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了。
看着旁边同学们还在冥思苦想,小张不由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50分钟过去了,老师忽然说:“现在请大家把笔试的卷子倒扣在桌面上,我们继续进行口语的考察。”
小张一下子傻眼了,高中三年,根本就没有上过一节口语课。为什么?因为当时高考不考察学生的口语,小张甚至连一句简单的问候语都说不流利。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站起来用流利的英语和老师交流小张就更紧张了。轮到小张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结结巴巴半天也没说全一个完整的句子。
正在小张面红耳赤十分难堪的时候,旁边一位同学小声的说了一句:“原来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家伙。”
的确,在中小学的时候,小张把成绩看得非常重要,只要没有考到自己的理想分数,他就总觉得对不起父母,于是就偷偷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虐待自己,然而他却忘记了比成绩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因此,从那次新生考试以后,小张的内心就笼罩在高分低能的阴影当中。看着英语角热烈的讨论气氛,看着同学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出去游玩,小张觉得自己和他们已经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小张开始对自己原来的学习理念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小张开始厌恶课本,甚至厌恶自己原来的好成绩。
一段时间下来,小张的成绩由原来的全班第一名变成了中下水平,由一个自信、乐观、向上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平庸学生。
在我们调查的成绩优秀孩子的厌学案例当中,因为“高分低能”造成的厌学占绝大部分。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细节感言:
虽然现在的学校都已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长期受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考试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升学率变成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或唯一标准。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每次重大的考试就成了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考核教师教学水平最具权威性的准则。在这种环境下,“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教多难,考多难;考多难,教多难”就成了很多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年复一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上都在围绕着这个指挥棒转,而社会上又往往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为此,无论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都崇尚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提高“升学率”。
再者,很多人,包括一些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内,都认为孩子的厌学情绪一般只发生在那些成绩差或者不是很理想的孩子身上,而成绩好的孩子一般都被冠以“聪明”、“勤奋”、“专心”等美丽的花环。当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问到相关成绩优秀的孩子是否有厌学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听到后一般都是持一种很惊讶的态度:“什么?他成绩那么好怎么可能不喜欢学习?”
实际上,与其他学生一样,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可能出现厌学情绪的。尤其是在老师、父母的宠爱下,在同学的追捧下,一旦失去了这种优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就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
因此,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分数对我们有多么重要,而是要在平时多平样一下自我的学习能力,以便应对包括考试在内的一切活动。
§§第二辑 学习习惯细节
“习惯决定人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孩子在学习时期,更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大都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往往需要在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工夫。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切记,从小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