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6654300000121

第121章 伊斯兰教在阿拉善旗传播发展概况

辛文秀 马怀诚

一、伊斯兰教传入阿拉善旗的经过

伊斯兰教是在民国初年传入阿拉善旗的,到现在已有近80年的历史,阿拉善旗原来并没有回教居民,清朝时代只有回教商人来阿拉善旗巴彦浩特经商。他们主要来自宁夏的银川、同心、贺兰、平罗、黄渠桥一带地方。来阿拉善旗的回民主要是拉骆驼搞运输业,在巴彦浩特镇经营旅店业,开设饭馆,贩卖牲畜等,也有在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年长日久,在巴彦浩特定居者日众,为了过宗教生活,举行礼拜,就必须建立清真寺。

巴彦浩特最早的清真寺,位于三道桥南端原万盛店内,这个店是同心县回民马金虎开的,专门接待回民旅客,三道桥北还有一家汉民开设的旅店,店主人姓徐,因面麻,人都叫徐麻子店,也接待回民旅客。店门南边有一汉民郝四虎,开设一个清真饭馆,接待来定远营的回民商旅,这个郝四虎子虽是汉民,但他熟悉回教的生活习惯,供应的食品都是按照真清教规制作。很合回民口味,因而生意兴隆。有一天郝家馆子来了一位平罗县的顾客,名叫马魁拉,是一位伊斯兰教的阿訇,是来定远营经商的。在郝四虎子饭馆吃饭时,与郝四虎子谈及来定远营经商的回民日渐增多,而回教规定肉食必须由阿訇宰杀才能吃,郝四虎子便请马魁拉阿訇留在定远营,为清真饭馆宰杀牲畜,以遵守教规,发展营业。此时的马魁拉阿訇因经商亏本,不能返回平罗,曾在三道桥南路东的义盛店佣工。因此便留在定远营,这便是定远营伊斯兰教的第一位教长。

那时由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发生战争。阿拉善亲王忠于清朝皇帝,参与了镇压回民起义战争。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虎曾率众攻打阿拉善旗,杀伤了很多蒙古人及喇嘛,占领了南寺,围攻定远营,曾攻入西花园王府,经过多次战斗,白彦虎战败退走。由于这种原因,阿拉善旗王爷及蒙古人,对回民有些不信任,不准回民在阿拉善境内居留。但在实际生活中,蒙古牧民是离不开商人的。畜产品的出售,日常生活生产用品的购入,都要经过商贩才能满足需要。因而,回汉商民,与阿拉善地区的往来,是旗衙门禁止不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交往日渐增多,因此,回民在定远营定居的逐年增加。到民国初年,定远营市内的回民约有10多户。为了过宗教生活,需要有个做礼拜的场所。便由马金虎、马魁拉等人提出建立礼拜寺。因怕旗政府反对,不准建寺,他们采取隐蔽办法,秘密在万盛店内腾出一间房子,略加修理,作为穆斯林的礼拜堂。这是定远营最早的清真寺,也就是现在巴彦浩特下寺的前身。

清朝时期阿拉善旗蒙古族与回族之间的关系不和,是由各种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到了清末,由于回教中的官僚马福祥和阿拉善亲王塔旺布里甲拉,结为金兰之好,马福祥出任宁夏护军使,双方公私交往频繁,从而改变了蒙古人对回民的片面态度。蒙回关系渐趋融洽。这是伊斯兰教得以在定远营站住脚的一个根本因素,以往对回民的戒心和不信任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不但前来经商者增多,定居者也在逐年增多。到民国18年(1929年),定远营的回民已有50多户。原有的礼拜寺已不敷应用。便于民国20年(1931年),将原来一间房子的礼拜寺,加以扩大,在万盛店院内,正式建立起一座清真寺,有房屋26间,能容纳400人做礼拜。并设了净身沐浴的澡堂,也叫水房子,内部设有汤瓶、吊罐,设施齐全,这就使定远营清真寺的规模日臻完善。于民国18年(1929年),请了开学阿訇,吸收了20多名学生,向青年们传授经文,培养了很多“满拉”等宗教职业者。

马魁拉阿訇无常后,继任是金万明阿訇,人称哈哲爷,以后的几位阿訇是,马牙、马才、诚万贞、王穆穆,最后传至现在的教长杨生茂阿訇。

伊斯兰教在阿拉善旗大发展是在民国20年(1931年),马鸿逵当宁夏省主席后开始的。马鸿逵统治宁夏后,连年征兵,征粮、征税,残酷压榨,使宁夏的回汉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为了避马鸿逵无止境的剥削压榨,宁夏同心、惠农、平罗、贺兰、银川等地的回民大批移入定远营。到抗日战争时期,定远营市内定居的回民,已达400余户。他们大都从事运输业,开旅店、开饭馆,搞行商、牧养牲畜。那时定远营街上有回民旅店7家,回民饭馆7家,回民商号5家。

由于穆斯林人口不断增加和教派的不同,万盛店内的一座清真寺,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民国30年(1941年),由丁义昌、马殿礼等人,在南梁顶东沿,选定地点,增建一座清真寺,请来的阿訇是王孟德。这座寺有房屋30间,能容纳600多人聚礼。这就是现在俗称的上寺。现在的掌教阿訇是王维智。

对土地问题,阿拉善旗政府只有规定,凡外来的回汉人,不能有土地所有权、如要购置土地,建造旁屋者,必须随旗,就是入旗籍当蒙民,新阿訇丁义昌办了随旗手续,成了蒙民,这才申请了土地,建立了上寺,并请领了坟地。由于回民人口继续增加,到现在为止,牧区已建立了两座寺,一是腰坝镇清真寺,一是吉兰泰清真寺,腰坝清真寺的阿訇是马生礼,吉兰泰清真寺的阿訇姓名不祥,古拉本煤矿也建立起一座回民教坊。

现在阿拉善旗地区的伊斯兰教的派别是虎夫耶和伊赫瓦尼派。下寺为虎夫耶,上寺为伊赫瓦尼。

二、阿拉善旗的蒙古回回

在阿拉善旗的蒙古族牧民中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他们散居于阿拉善旗北部的吉兰泰、磴口、沙金套海、巴音套海、哈腾套海,哈鲁乃、科布尔、红古尔玉林等地,这部分蒙古穆斯林在阿拉善旗形成的历史最早,在科布尔和吉兰泰曾建有两座清真教坊,设有伊玛目,领导教民过宗教生活,他们的语言、文字都使用蒙文蒙语,从事畜牧业生产,只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信奉伊斯兰教。

关于这部分蒙古族穆斯林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阿拉善旗第三代王爷罗卜藏多尔济随清军讨平新疆准噶尔部落叛乱时,抓来的俘虏。另一说是清乾隆年间,哈密的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等穆斯林商人,来阿拉善旗经商,贩卖葡萄干等土特产品,而留居下来的。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切。笔者从阿拉善旗的历史档案中找到了可靠依据。据清光绪三年(1877)十月二十六日,宁夏将军库奇勒巴图鲁克致阿拉善亲王多罗特色楞的咨文中写明,这部分蒙古回回,确系阿拉善先王阿宝,于康熙年间从青海带领部众,迁移来阿拉善大草原时,随带来青海西宁一带的缠头回回100余人。先是在克卜尔滩,集中居住,游牧为生。至光绪年间已发展到近百户。这些蒙古回回,原来究竟是什么民族,已无从查考,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他们已属于蒙古民族了,然而其宗教信仰,却还是伊斯兰教。很久以前就在科布尔和吉兰泰建立了清真教坊,聘请伊玛目主持教务。于是在清朝时期,阿拉善旗就把他们编入丁口册内,和其他蒙民一样服兵役,能力强的人,都可在旗衙门担任官职。如解放前镇守阿拉善旗东部的马二里、杨富存、布图格齐等人,都是蒙古穆斯林中颇有名望的官员。

三、阿拉善旗伊斯兰教现状

阿拉善旗和平解放时,定远营的穆斯林,看到国民党政权与宁夏马鸿逵即将覆亡,都积极参加达理札雅所领导的和平起义。那时在骑兵保安总队任职的杨富存、马怀章、马目萨、杨殿华等都积极参加阿拉善旗的和平解放。

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后,建立了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正确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这两项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阿拉善旗的回族也同全国各少数民族一样,得到了翻身解放,首先在政治上得到了平等待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都选出一定比例的回族代表,在各级人民政府中都任命一定数目的回族人士担任领导职务,体现了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这种友好团结,共同建设祖国的进程中,却遭到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极“左”路线的摧残,和其他喇嘛寺庙一样,清真寺也被破坏了,清真寺的房子被占去了,阿訇被批斗,游街示众。宗教活动陷入停顿状态。回民教众都不敢上寺做礼拜。许多年老信徒,也只能暗中在家中做礼拜。宗教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四人帮”被粉碎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光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落实,阿拉善旗的伊斯兰教,获得了新生,落实政策时,首先退还了清真寺的房子,于1980年,国家宗教事务部门,拨款1.1万元,对清真寺进行扩建和维修。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应有的尊重,上下两寺都已整修一新,庄严肃穆,两寺都恢复了经文学校,现在下寺有学生数名,由杨生茂阿訇主讲,上寺有学生数名,由王维智阿訇主讲。

除经文学习和宗教知识的传授外,对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旗人民政府已将巴镇第一小学改为回族小学,增加回族老师,提高了回族群众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水平,大大地改变了回民文化落后的面貌。

写于1986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