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6654000000014

第14章 动物检疫的方式、方法与内容

一、动物检疫的方式

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市场和运输过程中的检疫监督检查,都要求检疫员必须亲临现场,直接面对被检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检疫。即便要进行试验室检验,也是在现场检疫的基础上,采集相应的检疫材料(如血液、尿液、分泌物等)进行的。因此,对于所有需要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而言,现场检疫是所有检疫中最常用,最方便,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检疫方式。所谓现场检疫就是指检疫人员亲自在被检动物、动物产品所在的地方(可以是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交易市场,也可以是公路运输过程中的某个地点)进行的检疫。对于种用、乳用、试验用以及役用动物,则需要在现场检疫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制定的动物检疫操作规程规定的检疫方法和判定标准,进行实验室检验。

二、动物检疫的方法及内容

对于某一动物群体或某一动物个体,采取的检疫方法因动物的健康状况、所处的流通环节及用途不同而不同,但概况起来可以分为临床健康检查法(也叫感观检查法)、病理解剖法、流行病学调查法和实验室检查法。临床健康检查法又可分为群体检查法和个体检查法。产地检疫、运输检疫以及宰前检疫都以临床健康检查为主。临床健康检查有异常的,则需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是否在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内。如果三项生理指标也不正常,又不能确定动物是否染疫,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隔离观察和试验室检查。种用、役用、乳用、实验动物等,除了进行以上临床健康检查外,也需要按规定进行实验室检验。对死亡的动物,在病理解剖检查的基础上,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试验室检查。

现将各种检疫方法分述如下:

(一)临床健康检查法

也叫临床诊断检查法,是指利用兽医临床诊断学的知识,对被检动物群体和个体进行检查,对动物群体、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得出是否具有某种检疫对象的初步结论。临床健康检查法是各种检疫方法中最简便、最常用的基本方法,通常用于产地检疫、宰前检疫以及市场、运输环节中的动物检疫监督检查等。按照被检动物数量的不同和检疫步骤的要求,分为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

1.群体检疫 群体检疫的目的在于评价整群动物的健康状况,是后续进行个体检疫的基础。群体检疫以群为检疫单位,检疫单位的划分可因动物来源、种类、运输形式、圈养方式的不同而灵活进行。一般是将动物按照来自同一地区、或同一批次,或同一圈舍划分;运输过程中和临宰前的动物可以同一车、船进行分群;对禽、兔等动物可以箱、笼、舍作为群的划分单位。群体检疫的方法可概括为“三观一检”,即观察动物的静态、动态和饮食状态,从中发现病畜或可疑病畜,剔出后再进行个体检查。

(1)静态检查。在动物休息以后的安静状态下,观察其精神状态、外貌特征(如被毛、皮肤、可视黏膜、鼻、眼、口等)、营养状况、立卧姿势、呼吸、反刍(反刍动物)状态、羽、冠、髯等,注意有无咳嗽、气喘、呻吟、嗜睡、流涎、离群独立(卧)等反常现象,从中发现可疑病态动物。

(2)动态检查。静态检查后,先看动物自然活动,后看驱赶活动。观察其起立姿势、行动姿势、精神状态和排泄姿势。注意有无不愿运动或行动困难、肢体麻痹、步态蹒跚、跛行、弓背塌腰、离群掉队、运动后气喘、咳嗽或呼吸异常现象,并注意排泄姿势、排泄物的性状(软硬程度、颜色、气味、有无黏液、血液、黏膜混合物等)。动态检查既可以在圈舍内驱赶检查,也可以在动物从车、船上卸载时进行检查,此时应将有动态异常的动物进行标记,待动物进入待宰圈安静后再进行静态检查。

(3)饮食状态检查。检查饮食、咀嚼、吞咽时的姿态,注意有无食欲废绝、欲食不能、嗅而不食、少食少饮、异常采食(如只吃稀食不吃干食)以及采食、吞咽困难、呕吐、流涎、中途退槽、异常呜叫等现象。

对以上各步检查中发现有异常表现的动物标上记号,剔出进一步做个体检疫。

2.个体检疫 是指对群体检疫中检出的可疑病态动物进行系统的个体临诊检查,是群体检疫的继续和深化。其目的在于初步鉴定动物异常的性质,尤其要注意是否为规定的检疫对象。群体检疫没有发现异常动物的,也要抽检10%左右的个体进行个体检疫。若个体检疫时发现有染疫可能,要再抽检10%的个体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对全群都要进行个体复查。

个体检疫方法一般有视诊、触诊、听诊和三项指标(体温、脉搏、呼吸)检查,也即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内容,可简单概括为“看、听、摸、检”四要领。

(1)视诊(看)。检查者利用肉眼观察动物的表现。这是一种既简便易行又非常重要的方法,要求检疫员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系统的临床检查知识和一定的检查经验。视诊的内容包括精神状态、营养状况、运动姿态、被毛皮肤、可视黏膜、反刍呼吸、排泄情况等几个方面。

①精神状态。健康畜禽精神状态良好,两眼有神,精神活泼,反应敏捷,动作灵活,行为正常。若过度兴奋或抑制,则表示中枢神经机能紊乱。精神兴奋的动物,表现为惊恐不安,狂躁不驯,或以头抵物,前冲后撞,甚至攻击人畜,见于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疫病(如狂犬病、李氏杆菌病、流行性脑炎的兴奋期以及某些急性中毒等)。精神抑制的动物,轻则沉郁,双目半闭或闭眼低头,离群独处,站立不动,目光呆滞,反应迟钝;重则昏睡,只对强烈刺激产生反应;严重时昏迷不起,意识丧失,对强烈刺激也无反应。见于各种热性病或侵害神经系统的疾病以及一些疾病的后期等。有病家禽则表现为身体消瘦,精神委靡,羽毛蓬乱无光泽,眼睛半闭或全闭,呆钝无神等。

②营养状况。营养良好的动物体态丰满,皮下脂肪丰富,轮廓饱满,骨骼棱角不显露,被毛有光泽,皮肤富有弹性;营养不良的动物则表现为消瘦,骨骼棱角显露,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缺乏弹性,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疫病(如结核病、肝片吸虫病等)。

③姿态与步样。健康动物都有其特有的姿势与步样,表现为姿势自然,动作敏捷灵活而协调,步态稳健。患病动物则表现异样,有的动物站姿异常,如破伤风患畜头颈伸直,耳竖尾翘、腰腿僵直,形似“木马”;有的动物强迫性躺卧,不能站立,如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有的动物站立不稳,有的盲目转圈,不听呼唤,甚至意识紊乱,如李氏杆菌病、牛羊脑包虫病(包虫寄生于大脑内);有的则步态异常,左摇右摆,共济失调,是脑部受损所致,如牛羊的脑包虫病(包虫寄生于小脑内);步幅缩短、跛行则由神经系统受损、四肢病痛、腹部疼痛等原因所致。病禽可呈现蹲伏于地,翅膀下垂,张口流涎,叫声沙哑等。神经型马立克氏病病鸡两腿呈前后“劈叉”状;鸡新城疫病鸡头颈扭转,站立不稳甚至伏地旋转。

④被毛和皮肤。健康动物的被毛整齐柔顺而有光泽,皮肤颜色正常,无肿胀、溃烂、出血等。患病动物的被毛和皮肤常发生不同的变化而提示某些疫病。若动物被毛粗乱无光泽,脆而易断、脱毛等,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疫病(如结核病)、螨病等;又如猪瘟、猪弓形体病患猪在耳壳、颈部、四肢、腹部及全身各部皮肤有指压不褪色的小点状出血,而亚急性型猪丹毒病猪则呈现指压褪色的菱形或多角形充血性红斑。体表有肿胀或溃疡时,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可有助于诊断结核病、放线菌病、脓毒症等。但要注意的是,皮肤上的病理变化以浅色被毛的容易发现,深色的则不易发现,尤其是出血、充血性变化。

检查家禽时,检查者以手握住禽的两翅根部,提起禽只进行视检。检查冠、髯及无毛处皮肤是否苍白、发紫、坏死、有无痘疮等现象;拨开胸腹部绒毛,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发紫、创伤、毛囊结节等;检查肛门周围清洁程度及绒毛粘附粪污的性状。正常鸡的冠、髯红润,羽毛洁净带有光泽。自然脱毛部位皮肤呈黄白色(乌鸡则发黑,红羽鸡呈微红色)。若发白则为贫血的表现,呈蓝紫色则为缺氧的表现(如鸡新城疫病鸡冠髯呈黑紫色)。

⑤呼吸和反刍动作。主要检查呼吸动作(呼吸频率、节奏、强度和呼吸方式,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混合式呼吸等),看有无呼吸频率变化、呼吸困难、叫声沙哑等。病理情况下,尤其是肺部有炎症、水肿、气肿等病理过程时,会表现出呼吸次数增加,呼吸方式改变或呼吸困难等,如胸廓或胸腔有外伤、急性胸膜炎、创伤性心包炎等带痛性疾病时,患畜可表现为腹式呼吸;当发生脑炎或某些中毒病时,则表现为呼吸次数减少,甚至有间歇性呼吸中断。同时检查反刍兽有无不反刍、反刍异常等情况。口腔有炎症或单胃动物(猪、马、驴、骡等)胃内有寄生虫时,有时可见到磨牙现象。

⑥可视黏膜。主要检查眼结膜、口腔黏膜、鼻黏膜和牛鼻镜、猪鼻盘,同时检查天然孔及分泌物等。一般情况下,牛黏膜呈淡粉红色(水牛的稍深),猪、羊的黏膜呈粉红色,马的黏膜色泽稍淡于猪、羊,呈淡红色。黏膜的病理变化常可反映全身的病变情况。黏膜苍白见于各型贫血和慢性消耗性疫病,如马传染性贫血、牛结核病、白血病、马鼻疽、焦虫病、慢性消化不良等。如果黏膜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得苍白,则表示有大出血或内出血;黏膜潮红表示毛细血管充血,除局部充血性、卡他性炎症(如结膜炎、口炎等)外,多为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见于各种发热性疫病和广泛性炎症,如炭疽、猪瘟、猪丹毒以及肺炎、胃肠炎等疾病。树枝状充血见于心机能不全(如心脏瓣膜病)、肺气肿等;黏膜发绀表示血液中供氧不足,是病性严重或危急的征候,多见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的疫病,如牛肺疫、猪肺疫、猪喘气病、急性心肌炎等,也可见于某些中毒性疾病,如亚硝酸盐中毒;黏膜黄染是因肝病、胆道阻塞及溶血性疾病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所致,见于肝炎、胆结石、焦虫病、肝片吸虫病、马传染性贫血、有机磷中毒等;黏膜出血则见于有出血性素质的疫病,如猪瘟、猪丹毒、马传染性贫血、梨形虫病、血斑病等。

猪的鼻盘、牛羊的鼻镜在正常情况下光滑、湿润,常带有露滴状的水珠。如果口腔黏膜以及鼻盘、鼻镜、齿龈有水泡、烂斑或糜烂、溃疡,可提示口蹄疫、猪水泡病或牛黏膜病;有时候因为饲草粗硬,可造成鼻镜或口腔黏膜损伤而表现出口炎的症状,影响采食,应注意区别。鼻盘(鼻镜)干燥或干裂,要注意有无热性疫病,也可见于缺水或脱水;马鼻黏膜的结节、溃疡和冰花样斑痕是马鼻疽的特征病变。

检查家禽眼、鼻、口腔等处有无异常分泌物和其他变化;用一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压迫两侧颊部,使口腔开张,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充血、出血,咽喉部有无灰白色伪膜、口腔内有无食糜、黏液等。

⑦排泄动作及排泄物性状。注意排泄动作有无异常及排泄困难,观察粪便的颜色、硬度、气味、性状及尿的颜色、数量、清浊度等。便秘(粪球干小,排便困难)见于饮水不足、脱水、胃肠卡他性炎以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热性传染病的初期;腹泻见于胃肠道疫病。轻度腹泻表现为粪液分离,粪中混有未消化的饲料、饲草,一般多见于受凉、消化不良、冬天运动后饮用冰冷的水等;重度腹泻则表现为粪便呈稀糊状或水样便,且具有腥臭味,如仔猪副伤寒、胃肠炎等;里急后重是直肠炎的特征;频繁努责而无粪便(或只有极少量粪便)排出,见于痢疾;某些热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表现为初期便秘后期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粪便中带有黏膜状物,则表示有纤维素性增生性肠炎;粪尿的颜色性状也能提示某些疫病,如仔猪白痢排白色糊状稀粪;仔猪红痢排红色粘性稀便;粪便发黑则表示前部消化道有出血;粪便中带有血迹,则表示肠道后段有出血病变。在牛如果出现血便,应注意往往有肠炭疽的可能。尿中带有血丝或血块,多属于尿道或膀胱出血,见于尿道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炎、泌尿系统的损伤等。尿呈棕红色或茶色(血红蛋白尿)多见于焦虫病、败血症。尿呈琥珀色或淡红褐色,可能是血红蛋白代谢异常引发尿卟淋色素沉着等。

(2)听诊。听诊是直接利用人耳,或借助于听诊器,根据动物的叫声、咳嗽声,心音、呼吸音、胃肠音有无异常来判断动物的健康情况。呻吟见于疼痛或病重期;磨牙声见于口腔炎症或胃内寄生虫;鸡新城疫时病鸡发出“咯咯”声;肺部炎症时表现为湿咳,喉气管炎时表现为干咳等;借助听诊器听心、肺、胃肠音有无增强、减弱、消失等异常情况,进而判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整个机体的病健情况,如胸部摩擦音可见于纤维素性胸膜炎;肠炎时肠蠕动加快,肠音增强;肺炎时肺部有湿啰音等等。

检查家禽时,将禽颈部靠近检验者耳边,听其呼吸有无水泡音或吹哨音。

(3)触诊。触诊是通过触摸皮肤、浅表淋巴结等,根据其弹性、硬度、温度、湿度、有无肿胀等情况来判断动物的病健情况。

①触摸耳朵、角根。可以初步确定体温变化情况。

②触摸皮肤。健康动物皮肤柔软,富有弹性,将颈部皮肤捏成皱褶,松手后皮肤很快复原。马属动物皮肤紧张度大,颈部皮肤不能捏成皱褶。反之,松手后恢复缓慢,甚至不能完全恢复,则表示皮肤弹性降低,见于胃肠炎、营养不良、消瘦、脱水性疾病以及内、外(如螨病)寄生虫引起的衰竭;皮肤潮热表示机体发热、发汗,常见于发热性疫病、神经疾患等;部分痛疼性疾病及中毒病时,皮肤因出汗较多而潮湿,但不一定发热,甚至可以发凉,如马属动物疝痛时。

检查家禽时,触检嗉囊有无积食、积气或积液,倒提禽只看有无液体从口腔流出,如鸡新城疫时,倒提鸡腿可从口腔流出大量带酸性气味的液体食糜;触检胸部肌肉鉴定其营养程度;触检四肢关节有无肿大、骨折等现象。

③体表有无肿胀。在某些病理过程中,组织液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并积聚起来形成水肿。因重力作用,临床上常发生水肿的部位多见于胸前、腹下、阴鞘、会阴部、颌下及四肢远端等。按压水肿部位凹陷恢复慢,严重的水肿触诊时有波动感。常见的水肿依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虚弱性水肿:也叫浮肿,水肿局部无热无痛,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如马传染性贫血时,在胸前、腹下、四肢等处发生浮肿;牛羊肝片吸虫病时,下颌间隙常常出现水肿,俗称“水嗉子”。

炎性水肿:其外部特征是局部红、肿、热、痛、机能障碍。但炎性水肿后期则不一定有热、痛表现。马属动物患皮下炭疽痈时,常在颈部、胸前等处的皮下发生有热痛的肿胀;牛出血性败血症时,常在喉头、颈部等处发生炎性肿胀。

变态反应性水肿:是一种过敏性肿胀。如马血斑病时,常在头部、腹下等处发生水肿;马媾疫时,在其会阴部、阴囊等处发生水肿;牛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检疫牛结核病时,发生的水肿就是典型的变态反应性水肿。

肾性水肿:见于肾炎后期及尿毒症。表现为眼睑及后肢发生水肿,无热无痛,伴有少尿及蛋白尿。

此外,体表肿胀还见于皮下组织气肿、蜂窝织炎、脓肿、放线菌病等。气性肿胀触诊时可有捻发音。

④检查胸廓、腹部敏感性。胸廓、腹部对触觉敏感的,表示胸廓、腹部可能有疼痛性疾病,或者胸、腹腔脏器有疾病。如牛肺疫、猪肺疫、创伤性网胃心包炎时,胸廓有压痛、敏感;腹膜炎、马属动物结症时,腹部敏感,有压痛。

⑤检查体表淋巴结。体表淋巴结的检查用肉眼观察和触检法,必要时可进行穿刺法,用以了解病原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在体内转移的路径。检查内容包括淋巴结的形状、大小、硬度、温度、敏感性和活动性。牛主要检查颌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又名肩前淋巴结)、膝上淋巴结(也叫股前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在母畜称为乳房淋巴结);马主要检查颌下淋巴结,有时也检查股前淋巴结和腹股沟浅淋巴结。小动物的体表淋巴结大致与牛相同,猪因皮下脂肪组织厚,体表淋巴结难以触摸到,所以一般不检查体表淋巴结。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肿瘤,都可通过触检体表淋巴结进行诊断。体表淋巴结的常见变化有如下几种:

急性肿胀:淋巴结体积增大,有热痛感,表面平滑硬实,见于马鼻疽,牛羊的焦虫病等。

化脓性肿胀:肿胀明显,有热痛,表面出现波动,局部皮肤紧张、变薄,最后破溃流脓,见于马腺疫、牛结核病、羊假结核病、猪链球菌病、牛梨形虫病等。

慢性肿胀:质地坚硬,无热痛,表面凹凸不平,因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而不活动。多见于马的慢性鼻疽、牛结核病及放线菌病等。

(4)检查“三数”。即体温、脉搏、呼吸数,是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根据其变化可提示许多疫病。

体温测定:测温时应考虑动物的年龄、性别、品种、营养、外界气候、使役、妊娠等情况,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体温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波动范围一般为0.5℃,最多不会超过1℃。家畜采用直肠测温,禽可测翅下温度。

①体温升高。按动物体温升高的程度,发热可分为微热、中热、高热和极高热。

动物体温升高3℃以上的,称为极高热,应怀疑某些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炭疽、脓毒败血症、最急性猪丹毒、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日射病、热射病等;升高3℃左右的,称为高热,应怀疑为急性感染和广泛的炎症,如猪瘟、猪肺疫、胸膜炎、大叶型肺炎等;升高1~2℃的,称为中热,见于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支气管炎等。微热是指体温升高0.5~1℃,见于轻症疫病及局部炎症,如胃肠卡他等。

对于体温过高的动物,应在动物休息一会后重复测试,以排除运动、曝晒、拥挤、紧张、恐惧等应激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有些动物个体发热时,根据临床症状并不一定马上就能诊断出是什么疫(疾)病,需要隔离并进行持续的观察。把每日上下午测得的体温记录下来,连成曲线,叫做体温曲线,据此可以判断动物的热型,并对疫病的诊断与预后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诊断疾病意义较大的热型有暂时热、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暂时热:只发热数小时或1~2天就逐渐恢复正常,见于剧烈运动、长途运输及注射疫苗后的反应。

稽留热:特征是高温持续三天以上,体温日差在1℃以内。见于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猪瘟、牛羊焦虫病、马腺疫等。

弛张热:特征是体温升高后,日温差在1℃以上,但始终在正常体温之上,体温的升高和下降都比较缓慢,常见于败血型疫病、支气管肺炎等。

间歇热:特征是发热期与不发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期短,无热期不定,见于马鼻疽、牛结核病等。

②体温过低。见于大失血、严重脑病、中毒病及热性病濒死期。

脉搏测定:在动物充分休息后进行。脉搏增多见于多数发热性疫病、心脏病、呼吸异常以及血液输氧能力降低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和伴有心机能不全的其他疾病等;脉搏减少见于颅内压增高的脑病、有机磷中毒等。马属动物触检颌下外动脉、横颜面动脉,牛触检膊动脉或尾根动脉,中小家畜触检股动脉。脉搏数也可以在用听诊器听诊胸腔器官时通过测定心率取得。

呼吸数测定:在动物休息后的安静状态下进行。呼吸数增加见于肺部疾病、发热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呼吸次数减少见于颅内压显著增高的疾病(如脑炎)、代谢病等。

(5)叩诊。在视、触、听诊的同时,根据临床诊断的需要,可叩诊胸腹部,以判断心、肺、胃、肠、肝区的音响、位置、界限以及胸腹部敏感程度。如有胸膜炎时,叩击胸部有痛感;胸、腹腔积液时,叩诊胸、腹下部呈现出浊音;反刍动物瘤胃臌气时,叩击腹上部呈现出清音。

在上述检查的基础上,如果还不能予以临床确诊,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时,应根据检查目的的不同,采集血、粪、尿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

(二)病理解剖检查

病理解剖检查是临床疫病诊断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疫病往往都有比较特定的病理变化,因此,对因病致死的动物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并结合临床检查资料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大大提高动物疫病诊断的准确率。特别是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和群发病都可以借助于病理解剖学检查得到及早确诊。此外,病理解剖检查也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诊断采集检验材料,制作病理标本的必要手段,还可以积累资料,对疫病的发生、发展、诊断、结局等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和提高,以丰富动物检疫理论,提高疫病的诊断水平和检疫的准确性。病理解剖检查的具体内容请参阅本书第九章的有关内容。

(三)流行病学调查法

流行病学调查法也是一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其主要内容一是本例及本次疫情发生、流行的情况,如发病地点、发病动物种类、数量、年龄、性别以及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指标等;二是疫病历史的调查,如本地及周边地区有无发生过本病或类似疫病的历史。最近一次发生的时间、地点、流行情况、发生原因等;三是动物饲养管理方式、是否经过免疫或治疗、免疫病种及治疗效果如何,最近有无从外地(尤其是疫区)调入动物或动物产品;四是本地有无适宜于疫病发生的自然环境、地理因素以及相关动物(如可传播某些疫病的媒介昆虫)的分布、活动情况等等。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临床检查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对疫病的诊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试验室检查法

对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典型的疫病,通过临床健康检查和病理解剖检查,一般都可得出较为可靠的诊断结论。但对于混合感染、症状及病理变化不典型的疫病,往往需要借助于试验室检查法,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即使临床检查和病理解剖学检查能得出较为可靠的诊断结论,但为了准确弄清楚病原的血清型,也必须要进行试验室检查(如口蹄疫、禽流感等)。试验室检查法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血清学)检查法。

1.病理组织学检查法 病理组织学检查法是指在病死动物(活体动物也可采样,但较少应用)剖检的基础上,根据诊断需要采集有关的病变组织、器官,切成适当大小的小块,经过固定、洗涤、脱水、透明、透入、包埋、切片,贴片等程序,再根据检查目的的不同,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染色,借助于显微镜以观察肉眼无法看清楚的细胞、组织的微细结构的病理变化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数量、性质方面的异常变化,用以诊断疫病的检查法,是动物组织学、病理学、胚胎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

2.病原学检查法

(1)细菌性病原体检查法。

①形态学观察。对病料作涂片或触片,根据诊断目的选择适当的染色法染色后镜检,观察菌体的形状、大小、排列规律和染色特性,注意有无特殊染色反应和结构。

液体材料(如血液、乳汁、渗出液、尿液等)可直接在载玻片上涂成直径1cm左右的薄层;非液体材料(如脓汁、粪便、菌落等)则用少量生理盐水在玻片上进行稀释涂片;组织材料以无菌方法剪取新鲜断面,在玻片上压印或涂抹成一薄层。涂好的片子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后染色。需要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的血液涂片或组织触片则不能用火焰固定而需要用甲醇固定。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美蓝染色、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姬姆萨氏染色等。有时也可将同一病料制作几个玻片,分别用不同的染色法染色,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②分离培养。将采集到的病料经过一定处理后,根据可能的细菌类别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内,于37℃恒温下培养一定时间,然后观察菌落之大小、形状、边缘、表面性状、隆起程度、颜色、透明度、质地、有无溶血等,以判断病原的种类。常用的培养基有普通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三糖铁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等。

③生化试验。形态和染色特性相近的菌种单凭形态学观察无法鉴定,可通过生化试验进行鉴别,因为不同菌种的细菌其对某些物质的代谢作用也是不同的,据此可将某些相似的细菌加以区别。常用的生化反应有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维-培(VP)试验、甲基红(MR)试验、硫化氢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明胶液化试验等。

(2)病毒性病原的检查法。病毒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能在敏感的活细胞中增殖,所以病毒的分离培养常采用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动物、鸡胚或敏感细胞的变化。

(3)寄生虫性病原的检查法。大部分蠕虫寄生于动物的消化道内,其卵、幼虫和某些虫体片段通常随粪便一同排出,因此常用粪便检查法。绦虫的孕卵节片或一些蠕虫的完整虫体用肉眼便可看到。如果虫体或节片较小时,可对采集的粪便样品反复清洗后沉淀于平皿内,以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虫卵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沉淀法检查,直接涂片法操作简便,但检出率低。密度较小的线虫和绦虫卵宜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沉淀法则适用于密度较大的吸虫卵;有些线虫的虫卵在排出宿主体外之前就已变为幼虫;有的线虫的卵随粪便排出后,在外界温度较高时,经5~12hs即可孵出幼虫,因此可用检查幼虫的方法来诊断;如果因虫卵形态相似无法区别时,可将含虫卵的粪便在25℃下培养7天,即可发育成第三期幼虫,用显微镜观察确定。

血液蠕虫病及原虫病可用血液涂片、染色后检查。

疥螨、痒螨等多寄生于动物体表和皮内,刮取皮屑于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或虫卵。

对于寄生虫体也可进行显微解剖,以进行虫体形态学上的鉴别。

(4)免疫学检查的方法。

①血清学试验。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可用已知的诊断血清鉴定未知的微生物或其抗原成分,或用已知的抗原检查病畜血清内有无特异性抗体,用以诊断传染病。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法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试验等。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所以称血清学试验。

a。凝集试验。许多感染或发生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动物血清中有抗体存在,细菌、红血球等颗粒性抗原的悬液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抗原颗粒相互凝聚形成团块,这种现象叫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根据试验方法有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两种。根据反应的性质又可分为直接凝集、间接凝集、反向间接凝集和凝集抑制试验。平板凝集反应简易快速,通常用于未知菌的鉴定,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的鉴定,亦可用于某些传染病的诊断,如布氏杆菌病、鸡白痢、伊氏锥虫病的平板凝集试验等。间接凝集试验敏感性极高,能测出极微量的抗体,但操作条件要求十分严格,易受各种理化性因素的干扰而发生自凝或非特异性凝集。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可用于猪瘟等病毒性传染病的快速诊断。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检样中的未知抗原。

b。沉淀试验。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血清、组织浸出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的参与下,经一定时间的作用,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称为沉淀试验,分为在液体中进行的液相沉淀反应(包括环状反应和絮状反应)和在琼脂凝胶上进行的琼脂扩散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与电泳技术相结合,又可分为免疫电泳、对流电泳、火箭电泳等。环状沉淀反应在基层检疫工作中比较常用,可用于某些疫病的定性试验,如炭疽的检疫,亦可用于抗血清效价滴定。琼脂扩散试验则广泛用于多种疫病的检疫,如鸡马立克氏病、马传染性贫血、马媾疫的检疫等等。

此外还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和免疫酶技术等方法,如国家标准规定猪瘟的诊断可用荧光抗体试验和免疫酶染色试验。

②变态反应试验。变态反应是动物机体对于某一种抗原物质的再次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极其强烈的有害反应,也叫过敏反应或超敏感性。传染性变态反应是以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为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Ⅳ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变态反应)来检疫疫病(如结核病、鼻疽等)。在动物检疫中常用的变态反应为点眼法和皮内注射法,常用的变态反应原有结核菌素、布氏杆菌水解素、鼻疽菌素等。